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动物志/独裁者博弈
独裁者博弈是一个经济博弈,旨在质疑标准的经济假设,即个人将完全出于自身利益行事。[1] 这是通过展示原本理性的人的行为与经济假设的预测相矛盾的现实数据来实现的。[2]
独裁者博弈通常包括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得到一定数量的钱。第二个个人一无所有。得到钱的参与者,在实验中被称为“独裁者”,被告知他必须向第二个参与者提供一定数量的钱,即使这个数量是零。独裁者向第二个参与者提供的任何数量都必须被接受。第二个参与者,如果他觉得这个数量不令人满意,就不能以任何方式惩罚独裁者。[3]
标准经济理论假设所有个人都完全出于自身利益行事。[4] 在这种假设下,独裁者博弈的预测结果是“独裁者应该保留 100% 的蛋糕,而不给另一个玩家任何东西。”[5] 这实际上将独裁者与第二个玩家分享的内容的价值分配为零。
然而,这个游戏的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有很大差异(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游戏的具体设置)。对于“标准”的独裁者博弈设置,“只有 40% 的扮演独裁者角色的实验对象保留了全部金额。”[6] Forsythe 等人发现,在这些标准条件下,平均给予的金额大约为分配金额的 20%。[7] 无论如何,在大多数这些博弈试验中,独裁者都给第二个玩家分配了一个非零金额。
随着独裁者博弈的实验参数发生改变,实际结果开始出现广泛差异,但它们仍然不符合自身利益假设所预测的结果。在双盲条件下,独裁者与第二个参与者之间的隔离最大化,大多数独裁者会保留所有金钱,几乎所有独裁者至少会保留 80% 的金钱。[8][9] 在另一个极端,Mittone 和 Ploner 设计了一个实验,其中两个参与者都之前都参加了一个测验才能参加,但只有独裁者直接得到奖励(通过初始分配)。[10] 在这种设计下,“高达 80% 的独裁者”会给第二个玩家一定数量的钱。[11] 再次,由于标准经济理论预测没有任何独裁者会给第二个玩家任何东西,无论多么小,这两个结果仍然对自身利益行动的假设构成问题。
从独裁者博弈的结果中得出的最明确结论是,除了自身利益之外,还存在着人类行为的一些动机。[12] Guala 提出了两种这样的替代动机:人们关心他人的福利(利他主义)或者人们厌恶特别不公平的分配(他们渴望公平)。[13] 但是,独裁者博弈结果的极端变化,取决于实验设置的细微变化,使得任何关于独裁者博弈结果的结论都变得不确定。经济学家仅仅被排除在“从清晰地解释[独裁者博弈]数据来支持或反驳标准理论”之外。[14]
与其给出解释独裁者博弈反常结果的解释,试图证明或反驳标准经济理论,独裁者博弈本身可以被指责为存在缺陷。这种想法是,“独裁者博弈本身可能过于不同寻常,过于抽象,无法触发任何现实生活中的规范行为。”[15] 鉴于该游戏的非现实性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类似的情况),独裁者博弈根本没有从其参与者那里引发基于单一社会规范的反应(无论是理性自私还是其他东西)。[16] 根本没有规范被发展出来以匹配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到这一点,结果的巨大差异可以被视为不同社会规范(每种规范都由独裁者博弈的各种设置激活)决定结果的症状。[17] 例如,在 Cherry 等人的独裁者博弈实验中,只有独裁者在获得初始资金之前被要求参加测验,独裁者对分配资金的分享程度非常低。[18] Guala 认为这种设置会引发一种社会规范,即应该允许人们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19] 独裁者必须通过参加测验来获得他的分配,因此他可能觉得他不应该与第二个参与者分享他的“收入”,后者没有参加测验来玩游戏。由于这些解释在不同游戏的设置之间有所不同,因此独裁者博弈可能只是不够详细或不够现实,无法对任何规范得出任何直接结论,即使是理性自私,也没有令人困惑的解释。
- ↑ Guala, Francesco, Luigi Mittone. “典范实验:独裁者博弈。” 社会经济学杂志 39 (2010): 578, 578-584.
- ↑ Guala 578
- ↑ Hoffman, Elizabeth, Kevin McCabe, Vernon Smith. “终极博弈和独裁者博弈中的互惠:简介。” 实验经济学结果手册 1, (2008): 412, 411-416. DOI: 10.1016/S1574-0722(07)00046-7
- ↑ Guala 578
- ↑ Guala 578
- ↑ Guala 578
- ↑ Guala 579
- ↑ Hoffman 414
- ↑ Guala 579
- ↑ Guala 579
- ↑ Guala 579
- ↑ Guala 578
- ↑ Guala 579
- ↑ Guala 581
- ↑ Guala 584
- ↑ Guala 581
- ↑ Guala 581
- ↑ Guala 579,581
- ↑ Guala 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