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圣经研究/新约圣经注释/约翰福音/第十一章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与路加福音的异同 很有趣的是,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都包含了以拉撒路为主角的故事。D. Moody Smith 在他的约翰福音注释中解释了路加福音中如何使用拉撒路这个名字:“那个被判在阴间受苦的富人最终恳求亚伯拉罕的父亲派拉撒路,他安息在亚伯拉罕的怀抱中,去警告他的五个兄弟悔改,从而避免他自己的命运。但亚伯拉罕拒绝了,说如果兄弟们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即使有人(即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他们仍然不会相信。”(史密斯 217)。路加福音中使用拉撒路这个名字的故事与约翰福音第十一章的区别在于,在约翰福音中,拉撒路实际上从死里复活了。由于两部福音书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因此路加福音的故事有可能影响了约翰福音的故事,反之亦然。约翰福音第十一章的开头在与路加福音的关系上也可能令人困惑;玛丽亚第一次被介绍时,提到了一个在约翰福音第十二章中“发生”的事件。路加福音中也采用了类似的叙事策略(或许也可以称为“缺陷”,即在 7:36-50 节中)。令人费解的是,在路加福音第十章中,“玛丽亚在耶稣的脚前聆听,而马大在工作”。然而,在约翰福音第十二章中,“马大将服侍,而玛丽亚将膏抹耶稣的脚。”(史密斯 218)。约翰福音第十一章可能是为了解释路加福音第十章中提到的玛丽亚和马大的村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约翰的作者使用约翰福音第十二章中的事件来提及玛丽亚,而不是使用路加福音中介绍玛丽亚的地方呢?

耶稣与拉撒路及其姐妹的关系 约翰福音 11:3 节写道:“于是姐妹们就差人去告诉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约翰福音 11:5 节写道:“耶稣爱马大,爱她的妹妹,也爱拉撒路。”这两节经文都表明了耶稣爱拉撒路、玛丽亚和马大。希腊语中表示友谊的动词被用来描述耶稣与拉撒路及其姐妹的关系,以及约翰福音第十五章中描述耶稣与他的追随者的关系。与此同时,表示无私之爱的词语与希腊语中的友谊词语交替使用。因此,玛丽亚、马大,以及拉撒路是耶稣的朋友,还是仅仅是追随者?很难想象耶稣拥有“私人朋友”(史密斯 218),以及追随者。然而,本章的语言似乎同时表明了耶稣与玛丽亚、马大,以及拉撒路的私人友谊和“追随者”式关系。


“耶稣哭了。”

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句著名的短语,因为它是最短的圣经经文(也有人认为约伯记 3:2 “他说”实际上是最短的经文)。然而,尽管它很短,但这句短语却有着深刻的意义。许多人从未真正分析过耶稣究竟在哭泣什么。令一些人惊讶的是,有一些理论试图解释这一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这节经文出现的语境。在本章的开头,拉撒路的姐妹玛丽亚和马大,将她们兄弟生病的消息传达给了耶稣。拉撒路去世四天后,耶稣终于抵达。马大去和耶稣谈话,耶稣对她说:“你兄弟必复活。”(第 23 节,NAS 版本)但是,她似乎已经知道那最后一天的复活。(第 24 节)马大回去找她的妹妹,耶稣看到她们因哭泣而十分悲痛。当他看到她们的悲伤时,他“心里难过”(第 33 节,NAS 版本)然后他问她们把拉撒路安放在哪里(第 34 节),然后去看看。这时,耶稣哭了。他在拉撒路的坟墓前哭泣,"犹太人说:‘看哪,他爱他多么深!’"(第 36 节,NAS 版本)然而,其他人对他的神迹感到奇怪,开始提出质疑。(第 38 节)然后耶稣命令人们把石头挪开,然后向上帝祷告。他为了人们祷告,"叫他们相信你差我来的。”(第 42 节,NAS 版本)之后,耶稣命令道:“拉撒路,出来吧。”(第 43 节,NAS 版本)他的朋友从坟墓里复活了。又一次神迹!

现在已经确定了经文的语境,人们可以对以下理论得出自己的结论,甚至可以构建自己的理论。

一种理论认为,耶稣哭泣是为了表明他确实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就像其他任何人类一样。这将反过来消除“道成肉身派”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他实际上是一个精神,而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更多关于这种信仰的信息可以在天主教百科全书中找到 - [1]

为拉撒路哭泣可能是因为拉撒路确实死了。毕竟,拉撒路是“耶稣所爱的人”,因此原因是清楚明了的。(第 3 节,NAS 版本)

L. Morris 在《约翰福音》(558)中研究的另一个理论是,耶稣实际上是在为最亲近他的人哭泣,例如他的门徒以及玛丽亚和马大,她们仍然蒙蔽双眼,不相信耶稣在第 25 和 26 节中告诉她们的话(NAS 版本):“我是复活,我是生命。信我的,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必永远不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他的悲伤是为了未来的事件。耶稣以拥有神圣的知识而闻名,包括来世。因此,有些人认为,耶稣哭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将要复活拉撒路,也就是他所爱的人(第 3 节)。因此,耶稣感到悲伤,是因为拉撒路将不得不离开天堂(路加福音 23:43),回到这个不完美、邪恶的世界。

“对拉撒路复活的反应” 拉撒路的复活是“神迹”系列的高潮:无论他们之前可能有什么样的怀疑,耶稣的神圣荣耀都是显而易见的(第 40 节)。许多人相信耶稣,这并不令人惊讶。在第 31 节中,两组具有截然不同意图的人被包括在“和玛丽亚一起来的犹太人”中。一组是安慰组,他们可能是从玛丽亚的家里出来,跟着她,"以为她到坟墓去哭泣"(第 31 节)。另一组人怀着不那么友好的意图,对这件事的反应不同。他们一看到耶稣所做的事,就跑去告诉法利赛人(第 46 节)。

拉撒路的复活并没有出现在四福音中;然而,这个场景与四福音中对耶稣审判的描述之间存在联系。拉撒路的复活与许多其他神迹故事一样,引发了相同的反应。这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种反应[检查拼写]。此外,公会召集了一次会议,以决定如何处理耶稣。“随着这个消息,最终导致耶稣走向死亡的行动开始了。耶稣赐予生命,而他的敌人决定将他处死。”(史密斯 216)。


第十一章:1-54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拉撒路的复活是第七个神迹,证明了耶稣是赐予生命者。拉撒路从死里复活意味着耶稣战胜了死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耶稣赐予拉撒路生命,却启动了自己死亡的进程。这是在钉十字架之前最后的迹象,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来源是神的儿子之死。

从约翰福音第十一章第一节开始,耶稣得知一个名叫拉撒路的人(他非常爱的人)病得很重。耶稣再次展现出他完美的预知能力,告诉门徒拉撒路的疾病不会以死亡告终。然而,对他的门徒来说,更重要的是返回犹太地的想法(耶稣曾在那里差点被石头打死)。在这里,耶稣再次运用了光和暗的象征。"白昼岂不是有十二个小时吗?人在白昼行走,就不致跌倒,因为他看见这世界的光。人在夜间行走,就必跌倒,因为他没有光。"(约翰福音第十一章第九、十节)。然而,这个隐喻并不是指世俗的光。耶稣所说的光是永恒的,来自上帝。更重要的是,耶稣已经把自己确立为世界的光。因此,耶稣在隐喻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真的认为我(道成肉身)会绊倒,被人们的石头打死吗?”这个问题是关于信仰的,耶稣在第十一章中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着了,我去叫醒他。’" 耶稣这句话明确地告诉他的门徒,他要去犹太地,让他们也跟着他去。然而,门徒误解了耶稣的意思。他们认为耶稣是在说拉撒路真的睡着了。耶稣纠正了他们,并告诉他们拉撒路实际上已经死了。他还说,他很高兴在拉撒路去世时不在场。耶稣宁愿去见拉撒路,让他从死里复活,向门徒展示他真正的身份,也不愿阻止拉撒路死去。门徒可能不完全理解这次旅行的目的。多马开了一个玩笑,提到了再次踏入犹太地时会被杀。

第24-26节中有一段有趣的对话:“马大对他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必永远不死。’" 在第24节中,马大说“他必在末日复活的时候复活”,这可能反映了传统犹太人认为所有的人最终都会复活的观念,但耶稣的回答却似乎颠覆了这一信念,令人费解。他并没有确认马大的说法,而是说了一句类似的话,虽然不像约翰福音3:16那样出名。然而,这句话的措辞很奇怪,而且根据不同的翻译,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耶稣是说,即使你在死后也可以相信他,如果你活着时相信他,你就永远不会死吗?看起来很明显,这不是他的本意。穆迪·史密斯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似乎澄清了这段经文:“凡信耶稣的,虽然死了,仍要活着;也就是说,凡活着在这个世界上信我的,在来世必不至于死。” 因此,约翰所谈论的是肉体的死亡和灵性的生命。

== 约翰福音11:55-57 == 在这段经文中,逾越节正在举行,所有人都想知道耶稣是否会来。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命令他们如果找到或遇到耶稣,就把他藏起来,好让他们抓住他。据威廉·巴克莱所说,许多犹太人早早来到这个节日,是为了洁净自己,因为按照律法,每个人都要在节期之前洁净自己,以确保仪式上的洁净。然而,正如历代志下13:19所说,耶稣当时在伯特利附近的以法莲城,在那里做他的工作。因此,犹太人不知道他是否会来。据解经家L.L.斯皮尔说,人们认为耶稣来晚了的原因可能是,他的朋友们可能知道法利赛人的计划,并警告了耶稣将会发生的事情。然而,耶稣还是来了,因此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非常勇敢的逃犯。

本章展现了耶稣的人性和神性。耶稣在伯大尼与其他哀悼者一同哭泣,展现了他的仁爱。耶稣从死里复活了拉撒路,将上帝的荣耀显给在场的人,展现了他的神性。

约翰福音第十一章的语气 关于语气解读最有趣的经文之一出现在约翰福音第十一章:“那时,多马(又叫低土马)对其他的门徒说:‘我们也去,和他一同死吧。’”(第16节)。这句话是在基督决定回到犹太(那里对他的存在并不欢迎)去复活拉撒路时说的。语气在这里很重要,因为很容易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多马的话:1)一个仆人愿意跟随他的主人到任何地方,以及 2)可能是讽刺,读起来就像“好吧,如果他想要自杀,我想我们也应该去”。语气在圣经的许多地方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几乎不可能从文本本身中推断出来。我们依赖描述情感状态的书籍作者,而不是分析文字本身来推断表达方式。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