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青年荣誉答疑手册/自然/贝壳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面向开放的世界
贝壳
自然
世界总会
另请参阅 贝壳 - 高级
技能等级 2
引入年份:1938
目录


1. “软体动物”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软体动物是贝类的另一种名称。软体动物是软体动物门的无脊椎动物,通常有一个或多个硬壳。 “软体动物”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柔软、灵活、嫩”,指的是软体动物的柔软身体部位。

2. 从贝壳或图画中识别以下内容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我们在这里提供了一个图解,它展示了软体动物解剖结构的许多细节,比这个要求中列出的细节要多得多。请注意,以粗体显示的特征是必需的——其余部分只是补充信息。

1.

2. 脑神经节
3. 气孔
4. 上连合
5. 嗅觉器
6. 鳃
7. 胸神经节
8. 心房
9. 内脏神经节
10. 心室
11. 足
12.
13. 脑
14. 口

雄性前鳃亚纲腹足类软体动物的图解
15. 触角

16. 眼睛
17. 阴茎(外翻,正常情况下是内翻的)
18. 食道神经环
19. 足神经节
20. 下连合
21. 输精管
22. 围心腔 / 外套腔 / 呼吸腔
23. 壁神经节
24. 肛门
25. 肝胰腺
26. 生殖腺
27. 直肠
28. 肾脏

巨蛤
显示软体动物牙齿的图解
e = 食道
m = 口
mx = 上颚
o = 齿舌
op = 齿舌拉伸肌
r = 齿舌(牙齿
rp = 齿舌拉伸肌
rr = 齿舌拉伸肌
a. 外套膜
外套膜是覆盖软体动物软体部分的器官。它分泌碳酸钙来形成贝壳。
b. 足
足是除了贝壳以外,软体动物最大的可见部分。它是从贝壳中伸出的柔软部分,接触着软体动物爬行的表面的表面。
c. 牙齿
科学家将软体动物的“牙齿”称为齿舌。它们更像是一条锯齿状的舌头,而不是牙齿(参见右边的图解)。软体动物用它们咀嚼食物,并从岩石上刮取藻类。
d. 肋
肋是贝壳表面上任何隆起的脊。
e. 壳瓣
壳瓣是双壳类软体动物贝壳的一半。两瓣通过铰链连接。这些软体动物被称为双壳类,包括蛤蜊、牡蛎和贻贝。
f. 背缘
背缘是双壳类软体动物贝壳的边缘,铰链位于此边缘。
g. 壳顶
壳顶是贝壳的尖端或点。在我们的图解中没有标出它,但它清晰可见(右下方)。
h. 厣
厣是位于足端的一个硬结构,用于封闭贝壳入口。您可以将其视为一种鞋/门组合。
i. 管
许多海洋腹足类动物是穴居动物,它们的外套膜上有柔软的虹吸管或管。有时贝壳有一个虹吸管以容纳这种结构。这些虹吸管充当呼吸管,使动物能够继续吸入含有氧气和食物的水流进入体内。虹吸管还用于“品尝”水,以便从远处探测猎物。

3. 海滩上发现的所有贝壳吗?它们还存在哪里?世界上哪些地区拥有最丰富多样的贝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除了海滩之外,贝壳还可以在许多地方找到,包括河岸、河底、湖岸、湖底和海底。它们也存在于陆地上,因为蜗牛属于软体动物门。

加勒比海和西太平洋拥有最丰富多样的贝壳。

4. 描述贝壳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软体动物有几种移动方式,具体取决于物种。有些物种的足上有细小的毛发状结构,称为纤毛,它们利用这些结构在它们分泌的粘液中推动自己。其他物种则沿着足的长度产生波浪状的运动。还有一些物种通过贝壳泵水,让产生的水流推动自己前进。

软体动物也可以被水流移动。

5. 贝壳动物如何保护自己?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软体动物将身体的柔软部分缩回贝壳中,并用厣封闭入口。它们还可以潜入海底、河岸、河底或湖岸和湖底的表面之下。

6. 贝壳是如何制造的,以及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贝壳是由动物从外套膜中分泌碳酸钙形成的。碳酸钙硬化成贝壳。贝壳的顶端首先形成,随着动物的生长,贝壳开口处会不断添加更多的碳酸钙。

7. 列举并解释人类利用贝壳的五种用途。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贝壳用于标记吉他指板上的品格。

人类利用贝壳的方式如下:

货币
在许多文化中,贝壳被用作货币形式。
纽扣
纽扣最初是用贝壳切割而成的。我们今天使用的塑料纽扣仍然类似于贝壳内侧的珍珠般表面。
装饰品
许多文化用贝壳制作(并仍在制作)珠宝。贝壳可以钻孔制成珠子。贝壳还镶嵌在木头上,构成一种称为拼花镶嵌的技术(也用于贴面和拼花地板)。
梳子
贝壳被切割成形状,用来梳头发。
指板标记
吉他(或其他弦乐器)指板上的品格之间的标记(通常是圆点)是用贝壳制成的。
餐具
原始文化用贝壳制作勺子、刀子、杯子和盘子。
化学
贝壳由碳酸钙制成,碳酸钙是一种在实验室中很有用的化学物质。碳酸钙被广泛用作廉价的膳食钙补充剂或抗酸剂。它也用于制药行业,作为其他药物片剂的基底材料。
石灰
贝壳可以被碾碎制成石灰,石灰用于提高土壤的pH值。

8. 解释“单壳类”和“双壳类”这两个词在贝壳中的应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单壳类(腹足类)
双壳类

双壳类是一种具有两部分贝壳的软体动物,例如牡蛎、蛤蜊、扇贝或贻贝。单壳类是一种具有单一部分贝壳的软体动物,例如蜗牛、海螺或海蜷。

9. 用通俗的名称列举五种不同的贝壳类别,并在你的收藏中为每种类别命名一个贝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双壳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各种双壳类

双壳类通常具有两部分贝壳,两个贝壳沿着铰链线对称。该类别有30,000种,包括扇贝、蛤蜊、牡蛎和贻贝。

双壳类是唯一完全水生的软体动物;它们包括海洋和淡水形式。然而,有些物种,例如贻贝,可以通过关闭它们的贝壳在水中短暂存活。

双壳类在软体动物中是独特的,因为它们没有齿舌;它们通过虹吸和过滤从水中过滤大型颗粒来进食。一些双壳类是表栖动物:也就是说,它们通过足丝或有机胶结作用附着在水中的物体表面。另一些是穴居动物:它们把自己埋在沙子或其他沉积物中。这些形式通常有强壮的挖掘足。一些双壳类,例如扇贝,可以游泳。

双壳类的基本结构影响了它们的行为,最重要的是它们使用紧密贴合的贝壳作为防御捕食者,以及在潮间带物种(如贻贝)中防止干燥。整个动物可以包含在贝壳内,由强大的闭壳肌关闭。这种防御很难克服,除非是专门的捕食者,例如海星和牡蛎捕食者。

腹足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Cypraea chinensis,一种腹足类物种

腹足类,以前也称为腹足类或单壳类,更常见的是蜗牛和蛞蝓,是软体动物中最大、最成功的类别,已知有60,000-75,000种现存物种。该类动物仅次于昆虫,在规模和多样性方面都位居第二。

腹足纲包括大量的海蜗牛和海蛞蝓,以及淡水蜗牛,以及陆地(陆地)蜗牛和蛞蝓。

虽然“蜗牛”这个词可以,也经常被用来指代该纲的所有成员,但通常情况下,“蜗牛”这个词仅限于那些具有外壳的物种。那些没有外壳,或者外壳很小或内在的物种,通常被称为蛞蝓。

腹足纲的海洋有壳物种包括鲍鱼、宝贝、海螺、滨螺、海蜷,所以“蜗牛”这个词可以用来指代它们以及其他大多数具有螺旋形贝壳的海蜗牛。也有一些科的物种,它们只有在幼虫阶段才具有螺旋形贝壳,例如各种各样的帽贝。

头足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头足纲包含两个亚纲。在鞘形亚纲中,软体动物的贝壳已经内部化或不存在;这个亚纲包括章鱼、鱿鱼和墨鱼。在鹦鹉螺亚纲中,贝壳仍然存在;这个亚纲包括鹦鹉螺。现存的头足类约有786种。

多板纲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Tonicella lineata,一种多板纲物种

多板纲,或称铠甲贝,是多板纲中体型较小到较大的原始海洋软体动物。多板纲中现存的多板纲约有900-1,000种。

多板纲有时也被称为海摇篮,它们也可能被称为石鳖、多板纲动物,很少被称为多板纲动物。

多板纲的贝壳由八块独立的但有贝壳的板组成,这些板通过一个被称为外套膜的结构连接在一起。

多板纲生活在坚硬的表面,例如岩石上或岩石下,或在岩石缝隙中。一些物种生活在潮间带较高的地方,长时间暴露在空气和阳光下。另一些则生活在潮下带。一些物种生活在深水区,深达6,000米 约 20,000 英尺.

多板纲的贝壳由八块重叠的钙质板组成,这些板被外套膜连接在一起并包围着。在许多物种中,外套膜的表面被鳞片、毛状突起或玻璃状刚毛覆盖或装饰着。

多板纲死亡后,组成 8 块贝壳的各个板会分离,有时会在海滩漂流中冲上岸。多板纲的各个贝壳板有时被称为“蝴蝶贝”,因为它们的形状。

Antalis vulgaris,一种管贝物种

管贝的尺寸从非常小到中等大小不等。该类别的正式名称是掘足纲,意思是“铲足”。

这些软体动物生活在离岸的软质基质上(通常不在潮间带)。由于这种潮下带栖息地和它们的大小,许多海滩爱好者对它们并不熟悉;它们的贝壳通常不像海蜗牛和蛤蜊的贝壳那样常见或容易在海滩漂流中看到。

10. 收集 20 种不同的贝壳,对它们进行分类,并说明每个贝壳的发现地点以及你何时获得它们。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你可以在海滩上收集贝壳,或者在工艺品商店购买。如果你选择购买,购买一个品种组合会比单独购买更便宜。一旦你收集了 20 种不同的贝壳,就可以开始识别它们。为此,你需要一本实地指南,例如以下这些:

你也可以在当地的图书馆找到实地指南。

11. 珍珠的来源是什么?珍珠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精神上的启示?请阅读并讨论艾伦·G·怀特的《基督的比喻》,第 115 至 118 页。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珍珠的来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珍珠是一种坚硬的圆形物体,由活体有壳软体动物的软组织(特别是外套膜)内部生成。数百年来,最优质的珍珠一直被当作宝石和美丽的物件而受到高度重视,而“珍珠”这个词也成为了稀有、精细和令人敬佩事物的代名词。

从技术上讲,在适当的条件下,几乎任何有壳软体动物都可以产生某种“珍珠”。然而,大多数软体动物的“珍珠”没有光泽或虹彩。事实上,绝大多数软体动物物种产生的珍珠在外表上并不吸引人,也不耐用,因此通常没有任何价值,除非对科学家或作为一种奇特的事物除外。

珍贵的珍珠是由两组截然不同的软体动物双壳类或蛤蜊产生的:来自翼形贝科的海产珍珠贝和来自蚌目、蚌科和Margaritiferidae科的淡水珍珠蚌。这两科双壳类动物的贝壳内衬是由珍珠层或更常见的“珍珠母”组成。珍贵的天然珍珠完全由珍珠层构成,它使用与创造贝壳内衬相同的自发过程。

珍珠是在某些双壳类软体动物的贝壳内部形成的。作为对贝壳内部刺激物的反应,软体动物会生成一颗珍珠来封堵刺激物。

软体动物的外套膜会以文石或方解石(碳酸钙的两种结晶形式)的形式沉积碳酸钙 (CaCO3) 层,这些层被一种称为贝壳素的有机角质样化合物粘合在一起。碳酸钙和贝壳素的这种组合称为珍珠层,或大多数人所知的珍珠母。普遍认为,沙粒会充当刺激物,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典型的刺激物包括有机物质、寄生虫,甚至会使外套膜组织移位到动物体内的另一个部位的损伤。这些小颗粒或有机体在贝壳瓣打开进食或呼吸时进入动物体内。

精神上的启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从珍珠中可以汲取许多精神上的启示。首先,珍珠相当稀有,而且非常珍贵。当耶稣讲述他的珍珠的比喻时,他听众中的每一个人都明白,如果一个人在自然界中发现一颗珍珠,那么这颗珍珠就属于他,并且会使他致富。耶稣正在向他们提供永生——同样是免费获得,而且价值连城。

从珍珠的生成方式中可以汲取第二个启示。它最初是一种刺激物,软体动物用它来覆盖并将其变成一件美丽的物件。同样地,基督用他的义袍来覆盖我们的刺激物,将我们从悲惨的、注定要灭亡的罪人变成永恒国度的继承人。

艾伦·G·怀特的评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艾伦·怀特的《基督的比喻》可以在网上阅读。此处引用的页面可以在这里找到。

12. 将最适合回答 A-J 的圣经经文匹配起来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利未记 11:9,10 a. 水生生物是在哪一天被创造的?
使徒行传 16:14 b. 水生生物的数量是不可计数的。
以赛亚书 50:2 c. 水生生物在水中死亡。
启示录 21:21 d. 约伯认为珊瑚非常珍贵。
提摩太前书 2:9 e. 所罗门熟悉海洋生物。
创世纪 1:20, 21 f. 耶稣两次使用贝壳产品来教授精神上的启示。
列王纪上 4:33 g. 一位女商人从事出售从地中海紫螺中提取的著名紫色染料的生意。
诗篇 104:25 h. 保罗不支持佩戴珍珠。
马太福音 7:6; 13:45,46 i. 贝壳类生物不适合食用。
约伯记 28:18 j. 圣城的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

以下所有经文都来自新国际版圣经。

a. 水生生物是在哪一天被创造的?
神说:“水要滋生出活物,雀鸟要飞在天空,地上之上。”于是神造出海里的巨鱼,凡有生命的,行动的,水中滋生的,各从其类;凡有翅膀的雀鸟,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 创世纪 1:20, 21 新国际版
b. 水生生物的数量是不可计数的。
海是广阔无垠的,
其中有无数的生物,
大小都有。 诗篇 104:25
c. 水生生物在水中死亡。
我来到时,为什么没有人?
我呼唤时,为什么没有人回答?
我的臂膀太短,不能救赎你吗?
难道我没有力量拯救你吗?
我只要责备一声,海水就干涸,
我使河流变成沙漠;
它们里面的鱼因为缺水而腐烂,
渴死。 以赛亚书 50:2
d. 约伯认为珊瑚非常珍贵。
珊瑚和碧玉算不得什么;智慧的价值胜过红宝石。 约伯记 28:18
e. 所罗门熟悉海洋生物。
他讲论草木,从黎巴嫩的香柏树到长在墙上的牛膝草。他也讲论走兽、飞鸟、爬行动物和鱼类。 列王纪上 4:33
f. 耶稣两次使用贝壳产品来教授精神上的启示。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抛给猪,免得它们践踏了珍珠,转过身来撕碎你们。” 马太福音 7:6
“天国又好像一个商人寻找美珠,遇见一颗极其宝贵的珠子,就去变卖了他一切所有的,买了那颗珠子。” 马太福音 13:45,46
g. 一位女商人从事出售从地中海紫螺中提取的著名紫色染料的生意。
那些听的人中,有一个名叫吕底亚的妇人,她是一个卖紫色布匹的商人,是提亚提拉城的人,敬畏神。主开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说的话。 使徒行传 16:14
h. 保罗不支持佩戴珍珠
我也愿妇女以端庄的衣服,羞耻和节制地装饰自己,不以编头发,戴金银,穿昂贵的衣服, 提摩太前书 2:9
i. 贝壳类生物不适合食用。
“‘在水里,无论是在海里,或是在河里,凡是有鳍有鳞的,你们都可以吃。但在海里或河里,凡没有鳍没有鳞的,无论是水中的爬行动物,还是水中的其他生物,你们都不可吃。’ 利未记 11:9,10
j. 圣城的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
那城有十二个门,十二颗珍珠,每一门是一颗珍珠;城的街道是用纯金铺的,好像透明的玻璃。 启示录 21:21

参考资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