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研究/新约注释/约翰福音/第十二章
约翰福音第 1-11 节
耶稣在为逾越节做准备期间,在伯大尼与他的门徒、拉撒路以及拉撒路的姐妹马大和马利亚共度时光。在享用晚餐时,马利亚在耶稣身上倒了香膏,并用头发为他洗脚。你会注意到,这件事发生在约翰福音第 11 章描述马利亚“就是那曾用香膏抹主,用头发为他擦脚的” (约翰福音 11:2) 之后。尽管这件事看似不合时宜,作者可能出于几个原因这样做。约翰可能将这件事归功于马利亚,作为一种荣誉;有点像一个称号。他可能也在描述(对那些熟悉这种故事口头讲述的人来说)一些定义了马利亚身份的东西(除了当时许多马利亚之外);一个体现她性格的行为。无论如何,它显示了她对耶稣的真爱,因为她愿意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他,她唯一的遗憾是她不能付出更多。这也显示了她谦卑,因为她抹了耶稣的脚而不是他的头。她从来不认为自己足够好,以至于可以抹他的头。她的头发散开也表明她与耶稣非常亲近。那些真正相爱的人不会在意别人的想法,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散开的头发体现了这一点。
耶稣在第 7 节的回答,“你们让她吧,她留着这香膏,是为我安葬的时候用的。”,暗示香膏的倾倒可以被视为对耶稣未来葬礼的期待。为什么有人会反对使用本来要用来抹他死去的身体的香膏,而在他活着的时候倒在他身上呢?这样,他就可以欣赏她充满爱意的行动。马利亚抹耶稣的膏类似于其他故事,但这是一个独特的事件。其他事件包括一个不知名的女人在伯大尼也抹了耶稣的头(马太和马可福音)。同样,在路加福音中,一个不知名的女人抹了耶稣的脚,大概是抹了香膏或香水,然后用自己的头发擦拭。 “在这三种情况下,人们都对昂贵的香膏的支出表示抗议,因为香膏可以卖掉,所得款项可以用来帮助穷人”(史密斯 234)。 在这一章中,是“不信的犹大”提出了抗议。他说,卖掉香膏的钱可以用来帮助穷人,并用在好的事业上,然而我们从后面的经文知道,他实际上会偷走这笔钱。穷人只是一个借口。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关于犹大的经文并没有出现在其他福音书中,而是我们看到在其他记载中,所有门徒都一起反对女人的行为。约翰改变记载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但约翰福音中还有其他例子表明他指出了犹大的背叛。有可能关于犹大是上帝旨意工具的想法正在流传,而约翰试图在自己的社区内消除这种想法。无论如何,耶稣责备了他,并让他在耶稣被埋葬之前让马利亚这样做。犹大永远有穷人,但并不总是会有耶稣,这让人想到耶稣不会永远陪伴他们,而他的死亡即将到来。
犹大和马利亚的角色提供了与约翰风格一致的文学元素。犹大和马利亚是对彼此的映衬。犹大选择了约翰展示的不信者和怀疑者所走的道路中的极端。相反,马利亚重新扮演了她之前在福音书中的角色,作为完全信靠和奉献的典范。他们对未来的想法也大相径庭。第四福音的作者将马利亚描绘成在为心爱的人准备葬礼,而犹大只想着自己和他的金钱利益。
在第 8 节中,耶稣说,“因为你们常有穷人与你们同在,但你们不常有我。” (NAS) 这节经文与申命记 15:11 和马太福音 26:11 和马可福音 14:7 的希伯来经文有交叉引用。尽管这不是第一次在圣经中提到这个短语,但许多关于上帝性格的问题或想法由此产生。例如,杰拉德·斯洛延在他的《约翰福音》一书中认为,这“成为冷酷无情的口号”。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说法,他继续解释说,耶稣“更偏向于对他做的好事而不是关心穷人——这与我们对历史上的耶稣的推断很不一致。”詹姆斯·伯顿·考夫曼不同意。他认为这是一个“对圣经中固有的真正价值观的深刻而正确的评价”。例如,如果我们看一下列王纪上 17:13,以利亚问了一个女人同样的话。他说:“不要害怕,去照你所说的去做吧,但是先用它给我做个小饼,拿来给我,然后你自己和你的儿子也做个饼吧。” (NAS) 也就是说,根据考夫曼的说法,耶稣的话并不奇怪。约翰·吉尔的解经不是基于这个短语是否“配得上耶稣”,而是他认为这些话只是一个预言,那就是世界上永远会有穷人需要照顾和供养,但他的“肉身存在,很快就要从他们身边消失,不再有机会以这种方式向他表达敬意。” 约翰只是认为,耶稣试图告诉他的门徒,这些随机的崇拜行为是不可重复的,而穷人永远不会消失。
第 9-11 节解释了犹太人想要除掉耶稣的计划。当犹太人听说耶稣和拉撒路在那里时,一大群犹太人——不是掌权的犹太人——急匆匆地去看耶稣和拉撒路。此时,祭司长策划杀死拉撒路。他们意识到耶稣的事工正在赢得追随者,他们不仅想要除掉他,还要除掉他工作的痕迹,包括曾经死去而复活的拉撒路。根据祭司长所说,拉撒路是人们背叛祭司,将信仰寄托在耶稣身上的主要原因。
第 25-36 节 这里再次出现耶稣提到永生的说法。他在这里的评论与第三章和第十一章的评论相呼应,再次强调信仰和生命是约翰福音中的一个突出主题。在第 27 节中,你看到耶稣预示了他死前在花园里表现出的忧虑,当他说:“我该说‘父啊,救我脱离这时的苦难’吗?” 然后在第 28 节中发生了一件相当奇怪的事,上帝竟然说话,说:“我已经荣耀他,还要再荣耀他。” 周围站着的人群对刚刚发生的事情意见分歧,有些人认为那只是雷声,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天使的声音。耶稣基本上告诉他们,这个声音是在警告他们即将面临的灭亡。他还提到了自己“被举起来”,预示了他被处死的工具。
约翰福音第十二章中的恐惧、顺从和虚荣 鉴于约翰福音中已经记录了许多深刻的基督教神迹,人们可能会认为该地区的民众会接受基督和他的信息。他们没有这样做的事实说明了虚荣和恐惧的力量 (参见第 42 和 43 节)。 犹太人想要收获社会包容的利益,而不是永生。 但在我们谴责他们的决定是愚蠢和不切实际之前,我想请你考虑一个更近的历史例子:大屠杀。什么能将如此多的人奴役,让他们听命于如此少数人? 战争结束后,心理实验(例如米尔格拉姆实验)被进行,以观察人们对权威人物施加压力的反应,这些压力让他们完成可能对他人造成巨大伤害的任务。 许多人只是因为被命令而参与了这些实验。 恐惧和顺从的压力是他们的主要动机,我们只能想象基督时代犹太人的处境,他们的生活可能受到掌权者的很大影响。
约翰对耶稣重返耶路撒冷的记载与四福音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 实际上,有两群人迎接了耶稣。 这两群人分别是来观察逾越节的朝圣者和那些亲眼目睹了耶稣为拉撒路行了神迹的人。 第一组人是根据他们听到的,第二组人是根据他们看到的。
约翰福音 12:12-19 再次表明,门徒直到复活后才理解耶稣和他的使命。 第 16 节向读者展示了这一点。 门徒没有理解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是预言的应验。 令人惊讶的是,与耶稣最亲近的人对他的使命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约翰福音 12:46-48 说明了耶稣教导中常见的主题。 在第 46 节中,耶稣是世界之光的主题再次出现。 耶稣是光,信徒不会留在黑暗中。 此外,耶稣的目标是拯救,而不是审判。 耶稣教导的高潮出现在第 49 和 50 节,那就是永生。 永生从一个人信靠基督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并且可以成为一生和永恒的祝福。 那些得救的信徒将永远活在上帝的同在中。 这种教导可能是针对那些相信耶稣,但又太害怕承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