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美国手语/聋人文化

来自 Wikibooks,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聋人 vs. 听力障碍 vs. 听力受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聋人通常意味着完全丧失听力能力;部分丧失听力的人更有可能被称为听力障碍或合格的部分法律意义上的聋人。患有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人也被称为听力受损

术语“听力受损”可用于描述所有程度的听力损失,直至完全失聪。在深度耳聋的情况下,这可能是政治正确,是对更简单、更准确的“聋人”的委婉说法。有趣的是,这仅从主流方面被视为委婉说法——聋人社区将其视为潜在的病理标签。

完全失聪非常罕见——大多数聋人可以听到一点。[1]然而,由于听力损失通常是基于频率而不是基于振幅,如果语音的正常频率位于受损范围内,则聋人的听力可能无法使用。

患有中等程度听力损失(约 36-50 分贝)[2]的人通常将自己描述为“部分聋”。其他人出生时有听力,但因疾病或受伤而部分丧失听力,被称为“失聪”。那些有轻微听力损失(例如,约 16-35 分贝的听力损失)[2],或在老年时失去部分听力的人可能更喜欢非正式的术语,例如“听力障碍”或“听力受损”。

那些具有一定功能性听力的人通常不参与聋人社区,并且通常会尽其所能与有听力的人一起工作和社交。患有各种程度听力障碍的人在找工作时、工作时或与有听力的人交往时可能会遇到歧视。

聋人文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聋人社区聋人文化是两个用于指代由文化意义上的聋人组成的文化的短语,而不是指从医学/听力学/病理学角度来看的聋人。当以文化意义使用时,单词deaf在写作中通常大写,并被称为“大写D的Deaf”。

大写D的Deaf社区并不自动包含所有临床或法律意义上的聋人,也不排除每个有听力的人。根据贝克和帕登的说法,如果一个人“将自己认定为聋人社区的成员,而其他成员也接受该人为社区的一部分”,那么这个人就是聋人。聋人文化可能包括那些上过聋人学校的人、聋人父母的孩子以及一些手语翻译。

那些将自己认定为聋人的人的主要语言是手语。聋人社区也往往拥有与周围有听力社区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规范。

使用“聋人”的文化标签可以是个人身份的宣言,而不是听力能力的指标。事实上,许多从文化角度将自己认定为聋人的人可能比那些不这样认定的人听力“更好”。

聋人文化通常认为“听力受损”一词具有侮辱性或误导性。主要原因是聋人认为“受损”一词带有太多负面含义。一些聋人也不认为“听力障碍”和“聋人”是同义词或应该放在同一类别中。

聋人社区为聋人提供了一种归属感,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被主流有听力文化排斥。由于失聪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状况,聋人社区内部的关系可以延伸到很远的距离,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聋人文化强调社区和相互依赖,但聋人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使用手语。手语不同于当地的口语和书面语。尽管有些口语可能对应一个手语,但手语的使用、语调、语法(甚至交流速度)可能与语音有很大差异。

临床聋和聋人文化的区别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单词“deaf”既可以指临床意义上的聋人,也可以指主要由临床意义上的聋人组成的文化群体成员。文化群体的标签通常通过使用大写D来区分。'deaf'和'Deaf'个体之间的区别不仅仅是观点问题,因为有些聋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聋人文化的一部分,而有些有听力的人则认为自己是,但在实践中,这两个群体具有非常相似的成员。

被聋人文化接纳可能取决于一个人何时变得失聪、是否在聋人寄宿学校或学院就读,尤其是否能够用手语交流。虽然聋人父母的孩子和翻译可能被视为“荣誉聋人”,但有听力的人通常不被接受为聋人社区的成员。

聋人文化中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聋人之间存在的亲缘关系并非源于以种族为基础的文化群体,因为聋人并不一定拥有共同的血统或共同的语言。他们没有共同的血统,因为大多数聋人来自有听力的家庭,而且世界各地的聋人因语言障碍而彼此隔绝,就像英语和中文等口语一样相互无法理解。在英国,主要的手语是英国手语,在美国,是美国手语,在澳大利亚,是澳式手语,等等。这些语言各自都有独特的语法和词汇,使它们彼此之间无法理解,就像英语和汉语等口语一样。

在许多方面,更准确地说法可能是许多不同的聋人文化,这些文化特定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和在这些区域中使用的特定手语。然而,世界各地的聋人之间存在一种普遍的亲缘关系,这与他们面临的共同的物理和文化障碍有关。强化这种身份的国际活动包括聋人奥运会,自 1924 年以来每四年举行一次,尽管参加这项活动并非仅仅依靠运动员将自己认定为聋人文化成员即可,因为资格是根据临床聋来确定的。

世界各地的聋人普遍认为,不应该将失聪视为残疾或障碍。聋人相对于听人来说处于劣势,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几乎完全围绕着听人的需求而构建的。然而,聋人仅仅因为失去了一条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而处于不利地位,这与他们如何被占主导地位的听人文化对待无关。

主流社会对聋人文化的认可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聋人被期望尽可能地适应听人文化,或者被隐藏起来、不被看见。最近,尤其是在美国和北欧国家(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和冰岛),聋人文化的出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Charlotte Baker,1980)

聋人校长现在:1988年华盛顿特区的加劳德特大学发生的学潮是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听人文化开始意识到聋人文化的一个转折点。聋人校长现在学生组织者及其盟友迫使这所大学(毕竟,它服务于所有聋人和听障人群)选出了第一位聋人校长。也许更重要的是,这场运动帮助将聋人的斗争置于民权运动的背景下。对于聋人群体来说,拥有一位能够充分理解并认同这一原则的领导者被认为至关重要。

文化中心:位于英格兰吉尔福德的 Dorothy Miles 文化中心通过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来弥合聋人和听人之间的差距。该中心还提供英国手语 (BSL) 课程,并获得与聋人沟通促进委员会的认证。DMCC 举办专业演员参与的戏剧讲习班,并组织体育赛事,包括年度板球比赛。英国各地还有其他机构广泛提供 BSL 课程。几乎所有地面电视都提供隐藏式字幕。

聋人文化中心于 2006 年在多伦多市中心开业。它是加拿大聋人文化协会的一个项目,设有博物馆、艺术画廊和礼品店。它还收藏档案并提供研究设施。游客可以体验最先进的视觉丰富技术,这些技术突出了聋人历史文物和文献。还有一个 ASL/LSQ 交互式网站/电视和多媒体制作工作室。

文化行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聋人文化的成员往往表现出与听人截然不同的行为,这些差异将在下面列出。

  • 引起注意的方式
    • 听人:大声喊叫,“喂!”
    • 聋人:用整个手掌用力拍打肩膀,闪烁灯光(以引起整个房间的注意),跺脚,以及向对方扔东西。
  • 面部表情
    • 听人:表现出极端的情绪。
    • 聋人:表现出所有情绪,以及语法信息(这些表情是非可选的语法标记)。
  • 指向特定的人/物
    • 听人:指向通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尽管例如在指路时是可以接受的。
    • 聋人:允许指向,以便在手语中使用代词,以及指路等。
  • 社交聚会的场所
    • 听人:房间的选择可能基于哪个地方最安静——没有听觉干扰。
    • 聋人:聚集在厨房,那里有更好的照明,以便更容易看到每个人打手语。
  • 介绍仪式
    • 听人:“很高兴认识你”。
    • 聋人:冗长的介绍仪式(例如,你来自哪里?你上哪些学校?你的父母是谁?等等)。
  • 介绍仪式的完成方式
    • 听人:握手。
    • 聋人:仪式结束后拥抱(非常普遍)。
  • 在餐桌旁
    • 听人:满嘴食物说话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 聋人:可以满嘴食物“说话”(打手语)。
  • 孩子行为不端
    • 听人:听力正常的调皮孩子在被训斥时会捂住耳朵。
    • 聋人:聋的调皮孩子在被训斥时会捂住眼睛。

聋人电影/戏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有一些电影是由聋人制作的,这些电影也包括聋人演员/女演员。

ASL Film 公司 ASL Film 推出了三部电影:“勿忘我”、“错误的游戏”,以及最新的故事片“山里汉传奇”。所有这些电影都使用美国手语,没有音频,但可以选择字幕

聋人父母的孩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听力正常的聋人父母的孩子 (CODA) 可能认为自己是聋人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被认为是聋人社区的成员。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接触口语的机会有限,他们可能需要进行言语治疗。一个名为 CODA 的组织成立于 1983 年,现在每年都会举办会议。此外,还有针对可能担心抚养听力正常孩子的聋人父母的支持小组,以及针对成年 CODA 的支持小组。

还有一些为 CODA 建立的夏令营,例如马克七号营地,它为 CODA 提供两个单独的为期两周的项目,一个针对 9 至 12 岁的 CODA,另一个针对 13 至 16 岁的 CODA,通常在夏季举行,从 6 月的最后一周到 8 月中旬。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Baker, C 和 Padden, C 美国手语:其故事结构和社区概述,1978
  2. Miller, R.H. 聋人听力男孩:回忆录,由 bookclub@ket 出版,2005 [1]
  1. 加劳德特大学:失聪人口统计
  2. a b 听力损失程度与潜在影响的描述, HandsAndVoices.org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