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9-1 历史/战间时期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第一部分:和平缔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停战协定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18 年 11 月 11 日,德国与英国和法国签署了停战协定,以便在盟军踏上德国领土之前结束战争。

伍德罗·威尔逊和十四点纲领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关于和平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的唯一连贯的纲领,是以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的形式提出的,例如:

  • 各国之间没有秘密协议:威尔逊认为,这是造成灾难性的战前联盟体系的原因。
  • 4. 全球裁军(以防止军备竞赛)。
  • 14. 成立一个国家联盟,同意维护彼此的独立和完整。

其他要点主要是基于盟国的愿望(特别是法国对阿尔萨斯-洛林的追求)以及为民族创造独立国家的领土调整。

英国、法国和十四点纲领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英国和法国,经济困境促使人们渴望获得赔偿。很少有人自动接受裁军。这些态度破坏了十四点纲领的许多内容。

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公开表达了一些对威尔逊想法的支持,但私下里却完全不接受。

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更加灵活,但他知道英国人民和他们的议员不会接受。媒体呼吁“将德国压榨到骨头里”。事实上,劳合·乔治刚刚(1918 年 12 月)赢得了一场选举,其基础是惩罚德国并获得赔偿的承诺(“让德国付出代价!”)。

凡尔赛条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巴黎和平会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凡尔赛宫内的镜厅;凡尔赛条约签署的地方。

巴黎和平会议于 1919 年 1 月在凡尔赛举行。会议是在持续的海上封锁德国的背景下进行的,封锁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大部分谈判是由英国、法国、美国和意大利进行的,尤其是由劳合·乔治、克列孟梭和威尔逊领导的“三巨头”。

没有德国人参加会议,最终的条约将是一个“独裁”条约(强加的和平)。

最终确定凡尔赛条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到 1919 年 5 月,大多数条款已达成一致并提交给德国。他们强烈反对。然而,很少进行调整,德国人被迫签字。

签署仪式于 1919 年 6 月在凡尔赛宫的镜厅举行。

凡尔赛条约条款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帝国大厦前反对凡尔赛条约的大规模示威。

共有 440 条条款。在莱茵兰,在法国边境建立了一个 50 公里的非军事区。美国和英国承诺在德国入侵的情况下支持法国。

德国的一个被称为萨尔的地区被盟军占领了 15 年,法国将在那里获得所有煤炭,为期 5 年。

德国军队将被永久减少到 100,000 人,并且没有坦克。海军允许拥有 6 艘战舰,但不能拥有潜艇。不允许德国拥有空军。

法国获得了阿尔萨斯-洛林。

比利时和丹麦获得了少量领土。

波兰主要是通过《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从俄罗斯夺取的土地,以及从德国夺取的波兰走廊而建立的。位于走廊上的但泽城被置于国际联盟的管理之下。现在有 200 万德国人发现自己身处波兰。

第 231 条,“战争责任条款”,指出德国应对战争及其造成的损失负全部责任。

关于赔偿(补偿)的争论,导致条约签署时最终金额未确定。最终在 1921 年达成 66 亿英镑的协议,这一数字激怒了德国人,他们认为《凡尔赛条约》给了盟国一张空白支票,让他们随意填写。

在此期间,“支付”以煤炭、木材、商船等形式进行。

条约和更广泛协议的影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处理奥匈帝国并创建东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奥匈帝国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厉的条约。关键问题是将帝国分裂成新的领土。理论上,这将按照十四点建议进行,即沿着民族界线划分。实际上,出于实际原因或为了使它们更具活力,一些民族群体被合并在一起(例如,南斯拉夫 = 塞尔维亚人、波斯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以及捷克斯洛伐克 = 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

其他论点或压力导致一些人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民族。最明显的是,德国人存在于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和波兰走廊。人们希望东欧的新国家能够足够强大和民主,以抵御来自俄罗斯的共产主义蔓延。法国人也希望它们能够成为一个反对德国的共同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东欧各国自身在边界的确切划分方面存在紧张局势。

1919 年《圣日耳曼条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与奥地利的条约。裁减武装力量。要求赔偿。

1920 年《色佛尔条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与土耳其的条约。裁减武装力量等。

1923 年《洛桑条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色佛尔条约》激怒了土耳其人,以至于他们推翻了政府。新总统威胁要发动战争,因此《洛桑条约》重新修订了《色佛尔条约》的某些部分,例如,将一些土地归还土耳其。《洛桑条约》因此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并非总是能够执行条约条款,重新谈判是可能的。

美国对《凡尔赛条约》的反应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美国开始实行孤立主义政策。美国甚至不是国际联盟的成员。

“小协约国”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法国和东欧的新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在一些条约中互相承诺,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受到攻击,则相互提供保护。

赔偿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23 年法国军队进入鲁尔区。

最终在 1921 年确定为 66 亿英镑,德国人立即拖欠了还款。这些赔偿金(52%)主要支付给法国。20 世纪 20 年代初的一系列会议试图达成协议,使战争债务流动起来。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法国继续坚持全额偿还。

1923 年鲁尔危机和 1924 年道威斯计划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德国未能偿还债务导致法国和比利时军队于 1923 年占领鲁尔区,造成相当大的紧张局势,并导致了一些流血事件。显然需要重新修订赔偿金,1924 年,美国制定了道威斯计划,以稳定德国货币,并向其提供巨额贷款(8 亿马克),以启动其经济。

另请参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二部分:国际联盟与国际和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国际联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十四点和《凡尔赛条约》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国际联盟。

盟约

盟约(类似于宪法)旨在确保和平的维护和人权侵犯的消除。所有国际联盟成员都签署了它。

大会

所有成员(最初有 41 个,到 1934 年增加到 60 个)都在大会中得到代表。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投票权。所有重要决定,例如实施制裁,都必须一致通过。大会每年只开会一次。

理事会

理事会保持常设会议,但会向大会报告其行动,并对大会负责。

秘书处

国际联盟公务员,即负责国际联盟行政管理的专家机构。

国际法院

该法院负责处理成员国之间的法律纠纷。

部门/机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有许多部门旨在改善生活和解决问题,例如难民委员会和国际劳工组织(ILO)。这些部门通常取得成功,例如将参与毒品交易的公司列入黑名单,以及重新安置逃离革命/内战的俄罗斯难民。

维护和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盟约第 10 条承诺所有国际联盟成员尊重并维护其他成员的领土和政治独立,不受外部侵略。

第 16 条和第 17 条承诺成员采取行动反对侵略者。国际联盟将首先进行谴责,然后逐步实施经济制裁。国际联盟只能在国家捐赠军队的情况下尝试采取军事行动;它没有常备军。

不幸的是,对“侵略者”没有定义,也没有构建任何令人满意或具有约束力的方法来解决他们。

国际联盟成员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不仅美国选择退出国联,德国和俄罗斯也被禁止加入。

作为一个旨在对成员采取行动的集体机构,缺乏大型成员是一个问题,因为它让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成为主要成员,国联给人一种仅仅试图为战胜国执行《凡尔赛条约》的印象。萨尔和科孚的行动(见下文)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国联行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早期的成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奥兰群岛:1921年,瑞典和芬兰之间的奥兰群岛归属权争议得到解决。

上西里西亚:1921年,上西里西亚的归属权在国联的决定后被划分为波兰和德国。

保加利亚:1925年,希腊入侵保加利亚。国联要求希腊撤军,他们照做了。

部门:一些部门,例如卫生部门和难民部门,也取得了一些成功。

国联面临的早期问题:萨尔和科孚(1923)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维尔纽斯:1920年,波兰控制了立陶宛城市维尔纽斯。国联谴责了波兰,但没有采取其他行动。

萨尔:萨尔的法国专员以强硬的手法激怒了德国人,这给国联带来了负面影响。

科孚:1923年,墨索里尼轰炸了科孚,迫使希腊向他支付一名意大利将军遇刺身亡的赔偿金。希腊将事件提交给国联,国联裁定他们应该支付赔偿金;这是一场侵略胜利。

国联之外的外交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21-22年华盛顿会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国联在裁军方面没有做太多的事情。

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采取了早期重要的裁军步骤。

主要结果是华盛顿海军协定,其中确定了舰船比例;美国和英国被允许拥有最多的舰船,其次是日本,然后是意大利和法国,比例为 5:3:2。

1924年道威斯计划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见上文)

1925年洛迦诺条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25年的洛迦诺条约被认为是结束了西欧的安全问题。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签署条约,保证他们的共同边界。意大利和英国同意在任何一方违反条约的情况下进行干预。

德国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了一项协议,将未来的边界争端提交仲裁。德国不会保证其东部边界的完整性——这是条约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德国于 1926 年加入国联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洛迦诺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在施特雷泽曼的领导下,德国正在遵循更和平的政策,符合《凡尔赛条约》(被称为履行),并被视为平等的国家。

洛迦诺当然促进了更好的关系,这被称为“洛迦诺精神”。

1926 年,德国被接纳为国联成员。

1928 年凯洛格-布里安条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法国外交部长布里安及其美国同行凯洛格起草,60 多个国家签署了一项协议,承诺在解决争端时放弃侵略。

1929 年杨计划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杨计划重组了德国的赔款支付,减少了年度金额,并延长了偿还期限。德国接受了协议,盟国同意在 1930 年 6 月之前撤出莱茵兰。

国联的崩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2-34 年日内瓦裁军会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国联鼓励裁军谈判。这些谈判始于 1926 年,苏联于一年后加入。这些谈判一直持续到 1930 年代。尽管气氛友好,但没有达成具体协议;1932 年计划举行全面裁军会议。

希特勒在 1933 年上台后不久就让德国退出谈判。他还让德国退出国联。

华尔街股灾后的国际安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29 年末的华尔街股灾导致世界经济崩溃。债务偿还出现问题,讨论失败。新成立的纳粹政府停止了赔款支付。经济绝望促使人们支持极端政党,例如德国的纳粹党(随着 1932 年失业人数上升到 600 万,纳粹党的投票人数上升到近 1400 万)。

由于各国之间没有达成协议,他们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对一些人来说,这意味着更具侵略性的外交政策。

1931-1933 年满洲危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1-1932 年,日本控制了中国东北的满洲,甚至在上海登陆军队,迫使中国人投降。他们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称为满洲国。

满洲:莱辛顿委员会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1 年末,国联任命莱辛顿勋爵为首,组建了一个委员会进行调查。该委员会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完成报告。该报告没有呼吁对日本采取行动,而是呼吁在满洲国建立一个独立的中国政府。

满洲:日本于 1933 年退出国联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日本拒绝接受利顿调查团的报告,并退出国联。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公平地说,军事行动在后勤上将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为英国、法国等国民众辩护。无论哪种方式,集体安全都失败了。

1935-1936 年的埃塞俄比亚危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5 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这次,国联根据《盟约》第 12 条谴责意大利,将分歧提交仲裁。

11 月,国联成员对意大利实施了经济制裁。至关重要的是,这并不包括某些商品,例如钢铁和石油。

埃塞俄比亚:霍尔-拉瓦尔协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为了寻求和平解决,英国和法国外交部长起草了霍尔-拉瓦尔协议,将埃塞俄比亚割让给意大利。再次,国联看起来无比软弱。

国联继续推动裁军,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举行了几次会议。没有达成协议,1933 年 10 月,德国退出了会议,也退出了国际联盟。

希特勒以其他国家拒绝裁军为借口,开始重新武装并引入兵役(征兵),最初是秘密进行,然后公开进行。

苏联于 1934 年加入国联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4 年,苏联对德国的崛起感到担忧,因此加入了国际联盟。

第三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希特勒的目标和早期外交政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通过直接控制或建立傀儡政权或盟国政权来扩展纳粹主义。这将包括实施纳粹种族秩序。
  • 违反和修订《凡尔赛条约》
  • 所有德语使用者团结在一个伟大的帝国中。
  • 在东方创造“生存空间”——Lebensraum,包括在此追求必要的原材料。

1935 年,希特勒实行义务兵役(征兵),到 1939 年,德国军队已发展到 140 万人。

1934 年的杜勒斯事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4 年,奥地利总理杜勒斯在一次政变企图中被奥地利纳粹分子谋杀。希特勒鼓励这次政变,但对确保其成功几乎没有采取行动。政变失败了。

在意大利,墨索里尼越来越担心德国在奥地利的野心。

1935 年的萨尔全民公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根据《凡尔赛条约》,1935 年在国际联盟的监督下举行了全民公决(公投)。90% 的人投票赞成与德国重聚。

这对希特勒来说是一个成功,标志着统一所有德语使用者道路上的第一步。

紧张局势升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6 年莱茵兰重新军事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希特勒在 1936 年 3 月冒险一试,认为西方,即法国,没有阻止他重新占领莱茵兰的意愿。法国的反对并不足够,英国不愿,甚至对德国有所同情。他们抗议,但没有更多行动。

1936 年罗马-柏林轴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和德国(在莱茵兰)的行为,以及他们在西班牙内战中互相支持法西斯分子,导致他们在 1936 年 10 月签署了罗马-柏林轴心协议。这不是一个非常详细的协议。

欧洲实际上被分成了两个阵营。

1936 年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个月后,德国扩展了她的联盟,与右翼日本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一年后(1937 年)加入了该协定。

英国的反应:绥靖政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英国,一些(非常)有限的重新武装开始,尤其关注防空。英国外交大臣访问了德国,并同情地听取了希特勒在波兰走廊、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诉求。接受并试图纠正德国的真正诉求的过程被称为“绥靖”。

这种做法很受欢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和破坏的记忆仍然很深刻。许多英国人开始认为德国在凡尔赛受到的待遇过于苛刻,甚至不公平,特别是由于民族自决原则并不总是得到遵循。

最重要的是,德国东部边境的苏联共产主义被许多人(大多数人?)认为比纳粹主义更大的威胁。

德奥合并:1938 年的奥地利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奥地利总理对奥地利纳粹党的担忧促使他计划就奥地利的前途举行公投。

担心这可能不符合他的利益,希特勒于 3 月 12 日派兵占领奥地利,从而开始了这两个国家强制合并的过程,实现了被禁止的德奥合并。

国际社会的反应只是抗议。

苏台德地区和慕尼黑会议,1938 年 9 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8 年夏天,希特勒为讲德语的(其中 400 万人)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成为德国的一部分而奔走。捷克斯洛伐克动员了军队。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担心战争,飞往德国参加了几次会议。这最终导致了 1938 年 9 月底的慕尼黑会议。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会议上讨论了苏台德地区的前途。

他们一致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张伯伦和达拉第被誉为和平缔造者。

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1939 年 3 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经过一番外交上的恐吓,德军于 1939 年 3 月进入捷克斯洛伐克。捷克人无力且基本上无法自卫,无所作为。希特勒在德语区之外的侵略意图已昭然若揭。

波兰保证和绥靖政策的终结:1939 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出于对德国进一步侵略的担忧,英国和法国于 1939 年 3 月 31 日同意保证波兰的边界。希特勒向他的将军们明确表示,他认为外交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

钢铁协定:1939 年 5 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9 年 5 月,罗马-柏林轴心国变成了一个名为钢铁协定的全面军事同盟。

纳粹-苏联条约:1939 年 8 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苏联现在成为了关键力量。如果英国和法国与苏联合作,或许仍然能够阻止希特勒。尽管与苏联会面,但英国并不希望结盟。然而,英国仍然相信共产主义者和纳粹分子彼此仇恨,足以让这个问题无关紧要。

然而,德国向苏联保证了和平与领土。1939 年 8 月下旬,两国签署了一项互不侵犯条约,其中包括瓜分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这份纳粹-苏联条约对英国和法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战争爆发:1939 年 9 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希特勒加大了对波兰的要求,并在 1939 年 9 月 1 日发动了攻击。即便如此,英国和法国还是提议,如果德军撤出波兰,他们愿意谈判。

希特勒拒绝了提议,英国和法国于 1939 年 9 月 3 日对德国宣战。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