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动物行为/蜜蜂觅食行为分析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蜜蜂觅食行为分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普通蜜蜂 (Apis mellifera) 在蜂巢周围觅食资源。通常这种资源是以授粉花朵形式的食物。20 世纪中期进行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以分析这些社会性生物如何相互交流精确的距离和方向,以便有效地定位这些资源。卡尔·冯·弗里施确定蜜蜂执行两种不同的舞蹈程序,与觅食蜂做出的两种不同的距离近似值相吻合。这两种舞蹈,圆形舞和摆尾舞,向其他蜜蜂传达了蜂巢到新资源的近似距离。只有摆尾舞传达方向(冯·弗里施 1967)。

圆形舞由返回的蜜蜂通常在完全黑暗中,在蜂巢上垂直进行。这种迂回运动吸引了其他觅食者,它们随后得知该资源距离蜂巢大约 50 米。这种程序没有提供方向(冯·弗里施)。因此,最新的觅食者离开去搜索蜂巢周围的所有方向。从行为上讲,这种舞蹈在能量上是有利的,因为旅行的距离很短。相反,摆尾舞对个人来说在能量上是不利的,但对蜂巢来说是有益的。

摆尾舞主要是在资源距离超过 50 米时进行。返回的觅食者要么在垂直表面上要么在水平表面上进行舞蹈。为了确定距离和方向,蜜蜂会相对于太阳进行定位。与这一点的任何偏差都会给出新觅食者应该遵循的角度。如果是垂直的,蜜蜂会相对于重力进行定位。垂直于地面的位置成为参考点(即太阳)。相应地,从该参考点出现的偏差会传达方向。距离通过构成数字八字舞中间的腹部摇动长度来传达(冯·弗里施)。

克希纳等人确定圆形舞不会传达方向。通过将几个蜂巢倾斜到其水平轴上,并将资源放置在 10 米之外,参考航向在实验中发生了改变。无论蜂巢的朝向如何,成功返回的觅食者的数量始终如一(1998)。一旦距离超过 50 米,水平放置的蜂巢的成功率就会下降,表明方向取决于蜂巢的朝向,摆尾舞才能有效。

蜜蜂的觅食行为可以从历史或适应主义的角度进行解释。林道尔进行了历史分析,揭示了远缘蜜蜂可能是通过三个发展阶段进化而来的:第一阶段分析揭示了Trigona属通过嗡嗡声来吸引蜂巢伙伴的注意,从而传达了方向。蜜蜂身上残留的气味会触发其他蜜蜂去寻找这种气味。第二阶段涉及用下颚腺体信息素标记从资源到蜂巢的路径。然后它嗡嗡作响,蜜蜂会沿着气味标记前进。第三阶段涉及在通往资源的方向上进行“摆尾舞”(林道尔 1961)。

西利等人提出了关于蜜蜂舞蹈进化的适应主义理论。觅食者寻找新的资源以提高蜂巢的适应性。通过舞蹈,成本/效益比率在个人层面上降低,而不是一群觅食者始终花费能量在所有方向上进行搜索(西利等人 1998)。他们的研究表明,舞蹈已经成为一种进化上可取的性状,因为觅食时间越短,收集资源的时间就越多。蜜蜂的舞蹈提供了一种进化上有利的行为,可以优化蜂巢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Alcock, J. "The Evolution of Feeding Behavior." Animal Behavior: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第 7 版。桑德兰:桑德兰联合公司,2001 年。

Kirschner, W.H. "The Significance of Odor Cues and Dance Language Information for the Food

Search Behavior of Honeybees." Journal of Insect Behavior. (1998). 11:169-178.

Lindauer, M. Communication Among Social Bees. 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

出版社,1961 年。

Seely, T.D., and Visscher, P.K. "Assessing the Benefits of Cooperation in Honeybee Foraging

Search Costs, Forage Quality,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1998). 22:229-237.

von Frisch, K. The Dance Language and Orientation of Bees. 马萨诸塞州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1967 年。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