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A-level 生物/核心概念/光合作用

来自 Wikibooks,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光合作用是植物和光合自养生物利用光能通过光合磷酸化产生ATP,以合成糖类的方法。这是一个能量转移过程,几乎所有生物体中转移到ATP的能量都来源于自养生物捕获的光能。

其方程式如下所示:

6 CO2(g) + 6 H2O(l) + 光子 → C6H12O6(aq) + 6 O2(g)
二氧化碳 + 水 + 光能 → 葡萄糖 + 氧气

光合作用涉及两个反应,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光能用于在一个称为光解作用的过程中将H2O分解成H和O,并被光合色素捕获。这些色素分为两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反射绿光,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这些色素可以吸收光能的光谱称为吸收光谱。作用光谱是显示不同波长光下光合作用速率的图表。参见[1]以了解作用光谱。波长越短,所含能量越大。

光合作用通过激发色素中的电子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两种光合色素分为两类:i)主要色素和ii)辅助色素。主要色素包含两种类型的“叶绿素a”(具有略微不同的吸收峰),而辅助色素则由其他类型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组成。所有色素都排列在光系统中,数百种辅助色素围绕着主要色素,以便辅助色素吸收的光能可以传递到主要色素。主要色素被称为反应中心。

光反应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光反应是利用光能从ADP+Pi合成ATP并分解H2O产生质子的过程。

光合磷酸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Z-方案 - 表示光系统的相对能级

这是利用光能从ADP+Pi合成ATP的过程,可以是循环式或非循环式。

循环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种类型的光合磷酸化仅涉及光系统I。当光被光系统I吸收并传递到“叶绿素a(P700)”时,该叶绿素分子中的一个电子被激发到更高的能级,然后被电子受体捕获。然后它通过电子载体(或电子传递链/ETC)的循环传递回“叶绿素a”分子,同时,通过一种称为化学渗透的机制释放能量,从ADP+Pi合成ATP(磷酸化)。这种ATP随后进入暗反应阶段。

非循环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利用“Z-方案”中的两个光系统。参见上图。光被光系统I和II吸收,激发的电子从两个主要色素传递到电子受体以及电子传递链,然后以带正电荷的形式离开光系统。光系统I接收来自光系统II的电子,而光系统II则从水的裂解中补充电子。在这个链中,与循环式一样,利用电子传递链阶段损失的能量合成ATP。

水的裂解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光系统II具有一个水分解酶,该酶催化H2O的分解,产生O2作为废物。H+与来自光系统I的e-和载体分子NADP结合,生成还原态NADP。然后它传递到暗反应,并用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暗反应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卡尔文循环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参见图片

在暗反应阶段,RuBP(5-C)与一个CO2分子结合,然后分裂成两个3-磷酸甘油酸(GP)分子(3-C),最后还原为两个3-磷酸甘油醛(3-C)。1个3-磷酸甘油醛(3-C)反馈到循环中以再生RuBP(5-C),1个被聚合成淀粉。该循环的产物用于形成葡萄糖、氨基酸或脂类。

叶片结构/功能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叶片是大多数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 它具有宽阔、薄的叶片和广泛的叶脉网络。叶片的功能可以通过包含光合色素、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以及具有水分和溶质供应/运输途径来最好地实现。叶片本身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排列,以便尽可能多地吸收光线。绿色来自叶绿素,叶绿素吸收光能以驱动叶绿体中有机分子的合成。叶绿素的色素吸收可见光。

表皮/角质层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上表皮上的角质层为植物顶部提供了一个不透水的层,并且与表皮(薄、扁平、透明的细胞)一起使光线穿过下面的叶肉,并保护叶片。

栅栏细胞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栅栏细胞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因为它们比海绵状薄壁组织含有更多的叶绿体,并且还具有多种适应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光合效率;

  • 大型液泡 - 将叶绿体限制在靠近细胞外部的一层,在那里更容易被光照射。
  • 圆柱形排列 - 它们与上表皮成直角排列,减少了吸收光的横壁数量,防止光线到达叶绿体。这也使得它们之间形成狭长的气腔,为气体交换提供了很大的表面积。
  • 叶绿体的运动 - 蛋白质可以使叶绿体在细胞内移动以吸收最大量的光。
  • 细胞壁薄 - 以便气体能够轻松地扩散通过。

海绵状薄壁组织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些细胞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含有较少的叶绿体,并且仅在高光强度下进行光合作用。细胞的不规则排列为气体交换提供了较大的表面积,并且具有薄的细胞壁以增强气体交换。

CO2通过气孔进入叶片,O2通过气孔离开叶片。

叶绿体超微结构 1. 外膜 2. 膜间隙 3. 内膜(1+2+3:包膜) 4. 基质(水性液体) 5. 类囊体腔(类囊体内部) 6. 类囊体膜 7. 基粒(类囊体的堆叠) 8. 类囊体(片层) 9. 淀粉 10. 核糖体 11. 叶绿体DNA 12. 脂滴

下表皮基本上与上表皮相同,只是下表皮有许多气孔,气孔是表皮上的孔,气体交换通过这些孔发生。每个气孔都由两个保卫细胞包围,这些保卫细胞的膨压变化会导致它们改变形状,从而打开和关闭气孔。如果保卫细胞获得水分,气孔就会打开,反之亦然。

渗透作用控制着保卫细胞中的水分含量,为了使保卫细胞中的水分更多,必须通过主动运输过程主动去除氢离子,从而降低保卫细胞的水势。[检查拼写]

叶绿体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真正的光合作用细胞器是叶绿体 - 右侧是叶绿体的图像。如您所见,1、2 和 3 是两个磷脂膜的包膜。穿过细胞的膜系统(4)是基质,并为类囊体提供空间,类囊体是一系列扁平的充满液体的囊(5、6),形成称为基粒(7)的堆叠。基粒的这种膜系统为反应提供了很大的表面积,并且如前所述,色素分子也排列在具有主要色素和辅助色素的光捕获簇中。叶绿体存在于叶肉细胞中,叶肉是叶片的内部组织。叶绿素存在于类囊体的膜中。类囊体堆叠成基粒

基质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场所,含有卡尔文循环酶、糖和有机酸。还可以看到核糖体(10)、DNA(11)和一些脂类(12)。

光合作用速率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在恒定温度下,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度的变化而变化,最初增加,但在较高的光强度下,这种增加趋于平缓。

在恒定光强度和不同温度下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 在高光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一定范围内),但在低光强度下,温度变化影响不大。

脱水是植物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有时它需要与其他代谢过程(如光合作用)进行权衡。在炎热干燥的天气里,植物会关闭气孔以保存水分,但这会限制光合作用的能力。气孔的关闭减少了对CO2的获取,并导致O2积聚。植物已经发展出一些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大多数植物(C3植物)中,CO2通过RuBisCO进行初始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在光呼吸过程中,RuBisCO在卡尔文循环中添加O2而不是CO2。光呼吸消耗O2并释放CO2,而不产生ATP和碳水化合物。

-C4植物通过将CO2整合到叶肉细胞中的四碳化合物中来最大限度地降低光呼吸的成本。在此过程中需要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对CO2的亲和力高于RuBisCO,因此即使CO2浓度低,它也能固定CO2。

-CAM植物是指利用景天酸代谢途径固定碳的植物。它们在晚上打开气孔,并将CO2整合到有机酸中。在白天,它们关闭气孔以减少脱水的可能性,现在CO2从卡尔文循环中的有机酸中释放出来。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Neil A. Campbell,Jane B. Reece “生物学第8版”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