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开源和专有技术
在本篇《万物互联》中,将探讨 开源 和 专有 技术的核心思想和概念。文章将回顾这两种软件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历史发展,并提及它们的创作者、贡献者以及所创造的技术产品。随着发展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黑客” 的普及和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围绕这个主题的伦理争议也是如此。本章还将针对这两种对立的软件,剖析 版权 和 知识共享 的概念。然后将对这两种不同软件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它们功能的优缺点。本章将以开源和专有软件的扎实研究为基础,最后展望这两种软件的当代例子,以及围绕其应用和同时在多个平台上运行的表现的争议。
荷马引入了作者和作者身份的概念。最初,故事都是口口相传的,本质上每个故事都不一样。它们是由吟游诗人表演的,吟游诗人使用了一些固定的短语,让他们拥有了一个故事的基础,但并不能保证每个故事都相同。
荷马是第一个将笔触落于纸上并创造文本的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奥德赛》。随着这个新概念的引入,荷马使一个虚构世界合法化。一旦有了作者,就会开始围绕文本的传播建立一个创意产业。作者很重要,因为我们有机制来解释文本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传播方式。荷马在版权法和版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荷马引入文本写作用法后,很明显副本的数量有限,因为每个副本都需要手工书写,而且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然后,谷腾堡在 16 世纪引入了第一台印刷机,使复制速度更快,作者可以拥有更大的受众。这从本质上讲是莎士比亚因其快速复制的众多副本而获得声誉的原因。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认为这项开创性的发明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复制作品,也没有给原始所有者版税或认可。
由于访问不同文本的速度变得如此之快,因此实施了一个登记制度,只允许某些认证的印刷机印刷某些文本,并且他们还对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允许印刷的副本数量有限制。这是为了让作者为他们的杰作赢得知名度和信誉。显然,这在 16 世纪及以后得到了应用。在当今社会,我们不断执行版权立法,以支持作者身份和版税。
Unix 被认为是计算机技术进步的起点。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它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用 C 语言编写的操作系统,据信肯·汤普森和丹尼斯·里奇是最初的创作者。[1] 它是第一个开源操作系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添加、改进和增强它。[2] Unix 是迄今为止大多数操作系统的基础,包括 Linux。
开源和专有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但在此之前,并没有多少容易获得的技术,因为直到 1980 年 useNet 才出现。 Usenet 是首个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和协作的方式。 Usenet 的发布标志着开源信息的共享和文件共享的开始。
开源和专有软件的另一个历史性时刻是理查德·斯托曼推出的 GNU 项目。 GNU 是另一个尊重用户自由的操作系统项目,它本身就是由不同的开源程序(不是 GNU 软件)创建的。 当 GNU 创建时,"自由软件运动" 开始了。 自由软件运动的理念是,计算机用户应该有权组建社区。[3]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人们开始着手开发 386BSD。 386BSD 也被称为“Jolix”,是另一个从 Unix 发展而来的自由操作系统。 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进步,因为它随后又发展出了 FreeBSD 和 NetBSD。[4]
这个十年对开源和专有软件产生了重大影响。 除了这些进步之外,1991 年,Linus Torvalds 决定开发 Linux,它是在 GNU 操作系统基础上的改进,旨在提供一个完全免费和开源的操作系统。 Linux 的创始人创建了自己的 UNIX 版本。 他希望创建一个自己的操作系统,但可以想象,编写多达一千万行代码需要多长时间,因此他转向互联网,分享了他的愿景,许多计算机爱好者也加入进来。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可以由任何人创建和使用的计算系统。 将操作系统集成到不同的平台和多媒体平台的同时是一个挑战。 然而,一旦内核(操作系统的基础)生产出来,其他部分就随之而来。
1993 年,Red Hat 成立。 Red Hat 是一家基于 Linux 发行版的公司,证明了开源软件可以带来巨额利润。 他们努力践行自己的座右铭:
"每个解决方案都始于分享问题。 技术在开放中蓬勃发展,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地分享他们的想法,并在彼此的工作基础上进行构建。"
"创造总是协作行为"[5]
1995 年,MySQL 和第一个 Java 源程序语言发布。 MySQL 是一个基于 ISAM 语言的开源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6] 1995 年,Sun Microsystems 也发布了 Java 1.0 的第一个公开版本。 直到 2006 年 OpenJDK 的引入,Sun Microsystems 才将所有 Java 包都变成了开源程序。
Java 1.0 承诺“一次编写,随处运行” [7]
在该世纪末,随着 Apache 的发布,我们看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Apache 的基础是在 NCSA HTTPd 服务器发展停滞后,为扩展该服务器而创建的。[8] Apache 是一个免费提供的网络服务器,在开源许可下发布。[9]
1998 年,Netscape 将其网络浏览器开源。 Mozilla 是一个由 Netscape 创建的自由软件社区。 由于开源,用户可以自由使用、开发和传播该产品。[10] Mozilla 随后还创建了 Mozilla Firefox,它至今仍然是一个知名的网络浏览器。
LAMP 的概念大体如下。 Linux 是支持整个过程的操作系统。 Apache 是网络服务器,它会告诉您如何与系统交互,以获得您想要的信息。 这类似于图形用户界面 (GUI),它还会告诉服务器如何相互交互。 MySQL 是数据库。 所有信息都存储在数据库中,并从数据库中检索,以向用户展示。 PHP 从本质上讲,PHP 是系统向用户传递信息的方式,例如显示器、扬声器和 VDU。 它为用户提供整体体验。
从使用计算机的开始到结束,所有操作都通过开源软件完成。[11]
开源和专有软件在 21 世纪初继续取得进步。 2001 年,OpenOffice 首次发布,随后又衍生出 Apache OpenOffice、LibreOffice 和 Oracle OpenOffice(是唯一一个闭源的版本,已停止维护)[12] OpenOffice 是一款开源办公套件程序,与 Microsoft Office 竞争。
直到 2004 年,广受欢迎的基于 Debian 的 Linux 发行版 Ubuntu 才发布。 “Ubuntu 是一个开源软件平台,可在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 PC 到服务器和云的任何地方运行。” [13] Ubuntu 的标志符号代表“朋友圈”,以展现与开源软件的合作。这是一个非常历史性的时刻,因为现在已经有超过 24 个官方 Ubuntu 版本发布,还有更多非官方版本。
我们也应该提及四位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天才,他们用自己的发明为世界带来了荣耀。布什在 1945 年冷战前夕,推出了第一台使用微片的计算机。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访问世界知识,这是一个非常乌托邦式的想法。布什并没有将此领域的成果用于谋取经济利益,而是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访问信息。图灵,以其在 Enigma 上的工作而闻名,他创造了一台能够计算任何事物的机器。它允许将信息输入并快速转换为计算代码和语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图灵在政府密码和网络学校工作。图灵被分配到一个团队,负责德国海军密码分析。恩格尔伯特在英国主要防御机构工作。他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布什和图灵之前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从而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1969 年的“所有演示的母版”。尼尔森与另外三位相比,却显得非常神秘。尼尔森帮助创建了超文本、HTTP 和本质上是万维网,他还创建了一个名为 Zanadoo 的程序,它可能比万维网更有效。然而,与之前的三位不同,尼尔森想要为这个想法申请专利,并通过特许经营赚钱。不幸的是,尼尔森的想法没有成功,很快就被搁置了。贯穿这段简短历史的一个关键主题是与军方的联系。如果不是因为军方,也许是世界大战,我们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处于数字发展的世界中。甚至 IP 互联网协议也起源于军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数字技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通用术语“黑客”对不同代人有着不同的含义。莱维 (1968) 指出,计算机科学界的人们使用“黑客”这个词“作为一种嘲讽的形式,意味着黑客要么是书呆子气的社交边缘人,要么是写出脏乱、‘不规范’的计算机代码的‘不专业’程序员”。[14] 与莱维对黑客的描述相比,道格拉斯 (2002) 将黑客描述为“一种文化,一群计算机爱好者,他们在一个空间和方式中运作,这种空间和方式可以用无止境的求知欲来定义,想知道事物是如何运作的,但这种知识的理解又由更广泛的文化概念来定义”。[15] 不同的两代人对黑客的定义也不同。黑客的历史是一个复杂但又有趣的领域,考虑到在 21 世纪,我们知道黑客是犯罪行为,但它被用于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的进步。莱维 (2016) 再次引用“这是一种分享、开放、去中心化的哲学,不惜一切代价获得机器来改进机器,并改进世界”。这种哲学或伦理对他们的文化来说是一种礼物;即使对我们这些对计算机毫无兴趣的人来说,它也具有价值。如果研究黑客运动,现在被称为 “匿名者”,人们就能看到黑客的演变,因为这个运动最初只是简单的捣乱,分享令人不快的材料,并在 4chan 网站上创造出奇特的互联网表达方式,比如“表情包”。黑客从这种制造混乱的背景中走出来,发展成为“黑客主义”,即为了支持、诋毁或破坏一个事业而进行的黑客行为。这就是“匿名者”的由来。他们只是黑客演变的产物,做了许多人认为是积极的事情,比如揭露了 三K党 的成员。
在计算机的早期,计算机一直存在着改进的空间,每年都用不同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升级。黑客在某种程度上一直追求理解,但他们也在不断升级软件。正如阿尔伯茨和奥尔登齐尔 (2014) 所描述的,[16] 黑客是一个“故意选择局外人角色的人,复杂性是需要掌握的,锁是需要破解的,排斥是需要用入侵来对抗的”。他们还解释说,黑客希望留下入侵的痕迹,但“不要造成伤害”。黑客文化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看法。许多国家以不同的形式使用这种文化。例如,南斯拉夫的青少年和学生将“翻阅”计算机作为派对和音乐亚文化的一部分,而芬兰的民主国家则将此作为“入门仪式”,让新兴的程序员展示他们的作品。另一方面,一位名叫 “沃·霍兰德” 的德国黑客被指控故意入侵一家银行以显示其安全漏洞,从而进行犯罪活动。他们入侵的系统是银行新安装的系统 (Btx),一个交互式电视文本系统。主要的安全性漏洞是黑客能够操纵和跟踪密码。通过这种方式,霍兰德和他的同伙在一个晚上将 135,000 欧元转入了他们的账户。在他们的银行黑客行为四年后,韦纳里因更多计算机犯罪在法国被捕。在 1986/87 年,当 VAX 计算机中发现了一个错误,这些计算机被像 NASA 这样的公共机构和研究公司使用时,这个错误允许黑客访问这些计算机。然后,他被指控访问、复制和销毁了 100 台计算机的数据。黑客世界犯罪方面的另一个例子是 1990 年发生的事件,该事件导致 AT&T 的长途电话交换系统崩溃。斯特林 (1994) [17] 解释说,在这场崩溃中,有 60,000 人在 9 个小时内失去了电话服务。这是因为曼哈顿的一个交换站因在 AT&T 自己的系统中发现的一个错误而崩溃。
谈到黑客,我们知道人们出于不同的原因进行黑客行为。无论好坏,都没有中立立场可供比较。Taylor (1999:136) 指出,“面对黑客行为的伦理复杂性,人们很容易陷入道德确定性,这存在于‘我们’和‘他们’的极端对立立场中”。随着过去十年科技的进步,它为新一代黑客提供了各种平台,让他们在新的硬件和软件上提升自己的知识。[18] 使黑客行为成为可能的因素之一,是当今社会、文化和经济互动中普遍存在的保密文化。这种保密性让黑客感到疏离,但也让他们占有优势。正如我们所知,黑客反对保密,他们通过利用自己操作的方法或方式来与自己相矛盾,反过来,这使得他们在科技和当代文化中的地位更加复杂。Douglas (2002:115) 解释说,在早期黑客社区中,人们高度依赖社区来分享想法、信息,以及获取技术。在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社区围绕着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其他一些大学的实验室而建立。[19] Taylor 还指出,“黑客就像孩子们在铁轨上放一枚十便士硬币看看它是否会弯曲,却不知道他们有可能会导致整列火车脱轨”。一个理解黑客形象的好方法是看《黑客帝国》。这是一部关于一群黑客决心通过攻击跨国公司来解放世界摆脱债务的节目。Taylor (1999) 在一项商业伦理研究中提到,在该行业中,伦理判断更加困难,而且往往来自年龄较大的人群。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往往比普通黑客年龄更大,并将计算机视为日常生活中的工具,而黑客则倾向于将计算机视为一种爱好。这种年龄差异可能是安全行业成员和计算机地下世界成员在伦理观上存在根本差异的原因之一。
“不成文法”
[edit | edit source]许多计算机狂热者遵循一种结构,许多人称之为黑客圣经。这是一套不成文的规则,他们认为这是软件应该如何编写和提供的。将内容改为更开放和自由。这本质上与软件的可访问性和任何希望使用它的人都能获得它的可用性有关。所有信息都应该是免费的。不信任权威,促进去中心化。第二点提出,应该在世界各地甚至不同国家分布多个服务器,这些服务器都存储着相同的信息,这样即使一个服务器出现故障,你仍然可以访问软件和/或程序。拥有不止一台服务器也将使更多人能够访问程序,程序的性能也将得到提高。黑客应该根据他们的黑客行为来评判,而不是学位、年龄、种族或职位等虚假标准。我认为这一点与当今社会密切相关,因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平等斗争都在持续进行。尤其是在当今的数字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编写出优秀的代码,这些代码可以集成到 iOS 系统中,并在不同的多媒体平台上兼容。你可以在电脑上创造艺术和美。这涵盖了整个计算世界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数字艺术、编程、电影制作……不胜枚举。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都是艺术的元素,不应该被忽视。计算机让生活变得更好。技术不断发展,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我们现在已经能够为聋人和盲人创造出帮助他们互动和交流的系统,以及更多帮助无数个人和家庭的系统。
知识共享与版权
[edit | edit source]什么是知识共享?
[edit | edit source]知识共享 (CC) 由劳伦斯·莱西格、哈尔·阿贝尔森和埃里克·埃尔德雷德于 2001 年创立,是一个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扩展可供他人使用的创意作品,使用户可以构建并合法地与他人分享这些作品。知识共享许可证免费向公众发布,第一篇关于知识共享的论文出现在哈尔·普洛普金的《万岁知识共享!斯坦福大学教授兼作家劳伦斯·莱西格计划一场法律起义》(2002) 中。截至 2004 年 11 月,大约有 8.8 亿件作品目前在知识共享许可证下授权。[20]
知识共享的不同方面
知识共享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它允许你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作品,具体取决于个人对该作品的授权情况,因为每个授权都有关于你可以做和不能做的事情的规则。下面列举了一些例子。本质上,该体系提供条件,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重复使用某些东西,通常这在条款和条件中有所规定,也称为小字部分。
公有领域
公有领域是指不受财产法、版权法、商标法或专利法保护的创意材料。这些作品属于“公众”所有,而不是某个个人。使用公有领域材料无需许可,因为任何人都不能主张对这些材料拥有权利。[21]
有四种常见的可能性会导致材料或产品成为公有领域:[22]
- 版权已过期。
- 版权所有人没有正确遵循版权续期规则的程序。
- 版权所有人有意将材料或产品置于公有领域。
- 版权法无法保护这种特定类型的材料。
版权属于公众,允许他们随意使用软件、作品……等等。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随意编辑和重复使用它。一个关键的例子是沃尔特·迪斯尼创作的米老鼠。米老鼠的图形和概念是公有领域,这意味着其他组织,如英国广播公司,如果愿意,可以将这个概念用于素描。这意味着,尽管我们认为米老鼠是卡通儿童经典,但我们可能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素描中看到它。
署名
署名允许你随意重混、编辑和分发作品。但是,你需要考虑到作品的最初来源,并赋予原创作者知名度。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CC BY 署名允许他人分发、编辑和添加已经创建的作品,只要他们署名原始作者即可。从本质上讲,这是最宽松的许可证,使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文章。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CC BY-SA 这种许可证允许你做与署名许可证相同的事情,但它只用于商业目的,并且他们以相同的方式署名和授权其新的创作。署名-相同方式共享通常被称为“复制左”免费和开源软件许可证。维基百科使用这种类型的许可证。
署名-禁止演绎
CC BY-ND 这种许可证允许重新分发,无论商业还是非商业,只要它被完整地传递,没有改变,并且署名你。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CC BY-NC 与署名-相同方式共享类似,这种许可证使你能够添加、更改和构建作品,但必须在非商业环境中。新创作的作品也必须承认你的更改和非商业性元素,但它不必在相同的许可证下。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CC BY-NC-SA 与署名-非商业性使用一样,关键区别在于你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授权新的作品。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CC BY-NC-ND 这种许可证是最严格的,只允许其他人下载你的作品并与他人分享,只要他们署名原创作者即可。
影响
布鲁萨德将知识共享描述为复制左运动的最前沿,旨在为自动“保留所有权利”版权 (2007) 提供一种替代方案。另一方面,大卫·贝里赞扬知识共享激发了人们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兴趣,以及重新思考“信息时代”中“公共领域”的作用,他说,“知识共享为希望更自由地进行文化实验和交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了“制度、实践和法律支持。”(Berry, D, 2005)。另一方面,莱西格将现代文化描述为受传统内容分销商支配,以便维护或最大化对音乐和电影等文化产品的垄断,他说,“知识共享可以为这些限制提供替代方案”(Lestig, 2006)。
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的例子
[edit | edit source]UNIX & GNU
[edit | edit source]UNIX 是 1969 年在贝尔实验室开发的,是计算机史上最早的操作系统之一。它是 Mac OS X 的基础。它可以在许多不同的机器上运行,UNIX 计算机可以在网络上协同工作。UNIX 是一个专有系统,因为贝尔实验室保护了版权,使其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无法共享。为了在系统上运行,必须从源代码手册中手动输入 UNIX 代码,这对我们今天来说效率极低。
理查德·斯托曼在开源网络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希望将 UNIX 改造成一个更可共享的开放系统。1984 年,他创建了自由软件基金会(FSF)。FSF 的主要目标是使软件更开放、更易于访问,就像早期计算建立在共享情报和科学发现的基础上一样。[23] 斯托曼发明了 GNU(“GNU 不是 UNIX”),通过以新的方式重建 UNIX 来使其开放和可共享,这样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调整和更改代码。GNU 可以在任何已经支持 UNIX 的系统上运行。斯托曼以他引入的一种新系统通用公共许可证(GPL,也称为“复制左”)对 GNU 进行许可,以防止 GNU 成为专有软件。[24]
LINUX 的成功
[edit | edit source]Linux 操作系统是开源项目成功的一个重要例子,它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该项目提供的协作可能性本身就代表了网络的力量,即使在它起步阶段,参与者很少,但他们可以遍布全球。[25] 该系统的成功源于多种因素,例如塑造其许可证的特定产权方法。通用公共许可证(GPL)承认 Linux 的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但不会允许在重新分发时对它施加任何限制。[26] 这是对伯克利软件分发(BSD)许可证的另一种选择,BSD 许可证没有为程序员提供相同的改进系统自由。
Linux 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对拒绝项目领导者做出的决策和规则所涉及的风险的理解,对该项目持续的、统一的支持。对于那些没有接受建议的代码更改的开发者来说,他们有机会从最初的项目中分离出来,并建立一个新的项目,将他们的更改实现,这种做法称为“分叉”。[27] 虽然一些开发者认为这是开源编程的必要权利,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风险。在 Linux 的情况下,频繁的分叉会造成工作力分散,降低整体生产力。此外,随着项目的增多,一个项目中出现重大问题的风险也更大,这会对所有项目造成负面影响,从分叉产生的项目到它们最初的项目都是如此。[28] 效率和生产力的下降会导致许多,甚至可能所有项目的失败。Linux 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因为它漫长的寿命和持续的长期合作的可能性,阻止了分叉,因为上述风险。[29]
Linux 还受益于开源格式提供的基本优势之一。在传统的专有安排中,每个人都应该贡献大致相同的工作量。然而,在开源中,一小部分贡献者完成大部分工作,而大量次要贡献者仅贡献一到两次,这种情况很常见。[30] 然而,乔丹认为,在开源项目的背景下,一个人可能会完成原本不会完成的任务。如果一个个人贡献者即使只贡献一次也能改进团队项目,那么每个人都将受益于获得更好的产品。[31]
数据显示,Linux 是互联网上 36.2% 网站使用的操作系统。[32] Linux 采用了一种去中心化的开发方法[4],根据埃里克·S·雷蒙德在“大教堂与集市”中的考察和类似的研究。这种方法使贡献者能够在一个脱敏的组织结构中持续运作。Linux 的操作系统特性也是在试图分析其成功时值得探讨的另一个潜在原因。Linux 与其他操作系统(如 Unix)之间存在技术差异,在讨论 Linux 的成功时需要牢记这一点。根据一个特定来源,[33] 内核具有模拟 387-FPU 指令的能力,以及不使用数学协处理器且能够运行多个需要一定浮点数学能力的程序的系统。Linux 还支持各种文件系统进行数据存储,例如专为 Linux 开发的 ext2 文件系统。
Android 和 IOS
[edit | edit source]Android 的开发
[edit | edit source]Google 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于 2007 年 11 月 5 日首次公开亮相。[34] 它的全球推出也与开放手机联盟的创建和推出相吻合;这是一个由将新创建的 Android 软件应用于其产品的公司组成的联盟。[35] 当该联盟公开时,其 34 个成员名单中包括T-Mobile、三星电子、HTC 和索尼等公司。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该联盟的成员人数不断增加,包括东芝、宏碁 和沃达丰等公司加入。[36] 这种联盟是 Google 决定将 Android 开发为开源软件的一个重要副产品。
理查德·迈纳、安迪·鲁宾 和尼克·西尔斯通常被认为是 Android 的发明者。[37] 他们共同在一个较小的公司 Android.inc 开发了 Android,然后在 2005 年被 Google 收购。收购后,可用资金的增加和大量新资源的涌入加速了开发进程。两年后,第一个公开可用的 Android 软件问世。[38] Google 开发操作系统主要是为了对抗苹果的 iOS 开发。在 Google 2010 年 I/O 大会主题演讲中,维克·冈多特拉(当时)Google 的高级副总裁社交称,“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我们将面临一个严酷的未来,一个男人、一部手机、一家运营商将是未来。我们不希望这样的未来。” [39]
史蒂夫·乔布斯于 2007 年 1 月 9 日发布了苹果 iPhone。[40] 这几乎是在 Android 发布前一年。Google 对此公告的反应是惊讶。一位 Google 员工克里斯·德萨尔沃评论道;
“作为一个消费者,我被震撼了。我立刻就想买一个。但作为一个 Google 工程师,我想‘我们得重新开始。我们拥有的东西突然看起来如此……九十年代,这就像是你看到它时才明白的事情一样。” [41]
由于这一公告,Android 工程师匆忙进行了修改,最显著的是在他们的产品中添加了“触摸屏”。尽管苹果的公告早于 Android,使他们在市场上暂时领先,但这种做法被认为是有利的,因为它让工程师们看到了苹果遗漏了什么。[42]
Android 基于开源软件 Linux,本质上使其源代码对所有人开放。[43] Android 的 Linux 的运行方式与我们在 PC 上体验的 Linux 不同。与 PC 一样,Android 使用的是 Linux 内核的修改版本,但不是同一个版本。[44] 为 Android 设计的 Linux 是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因此添加了触摸屏编程,并对原始内核进行了其他调整。以下列出了一些最重要的组件。
- 闹钟驱动程序:提供定时器以唤醒从休眠状态中唤醒的设备
- Ashmem:允许应用程序共享内存,并在内核级别管理共享。
- Binder 驱动程序:促进进程间通信,因为数据可以通过使用共享内存由多个应用程序共享。注册为 IPC 的服务
服务不必担心不同的线程,因为 Binder 会处理、监控和管理它们。Binder 还负责进程之间的同步。
- 电源管理:建立在标准 Linux 电源管理 (PM) 之上,并
采取更积极的策略来管理和节省电源。[45]
为什么谷歌将安卓系统开源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反对者认为,这一决定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开源技术拥有多项基于利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系统的大众普及性。这进一步扩大了谷歌的影响力,并拓宽了其消费者群体。然而,在谷歌的官方网站上,安卓解释了他们使用开源系统的理由;
“安卓的主要目标是创建一个开放的软件平台,供运营商、OEM 和开发者实现他们的创新理念,并推出成功的、现实世界中的产品,以改善用户的移动体验。我们还希望确保不存在单点故障,任何一家行业参与者都无法限制或控制其他任何参与者的创新。” [46]
IOS 的发展
[edit | edit source]苹果的手机操作系统 IOS,之前被称为 OS,于 2007 年 1 月 9 日随着 iPhone 的发布而首次亮相。首批 iPhone 于同年夏天上市销售。[47] IOS 的设计基于 OS X,苹果麦金塔电脑的操作系统。在史蒂夫·乔布斯组织的 iPod 编程和麦金塔编程之间的竞赛之后,最终确定基于麦金塔的系统最为合适。麦金塔团队由 [[w:Scott Forstall|Scott Forstall}} 领导,他因创建和开发 App Store 而闻名。[48]
IOS 是一款专有操作系统,因此源代码无法访问或修改。苹果是唯一一家有权在其产品中使用 IOS 的公司。由于用户无法修改操作系统,越狱技术的流行程度不断上升。然而,与安卓一样,该操作系统也包含一些来自对立软件的元素,在这种情况下是开源软件。有人声称,史蒂夫·乔布斯实际上是开源软件的先驱。[49] IOS 所基于的 Mac 操作系统本身也基于 Darwin 的开源软件。Darwin 于 2003 年由苹果公司发布,采用自由和开源软件许可证。此外,史蒂夫·乔布斯声称安卓“并不是真正的开放”。[50] 他指出,一些移动设备公司,例如 HTC,在其界面中使用专有软件。他对这种情况表示不满,因为它让用户不得不自己摸索。这也是苹果实施专有软件的原因之一,目的是提高设备的用户友好性。
与安卓一样,有人认为,这一决定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通过对软件进行版权保护,他们限制了其他公司使用它,因此想要享受该界面的用户就必须购买苹果产品。苹果承认,专有软件在网络社区中受到鄙视,尤其是在黑客社区中,因此他们将 IOS 的发布重点放在触摸屏和主屏幕按钮等特定创新功能上。专有软件的反对者认为,开源软件对苹果来说是不可避免的。[51] 他们认为,如果苹果继续在每个新版本中提高专有软件的比例,他们可能会疏远开发者,而开发者是其大部分流行应用程序的来源。微软最近接受了 Linux,给苹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因为微软长期以来一直与专有软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这场辩论的介绍
[edit | edit source]围绕这两种对立的操作系统的辩论具有实践意义和意识形态意义。在网络论坛中,实用性问题占据主导地位,经常进行两种系统的比较。用户友好性、隐私、安全、可定制性和应用程序直接受到操作系统性质的影响,无论是专有还是开源。这些问题被认为对公众更为重要,但对一些人来说,尤其是黑客社区和互联网活动家中的许多人,[52] 这两种对立的操作系统代表着对立的意识形态。安卓被视为一种“公共物品”,而 IOS 则代表着“人类的私利”。微软研究社会学家马克·A·史密斯解释了两种系统之间需要平衡。[53] 他描述了“搭便车者”的概念,他们使用公共物品,但没有为其做出贡献。这一概念适用于大多数安卓用户,他们不访问和修改源代码。
除了对立的意识形态之外,它还代表着对立的 进化解读。有一种观点认为,竞争是进化的唯一驱动力。[54] 这可以解释 IOS 和专有软件通常对社会有利。但有人反驳说,合作是进化的重要方面,在整个动物界都有体现。[55] Linux 被描述为“在开发者引入的变异上创造了一种快速达尔文式选择”。
在许多方面,流行的辩论是在没有明确提及操作系统的情况下进行的。作为两种最流行的操作系统,它们吸引了大量的狂热粉丝,并拥有自己的粉丝网站和聚会。这些系统进入了名人之战,谷歌和苹果的关键人物,例如史蒂夫·乔布斯,变得比操作系统本身更有名。纽约大学教授埃里克·罗布尔斯-安德森等学者将苹果描述为一种“邪教”。[56] 这是纪录片“Macheads”的创作基础。安卓和 IOS 现在拥有庞大的忠实粉丝群,他们忠于各自的操作系统,不会购买对方的任何产品。[57]
安卓的优缺点
[edit | edit source]可用性和兼容性
安卓以其广泛的用户可用性而受到一致好评,这是其开源属性的直接结果。许多公司在其产品中使用安卓,让消费者能够从比 IOS 操作系统产品多得多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中进行选择。大量支持安卓的设备让安卓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其市场份额超过 80%。[58] 由于安卓通常运行在 (Apache 软件许可证 2.0 (APL2.0) 之下,这是一个自由软件许可证,因此制造商可以根据自己的规格修改源代码。[59] 因此,安卓用户的体验可能因制造商而异。这被视为一种优势,因为它增加了多样性和选择,但也因为不同安卓操作系统设备之间质量差异而受到批评。
可定制性
在安卓中,鼓励用户定制,因此它是许多黑客的首选。定制的机会非常广泛,用户可以执行更加复杂的动作,例如贡献源代码和识别漏洞,以及更传统的定制,例如安装 Twilight 和 Airdroid 等应用程序并更改应用程序图标。[60] 源代码随时可用,可以根据用户的意愿进行操作。定制对用户的积极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理解:内在和外在。[61] 内在是指用户从自己进行定制中获得的满足感,而外在是指用户从定制带来的改进中获得的满足感。[62] 正如你可以设计应用程序并在 Google Play 商店 中提供这些应用程序一样,你也可以更改商店本身的源代码。这种开放性导致安卓应用程序下载量超过 IOS,但这对安卓和安卓应用程序开发者也带来了一个主要的负面影响:收入减少。[63] Google Play 的收入比苹果的 App Store 低 70%。
用户体验
Android 的用户体验因制造商对原始源代码的修改而有所不同,尽管科技界已经对 Android 用户体验进行了概括。Android 有一个声誉,即不像 iOS 那样“干净”,而且“笨重”。[64] 由于其开源性质,Android 的设计被认为不如其竞争对手精炼,并因“卡通”风格而受到进一步批评。在一项比较 Android 用户体验与其他操作系统的调查中,Android 的得分低于 iOS (57.25 对 73.25)。[65] 用户体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初始易用性,特别是对于非技术用户而言。另一项调查发现,Android 的认知负荷最高,是 iOS 的四倍多。 [66] 可以得出结论,与 iOS 相比,Android 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自然地使用。
隐私
对 Android 广告库的研究发现,广告能够收集用户位置、联系人、电话号码等数据,甚至可以访问摄像头和麦克风。 [67] 这使得广告能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更好地定位用户。当广告能够识别您的姓名、地址和关联人时,这会变成一个更严重的隐私问题。这是 Android 和 iOS 平台都会遇到的问题。研究发现,消费者往往会默认同意隐私选项。 [68] 这导致隐私倡导者呼吁采用欧盟的做法,即“选择加入”功能,让用户更清楚地了解广告将拥有的访问权限。Android 和 iOS 都必须遵守这些法律,但 Android 的应用程序隐私规范一直受到批评。它允许用户接受或拒绝应用程序隐私协议,但无法在之后修改。 [69] 相比之下,iOS 允许用户在接受隐私协议后停用应用程序的部分访问权限,例如停用摄像头访问权限。
网页浏览器
Android 允许用户选择默认的网页浏览器。这可以通过在 Google Play 商店中获取第三方应用程序来实现。 [70] 但是,Android 无法访问 Apple 开发的浏览器:Safari。Android 因允许用户完全切换到他们选择的浏览器而受到赞扬,而 iOS 内置了 Safari,无法卸载。
iOS 的优点和缺点
[edit | edit source]可用性和兼容性
iOS 仅适用于 Apple 产品,并且与 Apple 产品兼容。此功能受到批评,因为它意味着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不兼容,因此用户无法获得相同级别的应用程序访问权限。虽然 Android 操作系统是开源的,但 Google Play 不是。 [71] 只有 Android 用户可以访问它。iOS 的市场份额为 13.9%, [72] 这意味着 iOS 用户属于少数群体。
可定制性
iOS 源代码无法以任何方式由用户自定义。这激怒了许多人,并导致了现在常见的、法律界限模糊的越狱行为。此行为涉及绕过数字版权管理 (DRM) 限制并修改软件。这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安装一组修改后的内核补丁(内核是操作系统的监督者)的过程,允许您运行未签名的代码”。 [73] Apple 试图通过改进的更新来限制越狱。Apple 的支持页面解释了其眼中越狱的弊端:
- 安全漏洞:越狱设备会消除旨在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和 iOS 设备的安全层。移除 iOS 设备的此项安全措施后,黑客可能会窃取您的个人信息、损坏您的设备、攻击您的网络,或引入恶意软件、间谍软件或病毒。
- 不稳定:设备频繁发生意外崩溃,内置应用程序和第三方应用程序发生崩溃和冻结,以及数据丢失。
- 电池续航时间缩短:破解的软件会导致电池加速耗尽,缩短 iPhone、iPad 或 iPod touch 在单次充电情况下的一次运行时间。
- 语音和数据不可靠:通话掉线,数据连接速度缓慢或不可靠,以及位置数据延迟或不准确。
- 服务中断:Visual Voicemail、天气和股票等服务在设备上已中断或不再起作用。此外,使用 Apple 推送通知服务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在接收通知方面遇到困难,或者收到了原本应发送给其他破解设备的通知。其他基于推送的服务,如iCloud 和 Exchange 在将数据与各自服务器同步时遇到了问题。
- 无法应用未来的软件更新:某些未经授权的修改会对 iOS 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坏。这会导致在安装未来的 Apple 提供的 iOS 更新时,破解的 iPhone、iPad 或 iPod touch 变得永久无法使用。 [74]
用户体验
Apple 因 iOS 的用户体验而广受好评。它依赖于“审美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原则。 [75] Apple 指出,就审美而言,与其说是美,不如说是“应用程序的外观和行为如何与其功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以传达连贯的信息”。iOS 中的 App Store 比 Android 的 Google Play 拥有更严格的准则。 [76] 这是一个好坏参半的功能,存在争议。与 iOS 的“一致性”原则一致,所有应用程序均由人工审核,这是 Android 最近也采用的功能。 [77] 这被视为一种认可,即 iOS 更严格的准则是一项积极的举措。
网页浏览器
多个开源网页浏览器,如 Google Chrome 和 Firefox,可在 iOS 的 App Store 中下载。但是,Safari 是内置的互联网浏览器,因此,任何打开的链接都会重定向到 Safari。 [78] Safari 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和批评。Apple 在 WebKit 上运行其浏览器(Safari、Chrome、Firefox 等), [79] 因此速度始终很高。Safari 还因支持“请勿跟踪”功能而受到赞誉。 [80] 对于那些关注智能手机隐私的人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广告商在线跟踪您。 [81] 但是,由于 iOS 的专有性质,他们限制了此功能在其他网页浏览器上的可用性,这可能是为了说服用户使用 Safari。iOS 对第三方浏览器有许多其他限制。由于 Safari 是内置于 iOS 的,因此系统崩溃会影响全球众多设备上的大多数 iOS 用户。这种情况发生在 2016 年 1 月, [82] 当时出现了一个错误,导致用户在地址栏中搜索内容时 Safari 崩溃。 [83]
Android 平台安全
[edit | edit source]在开发初期,Android 开发核心团队认识到,需要一个强大的安全模型来支持建立在 Android 平台之上并围绕 Android 平台构建的应用程序和设备的活跃生态系统。因此,他们设计了具有多层安全性的 Android,为开放平台提供了所需的灵活性,并且由于 Android 的设计考虑到了开发人员,因此安全性控制旨在减轻开发人员的负担。精通安全的开发人员可以轻松地使用灵活的安全控制并依赖灵活的安全控制,而那些不太熟悉安全性的开发人员和用户将受到安全默认设置的保护。
Android 安全承诺
Android 致力于通过重新利用传统的操作系统安全控制,成为移动平台上最安全、最易用的操作系统,以
- 保护用户数据
- 保护系统资源(包括网络)
- 提供应用程序隔离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Android 提供了以下关键安全功能:
- 通过 Linux 内核在操作系统级别实现强大的安全性
- 所有应用程序的强制性应用程序沙箱
- 安全的进程间通信
- 应用程序签名
- 应用程序定义和用户授予的权限
Android 安全批评
Android 应用程序在沙箱中运行,沙箱是系统中的一个隔离区域,除非用户在安装应用程序时明确授予访问权限,否则它无法访问系统的其余资源。尽管正如 Felt 和 Chin (2012) 所观察到的,“‘沙箱’和权限系统减少了应用程序中漏洞和错误的影响,但开发人员的困惑和有限的文档导致应用程序经常请求不必要的权限,从而降低了其有效性”。除此之外,有人认为,Android 的碎片化也是安全问题,因为针对核心操作系统中发现的错误的补丁往往无法传达给使用较旧和价格较低的设备的用户 (Kingsley-Hughes, 2015)。此外,剑桥大学对漏洞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供应商无法为旧设备提供补丁和更新,导致超过 87% 的活动设备容易受到攻击”(Thomas, Beresford 和 Rice, 2014)。
Android 数字
截至 2013 年 9 月 3 日,Google Play 应用商店报告称,已激活超过 10 亿部 Android 设备。据估计,有超过 400 个应用程序的安装量至少达到 1000 万次,超过 800 个应用程序的安装量至少达到 500 万次。以下是在唯一设备上下载量超过 10 亿次的 Google Play 应用程序。截至 2015 年 6 月 25 日,有 12 个应用程序进入此顶级类别,所有这些应用程序均归 Google 或 Facebook 所有。
- Gmail
- 谷歌地图
- YouTube
- 脸书
- 谷歌搜索
- 谷歌+
- 谷歌文本转语音
- 谷歌图书
- Messenger
- 谷歌环聊
- 谷歌浏览器
IOS 平台安全
每台 iOS 设备都结合了软件、硬件和服务,旨在协同工作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安全性和透明的用户体验。iOS 不仅保护设备及其静止数据,还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用户在本地、网络上以及与主要互联网服务进行的所有操作。许多 iOS 的安全功能默认启用,因此 IT 部门无需进行广泛配置。并且像设备加密这样的关键安全功能不可配置,因此用户无法误操作禁用它们。其他功能,例如 Touch ID,通过简化和直观的方式保护设备来增强用户体验。
IOS 安全承诺
Apple 将安全性作为 iOS 平台的核心。当我们着手打造最好的移动平台时,我们借鉴了数十年的经验来构建全新的架构。因此,iOS 在移动设备安全性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IOS 安全旨在提供以下功能
- 系统安全:平台集成的安全软件和硬件
适用于 iPhone、iPad 和 iPod touch。
- 加密和数据保护:如果用户数据受到保护的架构和设计
设备丢失或被盗,或未经授权的人员试图使用或修改它。
- 应用程序安全:使应用程序安全运行并不会损害的系统
平台完整性。
- 网络安全:提供安全性的行业标准网络协议
数据传输中的身份验证和加密。
- Apple Pay:Apple 对安全支付的实现。
- 互联网服务:Apple 用于消息传递、同步的基于网络的基础设施
和备份。
- 设备控制:阻止未经授权使用设备并允许的方法
如果丢失或被盗,则远程擦除它。
- 隐私控制:iOS 的功能,可用于控制对位置的访问
服务和用户数据。
IOS 安全批评
专家和记者都对 Apple 在处理安全威胁时公开性表示担忧。他们尤其担心 Apple 在未采取措施通知公众其安全漏洞的情况下,会将客户置于危险之中。但是,公众对 Apple 产品安全漏洞的缺乏认识导致人们批评 Apple 误导公众,这种批评近年来有所加剧(Viega,2009 年)这种批评还引起了人们对 Apple 无法及时更新其产品安全更新的关注。一些专家指出,总的来说,黑客不太可能入侵 Apple 产品或感染病毒/恶意软件,尽管他们强调这主要是由于黑客对攻击 Apple 产品缺乏兴趣,尽管最近围绕 iCloud 和 Apple 设备的安全威胁表明并非如此。
另一个困境似乎是在 2013 年 6 月《卫报》和《华盛顿邮报》曝光了泄露的美国国家安全局文件后,苹果公司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大。据称这些文件显示苹果公司被列入与棱镜计划合作的美国公司名单,该计划授权政府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秘密访问美国公司托管的非美国公民数据。政府官员承认该计划的存在,据称该计划表明“国家安全局可以直接访问这些公司的服务器,并且通过该计划收集的数据量在泄密前几年一直在迅速增长”(Savage,2013 年)。Apple 否认知晓该计划。
Apple 仍然坚持 iOS 是安全的。然而,在最近一系列涉及 iOS 安全的丑闻之后,这些丑闻突出了许多人遇到的问题,许多用户可能会说不是这样。2015 年 9 月 20 日左右发现的最新安全漏洞,一些位于中国的开发人员使用了错误的程序为 iOS 应用商店创建应用程序。[84] 据信开发人员下载了 Xcode 的假版本,因为从 Apple 自己的服务器(位于美国)下载需要太长时间。Xcode 的总大小约为 3.9GB。中国开发人员使用的是 XcodeGhost 而不是 Apple 自身的 Xcode。虽然受影响的应用程序是中文的,但其中有一些流行的应用程序,例如愤怒的小鸟 2,尽管 Rovio 已经确认只有中国应用商店版本的愤怒的小鸟 2 易受攻击,并且据 9to5Mac 称,修复程序即将发布。但是,除了最新的安全漏洞外,2014 年是 IOS 安全漏洞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一年。2014 年 2 月发现了一系列安全漏洞,如果用户使用的是未受保护的热点(也许是在网吧),攻击者可以拦截用户数据。
IOS 统计数据
iOS 是继 Android 之后全球第二大流行的移动操作系统。近年来 iPad 的销量也落后于 Android,而从网页使用量(所有使用量的替代指标)来看,iPad(使用 iOS)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到 2012 年年中,激活设备数量已达到 4.1 亿台。在 2014 年 WWDC 上,蒂姆·库克表示截至 2014 年 6 月,已售出 8 亿台设备。在 Apple 于 2015 年 1 月 27 日的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Apple 宣布自 2007 年以来,他们已售出 10 亿台 iOS 设备(略低于 Android 在 2014 年的销量)。2009 年 1 月 16 日,Apple 在其网站上宣布已下载 5 亿个应用程序。第 10 亿个应用程序于 2009 年 4 月 23 日下载。2012 年 3 月 3 日,应用程序下载量达到 250 亿次。2015 年 6 月 8 日,Apple 宣布 App Store 的下载量已突破 1000 亿次。
以下是 2014 年 12 月下载量最高的十款 iPhone 和 iPad 应用程序:(付费/免费)
- 部落冲突/愤怒的小鸟 2
- 我的世界/Snapchat
- Afterlight/YouTube
- 瘟疫公司/Facebook
- 睡眠周期闹钟/Instagram
- Facetune/Pandora Radio
- 切绳子 2/谷歌地图
- 气球塔防 5/Flipagram
- 黑暗房间/Spotify
- 7 分钟健身挑战/2048
网页浏览器
[edit | edit source]简介
[edit | edit source]网络浏览器 曾经只是允许用户访问和浏览互联网的应用程序,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发现浏览器越来越多的用途,从而打开了新的局面。近年来,用户界面和扩展等简单功能已成为消费者在决定使用哪种网络浏览器时做出的决策过程的一部分。
第一个创建的网络浏览器简单地命名为 WorldWideWeb(后来更名为 Nexus),由 蒂姆·伯纳斯-李爵士 于 1990 年创建。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不断改进,易于访问的浏览器数量不断增加,Erwise 紧随其后于 1992 年发布,成为第一个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的通用浏览器。但是,直到 Mosaic 于 1993 年发布,公众才拥有一个易于浏览的布局,它专注于为所有使用它的人提供更简洁的用户界面。Mosaic 中实现的许多功能仍然存在于当前的流行浏览器中,例如顶部的 URL 栏和后退/前进按钮。
截至目前,有五个浏览器主导市场;Internet Explorer、Firefox、Google Chrome、Safari 和 Opera。在这五个浏览器中,大多数浏览器都是开源的,所有用户都可以访问源代码的某些部分。唯一的例外是 Internet Explorer,自 1995 年发布以来,它一直具有专有性质。
Internet Explorer 的兴衰
[edit | edit source]Internet Explorer 于 1995 年首次亮相,由 Microsoft 开发,作为 Windows 95 附加软件包的一部分,一经推出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 2000 年代初期,Internet Explorer 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在 2003 年达到顶峰,市场份额为 95%。[85] 然而,随着其他更流行的网络浏览器的兴起,Internet Explorer 对市场的支配地位现在几乎显得可笑,该浏览器已成为许多互联网笑话的中心。虽然它仍然位列五种使用最多的浏览器之列,但它的受欢迎程度和声誉仍然受到损害,并且其使用率持续下降的事实反映了这一点。[86]
互联网浏览器IE在其发展历程中,人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其受欢迎程度下降的原因,其中一些原因反映了IE本质上完全专有的特性。首先,2001年发布的Internet Explorer第六个主要版本,IE6,被认为是这些时刻之一。随着恶意软件和其他安全漏洞的大规模出现,专家开始建议Internet Explorer用户切换到其他更可靠的浏览器。[87] 普遍对Internet Explorer的抱怨之一是,在发现此类问题和发布补丁以解决问题之间的时间间隔,这通常归因于其专有的特性。拥有专门的团队来解决此类问题意味着在出现已知问题时更容易获得支持,但在寻找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方面,开源材料往往有社区投入快速解决问题,因此可以比单个团队更快地创建和发布解决方案。
另一个关于Internet Explorer衰落的有趣考虑因素与IE可用的硬件有关。Internet Explorer通常与Microsoft产品捆绑在一起,最显著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和Xbox 360。但是,当Internet Explorer是占主导地位的网络浏览器时,它可以在更多类型的设备上使用,最显著的是Macintosh计算机。尽管在Macintosh用户中很受欢迎,但微软在2005年宣布计划停止对Macintosh计算机上Internet Explorer的开发。[88] 鉴于IE是一个专有浏览器,从开发的角度来看,这很有意义,因为它可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开发上。然而,完全停止开发会造成很大一部分市场完全无法访问,而如果软件是开源的,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通过访问代码,Macintosh用户将能够自己更新软件,并能够找出方法来更新浏览器以在其选择的计算机上运行。在这个特定例子中,似乎拥有开源浏览器更有利于接触更广泛的受众。
Firefox的兴衰
[edit | edit source]Mozilla在2004年底发布了Internet Explorer的竞争对手Mozilla Firefox,这是一个完全开源的网络浏览器,因其速度、安全性以及浏览器扩展(也称为插件)等新功能而受到高度赞扬。此外,由于Firefox的开源性质,用户在与互联网交互方面获得了更多自由,这在Mozilla宣言的第二个主张中得到最佳体现:“互联网是一种全球公共资源,必须保持开放和可访问。”[89]
作为一款开源浏览器,Firefox得益于第三方开发,最显著的是通过插件,插件允许用户操纵浏览器的功能方式。由于Firefox的代码对所有人开放,消费者被邀请创建扩展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为其浏览体验添加功能,例如使用Adblock之类的扩展删除不需要的广告。在更美观方面,Firefox还支持自定义用户主题,允许用户更改浏览器的外观和配色方案,创造更个性化的浏览体验。再加上开源程序更安全的事实,因为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够快速找到,Firefox 证明了其立即受欢迎的程度,尤其是在当时与其主要竞争对手 Internet Explorer 6 相比。
然而,Firefox 作为一项服务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其更新的可靠性和这些更新中的内容。由于 Firefox 的许多更新本质上很小,并且由社区驱动,因此很少有新的大型功能来吸引消费者。这导致了一个忠实的 Firefox 用户社区,但新用户更少。虽然 Firefox 的稳定性始终保持良好,但除了由社区驱动的次要错误修复之外,缺乏重大改进导致其使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90]
Google Chrome 的崛起
[edit | edit source]2008 年,Google 推出了自己的网络浏览器 Google Chrome,加入了浏览器大战。自发布以来,Chrome 的受欢迎程度一直在增长,截至 2016 年 2 月,其市场份额达到了 47.77%。Google Chrome 是 免费软件,这意味着它具有一些本质上专有的元素,但其大部分代码是开源的。其受欢迎程度归因于许多功能,其易于访问的极简界面和速度只是其中两个。
开源特性使 Chrome 得益于类似于 Firefox 的方式,Chrome 用户可以使用频繁更新、主题和浏览器扩展等功能。虽然 Firefox 的开源性质使其最初获得了普及,但类似的功能加上与知名 IT 公司 Google 的联系帮助 Chrome 在发布时获得了它需要确立主导地位的推动力。通过 Chromium,可以轻松访问 Chrome 的源代码,一些针对 Linux 和 Mac OS X 端口的 Chrome 开发工作通过外包给愿意的个人和团队而得到简化。[91] 这反过来使 Google 能够专注于改进用户界面等功能并更好地宣传浏览器,利用 Google 搜索引擎作为一种常用的服务来宣传他们的浏览器。由于开源代码允许进行频繁更新,再加上可靠且快速的性能,Google Chrome 继续在受欢迎程度方面领先的原因似乎显而易见。
http://www.telegraph.co.uk/technology/news/9163335/Whats-behind-the-rise-of-Google-Chrome.html
什么是开源软件?
[edit | edit source]开源软件 (OSS) 是像 GNU 和 Linux 这样的程序,它们允许程序员修改源代码以编辑和改进某些软件。Muir 在其著作《开源软件》中将 OSS 定义为“访问实际的源代码,通常在 GNU 通用公共许可证下可用,该许可证允许程序员更改软件并重新分发它,但要求他们将这些更改提供给其他开发者。”[92] 它也可以称为免费软件,但我将避免使用这个短语,因为它指的是免费,就像“免费的东西”而不是“言论自由”。
OSS 的历史
[edit | edit source]人们认为,UNIVAC(“通用自动计算机”的首字母缩写词)创建了第一个开源软件,“A-2 系统”。它于 1953 年开发,并在当年年底分发。[93] 该产品还包括源代码,该代码提供给用户,以便他们(如果愿意)将改进后的产品版本发送回 UNIVAC[94] 可以说,在 1960 年代之前,大多数程序都是免费的。然而,它们不是免费的,因为软件开发者喜欢消费者帮助修复错误并将产品的改进发送回来以获得更好的最终产品(尽管 Univac 的 A-2 系统是由此驱动的),而是因为当时的科技令人恐惧,让人望而生畏。这部分是因为当时科幻电影的制作被视为恐怖片。人们非常担心,如果公司不公开其工作,人们就会留下后门,让黑客更容易入侵。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变得越来越先进,这导致竞争对手增加,价格上涨。然而,竞争对手的增加意味着引入了不光彩的策略。这个市场曾经是一个寡头垄断,像 IBM 这样的公司希望它保持这种状态。1969 年,计算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因反竞争性定价而被起诉。[95]
OSS 的优势
[edit | edit source]随着时间的推移,开源软件(OSS)越来越受欢迎,超过了专有软件。这主要是因为开源软件是免费的,而人们需要为专有软件付费。然而,考虑到它是由非营利性社区制作的,它也有一些缺点。[96] 使用开源软件相比专有软件有很多优势。对企业来说,主要优势是开源软件是企业打入市场、取得更大成功的有效途径。当企业计划使用开源软件时,他们可以建立可靠、高质量且符合行业标准的产品,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它被认为更可靠,因为它可以有许多独立的程序员合作开发(比如 Linux),在正式发布之前发现其中的 bug 和问题。Reynolds,[97] 开源软件的另一个优势,也是许多新兴科技公司使用它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不像专有软件,需要进行昂贵的研发工作。
使用开源软件可以让企业在技术应用上更加灵活。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加快创新速度,这在技术不断进步的世界中至关重要。开源软件让企业有机会与苹果和微软等大公司抗衡,因为它采用的是廉价的开源策略。[98] 开源软件的另一个优势是,软件开发者会有一种主人翁意识,仿佛是自己开发的软件,这意味着他们会创造出更完善、更全面的产品,因为员工会更有动力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这种主人翁意识会产生对产品和公司的忠诚度。开源软件的用户不必等待下一个补丁来修复烦人的 bug,如果他们能力强,懂得计算机,他们可以自己解决。
总而言之,使用开源软件有助于定义您的品牌及其所代表的理念。开源软件被视为品牌的正面形象,因为它反对厂商锁定(也称为专有锁定)或收费补丁的理念。使用开源软件的公司通常相信“持续改进”(Kaizen)的商业理念,这意味着他们总是希望为其尊贵的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它代表了技术应该免费的理念。我们不应该总是支付高昂的价格。
就像大多数拥有很多优势的事物一样,开源软件也有一些缺点。开发者缺乏来自商业上的压力,因此不会倾听客户的需求。这意味着他们会开发满足自己需求而不是客户需求的软件。产品的质量也会受到参与开发的程序员类型的影响。这是因为开源软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团队合作。一些参与开发的程序员可能对软件有不同的目标和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会相互冲突。这种情况在一些开源软件项目中已经发生,比如 Eazel 和 SourceXchange。[99] 大公司不使用开源软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安全风险。公开源代码会暴露安全漏洞,从而更容易找到漏洞。在大型开源软件项目中,这种情况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但在单人项目中,安全风险可能很大。
使用开源软件会导致类似事物的克隆。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手机游戏 Flappy Bird。当它流行起来后,我们看到了许多类似的 Android 版本。而闭源软件对软件中包含的内容有更多控制权。[100] 这导致许多开源软件项目被克隆,这意味着消费者会接触到大量质量低劣的软件,而错过真正好的软件。
开源软件随着开发者不断添加和修改,会持续实时演进,这意味着它可能具有更好的质量。关于开源软件的一个普遍误解是,它比专有系统更安全,更不易感染病毒,因为它有大量的用户,可以在出现问题时帮助解决。尽管情况可能如此,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天生就更安全。人们可以查看代码,这使得安全漏洞很容易被发现。[101] 一项关于开源软件安全的调查得出结论,开源软件使代码可见,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源代码可见性对项目整体安全风险的影响微乎其微。安全分析师报告称,在大多数情况下,源代码可见性甚至有助于项目稳定性和安全状态的协同。
软件 一切都源于一个单一的操作系统 UNIX,它为 Mac 上的 IOS 系统(包括 IOS10)奠定了基础。它本质上是一个预制操作系统,无需编写代码。尽管它构成了几乎所有操作系统的基础,但它非常“封闭”。但这与每个人都希望一切开放和共享、允许你编辑和定制软件以满足自己需求的理论相矛盾。
事实是,并非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编辑和修改软件,使其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对他们来说可能过于复杂,或者他们可能根本不感兴趣。有些人只希望使用电脑完成简单的任务,不想处理登录和使用 CLU 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下,GUI(图形用户界面)就足够了。它快速、简单、易于使用。您需要考虑用户想要什么。他们想要无休止的编码,还是想要机械,那么它是开放的还是商业化的呢?
专有软件是指根据法律完全属于其创建者或创建者的软件。通常,专有软件对查看其源代码和修改其源代码有非常严格的限制。由于这种限制,用户完全禁止修改或更改程序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类型的软件(尽管有时是免费的)通常只以付费的方式提供,只有获得许可证的用户才能使用该软件执行其功能。
专有软件通过许可证和许可协议的方式使用。道格拉斯·E·菲利普斯在其著作《软件许可揭秘:许可立法如何控制软件访问》中概述了所有用户许可协议遵循的具体指南。[102]
这些指南包括: - “您可能认为您只是购买了一些东西,但您并没有。软件是获得许可,而不是出售。”
“您现在是与软件公司签订合同的一方。许可证是您与软件提供商之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如果协议中没有说您可以做,那么您就不能做。软件提供商授予您使用软件的权限,但您不得进行许可证中未明确允许的任何操作。当然,您还必须避免进行许可证中明确禁止的任何操作。例如,您可能无法让多个人同时使用该软件;转售或反向工程它;或者,如果该软件是专为特定类型的最终用户设计的,则您不得在不成为该类型最终用户的情况下使用它。”
“如果您做了协议中没有说您可以做(或说您不能做)的事,那么您将完全无法使用该软件。您使用该软件的权限取决于您遵守许可协议的所有条款,包括限制您使用的所有条款。因此,您违反任何条款都会导致您丧失所有许可权利,使您不仅违反合同,还构成侵犯版权。”
“如果软件公司想要做些什么,它就可以做。您授予软件提供商无条件权限,允许其在软件中包含产品激活、产品验证和自动更新功能。这些功能会影响您访问软件,以及可能访问您的计算机的权限,并且可以将有关软件和您的计算机的信息传输给软件提供商。”
“如果软件出现问题,不要指望软件公司来修复。您同意软件提供商对您几乎不提供或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且对软件缺陷几乎不承担或不承担任何责任。您还同意软件提供商不对因软件侵犯第三方权利而可能对您提出的索赔负责。”(Phillips,2009)
自由软件运动始于 1983 年。运动启动后,一些人提倡用 “开源软件” (OSS) 来代替 “自由软件”,因为该词语在企业界更易被接受。[103] 软件开发人员可能会选择在开源许可框架下发布他们的软件,以便任何人都可以开发相同的软件,或者更好地理解其内部运作机制。利用开源软件,任何人都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将其移植到新的操作系统和处理器架构,并与他人共享,甚至商业化。
示例
[edit | edit source]微软公司是专有软件最主要的使用者之一。从他们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 XP 和 Windows 8)到全球占主导地位的微软 Office 软件,都使用专有的安全系统。其他专有软件的例子包括:Adobe Flash Player、iTunes 和 Mac OS X。
优势
[edit | edit source]专有软件的使用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与开源软件相比,专有软件系统的一个优势是,它能为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提供更多专门的支持。由于专有软件是由公司或组织开发并作为产品出售,公司有义务确保其客户在遇到问题或需要安装/设置系统帮助时,能够获得持续不断的支持。这与开源软件不同,开源软件更依赖于社区支持系统,用户可能需要搜索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专有软件通常是为了满足商业世界的需求并填补市场空白而开发的。因此,与开源软件相比,专有软件通常包含更多功能,例如,所有微软 Office 应用,包括 Word 和 Excel,都可以链接在一起,以同时完成同一任务。
批评
[edit | edit source]对专有软件的主要批评之一是,大多数此类软件只能通过购买获得。这些软件的价格范围从便宜到非常昂贵,例如,Windows 10 的价格低至 29.99 英镑,而 Adobe Photoshop 等其他程序的价格可以高达 2000 英镑。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种价格范围可能非常令人却步,因为为一个计算机程序支付数千英镑似乎很不合理。另一个对专有软件的批评是无法查看其源代码和更改程序的编码。商业世界的需求和要求一直在不断变化。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专有软件往往无法跟上客户需求的步伐。这为开源软件打开了市场,因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更改软件的功能。专有软件缺乏定制化和自我改进能力,这也是许多人更喜欢使用开源系统的原因。
开源软件 vs. 专有软件
[edit | edit source]开源软件本质上是免费且对所有人开放的软件,允许用户修改程序以满足其需求。这遵循了许多计算机狂热者所信奉的许多关键主题和概念。然而,使用开源软件存在着非常大的安全风险,并且需要考虑许多许可法律。另一方面,专有软件需要付费才能使用。Windows XP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专有软件通常会要求黑客利用其系统中存在的任何漏洞或错误,但往往不会在识别出这些问题后采取任何措施来解决,因为这可以保持其他方的兴趣。开源软件非常有利,因为它允许多人同时在同一事物上工作,例如这个项目。它非常有用,允许个人审查其他人的工作,这意味着将识别和解决更多问题。开源软件非常有利于使用,它允许您拥有多个用户,但重要的是不要滥用它。没有完全无 bug 的软件,它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专有软件提供了更多 GUI 和交互,而不是与开源软件通常相关的 CLI。GUI(图形用户界面)本质上是一系列图像,一个菜单,可以快速轻松地浏览和使用。这对那些不太精通计算机并且只想快速使用技术的用户非常有利。
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的未来
[edit | edit source]开源软件允许自由地修改和重新发布现有的设计和蓝图,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免费提供。开源软件在编程领域的未来毫无疑问将继续被许多不同的程序员和企业使用。ZDNet 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8% 的公司已在其实践中采用了开源软件。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早在 2010 年,在针对“开源软件的未来”的调查中,只有 42% 的公司表示他们使用 OSS。93% 的公司表示,开源软件的使用在过去一年中要么增长了,要么保持稳定。目前,64% 的企业参与了开源项目,比 2014 年增加了 14%。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企业参与开源项目的比例将上升至 88%。[104]
作为一名程序员,开源软件的未来已经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一名现代程序员,您当前的大多数项目可能已经被其他程序员完成了,他们将自己的免费代码放在 Github 等网站上。这使得用户能够下载和共享这些开源项目。[105] 如今的程序员不想重新编写已经完成的代码。在可预见的未来,程序员将简单地获取开源代码片段,并将该项目与许多其他项目组合起来,以创建一个最终项目。这使不同技能水平的程序员能够理解和实施这些开源项目,同时也为程序员节省了完成项目的宝贵时间和金钱。
开源软件的未来将对我们社会技术进步产生重大影响。Oculus Rift(虚拟现实头盔)就是一个例子。该头盔的全部源代码于 2014 年 9 月发布给了公众。[106] 由于该头盔是完全开源的,因此该产品的进步非常巨大。在 2014 年发布 Oculus Rift 的源代码后,这有助于理解和创建新的虚拟现实头盔,例如三星 Gear 虚拟现实头盔。[107]
比尔·盖茨将 1994 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称为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90% 的 10-12 岁的孩子在线玩游戏。[108] 由于很大一部分孩子将技术作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许多学校现在开始教授编程。现在已经为孩子们建立了编程俱乐部,以培养他们的编程技能。[109] 这表明,随着技术在未来几年继续发展,开源软件的使用将继续增长。孩子们会使用开源软件来完成他们自己的娱乐项目。随着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编程,在线互动编程课程也在不断增长。[110] 由于大多数人都可以使用互联网,因此这些互动编程课程的使用量将继续增长。这意味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编程,开源软件的使用将继续增长。
开源软件让消费者和企业享有自由。[111] 一些专有软件声称具有灵活性,但灵活性意味着创造力,通过使用开源软件,用户可以不受限制地创建自己的软件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开源软件允许用户掌控局面,做出自己的决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112] 如今,人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做到,随着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源软件的使用将继续增长。
人类是喜欢自主决策和自由行动的个体,开源软件完全支持这一理念。开源软件的未来前景非常乐观;目前,它已经成为科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总的来说,如今生产的每款软件在开发过程中都使用了开源软件。多年来,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开源软件使用的影响,因为每个程序员都可以使用庞大的开发人员库。此外,1994年后出生的孩子如今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到科技,从小就接受编程教育,而且个人也可以参加在线互动编程课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使用,开源软件不可避免地将在软件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它拥有许多优势。开源软件将在未来继续被使用,但开源软件已经成为科技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未来已经到来。
术语表
[edit | edit source]所有术语均来自《万物互联》一书中上述章节。所有定义均来自维基百科和牛津词典。
4Chan 4chan 是一个英文的图片留言板网站。用户通常匿名发布帖子,最新的帖子会出现在最上面。4chan 被分成不同的板块,每个板块有其特定的内容和规则。不需要注册,也不允许注册(除了工作人员)。
Android 一种操作系统名称,主要用于非Mac设备。
Anonymous 匿名者是一个松散关联的国际活跃分子和黑客组织网络。该组织名义上关联的一个网站将其描述为“互联网集会”,具有“非常松散和分散的指挥结构,以理念而非指令为行动准则”。
Authorship 写作职业,作品(如作者)的来源,包括写作、音乐或艺术。
Creative Commons 创意共享是一个非营利组织,通过免费的法律工具来促进创意和知识的分享和使用。
Cognitive Load 工作记忆中使用的精神努力量。
Customisability 允许你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和编辑某物的行为。
Darwin 由苹果公司开发并于 2000 年发布的开源 Unix 操作系统。
Decentralisation 将功能、权力、人员或事物从中心位置或权威机构重新分配或分散的过程。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 用于限制使用专有硬件和受版权保护作品的各种访问控制技术。
Domain 特定统治者或政府拥有或控制的领土区域。
Gutenberg 印刷机发明者。
Hacker 利用计算机未经授权访问数据的人。
Hactivism 黑客主义是指出于政治或社会动机而进行的黑客行为,或侵入计算机系统。进行黑客主义行为的个人被称为黑客主义者。
Hardware 可触碰和移动的实物。计算机硬件包括扬声器、键盘等。
LAMP 涵盖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缩写。Linux、Apache、MYSQL、PHP。
Linux 一款开源软件,允许你完成和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使用 UNIX 的基础。
Memes 一种技术,其最普遍的形式可以被定义为使用微细加工技术制造的微型机械和机电元件(即设备和结构)。
Microsoft Office Microsoft Office 系统是微软公司制作的一套计算机程序。这些程序是为所有用户创建的。家庭用户和企业用户有不同的软件版本。
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OEM's 以自己的名称和品牌转售其他公司产品的制造商。
Open Office 一款开源办公生产力套件。该软件与所有主要操作系统兼容,包括 Microsoft Windows、Apple MacOS 和 Linux。
Open Source 指原始源代码可以免费获得、可以重新发布和修改的软件。
Polarised 将(横波,尤其是光)的振动完全或部分限制在一个方向上。
Privacy 没有人观察或打扰的状态。
Proprietary 由个人或公司(通常是开发公司)拥有的软件。几乎总是对其使用有重大限制,其源代码几乎总是保密。
Servers 在网络中管理对集中式资源或服务的访问的计算机或计算机程序。
Software 计算机使用的程序和其他操作系统信息。
Systems 一组协同工作的事物,作为机制或互连网络的一部分;一个复杂的整体。
Teletext 以文本和图形形式提供的新闻和信息服务,通过使用现有电视频道的剩余容量,传输到具有适当接收机的电视机。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 http://www.unix.org/what_is_unix/history_timeline.html
- ↑ http://www.unix.org/what_is_unix.html
- ↑ http://www.gnu.org/philosophy/free-software-intro.en.html
- ↑ http://www.386bsd.org/
- ↑ https://www.redhat.com/en/open-source
- ↑ http://searchenterpriselinux.techtarget.com/definition/MySQL
- ↑ http://www.computerweekly.com/feature/Write-once-run-anywhere
- ↑ https://httpd.apache.ac.cn/ABOUT_APACHE.html
- ↑ http://searchsoa.techtarget.com/definition/Apache
- ↑ https://www.mozilla.org/en-GB/
- ↑ http://www.webopedia.com/TERM/L/LAMP.html
- ↑ http://www.howtogeek.com/187663/openoffice-vs.-libreoffice-whats-the-difference-and-which-should-you-use/
- ↑ http://www.ubuntu.com
- ↑ Levy, Steven. 1986 Hackers: - Heroes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 ↑ Douglas, Thomas. 2002 Hacker Culture
- ↑ Alberts, Gerard. and Oldenziel, Ruth. 2014 Hacking Europe
- ↑ Sterling, Bruce. 1994 The Hacker Crackdown
- ↑ Taylor, Paul 1999 Hackers
- ↑ Douglas, Thomas 2002 Hacking Culture
- ↑ [1] , 关于许可证 – 创意共享。
- ↑ [2] , 版权和合理使用 – 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 ↑ [3] , 版权和合理使用 – 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扩展)。
- ↑ http://firstmonday.org/ojs/index.php/fm/article/view/1284/1204
- ↑ http://firstmonday.org/ojs/index.php/fm/article/view/1284/1204
- ↑ Shirky, Clay (2010) Cognitive Surplus: Creativity and Generosity in a Connected Age. London: Allen Lane, p.84
- ↑ Jordan. J. M. (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Resources for growth in a connected world. Hoboken: Wiley, p.373
- ↑ Weber, S. (2004). Success of Open Sour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64
- ↑ Weber, S. (2004). Success of Open Sour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159
- ↑ Weber, S. (2004). Success of Open Sour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159
- ↑ Jordan, J. M. (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Resources for growth in a connected world. Hoboken: Wiley, p.70
- ↑ Jordan, J. M. (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Resources for growth in a connected world. Hoboken: Wiley, p.70
- ↑ http://w3techs.com/technologies/details/os-linux/all/all
- ↑ http://www.tldp.org/LDP/gs/node3.html
- ↑ http://www.androidcentral.com/androids-early-days
- ↑ http://www.openhandsetalliance.com/android_overview.html
- ↑ http://www.cnet.com/uk/news/googles-open-handset-alliance-gains-14-new-members/
- ↑ http://uk.businessinsider.com/how-android-was-created-2015-3?r=US&IR=T
- ↑ http://uk.businessinsider.com/how-android-was-created-2015-3?r=US&IR=T
- ↑ http://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3/12/the-day-google-had-to-start-over-on-android/282479/
- ↑ http://www.theverge.com/2011/12/13/2612736/ios-history-iphone-ipad
- ↑ http://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3/12/the-day-google-had-to-start-over-on-android/282479/
- ↑ http://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3/12/the-day-google-had-to-start-over-on-android/282479/
- ↑ http://www.androidcentral.com/what-open-source-android-z
- ↑ http://www.pcworld.com/article/2918397/how-to-get-started-with-linux-a-beginners-guide.html
- ↑ http://www.handycodeworks.com/wp-content/uploads/2011/02/linux_versus_android.pdf
- ↑ https://source.android.com/source/
- ↑ http://www.macworld.com/article/1054769/smartphones/iphone.htmlthe
- ↑ http://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1-10-12/scott-forstall-the-sorcerers-apprentice-at-apple
- ↑ http://www.zdnet.com/article/steve-jobs-an-open-source-pioneer-you-bet/
- ↑ http://www.telegraph.co.uk/technology/apple/8072542/Google-Android-isnt-really-that-open-says-Steve-Jobs.html
- ↑ http://www.wired.com/2015/06/open-sourcing-no-longer-optional-not-even-apple/
- ↑ http://hackaye.com/news/open-source-activism/
- ↑ Rheingold, H. (2003). Smart mobs. Cambridge, MA: Perseus Pub. pg32
- ↑ Rheingold, H. (2003). Smart mobs. Cambridge, MA: Perseus Pub. pg39
- ↑ Rheingold, H. (2003). Smart mobs. Cambridge, MA: Perseus Pub. pg39
- ↑ http://www.techinsider.io/nyu-professor-says-apple-is-a-cult-2015-9
- ↑ http://www.telegraph.co.uk/technology/apple/10632787/iPhone-owners-admit-having-blind-loyalty-to-Apple.html
- ↑ http://www.idc.com/prodserv/smartphone-os-market-share.jsp
- ↑ http://www.idc.com/prodserv/smartphone-os-market-share.jsp
- ↑ http://www.pcadvisor.co.uk/feature/google-android/9-android-apps-that-will-make-iPhone-users-jealous-3594484/
- ↑ J.Mackenzie, P (et al.) 2012. User Generated Online Content. First Monday Vol.21. Available at http://firstmonday.org/ojs/index.php/fm/article/view/3912/3266 Accessed [10/03/2016]
- ↑ J.Mackenzie, P (et al.) 2012. User Generated Online Content. First Monday Vol.21. Available at http://firstmonday.org/ojs/index.php/fm/article/view/3912/3266 Accessed [10/03/2016]
- ↑ http://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5/jan/28/android-ios-app-downloads-revenues-app-annie-google-play-app-store
- ↑ http://fieldguide.gizmodo.com/android-6-vs-ios-9-1738902172<
- ↑ http://www.pfeifferreport.com/v2/essays/how-ios-7-stacks-up-smartphone-os-user-experience-shootout/
- ↑ http://www.pfeifferreport.com/v2/essays/how-ios-7-stacks-up-smartphone-os-user-experience-shootout/
- ↑ Book, T & Bronk, C. 2016. I see you, you see me: Mobile advertisements and privacy. First Monday Vol.21. Available at http://firstmonday.org/ojs/index.php/fm/article/view/6154/5215 Accessed [10/03/2016
- ↑ Bouckaert, J. and Degryse, H. (2006). Opt In Versus Opt Out. München: CESifo, Center for Economic Studies & Ifo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 ↑ http://www.infoworld.com/article/2993308/privacy/app-privacy-ios-vs-android.html
- ↑ http://www.pcworld.com/article/250568/the_best_browsers_for_your_android_phone.html
- ↑ http://arstechnica.com/gadgets/2013/10/googles-iron-grip-on-android-controlling-open-source-by-any-means-necessary/
- ↑ http://www.idc.com/prodserv/smartphone-os-market-share.jsp
- ↑ http://www.pcworld.com/article/249091/geek_101_what_is_jailbreaking_.html
- ↑ https://support.apple.com/en-us/HT201954
- ↑ https://developer.apple.com/library/ios/documentation/UserExperience/Conceptual/MobileHIG/Principles.html
- ↑ http://www.cultofmac.com/329381/app-store-vs-google-play-is-it-time-apple-stopped-being-a-control-freak/
- ↑ http://www.cso.com.au/article/570646/google-play-app-review-process-gets-human-touch/
- ↑ http://www.cnet.com/uk/how-to/safari-vs-chrome-vs-opera-which-is-the-fastest-ios-browser/
- ↑ https://developer.apple.com/library/ios/documentation/Cocoa/Reference/WebKit/ObjC_classic/
- ↑ http://www.macworld.com/article/3027952/ios/safaris-now-the-only-major-browser-supporting-do-not-track-on-ios.html
- ↑ http://www.macworld.com/article/3027952/ios/safaris-now-the-only-major-browser-supporting-do-not-track-on-ios.html
- ↑ http://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6/jan/27/safari-web-browser-issue-resolved-apple
- ↑ http://www.bbc.co.uk/news/technology-35420573
- ↑ http://www.macworld.co.uk/feature/iosapps/is-ipad-iphone-ios-safe-xcodeghost-what-security-software-need-3453938/
- ↑ reference http://www.bbc.co.uk/news/10095730
- ↑ http://gs.statcounter.com/#all-browser-ww-monthly-200812-201602
- ↑ https://www.schneier.com/blog/archives/2004/12/safe_personal_c.html
- ↑ http://news.bbc.co.uk/1/hi/technology/4555378.stm
- ↑ https://www.mozilla.org/en-GB/about/manifesto/
- ↑ http://www.digitaltrends.com/computing/internet-explorer-chrome-and-firefox-market-share-for-october/
- ↑ http://arstechnica.com/information-technology/2008/09/google-unveils-chrome-source-code-and-linux-port/
- ↑ Muir, Scott P, and Leggott, Mark, eds. Open Source Software. Bradford, GBR: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td, 2005. ProQuest ebrary. Web. 5 March 2016
- ↑ Hopper, Grace. "Automatic Coding for Digital Computers". High Speed Computer Conferenc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February 1955. Remington Rand
- ↑ Peter Cohan. (2009). 重返 1970 年代:IBM 再次卷入大型机反垄断诉讼。检索于 2016 年 3 月 3 日,来自 http://www.dailyfinance.com/2009/10/09/back-to-the-1970s-ibm-in-mainframe-antitrust-suit-again/
- ↑ Hopper, Grace. "主旨演讲"。ACM SIGPLAN 编程语言历史(HOPL)会议论文集
- ↑ Jack Rosenblum. (2012). 开源的优缺点。检索于 2016 年 3 月 3 日,来自 (http://cloudtweaks.com/2012/08/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open-source/
- ↑ Carl; Jeremy Wyatt (2011 年 2 月)。"开源、开放标准和医疗信息系统"。JMIR 13. doi:10.2196/jmir.1521
- ↑ Sharma,Srinarayan; Vijayan Sugumaran; Balaji Rajagopalan (2002)。"创建混合开源软件社区的框架"
- ↑ Sharma,Srinarayan; Vijayan Sugumaran; Balaji Rajagopalan (2002)。"创建混合开源软件社区的框架"
- ↑ Joab Jackson.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检索于 2016 年 3 月 4 日,来自 http://www.pcworld.com/article/243136/open_source_vs_proprietary_software.html
- ↑ https://courses.cs.washington.edu/courses/csep590/05au/whitepaper_turnin/oss(10).pdf
- ↑ Phillips,DE 2009,软件许可证揭秘:许可证立法如何控制软件访问,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凯里。可从:ProQuest ebrary 获取。[2016 年 3 月 6 日]。
- ↑ 63. http://www.gnu.org/philosophy/free-software-intro.en.html,
- ↑ http://www.zdnet.com/article/its-an-open-source-world-78-percent-of-companies-run-open-source-software/
- ↑ https://github.com/github
- ↑ http://www.forbes.com/sites/jasonevangelho/2014/01/10/rumor-oculus-rift-will-launch-summer-2014-for-less-than-499/#fe6788046985
- ↑ http://www.samsung.com/uk/consumer/mobile-devices/wearables/gear/SM-R320NPWABTU
- ↑ https://hbr.org/2012/04/the-mobile-re-generation
- ↑ http://coderdojostirling.com/
- ↑ https://www.codecademy.com/learn
- ↑ http://open-source.gbdirect.co.uk/migration/benefit.html#flexibilityfreedom
- ↑ http://www.pcworld.com/article/209891/10_reasons_open_source_is_good_for_busine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