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研究/新约注释/约翰福音/第 18 章
第 18-19 章,包括耶稣的死亡,被称为受难记。它们描述了耶稣的受难或苦难。“这个词更适合对观福音书,而不是约翰福音,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几乎没有经历痛苦或折磨”(史密斯 322)。
从历史的角度看,谁会担心耶稣被捕? 约翰福音 18:3 说:“于是,犹大带着一队士兵和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派来的官兵,拿着灯笼、火把、兵器来到那里。” 后来在这一章中,约翰的叙述者说,该亚法“那年的大祭司……曾劝说犹太人,为百姓死一个人,比让全民都灭亡强。” 约翰福音似乎暗示是大祭司想要逮捕耶稣。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似乎有些不对劲。毕竟,虽然所有福音书似乎都同意耶稣与法利赛人发生冲突,但没有理由大祭司仅仅因为这一点就想逮捕耶稣。而且,犹太人等到逾越节结束后再处理耶稣会更有意义,但在约翰福音中,耶稣的死亡发生在逾越节期间。那么,为什么耶稣会被犹太领导人逮捕呢?虽然在耶稣时代,大祭司是犹太自治政府的最高代表,但他们最终受罗马人统治。罗马人会通过控制他们的祭司长袍来控制大祭司。因此,犹太人实际上并没有“自治”。因此,罗马人有兴趣逮捕耶稣是合理的。为了理解罗马人这么做的动机,可以借鉴约翰洗礼者的故事:约翰洗礼者显然是因为批评希律而被处死;然而,约瑟夫斯,一位“一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维基百科),似乎认为真正的理由是,约翰洗礼者聚集了愿意为他的事业而战或牺牲的群众。罗马人很可能意识到,为了维持秩序,他们必须处死群众问题的根源,即约翰洗礼者。这与耶稣的情况类似。罗马人可能想逮捕耶稣,因为他们试图维护自己对上帝的看法,并在他们的王国中维持秩序。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为什么耶稣会被带到该亚法那里呢?很可能是犹太人把耶稣交给了罗马人,以避免流血事件;换句话说,他们想在罗马人派兵并杀害很多人之前,把耶稣交给罗马人。这就是为什么“为百姓死一个人,比让全民都灭亡强”这句话在历史意义上是合理的。澄清问题:在第 15 和 16 节中,“另一个门徒”是谁?为什么女仆问彼得,“你也不是他门徒中的一人吧?”而不询问和包括“另一个门徒”?她认识他吗,这个“另一个门徒”?
彼拉多、基督和约翰福音 18 章中的预言 在第 28-40 节中,基督与彼拉多谈论了他的命运。这是一个有趣的分界点,有很多原因,但我希望关注彼拉多的动机。像这样的时刻是早期预言实现的体现,这些预言有一个预定的目的地。在这种情况下,目的地是基督的死亡和通过信仰创造基督教救赎。然而,我正在苦苦挣扎的问题是,彼拉多在行动中有多大自由。你认为他能释放基督吗,还是他受制于“上帝的旨意”?而且,如果有人相信彼拉多的意志完全被上帝的意志所取代,那么这如何与自由意志的概念相一致?有一些具体点(讽刺的是,这是基督教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点),这些点被认为具有这些“上帝的旨意”的特点,在这些特点中,人的意志被掩盖了。那么,在基督教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自由意志的概念因其缺失而失去了其完整性吗?
耶稣对彼拉多的问题非常谨慎。第 33-40 节显示彼拉多似乎试图让耶稣陷入困境。如果耶稣对“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这个问题回答“是”,他就会被指控犯有叛国罪。尽管他没有用那么多话来表达,但他让彼拉多知道,无论彼拉多怎么称呼它,耶稣来到地球是为了指明真理。如果彼拉多想把它贴上“犹太人的王”的标签,他可以。这使耶稣免于叛国罪的指控:在解释他的王国不在罗马政治领域内时,耶稣不能被指控犯有针对罗马的罪行。
彼得否认基督 彼得,基督的爱徒,在第 18 章中实现了基督的预言。之前在第 13 章中,耶稣回答彼得为他舍命的声明说:“你愿意为我舍命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鸡叫以前,你必三次不认我。” (新美式标准版)起初,彼得的性格坚强,他似乎对基督有真正的热情和信仰。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坚强的性格变成了彼得相信自己坚不可摧,因为他打了一位大祭司的奴隶,砍掉了他的右耳。然而,这个意志坚强且过于自信的追随者开始落后,并没有进入大祭司的院子。(第 15 节)在这里,彼得开始否认基督。首先在第 17 节,一个女仆问彼得他是否是一个追随者,他回答说:“我不是。”(新美式标准版)然后,当他跟随了三年的人正在接受审问时,彼得去烤火,是奴隶和官兵生起的火。他们再次问道:“你也不是他的门徒中的一人吗?”彼得回答说:“我不是。”(新美式标准版,第 18 节)然而,其中一个奴隶知道彼得和耶稣在花园里,又问了他一次,正如基督预言的那样,彼得第三次否认了他。(第 27 节)然后,公鸡立刻鸣叫,正如耶稣在第 13 章中所说的那样。这在约翰福音中有趣的一点是,公鸡在这本书中只叫了一次。除此之外,只有四福音书中的一本(马可福音)写了公鸡叫了两次。话虽如此,其余的福音书在本章中与约翰福音非常相似。彼得在这些否认中的语言也非常有趣。有些人认为他的答案“我不是”表明他对基督的更深层的反对。因为“我是”是基督经常使用的一句话,有时被称为“神圣的名字”。这个名字甚至出现在第 18 章中,当犹大及其士兵队伍来逮捕耶稣时。这个名字如此强大,以至于当耶稣宣称自己是“我是”时,士兵们便从他身边退去。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耶稣预知了彼得的否认。彼得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吗?那些参与其中的人能控制他们的行为吗?这再次(在约翰福音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和问题)引发了关于自我决定和自由意志的合法性的问题。彼得三次否认也具有圣经数字学意义。数字 3 通常用来代表三位一体。耶稣也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以反映他的背叛。
另一个门徒
除了约翰独有的“爱徒”之外,在第 18 章第 15 节中还提到了“另一个门徒”,“西门彼得和另一个门徒跟着耶稣。因为这个门徒认识大祭司,他就和耶稣一同进了大祭司的院子。” 许多人推测这个神秘人物实际上可能是约翰福音中其他地方提到的爱徒,然而,在约翰福音的注释中,D. 穆迪·史密斯指出,如果这是指同一个人,为什么约翰没有直接说出来,这有点奇怪?这个门徒认识大祭司这一事实可能表明他是一个耶路撒冷人,并且由于爱徒只在约翰的叙述中出现在耶路撒冷,因此他们可能是同一个人,这并非不可能。史密斯还指出,有些人试图将这个人物与福音书的作者本人联系起来,尽管约翰·泽贝迪(通常被认为是这本福音书的作者)是一位渔夫,但他可能通过商业关系认识大祭司,这并非不可能。
约翰福音 18:1-11 约翰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了受难故事。它从犹大背叛耶稣开始,是一个无辜的人被残忍地逮捕,以及武装警卫滥用权力。但也有另一种解释这个故事的方法——耶稣出于其神圣身份的巨大权威,自由选择把自己置于敌人面前。即使在被捕的那一刻,耶稣也掌握着主动权。耶稣将自由而自愿地“喝下”受难的“杯”,因为他这样做是为了履行他向世界揭示上帝之爱的职责。
约翰的受难故事:残酷死亡的悲剧被救赎之爱的力量所淹没。对于约翰来说,耶稣就是道成肉身,被差遣到世上,来揭示上帝对世界的永恒之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耶稣之死是这种爱的最有力证明。在为“他的朋友”舍命(15:13)时,耶稣揭示了上帝对世界的压倒性爱。从信仰的角度来看,耶稣的死亡是生命的言语(D. 塞尼尔,2007)。
约翰和观福音书之间的某些差异(开头)
阅读所有关于受难记的不同记述时,可以指出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和门徒越过基德龙谷,来到一个无名花园,几分钟后,他们遇到了犹大,背叛开始了。在四福音书中,这个花园被称为客西马尼园,耶稣在这里先祷告,然后发现门徒睡着了。在约翰福音中,他在到达花园之前就已经祷告了。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吻。在约翰福音中没有吻,正如之前所说,耶稣几乎是主动地交出自己。在四福音书中,犹大以吻背叛了他。这些只是福音书中所有受难记叙述之间众多差异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