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医/清热泻火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一个开放的世界
(重定向自 中医/清热泻火)

清热泻火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般作用和适应症

  • 清热泻火 (简体中文: 清热下火, 繁体中文: 清熱下火, 拼音: qīngrè xiàhuǒ)
  • 外热入气分
  • 气分热证四大症 (提示阳明热盛)
    • 高热
    • 口渴 (饮冰水)
    • 大汗 (热迫汗出)
    • 脉洪大 (非常强)
  • 太阳 (膀胱) 经脉入阳明分
  • 面红
  • 精力旺盛
  • 兴奋
  • 不疲倦是因为体内有火
  • 火入心包使病人神志不清
  • 高烧 (104°-105°F)
  • 神志不清
  • 舌体红
  • 舌苔黄
  • 脉洪大
  • 肺热 - 热/火入肺,也包括胃热,肝火
  • 不要补益外感 (至少现在不能)

一般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


  • 石膏 - 清肺胃气分热,最寒
  • 知母 - 清肺胃气分热,滋阴,不寒石膏
  • 芦根 - 清肺胃气分热,伤阴,尤其伤肺阴


  • 栀子 (栀子) - 轻微清热泻火,热初起,烦躁,除湿热,抗生素和抗炎 [1][2]
  • 丹竹叶 - 专治心胃火
  • 决明子 (决明子) - 清肝经热,平肝,灭火,润肠
  • 夏枯草 (夏枯草) - 眼病,肝郁热盛,头痛,眩晕,瘰疬
  • 寒水石 (寒水石)
  • 天花粉 (天花粉)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刘海英,邱农学,丁辉煌,姚瑞琪. “68 种适合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多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食品科学,第 41 卷,第 4 期,2008 年,第 363-370 页.
  2. 中国药典委员会. (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 1 卷). 北京: 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

返回 清热解毒的草药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