红豆杉
紫杉 | |
---|---|
属 | 红豆杉 |
科 | 红豆杉科 |
类型 | 小乔木和灌木 |
开花季节 | 仲春 |
授粉 | 风 |
紫杉 是红豆杉科的小型针叶树或灌木。它们生长相对缓慢,寿命很长,可长到 1-40 米高,树干直径可达 4 米。所有种类的紫杉都含有剧毒的生物碱,称为紫杉烷类,不同种类的紫杉烷类分子式略有不同。除了假种皮,树木的所有部分都含有生物碱。假种皮可食用且甜,但种子有剧毒,而且与鸟类不同,人类的胃可以分解种皮并释放紫杉烷类进入体内。如果在未去除种子之前食用紫杉“浆果”,可能会导致致命后果。放牧动物,尤其是牛和马,有时也会在吃了紫杉叶后在紫杉树附近被发现死亡,不过鹿能够分解毒素并会自由地食用紫杉叶子。在野外,鹿对紫杉的啃食往往非常严重,因此野生紫杉通常仅限于悬崖和其他鹿无法接近的陡坡。
它们具有红褐色的树皮,披针形、扁平、深绿色的叶子,长 1-4 厘米,宽 2-3 毫米,螺旋状排列在茎上,但叶基扭曲以使叶子排列成两排扁平的排,位于茎的两侧。
种子球果高度变异,每个球果包含一颗长 4-7 毫米的种子,部分被变异的鳞片包围,鳞片发育成为柔软、鲜红色的浆果状结构,称为假种皮,长 8-15 毫米,宽且末端开口。假种皮在授粉后 6-9 个月成熟,与种子一起被鸫、蜡嘴雀和其他鸟类食用,这些鸟类在其粪便中排泄坚硬的种子而不会受到损坏;假种皮的成熟时间跨度为 2-3 个月,从而增加了种子成功散布的机会。雄性球果为球形,直径 3-6 毫米,并在早春释放花粉。紫杉大多是雌雄异株的,但偶尔一些个体可以是变异的雌雄同株的,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性别。
所有紫杉都非常密切相关,一些植物学家将它们都视为一个广泛分布的物种的亚种或变种;在这种处理方法下,使用的种名是 *Taxus baccata*,这是第一个被科学描述的紫杉。
最独特的是苏门答腊紫杉(*T. sumatrana*,原产于苏门答腊和西里伯斯,向北延伸至中国最南端),其稀疏的镰刀形黄绿色叶子使其与众不同。墨西哥紫杉(*T. globosa*,原产于墨西哥东部,向南延伸至洪都拉斯)也相对独特,其叶子介于苏门答腊紫杉和其他物种之间。佛罗里达紫杉、墨西哥紫杉和太平洋紫杉都是稀有物种,被列为受威胁或濒危物种。
- Taxus baccata - 欧洲紫杉
- Taxus brevifolia - 太平洋(或西方)紫杉
- Taxus canadensis - 加拿大紫杉
- Taxus chinensis - 中国紫杉
- Taxus cuspidata - 日本紫杉
- Taxus floridana - 佛罗里达紫杉
- Taxus globosa - 墨西哥紫杉
- Taxus sumatrana - 苏门答腊紫杉
- Taxus wallichiana - 喜马拉雅紫杉
紫杉木呈红褐色(心材较白),弹性十足。它传统上被用来制作弓,尤其是长弓。1991 年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发现的青铜时代木乃伊“奥兹”携带着一把用紫杉木制成的未完成的长弓。因此,在北欧神话中,弓之神乌勒尔的住所被称为伊达利(紫杉山谷)也就不足为奇了。北欧大多数长弓木是从伊比利亚半岛进口的,那里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种植制作长弓所需的无节紫杉木。
紫杉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和观赏园艺。人们已经命名了 400 多个紫杉品种,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欧洲紫杉、日本紫杉以及它们的杂交种(*Taxus x media*)。最受欢迎的品种包括“爱尔兰紫杉”(*Taxus baccata* 'Fastigiata'),这是欧洲紫杉的直立品种,以及几种带有黄色叶子的变种,统称为金叶紫杉。
太平洋紫杉 *Taxus brevifolia*,原产于北美太平洋西北部,以及加拿大紫杉 *Taxus canadensis* 是紫杉醇的来源,紫杉醇是一种用于治疗乳腺癌和肺癌的化疗药物。过度采集太平洋紫杉以提取这种药物导致其成为濒危物种,不过现在这种药物可以通过人工栽培的紫杉半合成生产,无需进一步危害野生种群。更常见的加拿大紫杉 *Taxus canadensis* 也已成功地从安大略省北部、魁北克省和新不伦瑞克省采集,成为另一种主要的紫杉醇来源。
针叶 枯萎病
- Herpotricha nigra
- Sphaerulina taxi
- 链格孢菌
- Phyllosticta hysterella(有性阶段:Physalospora gregaria)
- Pestalotia funerea
Shpaeropsis 根腐病
- 蜜环菌,蘑菇腐烂:Armillaria mellea
- 腐霉菌
- Criconemoides
- Rotylenchus
- 加州红介壳虫:Aonidiella aurantii
- 夹竹桃介壳虫:Aspidiotus nerii
- 假夹竹桃介壳虫:Pseudaulacapsis cockerelli
- 棉绒红豆杉介壳虫:Pulvinaria floccifera
- 弗莱彻介壳虫:Parthenolecanium fletcheri
- 紫蚧:Lepidosaphes beckii
- 红豆杉粉蚧:Dysmicoccus wistariae
- 康斯托克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
- 葡萄粉蚧:Pseudococcus maritimus
- 草莓根象鼻虫:Otiorhynchus ovatus
- 黑葡萄象鼻虫:Otiorhynchus sulcatus
- 东部地下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pes
- 红豆杉芽螨:Cecidophyopsis psilapsis
- Ann Fowler Rhoads 和 Timothy A. Block (2000)。宾夕法尼亚植物:图解手册. Anna Anisko,插图。莫里斯植物园,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p. 116.
{{cite book}}
: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coauthors=
(help) - Christopher Brickell 和 Judith D. Zuk (1997)。美国园艺学会花园植物 A-Z 百科全书. DK 出版社。pp. 1000–1001.
{{cite book}}
: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coauthors=
(help) - L. H. Bailey 植物园工作人员 (1976)。Hortus 第三版:美国和加拿大栽培植物简明词典. 康奈尔大学出版社。pp. 1098–1099.
{{cite book}}
: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coauthors=
(help) - Pirone,Pascal P. (1978)。观赏植物病虫害(第五版 版)。John Wiley & Sons,纽约。pp. 500–502.
{{cite book}}
:|edition=
has extra text (help);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coauthors=
(help) - Cranshaw,Whitney (2004)。北美花园昆虫:后院虫类的终极指南.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p. 623.
{{cite book}}
: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coauthors=
(help) - Pippa Greenwood、Andrew Halstead、A.R. Chase、Daniel Gilrein (2000)。美国园艺学会害虫与疾病:预防、识别和治疗植物问题的完整指南(第一版 版)。Dorling Kindersley (DK) 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p. 197.
{{cite book}}
:|edition=
has extra text (help);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coauthors=
(help)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authors list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