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研究/新约注释/约翰福音/第15章
葡萄树的比喻(15:1-17)
葡萄树、枝子、果子、父的比喻非常完美,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我们与父的关系。农夫是高级的存在。树干、枝子、果子与农夫不在同一个级别。他是人,它们是植物和果实。没有人认为植物与农夫是平等的。
父是神,树干和枝子只是人。枝子比树干低级,因为它们与树干联合而剥夺了生命。如果我们脱离耶稣,我们就会枯萎,进入火中。
父以充满爱的关怀照料葡萄树,使它尽可能多产。他除去不结果子的枝子,修剪结果子的枝子,使它们更加结果子。然而,这种修剪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耶稣用这个比喻来联系上帝。 “我是真葡萄树,我的父是栽培的人。” (15:2)。
生命从葡萄树流向枝子。生命通过耶稣的话语来到信徒身上。他说我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我的话就是真理。我担心基督徒被误导,认为生命和真理来自整本圣经。圣经的每一本作者都是一颗葡萄树,但只有耶稣的葡萄树才能给予生命。阅读整本圣经很好,但我们必须只在唯一一颗葡萄树上建立我们的神学。我们不能试图从 66 棵葡萄树中汲取养分。耶稣说,作为那颗葡萄树的一部分,所有人都会结果子。这是一个非常循环的比喻,通过读者到耶稣,并始终回到父。最好的例子是第 8 节,“你们多结果子,作我的门徒,这就使我父得荣耀”。同样,耶稣将比喻与爱的主题联系起来。“父爱我,我也照样爱你们,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15:9)。“爱”是耶稣葡萄树比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任何有自尊心的葡萄园的“栽培者”都必须非常小心地照料葡萄树及其枝子。时间、精力、意志投入都是与任何葡萄树的看护相关的因素。这也暗示了葡萄树的比喻。父,即“栽培者”,将爱他的葡萄树及其枝子,并保护它们。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耶稣被称作“真”葡萄树。这种说法可能仅仅是对传达的属灵比喻的参考——属灵的葡萄树比真实的葡萄树更真实——但也可能是在指一种假葡萄树,也许相当于假先知。
约翰福音中的葡萄树与福音书中其他部分有一些相似之处。首先,在马太福音 26 章、马可福音 14 章、路加福音 22 章中,耶稣讨论了“在最后的晚餐上喝葡萄汁”(Smith 280)。耶稣在马太福音 21 章、马可福音 12 章、路加福音 20 章中也有关于葡萄园的比喻。虽然这些平行之处由于语言的相似性(两者都使用“葡萄树”和“葡萄园”)相当明显,但在马太福音 7 章和路加福音 6 章中的登山宝训/平原宝训可能与约翰福音 15 章的葡萄树的比喻最为相似。在这些福音书的故事中,使用了“树”一词,同样强调树的果实,就像约翰强调葡萄树的果实一样。马太福音说“砍掉不结果子的树,烧掉它”(Smith 281),这与约翰福音 15:6 相似,该节说,“凡不常在我里面的,就像枝子被丢弃枯干了;人把它拾起来,扔在火里烧了”。福音书似乎暗示“‘果实’代表通过顺服上帝或……顺服耶稣的话而做出的好事”(Smith 281)。可以以类似的方式阅读约翰福音 15 章的葡萄树的故事。(Smith)
约翰福音 15:7-17 - 常住在基督里的结果
在第 7-17 节中,常住在基督里带来了许多结果。首先,常住意味着我们可以求我们所要的,神会成全我们。如果一个人真正常住在基督里,基督也常住在他的/她的里面,那么请求将与基督的旨意没有区别。第 8 节说,父神因彼此常住而得荣耀。当门徒成就他的旨意,继续基督的工作时,神就获得了最大的荣耀。这种彼此常住使门徒结果子——这是基督化的果子。如果门徒变得像基督,他/她就会爱其他门徒。因此,第 8 节最后部分关于成为真门徒的想法,在第 9 节中引出了父、子、门徒之间相互爱的讨论。彼此常住的另一个结果是喜乐。耶稣因与父的联合而喜乐。耶稣呼召他的门徒的爱与顺服,以及他们与他的联合,将是他们喜乐的源泉。门徒训练计划是神在基督里启示的旨意(R. Hahn,2007)。
第 16 节——不是你们拣选了我……
第 16 节的第一部分很有意思,因为它似乎带有一种预定论的意味,即耶稣从一开始就拣选了我们跟随他,我们对此没有任何发言权。或者,他的意思是,总体上我们被拣选来跟随他,但我们认为是我们自己的自由意志让我们到达了那里?就好像两者都有。例如,我们的自由意志可能引导我们做出预先注定与耶稣同行的选择。这将在本质上解释了该节的第一部分,即耶稣拣选了我们,而不是反过来。这样说有道理吗?
第 24 节“他们无故地恨我”。
这节经文说,“我若没有到他们那里去,对他们说话,他们就没有罪;但如今他们无辞可答,他们的罪是显明的。”这节经文与约翰福音 9:41 的信息非常相似,耶稣说,“你们若是瞎眼的,就没有罪;但如今你们说‘我们看见了’,你们的罪就仍在。”耶稣在 15:24 和 9:41 中谈论的“罪”可能是令人困惑的。然而,在 15:20 中,耶稣提到了迫害他和他的仆人的人。然后,在 15:25 中,耶稣提到了那些“无故地恨我”的人。考虑到 15:24 的上下文,耶稣很可能是在说那些已经看到他话语和神迹的人没有理由不相信他。耶稣可能也在说,没有人有理由迫害跟随他的人。耶稣还暗示人们不想抛弃他们罪恶的生活。这些人已经看到耶稣的作为,但太害怕过公义的生活。因此,耶稣说这些人不仅向他显出他们的恨,而且也向他的父显出他们的恨。
这节经文是针对一种特定的罪——无故地恨耶稣,而不是针对一般的罪,这可以用圣经中的其他经文来支持。然而,首先我们应该回顾约翰福音 16:24 来开始理解这节经文,它说:“我若没有在他们中间行了别人所没有行的事,他们就没有罪;但如今他们看见了,并且恨恶了我,也恨恶了我的父。”(NAS)这节经文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有些人认为,这节经文的意义不在于这些犯罪的人已经看到律法,没有理由不相信他,而在于这些人被使用“...为了使他们律法上所记载的话应验,说:‘他们无故地恨我。’”(NAS)不是说他的人民不相信他,因为第 27 节说;“你们也要作见证,因为你们从起初就与我同在。”(NAS)而更多是说,这些人即使认识了耶稣,看到了他的作为,也无故地恨他,为了使这句话应验。这句话要应验的是耶稣即将面临的死亡和复活。这种信念在圣经的其他几本书中得到支持。例如,马太福音 26:24 :54-56 16:21;路加福音 9:22&44 18:31-34 24:25-27 & 44-46 这些都提到了要应验的这条律法,这不仅仅是为了宣称这些人没有理由不相信他。
没有责罚的基督
在整本约翰福音中,基督一边传授智慧,一边发出微妙的警告(例如,对井旁的女人说“去,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然而,在第 15 章中,他发表了一次超凡脱俗的鼓舞人心的讲话,其中没有他通常的要求/责备:“世人若恨你们,你们要记念,恨我以先恨了你们。你们若属世人,世人必爱自己的;但你们不属世人,乃是我从世间拣选了你们。”(第 18-9 节)。他在为他的门徒准备即将在他死后到来的困惑、愤怒、怀疑和迫害的浪潮。他在第 17 节中的最大诫命,也是一次将门徒团结在一起的尝试,因为只有爱才能经受住已经埋下的分裂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