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反种族主义行动主义:针对教师和学生/艺术/电影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书籍

儿童电影:迪士尼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为儿童选择观看的电影通常充满了隐蔽的种族主义。最明显的例子是电影主角和反派的对比,但它也延伸到配角,特别是那些在电影结束后会被人记住的角色。由于在电影产业的影响力,迪士尼电影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针对更小的孩子推出的。看起来迪士尼通过制作描绘不同种族的电影来扩大范围,但这些电影中仍然存在种族主义,比如《花木兰》和《阿拉丁》。

在《花木兰》中,虽然这个故事围绕着一个中国女英雄展开,但这个年轻女性的刻画非常西化。与许多配角不同,花木兰几乎没有种族特征;她被刻画成一张宽阔、对称的脸,眼睛很大,鼻子和嘴巴很小。她的爱人上将军,也被刻画成更加欧洲化的特征。其他所有男性角色都有宽鼻子,斜眼睛,眼袋,以及突出的颧骨。这创造了一种美丽的对比;孩子们会从这些对比的刻画中学习,这就是一个好人应该长什么样。这也暗示了美丽、白种人长相的人是聪明和有才华的,而更具种族特征的人则不是。

同样,《阿拉丁》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也具有相同的西方白人特征,大眼睛,小鼻子和嘴巴,等等。他们的肤色也比其他角色明显更浅。花木兰和阿拉丁中的两位主角都有美式口音,而周围的人则说更具种族特征的口音。

这些主要角色也与他们的反派角色形成对比。好人皮肤更浅,特征更匀称,而坏人则被刻画成夸大的种族特征和更深的肤色。《花木兰》中的反派角色单于,颧骨很高,身材魁梧,眼睛狭小,像缝隙一样斜着。《花木兰》中其他所有匈奴人也被刻画成类似的样子。所有匈奴人也比中国人明显更黑。他们呈灰褐色,而其他人则呈现传统的“肉色”。阿拉丁中的反派角色贾方也有相同的特征。他眼睛大而斜,鼻子弯曲,胡须卷曲,戴着头巾。他的肤色也比阿拉丁和茉莉公主明显更深。这些特征虽然微妙,但仍然推进了“白人救世主”理论的议程,仅仅基于他们与白人的明显相似之处。不仅如此,它还教导孩子们不信任那些夸大的种族特征的人。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花木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匈奴人皮肤更黑,种族特征更明显,颧骨很高,眼睛非常斜。花木兰和上将军被刻画成非常传统的漂亮脸庞,对称的脸庞,比例协调的五官,上将军肩膀宽阔,腰身纤细,个子很高,花木兰个子矮小,身材苗条,很漂亮。花木兰和上将军都有非常美式的口音,而其他角色则有更具种族特征的口音。陈波作为典型的中国人的精神象征,长得非常像佛祖。匈奴人作为坏人,看起来更破烂,更凌乱。好人穿的衣服更有颜色,非常得体,整齐地搭配。在木须介绍给花木兰的时候,通常与黑人教会相关的福音音乐正在播放。孩子们会注意到黑人的声音,并将这种声音与刻板印象联系起来。那些带着口音和种族特征的配角被刻画成比主角更笨,而主角则带着非常美式的口音,拥有略微带有亚洲特征的白人特征。

阿拉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贾方看起来更具种族特征,颧骨很高,戴着头巾,留着胡子和络腮胡子。叙述者有口音,戴着大头巾,鼻子很大,有种族特征,最初是一个小贩。阿拉丁有美式口音,眼睛很大,鼻子小,符合西方人的审美。阿拉丁没有戴头巾,而是留着凌乱的飘逸头发,皮肤更浅,五官比例协调,对称。茉莉公主也被刻画成非常西化的长相,有美式口音。

引导讨论以打破这些刻板印象非常重要,这样孩子们就不会学会根据人的长相或说话方式给他们贴标签。这些问题可以根据所用示例的人或事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入门问题:坏人长什么样?他的/她的皮肤是什么颜色?好人长什么样?他的/她的皮肤是什么颜色?你认为所有看起来像坏人的人都是坏人吗?为什么或为什么不?你认为所有喜欢好人的人都是好人吗?为什么或为什么不?每个人都有口音吗?谁有,谁没有?你认为他们为什么有口音?这部电影的背景是哪里,他们身处什么地方?哪个角色的行为表现得像他们真的是来自这个地方?

对于每部电影,问题都可以变得更加具体。尽量在不引导讨论的情况下提问,这样孩子就有机会自己发现这些刻板印象,然后指出他们可能错过的部分。这很重要,因为它鼓励他们在你可能不在场的情况下观看电影时,自己去寻找和识别这些刻板印象。

分析和讨论青少年电影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创建一个包含帮助学生从反种族主义角度分析电影的课程,对于形成多元文化教育的一部分至关重要。虽然为学生提供反种族主义行动主义的历史背景是明智且重要的,就像我们理论上正在贡献的这本书所打算的那样,但种族主义绝不是过去的事情。

制度化和文化种族主义,以及习得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都存在于今天,并且存在于最突出,却被忽视的方式。种族问题和讨论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五岁的孩子也开始注意到和吸收刻板印象,他们需要有人准确地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人类肤色和面部特征的差异意味着什么。虽然为孩子们创建多元文化课程对于从一开始就将多元文化分析融入他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但也很重要,在学生的生活中,从青少年时期甚至更久,都要继续这样做。

在我们维基项目中,我们重点关注了青少年电影,因此我会继续关注使用反种族主义视角批判青少年电影的重要性。青少年通常独立于他们的父母(那些能够在智力上挑战他们并与他们进行有关种族的讨论的人),并且作为他们寻找自我身份的一部分,他们都是社交蝴蝶,花很多时间与朋友一起出去玩,比如去看电影。对于周末娱乐来说,电影既是一个很棒的选择,也是一个有趣的选项。然而,虽然电影毫无疑问是很有趣的,但如果你缺乏分析它们和揭示它们未说出口的信息的完整性和知识,它们也会很毒。

媒体(尤其是电视和电影业)在种族方面非常敏感,有些方面是微妙的,而另一些方面则是明显的。虽然有些人可能会争辩说电影中的任何刻板印象都不会对观众产生负面影响,但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例如,青少年很容易忽略电影中的微妙种族主义,因为他们通常和朋友一起去玩,放松身心,忘记学校,并没有计划将其用作智力训练。出于这些原因,青少年通常不会进行以反种族主义为视角的电影评价对话,因为a) 他们非常独立于教育者(如父母),教育者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以及 b) 在聚会上扮演“扫兴的人”并拆解一部原本很有趣的电影被认为在社交上“不酷”。

白妞:刻板印象

[edit | edit source]

例如,我分析的电影之一是《白妞》,这是一部讽刺电影,尽管由两位非裔美国人创作,但包含了许多关于非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这部电影可以通过讽刺来反驳对非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但更重要的是,它反而强化了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例如,伪装成白人女性的非裔美国人联邦调查局特工的行为因其对说唱音乐的热爱和暴力倾向(更不用说他们的大嘴唇和“黑人行为”)而变得可疑。讽刺性的刻板印象电影可能是最恶毒的,正是因为它的潜在信息可能会被其娱乐性掩盖。《白妞》进一步给人的印象是,对非裔美国人进行刻板印象是可以的,因为编剧和制片人本身就是非裔美国人。看过像这样的电影后,青少年可能会认为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复制这些刻板印象是可以接受的。

21点:种族替换

[edit | edit source]

我分析的第二部电影是《21点》,它改编自一位亚裔美国人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的真实故事,他加入了一个在拉斯维加斯使用牌技成功获利的二十一点团队。然而,这部电影除了两位扮演次要角色的亚裔美国人外,其他角色都是白人。虽然情节和表演都很棒,但缺乏存在感和公开的种族主义一样令人反感。也许如果包含有色人种的电影不包含以下两个原因之一:a) 因为电影是关于该群体,或者 b) 因为他们被刻板印象化,那么白人演员阵容就不会那么令人反感。当电影中所有演员都是亚裔美国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例如《艺妓回忆录》、《喜福会》、《无姓之人》)时,很少能像白人演员阵容的电影一样受到关注,这非常能反映出我们社会的现状。

出于所有这些原因,学校必须主动为学生创造多元文化课程。虽然电影在设计多元文化教育时很容易被忽视,因为美国和世界范围内还有更多紧迫的种族主义问题,但它们确实非常能反映出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并且是通往深入分析的大门,包括向学生介绍如何产生/促进对话/问题,从而继续反种族主义行动。

以种族为主题的电影

[edit | edit source]

从幼儿到成年人,所有年龄段的人在看电影时都无法批判性思考,最终接受了电影中描绘的真相。我们的目标是分析种族意象,并使用反种族主义视角来挑战电影中对现实的刻画。利用以种族为主题的电影作为教育学生的工具,我提出了一些关于电影中的种族信息及其如何为关于种族的重大讨论做出贡献的问题。许多电影被认为是通过揭露种族主义来开阔眼界,但实际上却延续了刻板印象。我考察的电影似乎具有教育意义,但通过包含白人救世主角色、刻板印象和孤立事件幻觉来延续种族主义。在这个项目中,我分析了《撞车》和《自由写作》这两部电影中延续种族主义的微妙方式。我提供了一些分析和问题,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来促进与学生、孩子或同龄人的讨论。

自由写作:白人救世主

[edit | edit source]

我承认,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对观看《自由写作》感到很兴奋。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故事,讲述了一个白人女性,她找到了与一群被认为“不可教导和有风险”的高中生建立联系并教导他们的方法。尽管遇到了个人障碍和牺牲,但她仍然致力于为他们提供应得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她超越了教科书式的教师刻板印象,认识到学生的潜力;他们需要的是有人相信他们。虽然白人救世主电影可能很鼓舞人心,但它们继续延续着有色人种总是需要白人来拯救世界的刻板印象。这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以至于成为一个子类型,并经常受到反种族主义者的批评。人们可能会想知道,为什么“白人救世主”故事的市场如此之大,而像《永不放弃》这样的电影(其中老师本身是有色人种)的市场却很小。这些想法挑战了为什么看似善意的电影实际上可能延续了种族主义。

《自由写作》对美国梦有什么启示?这部电影将生活成功描绘成与环境无关,而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美国梦是基于精英政治和个人主义的理念;因此,这部电影延续了这些无知的信念,并否认了美国种族化的现实。

请考虑以下问题:这部电影是否简化或忽略了学生处境背后的原因?他们为什么无家可归?为什么他们会卷入帮派?为什么会有“告密者会被刺死”的政策?为什么他们会遭受性虐待和情感虐待?为什么他们被送到威尔逊学校?

黑人管理人员的角色是什么?大多数“白人救世主”电影都有一个有色人种角色,他的角色贬低了学生。他们的普遍态度是:这些人问题如此之多,即使是他们自己也对他们放弃了……但我们没有!白人救世主精神依然存在!

回忆一下,当一名拉丁裔学生画了一名黑人学生的漫画:侧面,凸出的眼睛,厚厚的嘴唇……这是一个常见的种族主义漫画。黑人学生坐在那里,非常羞愧和哭泣。格鲁厄尔拿走了这幅画,她问全班学生是否知道犹太人在大屠杀期间也面临着类似的种族主义漫画?她问每个群体,如果其他人不存在,他们是否会感觉好一些?格鲁厄尔的策略是建立这种联系并创造同理心,这种策略是否有效?

回忆一下,当一名黑人二年级学生从荣誉班转到格鲁厄尔的班级时。这名学生在她的荣誉班老师要求她分享对《紫色》的“黑人视角”后,选择转到普通英语班,因为她不喜欢被当作“代言人”。英语系主任与这名学生争论,但她不愿意为了坐在荣誉班而牺牲自己的身份和自尊。你是否曾经经历过或目睹过类似的情况?你做了什么?如果没有,你将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感受和反应?

撞车

[edit | edit source]

孤立的种族主义事件

[edit | edit source]

《撞车》是否挑战了种族主义并鼓励行动主义?这可以争论,但无论如何,《撞车》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它来学习种族问题。然而,要将这部电影作为资源使用,我们必须批判地看待它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这部电影旨在解决种族和种族主义问题;但它做到了吗?人们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可能会说什么?传递给观众什么信息?《撞车》获得了200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因此人们很容易认为许多人相信这部电影实现了其目标,即让学生和其他人在认真对待美国种族主义问题。仅仅放映这部电影还不够。如果不讨论这部电影,它作为教育工具或提高意识的工具的效用就会有缺陷。

这部电影是否将种族主义描绘成一种“持续的社会现象”(Wise)? 否。这部电影延续了许多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即种族主义只发生在孤立的事件中。这最终淡化了美国种族主义的现实,并没有激励学生加入争取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更大斗争。想想我们国家历史上白人否认的例子。在 20 世纪 60 年代,种族主义是合法的。在这段时间里,民意调查显示种族主义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大多数接受调查的白人表示他们相信精英统治。如今的民意调查并没有显示出太大变化。例如,在卡特里娜飓风过后暴露了明显的种族差异之后,白人并不认为种族很重要(Wise)。

那么,如果大多数白人没有将种族视为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白人影迷、白人影评人和最终由白人占多数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赞扬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新闻报道针对住房隔离或因被拒绝医疗保健而导致的黑人死亡率进行了令人震惊的研究。也许答案是,这部电影证实了种族主义发生在孤立的事件中,而不是制度性的。在电影中,种族主义表现为个人之间,而不是制度之间。也许《撞车》将种族主义描绘成一种平等的机会病理学的事实让白人观众意识到,种族主义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一个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社会问题。

这种对种族主义的误解如何有利于白人? 通过不认识到种族主义在社会中深刻的结构性后果,白人将自己与这个问题区分开来。如果种族主义者只是一部分人,那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也无能为力,因为你不能指望改变几个偏执的人。如果我们这样定义种族主义,白人就没有责任。

桑德拉·布洛克的角色如何延续这种不完整的种族主义定义?她在上一幕中被黑人罪犯抢劫的事实是否证明了她的偏见是合理的?《撞车》迎合了许多白人对黑人犯罪和所谓逆向歧视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种族主义作为一种平等的机会病理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你对这部电影的标题有什么看法?电影开头和结尾展示的隐喻将种族冲突比作发生交通事故的不可避免性。种族紧张局势是意外的、不可避免的吗?这种隐喻的问题在于,在社会中,“驾驶者”撞到另一辆汽车具有更大的权力。当“驾驶者”撞到某人时,造成的伤害比有色人种“撞到”白人时更大。这种隐喻忽略了黑人不能被称为种族主义者的原因——他们没有从优势制度中获益,而是遭受了痛苦。

《撞车》将种族主义呈现为一种平等的机会病理学,所有种族都同样有可能成为受害者。这部电影强化了白人被受害的感受,并强调了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种族主义者的事实。当所有不同种族的所有角色都表达了偏见时,这一点就显而易见了。电影中这种信息的问题在于,对种族主义的正确定义是基于种族的优势制度。因此,当一个黑人对一个白人进行刻板印象或偏见时,他或她并没有维护权力,也没有从这种制度中获益。与之不同的是,“美国社会的所有结构继续将有色人种视为劣等人:无论是住房、就业、教育还是刑事司法”。因此,并非每个人都从这种制度中获益,因此种族主义并不是所有群体的问题,“并非所有群体都曾拥有、现在拥有接近于平等的能力,能够通过系统性政策将他们的偏见付诸行动”。电影中的一行台词或一个场景可以反映这些重要的信息。例如,办公室经理沙妮卡·约翰逊(黑人)对一个与她发生车祸的亚裔司机大喊大叫,说除非司机说“美式英语”,否则她不想听任何关于刮擦事故的借口。换句话说,无论是什么种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种族主义者;种族偏见是所有人的共同特征。

通过将种族主义集中在个人行为上,并让人觉得每个人都同样可能成为受害者,这部电影的观众无法看到决定谁是种族主义受害者的权力差异。

《撞车》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色盲,但反种族主义需要采取有意的努力来消除优势制度。换句话说,为了挑战种族主义,我们必须考虑种族——而不是对它视而不见。

根据现有证据,白人比他们相信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仍然存在更倾向于相信逆向歧视(Pincus,2003)。瑞安警官发表了一篇反对平权行动的慷慨激昂的演说,并且没有呈现任何相反的意见,因此强化了许多白人已经持有的无知信念。也许这场关于制度性种族主义的戏份本可以成为电影编剧挑战种族主义的机会。

电影可以延续种族主义的一些方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象征性种族主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部说明象征性种族主义概念的电影包含一个有色人种角色。这个角色通常是一个配角,并且以刻板印象的方式被刻画。这延续了对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并暗示这个角色的角色较小,因为他/她与众不同。象征性种族主义的一个典型例子可以在电影《超人总动员》中看到。角色“冰冻侠”是有色人种的唯一角色,他扮演着次要的配角。名字“冰冻侠”也值得怀疑,因为它包含“fro”,即“afro”的缩写,这是一种典型的非裔美国人和黑人的发型。观看电影《超人总动员》的封面这里。正如你所看到的,角色“冰冻侠”是有色人种的唯一人物。他也是体型最小的角色之一,表明他的角色并不重要。

白人视角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个标题描述了一种电影的影响,这种电影的所有演员都是白人。在电影的背景中可能会看到一个有色人种的临时演员,但所有主要和配角都是白人。换句话说,当观众离开电影院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都是白人。这使得美国有色人种能够识别的角色更少。这也暗示了具有全白人演员阵容的电影中角色所担任的职位只对白人美国人开放或适合白人美国人。具有全白人演员阵容的电影也无法为有色人种的演员和女演员提供工作机会和他们将从这些角色中获得的宣传。一个例子是让观众“白人视角”的电影是《13 Going on 30》。这里

白人救世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个“白人救世主”角色是一个白人,他为有色人种拯救了局面。在许多情况下,“白人救世主”是一位老师、教练或年轻人生活中其他人物,他帮助他们的学生通过标准化考试或帮助运动队赢得冠军。这类情节将注意力集中在“白人救世主”角色的无私行为上,而不是集中在种族或社会经济地位等问题上。这往往可以通过电影广告来很好地说明,电影广告中,“白人救世主”作为最大、最突出的形象出现,他们的学生或队员则躲在他们身后。一个关于“白人救世主”电影的绝佳例子是《自由作家》,该电影已经在上文讨论过。其他例子包括电影《危险心灵》和《棒球小子》。这里这里这里

孤立事件幻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个词指的是一些电影在将种族主义呈现为孤立事件时所产生的幻觉。这样的电影描绘了一个明显的种族主义事件,通常是历史事件(发生在内战或民权运动之前或期间)。这种描绘所产生的幻觉会导致观众得出结论,即种族主义是一个过去的问题,或者现在只发生在孤立的事件中。这些电影没有触及“新种族主义”,这种种族主义是微妙的、制度化的(Bonilla-Silva)。最近一部制造孤立事件幻觉的电影的例子是《发胶》,这部电影讲述了 20 世纪 60 年代的种族隔离问题,延续了种族隔离是过去问题的幻觉。 这里

刻板印象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以刻板印象的方式刻画有色人种是电影延续种族主义的另一种方式。这可能看起来很明显,但通常以刻板印象的方式刻画某人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是以幽默的方式完成的。这是危险的,因为它会导致被刻板印象的群体感到痛苦,延续刻板印象,并暗示对他人进行刻板印象不仅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方式,而且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方式,因为它创造了幽默。一个来自电影《朱诺》的片段链接,该片段以刻板印象的方式刻画了一个角色,这里。在这个场景中,苏琴,一个亚裔美国人角色,说:“所有婴儿都想要被生下来!”这延续了亚裔和亚裔美国人语法不好的刻板印象。

这些只是电影可以延续种族主义的许多方式中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网站,其中包含更多信息和工具,可以促进讨论。

所有电影都可能延续种族主义。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再看任何电影?不!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电影延续种族主义的方式。从现在开始,用批判性的反种族主义视角观看电影和其他媒体。看完电影后,发起关于电影与种族和种族主义关系的讨论。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要与孩子和学生进行讨论,揭露他们刚刚观看的电影中所蕴含的种族主义。从现在开始,将所有电影视为创建关于种族问题的对话的有价值工具。人们也可以采取直接行动来减少电影延续种族主义的方式。例如,如果你发现某家公司制作的电影总是包含全白人演员阵容,那就写信给该公司,要求他们在未来的电影中包含有色人种的主要和配角。上面列出的链接提供了一些关于讨论种族和电影的宝贵信息和资源。通过在午餐时与同事、在晚餐时与朋友进行关于电影和种族的对话,甚至在你的城镇策划圆桌会议,采取行动。意识到这一点并将这种意识传播给其他人。这样你就可以毫无负罪感地享受你最喜欢的电影了!

类似项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我们在学习到一个与我们拥有相同目标的实际团体存在之前很久就决定了我们的项目主题。 少数族裔记者 创建了一个工具,旨在分析电影中的种族意象,以进行对话。

我从少数族裔记者那里学到的有趣信息

  • 好莱坞电影的平均成本为 1 亿美元
  • 通过制作公式化电影来最小化财务风险
  • 少数族裔在电影中一直被边缘化
  • 许多电影中都有黑人角色说出白人演员不会说的话

参考资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Bonilla – Silva, E. (2006)。没有种族主义者的种族主义:无色种族主义以及美国种族不平等的持续存在(第 1 章和第 2 章)。兰汉,马里兰州:罗曼和小菲尔德出版社。
  • Pincus, F. (2003)。反向歧视:拆除神话。琳恩·里纳出版社。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