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行为经济学/承诺机制概要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书籍
承诺机制是指个人在现在做出的选择,限制其未来选择范围,通常是为了控制未来的冲动行为,将选择范围缩小到反映长期目标的选择。一般来说,为了被归类为承诺机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 该决定对他人没有任何策略目的。(2) 即使个人没有从支付中获得任何其他利益,他也会在现在支付一些东西(在边际上)并使其变得更昂贵。 [1]
人类一直都在使用承诺机制,有时是无意识地,至少是某种形式的承诺机制。然而,直到最近,经济学家才开始深入定义和研究这种类型的机制。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先驱托马斯·谢林是首批详细研究承诺机制的经济学家之一。1960年,谢林用他著名的“绑架者困境”阐明了承诺机制的实用性。困境出现在绑架者良心发现想要释放受害者,但无法做到,因为没有办法保证受害者释放后不会报警。受害者承诺不报警,这对绑架者来说是不够的保证。绑架者知道,一旦受害者被释放,受害者最好的利益是毁约。解决困境的方法在于承诺机制:“如果受害者犯下了可以被用来勒索的罪行,他可能会坦白;如果没有,他可以在绑架者面前犯下一件罪行,以建立一个保证他沉默的纽带。”[2] 勒索成为承诺机制,在绑架者选择释放他之前,就束缚了受害者未来的行为。自从谢林的开创性著作《冲突策略》出版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扩展了他的研究,并制定了数学方程式来模拟承诺机制的影响。

时间不一致和跨期选择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跨期选择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一个时期内消费如何影响未来时期内消费的研究。时间不一致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对个人采取的最佳行动没有一致意见。时间不一致导致了一个“一般自我”和多个“日常自我”的概念,每个自我都在做出不同的选择来追求自己对个人最佳利益的看法。承诺机制基于跨期选择和时间不一致的融合,因为它们允许一个时间段的自我限制未来自我的选择范围,从而改变其偏好使其与该时间段的自我相匹配。
由德鲁·福登伯格和戴维·莱文提出的双重自我模型,是最近对“多个自我”概念的解读之一。[3] 福登伯格和莱文认为,在一个给定的时间范围内存在两个“自我”。时间0的自我与时间1(事件发生或必须做出决定的时间)的自我有不同的偏好。时间0的自我往往比短期利益更重视长期利益。相反,时间1的自我受其环境和短期欲望的压力影响,选择了在长期内可能是有害的,但在短期内却是理想的选择。为了克服这些相互冲突的偏好,时间0的自我可以使用承诺机制来限制时间1的自我可用的选择,从而改变其偏好使其与时间0的自我相匹配。

承诺机制与贫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由迪安·卡兰领导,认为承诺机制可以用来对抗贫困陷阱,即收入增加导致福利减少,个人比收入变化前没有好转的现象。[1] 他们认为,穷人更难在短期内进行负责任的消费,因为他们的商品篮子包含了不成比例的诱惑商品。在这种情况下,诱惑商品的定义是满足短期渴望但对其消费者没有长期效用的商品。经济学家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诱惑商品的收入比例会下降。这可以通过消费两种不同商品的例子来说明:糖果(诱惑商品)和房子(耐用品)。假设大多数人喜欢糖果,而且糖果是一种廉价的诱惑商品,所以穷人和富人都选择消费糖果。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能够购买更多耐用品,比如房子,这些被归类为非诱惑商品。显然,与消费者用于房子的支出相比,消费者用于糖果的支出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诱惑商品的收入比例下降。承诺机制,如循环储蓄和信贷协会,为穷人提供了一种摆脱贫困陷阱、提高福利的方法。

承诺机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一种承诺机制,让各国能够承诺其政府政策。为了从其他国家借款,各国通常需要改变其政策以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准,以便获得他们想要获得的财政资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此类交易的合同,因为作为一个公认的组织,媒体会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部的活动。随着媒体跟踪参与这些交易的国家,媒体可以在这些国家不遵守其政府政策时曝光他们 [4]。一个国家无法履行其在制定政策变化方面的协议,会导致负面宣传。这种负面宣传会对该国产生长期影响,例如难以形成贸易协定和吸引外国投资,以及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往往会在未来的选举中面临后果 [5]。一个国家通过实施其政策改革,以换取财政援助,展示了其承诺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向其他投资者表明,国际社会支持该国需要资金的项目 [6]。这对寻求民主国家财政援助的非民主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4]。承诺机制不仅在于一个国家坚持其政策,还在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必要的资源,作为该国储备的替代方案 [6]

商业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迪恩·卡兰 (Dean Karlan) 在 2008 年推出了 stickK.com,将承诺机制商业化。[7] 该网站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低交易成本,创建和执行“承诺契约”。要完成承诺契约,StickK 用户需要选择想要实现的目标,设定实现目标的时间限制,选择在未完成目标时将失去的赌注,并邀请朋友和家人来监督他们的契约。这些契约的目的是增加放弃长期目标的短期财务成本,从而使用户更有可能完成他们的目标。StickK 通过收取赌注的一部分来获利。截至 2011 年 10 月 21 日,StickK 上已签订 113,340 份契约,总价值超过 800 万美元。[8]

经典案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承诺机制的经典案例,也是经常被引用为最早记录的案例,是奥德修斯命令他的船员将他绑在船桅杆上,这样他就能听到海妖的歌声,而不会跳进海里的故事。奥德修斯选择将自己绑在船桅杆上是他的“现在”选择。那个选择限制了他未来的选择,阻止了他冲动地跳进海里。通过使用承诺机制,奥德修斯能够实现他的目标,听到海妖的歌声而不跳船,这是一个不会符合他长期自身利益的决定。

  • 购买长期健身会员,而不是单日票
  • 剪掉信用卡以避免购物狂欢
  • 入住戒毒所以避免习惯性吸毒
  • 决定在四旬斋期间放弃某样东西
  • 在办公室完成工作,这样就不能在家做
  • 购买小包装的垃圾食品,而不是大包装
  • 不在家里存放酒精,以防止饮酒[1]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a b c Bryan, Gharad, Dean Karlan, and Scott Nelson. "Commitment Devices."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2.1 (2010): 671-98. Print.
  2. Schelling, Thomas C.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Cambridge: Harvard UP, 1960. Print.
  3. Fudenberg, Drew, and David K. Levine. "A Dual-Self Model of Impulse Contro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6.5 (2006): 1449-476. Print.
  4. a b Fang, Songying (2010), Subtle Signals, Limited Devic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Credible Commitment of Non-democracies (manuscript)
  5. Edward D. Mansfield; Helen V. Milner; B. Peter Rosendorff (2002), Why Democracies Cooperate More: Electoral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journal MIT Press)
  6. a b Ashoka Mody; Diego Saravia (2003), Catalyzing Capital Flows: Do IMF-Supported Programs Work as Commitment Devices? (PDF) (working paper)
  7. "An Idea for Lent: Carrot and StickK." The Economist.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7 Feb. 2008. Web. 20 Oct. 2011.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0661442>.
  8. StickK. StickK.com. Web. 21 Oct. 2011. <http://stickk.com>.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