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行为经济学动物志/最后通牒博弈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开放的世界

最后通牒博弈是一种经济博弈,旨在质疑普遍自利行为的标准经济假设。

最后通牒博弈是由以色列博弈论学家阿瑞尔·鲁宾斯坦创建的,类似于独裁者博弈,通常涉及两个人。 [1] 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在第一个玩家获得一定数量的钱后,第一个玩家必须向第二个玩家提出一个关于他愿意分享多少钱的提议。如果第一个玩家的提议被第二个玩家拒绝,则两个玩家都无法获得任何钱。 [2]

预测结果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根据普遍的自利理性假设,第一个玩家预计会向第二个玩家提供尽可能小的非零数额,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份额。由于第二个玩家即使获得“微不足道的提议”也会比拒绝任何提议而一无所获要好,所以只要提议不是零,他就应该接受即使是最小的金额。 [2]

实际结果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根据卡尼曼、克内奇和泰勒(1986)进行的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大多数基本最后通牒博弈中的第一个玩家提议与第二个玩家平分钱款。 [2] 此外,“低于 5 美元(在 Khaneman 等人的实验中代表总分配的 50%)的提议有时会被”第二个玩家拒绝。 [2] 这些结果与第一个玩家和第二个玩家的预测结果都相矛盾。

与独裁者博弈一样,最后通牒博弈的结果可以通过改变博弈更微妙的参数来修改(同时保持总体前提不变)。例如,博弈中有一个版本,两个玩家在分配之前都进行了一次测验,第一个玩家被告知他“赢得了分配金钱的权利”,因为他得分更高。在这个版本的博弈中,第一个玩家的提议通常比标准实验中的提议低。 [2] 第一个玩家不是提议平分,而是提议给第二个玩家更低的金额,通常是 70-30 的分配。 [2] 尽管提议的金额存在差异,但第二个玩家的拒绝率在最后通牒博弈的各种排列中并没有显着变化。 [2]

对在最后通牒博弈中观察到的反常行为(根据标准经济理论)的解释多种多样。

对这些结果最明显的解释是“对拒绝的恐惧”。 [1] 由于第二个玩家可能会决定惩罚第一个玩家提出过低的提议,导致两人都一无所获,因此提议者可能会觉得有必要提供更公平的分配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 [1]

第二个解释是,人类天生具有合作的驱动力,并会找到更公平的解决这类情况的方法。这种公平驱力的起源通常被认为是“公平”或“礼仪”的文化观念。 [2] 作为证据,霍夫曼指出,“尽管互惠的形式和规范在不同的文化中无穷无尽,但它们在功能上等同于促进合作”。 [2] 事实上,这种互惠规范的普遍存在可以被认为是智人之间更大、进化性的互惠倾向的证据。 [2]

区分这两种(和其他)相互竞争的最后通牒博弈结果解释的难题是独裁者博弈的吸引力之一,独裁者博弈控制了“对拒绝的恐惧”解释。 [2]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a b c Clark, Josh. “什么是最后通牒博弈?” 2008 年 2 月 26 日。HowStuffWorks.com。<http://money.howstuffworks.com/ultimatum-game.htm> 2012 年 5 月 6 日。
  2. a b c d e f g h i j k Hoffman, Elizabeth, Kevin McCabe, Vernon Smith。 “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中的互惠:简介。” 实验经济学结果手册 1,(2008):412,411-416。 DOI:10.1016/S1574-0722(07)00046-7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