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圣经研究/新约注释/马太福音/第 18 章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书籍,开放世界

马太福音 - 第 18 章 - “第四篇讲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作者:Faith Stewart

整体背景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马太福音通常被分为五个部分或讲章。第四篇讲章侧重于教会和社区的秩序,以及纪律(Hagner 514)。乌尔里希·卢茨将第四篇讲章称为“社区讲章”(Luz 422)。第十八章的顶点是马太对社区承诺的表达。这个主题似乎指向社区内部的人际交往;从犯罪到赦免罪孽,从等级制度到谦卑。与耶稣的许多教诲一样,矛盾通过沟通方式传达出来。马太通过拥抱教诲的相互关联性来捕捉社区的语境。它暗示了一种模式或自然的顺序,即犯罪与兄弟之间的犯罪。这个语境被社区所包围。

总体目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马太福音第四篇讲章的目的几乎是制定一种社区生活的准则。Hagner 同意第四篇讲章是关于基督教社区的;但它远非一本手册(Hagner 514)。马太不仅仅想表达规则,而是表达如何和谐地生活,以及如何和谐地爱。第十八章开始探索马太理解耶稣话语时,真正体现社区意味着什么。这种难以捉摸的“指南”是第一世纪基督徒的榜样,并且预示着千百年来对社区的持续需求。关于解决冲突的系统,马太的写作有一些实际应用。在字面应用中,通过比喻的表达,描绘出共同生活所蕴含的潜力,存在着隐喻的应用。恩典和谦卑的画面以宽阔的笔触绘制,体现了教诲的深度和所说言语的自由。以恩典对待彼此是一项教训,尽管我们通常认为我们理解,但学习它需要时间。马太指出了恩典的本质,以及通过耶稣赐予的恩典在基督的新妇中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提纲和上下文位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耶稣事工的高潮 (16:21–28:20)
    • 关注即将到来的死亡和复活 (16:21–18:35)
      • 对门徒的意义:纠正误解 (16:21–17:27)
        • 关于基督之死的第一段对话 (16:21–28)
          • 耶稣的预言 (16:21)
          • 彼得和耶稣的斥责 (16:22–23)
          • 耶稣关于自我否定的进一步教导 (16:24–28)
        • 预示未来的荣耀 (17:1–21)
          • 耶稣的变像 (17:1–9)
          • 关于以利亚的讨论 (17:10–13)
          • 其余门徒的无信 (17:14–21)
        • 关于基督之死的第二次对话 (17:22–27)
          • 耶稣的预言 (17:22–23)
          • 关于圣殿税的讨论 (17:24–27)


    • 对教会的意义:谦卑和饶恕 (18:1–35)
        • 关于谦卑 (18:1–14)
          • 门徒的谦卑 (18:1–9)
            • 积极例证:对神的孩童般的依赖 (18:1–5)
            • 消极例证:导致罪恶有灭亡的风险 (18:6–9)
          • 神的谦卑 (18:10–14)
        • 关于饶恕 (18:15–35)
          • 没有悔改的饶恕 (18:15–20)
            • 面对的步骤 (18:15–17)
            • 批准的步骤 (18:18–20)
          • 悔改后无限的饶恕 (18:21–35)
            • 积极例证 (18:21–22)
            • 消极例证 (18:23–35)


    • 通往耶路撒冷的路:对以色列即将到来的审判 (19:1–25:46)
      • 真正的门徒与对犹太领袖更严厉的谴责 (19:1–22:46)
        • 前往犹太 (19:1–20:34)
          • 基于外部人士提出的担忧而对门徒的进一步指示 (19:1–20:16)
            • 法利赛人和离婚 (19:1–12)
            • 门徒和孩子 (19:13–15)
            • 富人与永生 (19:16–20:16)
              • 争议 (19:16–22)
              • 与门徒的对话 (19:23–30)
              • 葡萄园工人的比喻 (20:1–16)
          • 进一步关注耶稣的受难,以及听众对他的回应 (20:17–34)
            • 第三次受难预言 (20:17–19)
            • 不合适的回应:雅各和约翰寻求地位 (20:20–28)
            • 合适的回应:两个瞎子寻求怜悯 (20:29–34)
        • 对耶路撒冷圣殿的审判 (21:1–22:46)
          • 审判的行为 (21:1–22)
            • 进入耶路撒冷 (21:1–11)
            • 通过洁净对圣殿的审判 (21:12–17)
            • 通过威胁毁灭对圣殿的审判 (21:18–22)
          • 与犹太领袖的争议 (21:23–22:46)
            • 圣殿当局询问耶稣的权柄 (21:23–22:14)
              • 争议 (21:23–27)
              • 两个儿子的比喻 (21:28–32)
              • 恶佃户的比喻 (21:33–46)
              • 婚宴的比喻 (22:1–14)
            • 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询问税款 (22:15–22)
            • 撒都该人询问复活 (22:23–33)
            • 律法师询问最大的诫命 (22:34–40)
            • 耶稣询问弥赛亚 (22:41–46)

C. Blomberg 257 & 286

福音平行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马太福音大量借鉴了马可福音;然而,马太福音的叙事风格不同,而且“马太福音中的事件似乎严格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联系更为紧密”(布隆伯格,272)。四福音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虽然马太福音的解释可能并非原创,但它也与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一致。当将这三部福音放在一起,并将其编织在一起,以寻找整体意义时,这幅画面就会在更佳的光线下展现出来。

四福音的和谐(伯顿,古德斯皮德)

进入天国18:1-5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新美国标准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那时,门徒到耶稣跟前,问他说:“在天国里,谁是最大的呢?” 2- 耶稣叫一个孩子来,叫他站在他们中间, 3- 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像小孩子一样,断不能进天国。 4- 凡是自卑像这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5- 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1- 门徒带着问题来到他们的拉比面前,问:“谁在天国里居首呢?” 2- 耶稣于是示意一个孩子加入他们。 3- 耶稣说:“听好了,这是简单的真理,记住你像孩子一样的时光,如果没有这种单纯,你就无法领会天国。” 4- 凡是谦卑地领会这些真理的人,就是天国中领袖。 5- 那些以我的名义邀请像这样的孩子的,也邀请了我。 6- 相反,如果有人让像这样相信我名义的孩子陷入冲突,他们可能最好戴着脚踝上的重物,这样他们就会沉入深渊。

  • 悔改,变成像小孩子一样,这是进入天国的途径(3节)
  • 谦卑像小孩子一样,谦卑的人将在天国里伟大(4节)
  • 以耶稣的名义接待一个像这样的孩子,就是接待耶稣(5节)
    • (戴维斯,754)
  • 关于伟大的问题(1节)
  • 用具体例子来回答拉比的问题(2节)
    • 需要变得像孩子一样(2-3节)
    • 将伟大定义为谦卑(4节)
      • (哈格纳,517)

马太福音以来自马可福音9:34-35以及路加福音9:46-47的词语和概念开启第十八章,并省略了马可福音9:33(哈格纳,516)。这种偏差改变了门徒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马可福音在前往迦百农的路上,在一个对话的阴影下写下这段话,而马太福音则从门徒提出的一个问题开始。这对读者来说,极大地改变了背景,“结果是,马太福音使得门徒看起来不像马可福音中那样有罪”(哈格纳,516)。马太福音在借鉴更多素材时,继续保持着非原创的风格。马太福音借鉴了马可福音中的两个格言,试图整理马可福音的记录(卢茨,425)。结果是得到了一个警句(卢茨,424)。背景中的其他内容也被省略,例如门徒之间的争论,以及耶稣拥抱孩子(哈格纳,516)。马太福音包含了门徒的问题,而马可福音假设这个问题已经被问过。路加福音也在第九章48节中提到了进入天国的问题(卢茨,425)。路加福音更接近马可福音中的讨论和争论。

除了马可福音中的文本变化之外,马太福音“利用了不同的来源,以一种新鲜而令人振奋的方式将它们拼凑在一起,主要目的是为了整篇文章的教导价值”(哈格纳,516)。哈格纳还声称,各种来源的混合,导致了教会中看似毫无关联的例子和指南(515)。马可福音10:43-44也证明了这段经文总体主题的解释的来源,并更详细地阐述了在今生进入天国所要面临的困难(卢茨,425,参见脚注6)。戴维斯坚持认为马太福音使用了所谓的“Q”作为来源,并声称马太福音使用马可福音的证据并不充分(戴维斯,753)。有趣的是,戴维斯注意到“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并置”,这是由于马可福音和Q的重叠造成的(戴维斯,753)。并置的观察取决于对马太福音所使用参考文献和来源的理解,以及原文希腊语的翻译。

v.1 - 马可福音将这个问题放在耶稣第二次预言自己即将被钉十字架之后(Hagner, 517)。如果理解这一点是背景,那么马太福音几乎没有提供帮助,这句话Ἐν ἐκείνῃ τῇ ὥρᾳ 则根据翻译进一步改变了语境;美国标准版使用“在那时”,而新美国标准版使用“在那时候”。这仅仅指的是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或者预示着基督钉十字架的“时刻”(Hagner, 517)。在“时刻”的语境下,Hagner 继续指出“门徒们对伟大的执着是一种讽刺,因为就在不久前耶稣还谈到了自己的苦难和死亡”(517)。也许这在马太福音的写作中不算是讽刺,但耶稣的回答表达了对门徒缺乏对天国的理解的沮丧,即使在不断地解释之后也是如此。他们对天国的理解不足,进一步突显在他们对天国中的等级地位的提问中。耶稣大部分事工都是见证“低微”的人,解放那些永远不会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人。我们都希望相信我们比门徒更优秀,我们理解语境,我们会更明智,在与弥赛亚交谈时避免提出这样的问题,特别是我们已经看到了故事的结局。我们的视角不同,因为我们知道结局。然而,门徒只有他们文化和社会的参考。我们都希望相信我们比门徒更优秀,因为我们知道“但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新美标本,马太福音 19:30)。但我们真的明白那意味着什么吗?我们有多少次把注意力转向自我,而忽略了重点?这个问题有几个原因。有一种观点认为,门徒真诚地关心自己在天国中的地位和教会的结构(Hagner, 517)。他们的担忧,就像这个问题一样,源于多个方面。问题的一部分是文化性的,“门徒提出的问题与犹太人经常讨论各种生活领域中的等级制度非常吻合”(Blomberg, 272)。考虑到大多数门徒的出身,这似乎对门徒有点过分假设。他们可能出于真心地好奇,想知道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他们自己在教会中的地位是如何因为“拿起他们的十字架”而改变的(新美标本,马太福音 16:24)。然而,这进一步背叛了门徒对“低微”和耶稣事工的理解,以及他们对自己的理解。在这段对话之前,耶稣暗示彼得是最伟大的,“17耶稣回答说:‘西门,约拿的儿子,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人启示你的,而是我天上的父启示你的。18我告诉你,你是彼得,在这块石头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阴间的门不能胜过它。19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捆绑的,在天国也必捆绑;凡你在地上释放的,在天国也必释放。’20于是,他警告门徒,不要对任何人说他是基督”(新美标本,马太福音 16:17-20)。等级地位的问题既指他们个人地位,也指彼得被区别对待的地位,以及彼得、雅各布和约翰在变像中参与的地位(Blomberg, 272, 273)。虽然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个人主义的方面,但乌尔里希·卢茨指出,马太福音并没有试图揭露门徒的欲望,而是这个问题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普遍的问题(Luz, 426)。鉴于第十八章是关于群体的论述,这个问题很可能是以群体为基础的;此外,马太福音倾向于“尽可能避免只针对少数人的专门指示”(Davies, 754)。关于谁最大的问题体现了现在的天国,而不是遥远的未来天国,并且确定了教会和天国在彼此之间的作用。

v.2 – 门徒的问题最初是通过一个比喻来回答的(Blomberg, 273)。这意味着耶稣和门徒在他们的谈话中并不孤单(Davies, 756)。耶稣再次没有按照预期的回应门徒的问题。这进一步表达了天国既是矛盾的,也是对先前理解的文化和精神上的颠覆。想象一下门徒的困惑,当他们焦急地等待着他们拉比的回答,耶稣却叫来了“这些人中最小的一个”(新美标本,马太福音 25:40)。门徒的困惑进一步加深,不仅在于非传统的回答,还在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如果不是孩子天真无邪的无意识,那正是门徒对权力和伟大的兴趣的反面”(Hagner, 517)。耶稣几乎是不经意地指出了门徒所提出的问题的深度,通过实际地向门徒揭示了天国的矛盾。

v.3-4 – 在教导中提到孩子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反映了与天国的生活方式共处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一套规则或行为方式,而是要求深刻理解“变得低微”意味着什么(新美标本,马太福音 23:12)。门徒可能对耶稣用比喻来回答感到措手不及。你会认为到目前为止,门徒应该已经准备好听到任何不寻常的东西,而不是门徒说出来的话。关于谁最大的问题暂时被搁置一边,因为耶稣将门徒的问题变成了个人问题(Luz, 427)。像孩子一样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精神理解方面,童年意味着什么?被告知自己“像孩子一样”从来不被认为是一种赞美。耶稣的回答有点难以捉摸。它进一步被对孩子的模糊定义所复杂化,“毫不奇怪,每个时代都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对孩子的理解读入了文本”(Luz, 427)。像孩子一样真正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过上我们对孩子般的状态的预先设想,“在很大程度上,诠释者不问孩子是什么样的;相反,他们问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Luz, 427)。我们经常把像孩子一样谦卑的呼召变成对成为上帝甜美、顺从、无辜的孩子。虽然这本身并没有错;然而,这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部。这些话与天国之间有着更深层的联系,而不是仅仅在谦卑中保持孩子般的完美。除了谦卑,孩子们还有着不顾一切的精神和对地位的美丽漠视。他们不担心未来会发生什么,而是怀着伟大的梦想,希望得到超越常规的东西,并且相信他们不寻常的现实确实是现实。他们带着打开的想象力去爱和生活。这在神学上有着深刻的含义。因为耶稣要求门徒看到天国存在的现实,而不是问它是否可能存在。一个孩子可能不知道制造一台能够发射花生酱和果冻三明治的机器需要哪些工程细节,但他们相信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可能性。耶稣当然不是在告诉门徒相信一台能发射花生酱和果冻三明治的机器,而是在要求门徒带着打开的想象力爱和生活,以至于他们对天国。布隆伯格完美地表达了这一点,“这段经文应该让我们感到不舒服”(273)。这就是悖论的意义,不舒服和重新思考世界的方式。就好像耶稣在说:‘天国就在这里,你为什么担心地位?难道你不知道天国比你自己的理解更大吗?(继续使用隐喻)难道你不知道我有一个可以发射花生酱和果冻三明治的机器人吗?[1] 我是上帝的儿子,没有什么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你们是我的教会,你们还需要更高的地位吗?”耶稣正在为他们准备天国并非属于这个世界。

v.5 – 第五节标志着对话语气的变化。孩子一直是谦卑的象征,但在接受孩子的例证中,它被用作谦卑行为的例证(Davies, 759)。关于第五节中提到的“孩子”究竟是真实的孩子,还是指门徒是天国的孩子,存在争议。无论哪种方式,结果都是呼吁对天国的“孩子们”进行谦卑,无论是字面上的还是比喻性的,“门徒们不仅要谦卑自己,他们还必须欢迎所有那些以信徒的身份谦卑自己的人”(Blomberg, 273)。欢迎社会中的低微者是天国的呼召,包含了所有的悖论。“这是一个团结和爱的呼召,”乌尔里希·卢茨写道(429)。马太福音关于群体生活的论述进一步得到扩展,因为马太福音继续表达了成为一个群体以及接受他人的意义,无论他们的状态或地位如何。接受一个人,无论是门徒、信徒、谦卑者还是孩子,都是接受耶稣自己(Davies, 760)。在印地语中,Namaste 这个词是一个常见的问候和告别语;它的意思是,我看到了你内在的圣洁。这并不是说马太福音建议我们尊重每个人都有上帝自己,而是我们要承认他们内心圣洁的本质,因为他们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

  1. 一个奇怪的类比。

“使人跌倒” 18:6-9

[edit | edit source]

新美国标准版

[edit | edit source]

6 但凡使这小子中信我一个跌倒的,倒不如拿一块大磨石拴他的颈项,沉在海里。7 祸哉,世人!因为使人跌倒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使人跌倒的人有祸了! 8 你的手或你的脚使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你缺一只手或一只脚进永生,强如有两只手或两只脚被丢在永火里。 9 你的眼使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你只有一只眼进永生,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的火里。

释义

[edit | edit source]

6- 相反,如果有人让相信我名号的孩子产生分歧,他们最好带着重物游泳,有意沉入深渊。 7-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破碎,尽管破碎触及一切,但祸哉,因谁而破碎。 8- 如果你身体的任何部分在王国中造成破碎,就把那部分拿掉,丢弃它。 让它离开,进入光明。 丢掉它比让它丢掉你更好。 9- 铲除所有导致与爱的王国分离和偏离的东西,即使这意味着剜出自己的眼睛。

提纲

[edit | edit source]
  • 警告不要引起冒犯(第 6 节)
  • 绊脚石(第 7 节)
  • 防止那些引起冒犯的人(第 8-9 节)

戴维斯(760)

  • 不要让门徒跌倒
    • 对那些导致门徒跌倒的人的审判(第 6 节)
      • 不可避免的跌倒和那些导致跌倒的人(第 7 节)
  • 不要让自己跌倒
    • 手和脚(第 8 节)
    • 眼睛(第 9 节)

哈格纳(521

背景

[edit | edit source]

这段话的第二部分以对话的转变为标志。讨论不再集中于进入天国的意义。这段话的基调从承诺变成了警告(戴维斯,760)。简单地说,如果第 1-5 节表达了“做什么”,那么第 6-9 节,更确切地说第 6-7 节,表达了“不做什么”。第 8 和 9 节描述了当一个人跌倒时应该采取的行动。这段话的流程被看似不同的部分,第 6-7 节和第 8-9 节,所抵消(卢兹,432)。哈格纳继续认为,“小人物”标志着从 παιδίον 3813“幼童”到 μικρός“最小” 3398 的转变(520)。这种转变很重要,因为它将“孩子”的推测定义变成了与卑微的直接联系。神学意义如下:对那些导致一个真正孩子跌倒的人感到愤怒到足以致死的程度很容易,但对那些导致社会边缘群体跌倒的人感到愤怒到足以致死的程度并不容易。马太将对话从比喻状态带到了现实中。这一主张的严厉程度表明了社区应该如何把握这些话。第 8 和 9 节转向了修辞性和内省性的陈述。我们再次看到马太将马可的解释(9:38-50)平滑化,并从其他可能的来源添加信息(哈格纳,521)。马太用第 8 和 9 节的结构平行主义为这段话增添了一丝优雅(哈格纳,521)。这与正在说出的尖刻话语形成了有趣的矛盾,并延续了王国在追求自我否定时的美丽悖论。

注释

[edit | edit source]

第 6 节 - 这部分的主要重点体现在词语 σκανδαλίσῃ 4624 上,意思是设下陷阱或导致跌倒(卢兹,432)。“陷阱”一词在旧约中很常见,“马太喜欢这个词根的含义,因为它使他的语言听起来像圣经”(卢兹,432)。在新约中,这个词与 πέτρα,4073,意思是岩石,联系在一起;“它指的是破坏神之百姓人生命的事物”(卢兹,432)。警告不要做任何对人类造成亵渎的事情。“小人物”在第 6 节中被称为关注,“门徒,虽然可能特别关注那些最被剥夺权利或被认为微不足道的人”(布隆伯格,274)。

磨石象征着如果导致其中一个孩子跌倒,将会被放在审判的天平上的重量,与你的恩典相反。磨石用于研磨小麦,通常由驴子绕圈圈拉动,将下面的谷物压碎(布隆伯格,274)。磨石虽然通常由驴子拉动,但也有一段被奴隶拉动的历史(卢兹,433)。这延续了低微的主题,因为压迫人的工具被淹没在海洋深处。虽然磨石不会导致“小人物”跌倒,但它是他们社会地位的象征。“更有可能的是,这节经文是对那些把自己理解为小人物的读者的一种安慰,”乌尔里希·卢兹写道(434)。磨石带来的溺水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与不可避免的审判有关。溺水比审判更令人愉快,“对于那些导致他人跌倒的人来说,生命突然结束比成为毁灭他人的手段更令人愉快,”无论“他人”多么渺小(哈格纳,522)。

同意杀死一个导致真正孩子跌倒的人很容易,甚至对某些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是否也很快地摒弃了导致卑微者跌倒的人呢?答案通常是,“好吧,那个人很卑微,这就是他们跌倒的原因”。在当今的背景下,我们一直都在这样做,我们认为酗酒者不值得为他们挺身而出。我们假设,无论我们是否承认,他们作为人的吸引力在我们的眼中总比一个“正常人”的吸引力要小。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酗酒者,但正如马太明确指出的那样,任何被认为是“低下”的人都是如此。我们在当今背景下犯的下一个错误是假设低下的人会被教会社区接受。马太在他的社区话语中提醒我们,虽然税吏压迫普通人,但税吏也被压迫,因此需要在社区中找到接纳。这不是非黑即白的,手指无法轻易地指向导致低下者跌倒的东西。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能是导致他人跌倒的原因,但马太对耶稣话语的解释,“他没有暗示邪恶的行为会导致受咒诅,而是以导致他人犯罪为特征的生活方式与真正的门徒身份不相容”(布隆伯格,274)。虽然这是可以用磨石来惩罚的,但在耶稣很快以迷失的羊的比喻作为救赎的故事来补充之前,这个教导是不完整的。

第 7 节 - 对 οὐαί,3759,祸哉,的使用强度表达了警告的严重性,并且不仅仅使用一次,而是两次(哈格纳,522)。马太最常警告的人是被认为是假先知,正如马太福音第 7 章 15-23 节所解释的那样(卢兹,434)。马太接着表达了绊脚石的必然性。这里使用的希腊语是 οὐαί,318,“必要性和约束或困境”。只出现在马太福音中,耶稣暗示绊脚石不仅会发生,而且是必要的(哈格纳,522)。有些人,比如哈格纳,认为绊脚石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类的堕落,并且它们是对门徒的考验(522)。可以这么说,绊脚石是由于门徒生活的破碎世界而产生的,而祸哉,那些没有参与基督生命之光的人呢?关于绊脚石是对门徒的考验,耶稣可能指的是精炼所必需的精神成长的过程。教会的希望在基督里,“基督里的上帝提供了一种摆脱这种无望境地的途径”(布隆伯格,275)。马太指出了跌倒的必然性,后来指出了恩典的必然性。

第 8-9 节 - 再次呼吁行动,因为手、脚和眼睛都遇到了严重的麻烦。这里的文学结构,即使在英语翻译之后,尽管内容很可怕,但也很美。正如“祸哉”在第 7 节中表达了严重性一样,迅速减少的身体部位在第 8 和 9 节中表达了严重性。“第 8-9 节中的祈使句要求一个人摆脱自身任何导致罪恶的东西:对来自自己肢体的诱惑的反应必须迅速、确定、果断”(戴维斯,765)。在一个社区中,相互联系如此紧密,以至于可能会导致一个人跌倒的东西,有非常真实的机会导致其他人跌倒,或者以这样的方式通过这个人起作用,使他们成为另一个人的绊脚石(戴维斯,765;哈格纳,523)。这是一种“彻底拒绝任何会导致他们走向邪恶”的呼吁(布隆伯格,275)。马太在 5:29-30 节中讨论了这些行动与性不洁有关,但这个参考是全面的(哈格纳,523)。戴维斯对长期影响的描述非常精彩,“现在与罪恶的战争决定了一个人的最终命运。所有阻碍‘生命’的障碍都必须消除,无论个人付出多少代价。除了王国的宝藏,什么都不重要……没有哪种牺牲是太大的”(767)。与黑暗分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可能需要一生来完成。马太并没有将“生命”置于无法触及的范围,而是表达了在社区中,生命从个人开始。社区的完整性是由个人的完整性带来的。虽然西方社会可能会将此留给个人层面,但马太也可能暗示,个人如果没有社区,就无足轻重,因此个人导致社区跌倒的严重性。此外,如果一个人的手需要被砍掉,社区将在你的要求下为你做到。这段话在个人的影响及其与整体的相互联系中找到了安息。

“迷失的羊” 18:10-14

[edit | edit source]

新美国标准版

[edit | edit source]

10“你们要谨慎,不可轻看这小孩子们中一个,因为我告诉你们,他们在天上的天使常常看见我天上的父的面。 11 [“因为人子来,为要拯救失丧的人。”]12“你们怎样想呢?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失了,他岂不把九十九只撇在山上去寻找那只走失的吗? 13 “如果他找到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那只找到的羊欢喜,比为那九十九只没有走失的羊欢喜还要大。 14“你们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孩子们中有一个失丧。”

10- 不要轻视那些最小的,卑微的,渺小的人。事实是他们用父的眼睛去看,他们的天使注视着父的面容。 11-(因为失丧的将在人子的到来中被找到。) 12- 现在,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呢?如果有一只羊,即使它是百只羊中的一只,走失了,它的主人岂不把另外九十九只撇在山坡上,到山谷里去找那只走失的吗? 13- 如果主人找到了那只羊,找到的那只羊带给主人的喜悦岂不比那九十九只从未离开过的羊带给他的喜悦还要大? 14- 就像主人一样,父绝不会让任何这些渺小的人走失。

  • 那些渺小的人
    • 不要看不起他们 (v.10a)
    • 他们在天国中的重要性证据 (v.10b)
  • 迷失的羊
    • 走失 (v.12)
    • 找回和恢复 (v.13)
  • 父对渺小者的爱 (v.14)

Hagner (526)

为了契合“最小的”或“渺小的人”这一主题,他们在天国中的角色被扩大,转向了他们如何被天上的父所看。他们被父视为重要,因此他们被如何对待对父来说很重要 (Hagner, 525)。之前这段经文一直关注被引导走失的人,然后是引导走失的人,现在则关注走失的人本身。本段的关键词是πλανάω 4150,在这一段中出现了三次 (Luz, 437)。πλανάω 4150 的意思是导致迷路,或以欺骗的方式让人走失,或偏离意义和真理。这个比喻也出现在路加福音 15:3-7 中,但引言和结论有所修改 (Davies, 768)。路加福音继续讲了迷失的硬币的比喻,马太福音只留下了迷失的羊的比喻。人们认为这有两种原因;马太认为迷失的硬币不适用于教会,或者马太和路加都从口头形式中得到这个比喻,并独立地记录下来 (Luz, 439)。然而,Ulrich Luz 解释说,第一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Luz, 438)。这两个文本在描述中还有一些主要差异。马太认为羊走失的责任比牧人疏忽的责任更大 (Hagner, 525)。故事被讲述的语境也不同。在路加福音中,耶稣是在向法利赛人辩解他与卑微者共处的时间 (Davies, 768)。在马太福音中,这个比喻是讲给门徒听的,作为天国的一课。

这个比喻本身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羊通常代表上帝的子民以色列,而牧人则代表领袖,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宗教领袖 (Luz, 439)。这个比喻与以西结书 34:1-16 有关联,那里上帝是牧人,在寻找以色列的失散者 (Luz, 429)。耶稣正在承担那个角色 (Luz, 440)。哪里有失散者,他就会去寻找。这也将恩典带入画面。之前这段经文讨论了那些导致他人跌倒或自己跌倒的人的毁灭,但通过这个体现,我们看到了被定罪的人被寻求的恩典。这也引出了关于卑微者和罪人的讨论,涉及到教会与天国的关系。他们应该如何被对待?他们的角色是什么?耶稣似乎是在通过马太的解释说,他们不应该被区别对待。如果他们迷失了,耶稣会撇下九十九只去寻找那一只,门徒也应该效仿。

v.10 – 马太在第 10 节中的措辞略微含糊。10b 中对天使的提及进一步使事情变得复杂。在 NASB 中,“轻视”或蔑视,表示“既包含一种轻蔑的态度,也包含源于这种态度的伤害行为”(Davies, 770)。这些渺小的人仍然被认为是最小的,或卑微的,信徒,门徒,以及为了天国而谦卑自己的人。‘你们要谨慎,不可轻看这小孩子们中一个’,意味着,“所有门徒,所有社区成员,都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Hagner, 526)。即使一个人被轻视,这个数字也太多。这对社区有重大意义。本段的开篇就表明,门徒对天国的等级制度提出了质疑 (v.1)。教导的分解如下:(1)谁是最伟大的?最小的。(2) 不要导致他人跌倒。后果是失去“生命”。(3) 重视卑微者,因为他们是最大的。这与他们通常理解的社区截然相反,但在门徒与耶稣的社区中找到了安息,马太希望,在信徒的社区中也是如此。卑微者应该被平等对待的证据是,“他们的天使总是仰望天上的父的面容。人们认为,地上渺小者的价值体现在他们拥有天上的无形代表”(Davies, 770)。犹太民众理解天使的概念的语境与当今读者所理解的截然不同。他们的起源来自不同的传统,“一个更普遍的想法是,天使在上帝的宝座前代表‘渺小者’,”也许是因为他们在世界上没有发言权,他们在天国中获得了发言权,或者,“仅仅是为了强调后者对上帝的重要性”(Hagner, 527)。

v.11 – 这一节通常被省略,因为早期的抄本中没有这一节 (Blomberg, 276)。

v. 12-13 – 这个比喻中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是一个门徒慢慢地走失了,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恩典主题被描绘出来。‘你们怎样想呢?’的开篇问题是一个修辞问题,它是一种扩展的、个人的邀请,让听众通过重温故事来参与其中 (Luz, 443)。通过生活加入故事的邀请,是呼吁人们在社区中亲自动手。这个比喻与以西结书 34:1-16 有关联,马太对这个比喻的进一步追溯对牧人和羊做了公正的描述 (Blomberg, 277)。那些走失的人并不总是走失,除非他们选择远离,“走失的羊是信徒——‘这小孩子们中一个’——他远离了亲密和持续的”(Blomberg, 277)。马太讨论了卑微者,给了卑微者发言权,并警告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卑微者视为卑微者。这里马太表达了,卑微者可能不仅仅是边缘人,门徒,或者实际的孩子,他们可能是任何跌倒的人,或者任何应该被挂上磨盘的人。卑微者可能不仅仅是世界上的卑微者,而是教会中的卑微者,那些不配受恩典的人。即使他们也无法逃脱父的恩典。正如牧人寻找走失的羊一样,门徒也被呼召去寻找那些在社区中走失的人。同样,那些相信的人也有可能完全背离牧人,“那九十九只指的是耶稣的忠实追随者,他们不再需要悔改,因为他们没有偏离他”(Blomberg, 277)。那只羊可能从未打算走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尤其是考虑到之前在 v.7 中提到的跌倒的必然性,他们永远不会需要多次呼求恩典。第 14 节中对恢复的喜悦不是为了贬低那九十九只羊的作用,而是象征着,“羊在牧人眼中的重要性”(Hagner, 527)

v. 14 – 上帝不愿让任何一只羊走失,而不先去寻找它们。无论是通过先发制人的恩典,还是通过社区呼唤失散者,结局都是恩典和接纳的解决,就像生活和爱的规则一样。“这种最终的毁灭或灭亡本身就是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应该谨慎行事的另一个警醒理由。因此,门徒,社区成员,应该被他们的信仰弟兄姐妹接纳和欢迎,以及为什么一个人应该谨慎,不要使他们跌倒;‘这小孩子们中一个’在上帝眼中都是宝贵的,上帝的天使都在寻求他们的福祉,上帝的旨意是,他们没有一个失丧”(Hagner, 528)。


“弟兄间的问责” 18:15-20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新美国标准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5“如果你的弟兄得罪了你,就去弟兄私下劝他。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16 “若不听,再带一两个人同去,叫一切事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证。 17 “若还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还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 18 “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19 “我又告诉你们,你们在地上无论求什么,只要彼此同心,我的天父必为你们成就。 20 “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

释义

[edit | edit source]

15- 如果你的弟兄对你造成了伤害,私下找到他,解释你的感受;如果他听了你的话,真正听了,那么你便又得到了你的弟兄。 16- 但如果他并没有真正听你的话,从教会中带一两个人,这样就会有两个人或三个人作证你说的话和涉及的指控。 17- 如果你的话仍然石沉大海,就去教会;如果他还是捂着耳朵,就把他看作税吏,甚至像外邦人一样。 18- 事实上,你在尘世中持守的,在天堂也会得到持守;你在尘世中放手的,在天堂也会得到放手。 19- 再次强调,在尘世中,如果有两个人或三个人对任何影响他们要求的事达成一致,那么父神会满足他们的要求。 20- 只要有群体存在,哪怕只有两个人或三个人,那里就会有我的存在。

提纲

[edit | edit source]
  • 处理冒犯的流程 (v.15a)
    • 一对一 (v.15 b-d)
    • 小组 (v.16)
    • 教会团体 (v.17)
  • 权威 (v.18)
  • 祷告的应答 (v.19)
  • 耶稣的同在 (v.20)

Hagner (530)

背景

[edit | edit source]

在此之前,绊脚石和群体生活都以一些概括性的主题展开,而现在马太福音开始进入非常具体的指令 (Hagner, 530)。在路加福音第 17 章 3 节中也存在类似的内容,尽管上下文不同,但本质相同。马太福音的上下文,“可能源于一个仍然把自己视为以色列一部分的犹太基督教社区,还没有接受外邦人的使命。”对他们来说,“外邦人和税吏”仍然指的是他们不愿交往的人 (Luz, 449)。马太写给教会,但耶稣是在对门徒说话。但是耶稣的教导反映了他对税吏和外邦人的爱;最终的责任步骤隐藏在矛盾或讽刺中。马太写给当时的教会,但耶稣是在对马太那个时代之后的教会,对复活之后建立的教会说话吗 (Hagner, 531)?

注释

[edit | edit source]

v. 15 – 当社区成员关系如此紧密时,我们再次看到,导致一个人绊倒的东西可能会导致整个社区绊倒,“每一种罪都影响着整个教会”(Luz, 451)。当有人得罪了你,你应该去他那里,ἔλεγξον 1651;揭露、定罪或指责那个弟兄。这是一种责任和医治的尺度,因为被指责的人正在被自由地给予恩典。正如本章前面所讨论的,绊脚石的人 (v.v.6-7) 会受到严厉的对待。虽然一个人可能寻求对伤害或罪孽的医治,但也有一个元素,即被伤害的人深深地关心那个放置绊脚石的人。他们如此关心,以至于他们不希望那个绊倒的人受到如此严厉的对待。“如果这个人…做出适当的回应,可能包括悔改和寻求宽恕,那么就会实现恢复,”这是与你的弟兄谈论不满的最终目标和目的 (Hagner, 531)。这样做是为了让一方获得公正,另一方感到悔恨,但最终目的是为了给这对人和整个教会带来真正的医治。身体的每个成员都至关重要,“冒犯者就像上一段中走失的羊,必须被带回羊圈。只有这样,社区才能保持完整”(Hagner, 531)。

v. 16 - 当在一对一的基础上无法实现恢复时,弟兄就会被一小群人找到。我们通常称之为干预(尽管马太描述的远非任何现实节目)。这是这个过程的第二步,它也在申命记 19 章 15 节中出现 (Blomberg, 279)。第二步有暗示和暗示最终步骤,“只有被多个证人警告的人,才能在之后被合法定罪”(Luz, 452)。希望仍然是医治和完整。

v. 17 – 当你的话仍然石沉大海时,解决方案是在社区内找到一个更响亮的声音。许多学者认为,这是要求从教会中驱逐的呼吁。将他们视为税吏和外邦人,意味着他们不再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这与耶稣刚刚讲过的关于牧人为了拯救一只羊而付出的巨大努力的比喻相矛盾。虽然对社区成员来说,内心变得冷酷会有一些非常严重的社区意义,但这部分经文与其他部分保持一致,因为那个绊倒的人并没有永远失去。通过责任阶段扩展的恩典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存在。第 22 节讲述了恩典的程度。然而,如果这种驱逐行为是出于希望那个迷失的人能重新加入九十九个,那么事情就不同了,因为那是唯一能够突破的方式。考虑到所有这些,驱逐是否符合耶稣的其他教导?恩典的机会总是存在,“但在这时,人们觉得已经给予了足够的悔改机会,如果这个人没有做出适当的回应,那么剩下的唯一行动就是从社区中孤立他”(Hagner, 532)。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我们自身社会缺乏可感知性,这种社区概念难以理解 (Blomberg, 280)。

至于把他们当作税吏和外邦人对待,这些都是驱逐的意图,似乎与教会逐出相比,并没有那么贬低。在整个福音书中,耶稣都站在边缘人的一边,无论以何种方式。事实上,他反复受到质疑,原因是他与教会中的低微者和被遗弃者为伍。似乎很难理解这一点,而没有一丝讽刺的意味。如果耶稣对低微者、税吏和外邦人的角色的立场还不够,那么这种讽刺意味就更深了,因为马太本人以前就是税吏。从社区中驱逐的行动是极端的,但耶稣要求我们爱的这种爱,爱低微者、税吏、外邦人,是激进的。事实上,这种爱是如此激进,以至于世界不知道该如何对待以悖论作为实践的国度。因此,虽然他们应该把他们当作税吏和外邦人对待,但这两种群体都已在国度中找到了美好的归宿。

v. 18 – 这节经文也出现在马太福音 16 章 19b 节;彼得被赋予了捆绑和释放的权力 (Blomberg,279)。在这节经文中,耶稣正在将这种权力赋予社区中的其他门徒和领袖 (Hagner, 532)。这节经文赋予教会的力量是极大的,无法克服 (Luz, 454)。只有上帝才能被赋予超越教会的权力。如果脱离上下文被过度解读,这节经文可能会非常危险,正如许多世代的经历一样。

v. 19-20 – 祷告的重要性在第 19 节中得到强调,因为那个迷失的人正被带到上帝面前。它也与第 13 节中的牧人教会有关。他们正在寻求父神的帮助,希望能恢复那个迷失的人。这节经文,以及第 18 节,如果脱离上下文会被误解,会造成有害的混合。“神通常不会履行像第 19 节那样的承诺,如果它被解释为他对任何请求的回应,”尽管我们试图为了我们自己控制和舒适的尝试,将其解释成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请求不是这节经文的重点 (Luz, 458)。这个请求,就像这部分经文中的其他一切一样,是一个群体性的事件。当群体奉耶稣的名聚会时,耶稣也会在那里。当他们积极寻求人子的生命和光明时,他们会找到它。也许希望是,通过这样来做,像那“九十九个”一样,那个迷失的人会回来。

“宽恕的深度” 18:21-22

[edit | edit source]

新美国标准版

[edit | edit source]

21 彼得进前来,对他说:“主啊,我弟兄若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22 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释义

[edit | edit source]

21- 彼得问耶稣:“主啊,我弟兄的宽恕应该有怎样的限度?大约七次可以吗?” 22- 耶稣回答说:“七次似乎不太够,最好是七十个七次。

上下文/解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v.21-22 – 彼得走上前来,问了关于宽恕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彼得很好地认识到,即使在悔改之后,绊脚石也可能导致多次跌倒。罪恶不仅仅影响我们一次,然后毫无痕迹地消失;它粘在我们身上,有时很难摆脱。虽然跌倒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这是不可避免的(v.7),这使得“多少次才算太多”这个问题变得具体起来。这是第二次提出问题(Hagner, 537)。彼得认为宽恕七次就太多了,拉比认为三次是可以接受的,但这种想法被七七次(490或77,取决于文本)的回答彻底颠覆,并且被极端地理解(Hagner, 537)。要点是,社区不应该轻易地放弃那些反复跌倒的人。这也表明,上帝和社区的宽恕是无限的(Hagner, 537)。


“无情的仆人” 18:23-35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新美国标准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3 “因此,天国好比一个王,要清算他仆人的账目。 24 “他开始清算的时候,有一个欠他一万银子的仆人带到他面前。 25 “可是,这个仆人没有钱偿还,他的主人就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用来抵债。 26 “仆人就跪下,向他叩头,说:‘求你宽容我,我必都还清。’ 27 “那仆人的主人动了怜悯的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 28 “但那仆人出去,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一百块钱,就揪住他,掐着他的脖子说:‘快还我所欠的。’ 29 “他的同伴就跪下,求他说:‘求你宽容我,我必还你。’ 30 “他不肯,反而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把债还清。 31 “他的同伴看见这事,就很难过,去告诉他们的主人所发生的一切事。 32 “主人便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仆,我免了你一切的债,因为你求我。 33 ‘你不应该怜悯你的同伴,像我怜悯你一样吗?’ 34 “他的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拷打的人,等他把所欠的都还清。 35 “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

23- 因此,天国就像一个王,他想要清算他与仆人之间的账目。 24- 当清算开始时,有一个欠他一万塔兰特的仆人被带到他面前。 25- 按照惯例,由于这个人无法偿还,主人命令把他和他的家人卖掉,以帮助支付债务。 26- 这个人跪在地上恳求道:“请不要这样做!请宽容我,我一定会还清我的债务!” 27- 主人听到他的仆人的话,怜悯地看着他,释放了他,并取消了债务。 28- 但同一个仆人出去,发现一个同伴欠他一百块钱,就抓住他的脖子说:“还我你欠我的钱。” 29- 同伴跪在地上恳求道:“请宽容我,我一定会还你。” 30- 但他拒绝宽容,就把同伴关进了监狱,直到他偿还了债务。 31- 当其他仆人听到这件事后,他们很痛苦,非常难过,就到主人那里,描述了发生的一切。 32- 主人叫来那个人,说:“你这忘恩负义的恶人!我免了你所有的债务,因为你恳求我,而我本可以把你关进监狱,让你一辈子都无法出来! 33- 你的同伴也像我对你一样,恳求你怜悯他,难道你不应该报答你所得到的恩典吗?” 34- 主人怒气冲冲,把这个人交给刑罚者,直到他偿还了一万塔兰特。 35- 除非你从心里饶恕你弟兄的罪,否则你也会这样被对待。

  • 王与人民 (v.v. 23-27)
    • 清算账目 (v.23)
    • 无法偿还的债务 (v. 24)
    • 无法偿还 (v. 25)
    • 恳求宽恕 (v. 26)
    • 取消债务 (v. 27)
  • 这个人与人民 (v.v. 28-31)
  • 强迫偿还 (v. 28)
  • 恳求宽恕 (v. 29)
  • 拒绝宽恕 (v. 30)
  • 其他人的发现 (v. 31)
  • 王的回答 (v.v. 32-34)
    • 对抗与斥责 (v. 32-33)
    • 恢复债务 (v. 34)
  • 应用和含义 (v. 35)

Hagner (536-537)

这个比喻紧随彼得关于宽恕的问题。整章的总结似乎可以归结为社区必须采取的这些重要步骤,无论是先斥责再宽恕,还是反之。v.v. 23-35 中的重点略有不同,声称不宽恕就是不效法天父的行为(Davies, 41)。这个特定的比喻只出现在马太福音中,虽然在马太福音 25:14-30 和路加福音 19:11-27 中有类似的平行之处(Hagner, 28)。这个比喻“几乎被普遍认为是耶稣的真实比喻”(Davies, 41)。这个比喻有点像天方夜谭,虽然它的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v. 35),而保罗和他的蓝牛可能不会,“比喻中的一切都建立在天文尺度上。这是耶稣教导中最接近阿拉伯之夜故事的东西”(Davies, 42)。这个比喻的伟大之处和数字的极端性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作为一个奴隶,没有人能够希望偿还一万塔兰特的债务,而一百块钱则是另一回事。

v. 23 – 这似乎与本章开头形成鲜明的对比,本章开头指出,进入天国需要像孩子一样(v. 3)。无情仆人的比喻采用了最常见的拉比形式,涉及到一个与仆人或儿子互动的王(Blomberg, 282-283)。总的来说,王的角色是上帝,儿子或仆人是上帝的人民(Blomberg, 282-283)。那些最初听到信息或阅读马太福音话语的人会很清楚这一点。虽然将王理解为上帝是一种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王的行为与上帝的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它只是‘将比喻的意图从人际关系的领域转移到人与神之间的关系’”(Davies, 795)。最终,上帝可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个比喻中的王是一个描绘,而不是一个铁定的例子。

v. 24-25 – 仆人被要求偿还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款项。一万塔兰特的数额表明马太在比喻中增加了数字,以增强效果,因为一万是计算中使用的最大数字,而塔兰特是整个近东地区最高的货币单位(Davies, 798)。数字的膨胀可能具有神学意义,例如,我们永远无法偿还牧羊人找到我们的债务。当仆人,虽然有人认为这个人可能是一位富有的总督,无法偿还欠王的债务时,王的愤怒导致了他的家人必须被卖掉(Blomberg, 283)。这对于仆人所欠的数十亿美元来说,几乎无济于事(Hagner, 538)。

v. 26 – 奴隶俯伏在主人面前, προσκυνέω 4352,向王表示敬拜(Hagner, 538)。这个人正在全力以赴,此时他正在向王投降,如果被视为他在乞求,他对自己与尊严关系的看法可能会改变。等待王的回应绝不会令人愉快。

v. 27 - 然而,形势发生了逆转,耶稣的听众会震惊地看到,不仅债务被免除了,而且它被抹去了,这个人可以摆脱沉重的负担,自由地生活(Blomberg, 283)。债务的取消可能不是完全取消,而可能是一段时间的允许,可以看作是一笔贷款(Hagner, 539)。然而,如果它是一笔贷款,主人很清楚,即使是一年时间也无法收回这笔钱。那么这意味着主人要么已经取消了债务,要么仍然愿意宽恕债务,也许可以宽恕 77 或 490 次。

第 28 节 - 仆人似乎不明白他所蒙的恩典。一个人如果不体现并报答恩典,怎么能明白呢?“表明仆人有意硬着心肠”(布隆伯格,284)。这位仆人欠他的同伴的债远远少于他本人被赦免的债务。一个德纳里大约相当于工人的平均日工资,因此他向他的同伴索要 100 天的工资(戴维斯,46)。这个人不仅没有领会恩典的意义,而且还失去了绅士风度,他勒死了那个人,试图让他还钱(哈格纳,539)。

第 29 节 - 仆人在第 29 节中恳求的内容与同伴在第 26 节中的恳求完全一样,这表明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也暴露了那个被赦免之人的残酷。仆人恳求怜悯和耐心,就像那个人所做的那样;然而,仆人所欠的债务实际上是可以偿还的(戴维斯,801)。

第 30 节 - 这位同伴未能偿还债务的后果是坐牢。这令人震惊,“不是因为这是不合法的,而是因为它揭露了虚伪”(戴维斯,801)。他刚刚被赦免了更大的债务,那些聆听或阅读的人希望他们能支持他继续回报所蒙受的恩典。然而,情况恰恰相反,主所赐的恩典,尽管令人震惊,但情节却发生了第二次转变,那个人“违反了 7:12 的‘黄金法则’,以他不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人”(戴维斯,801)。通过将他的同伴投入监狱,那个人要求他的同伴的亲人偿还债务(哈格纳,539)。

第 31 节 - 其他仆人非常生气,因为他们明白这个人的虚伪(戴维斯,801)。他们为他们的同伴感到悲伤,因为他们目睹了这种情况的不公。我们对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感到愤怒的频率有多高?在教会中呢?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教会内部的不公正现象,或者我们是否甘愿让一只羊迷失?

第 32-34 节 - 主对那个利用他同伴的人大发雷霆。赐予怜悯的人将获得怜悯,正如马太福音 5:7 中所述(哈格纳,540)。这个人没有施予怜悯,所以他将不会得到怜悯。在主的怒火中,这个人被交给狱卒折磨,直到他偿还债务为止。这是最初的判决,不包括对无情仆人应得的酷刑。如果真正的怜悯和爱要体现出来,就必须反复出现(戴维斯,801)。判决加重了折磨直到还清债务的条款,而且考虑到 10,000 塔兰特的金额,判决实际上是无期徒刑(布隆伯格,284)。

第 35 节 - 这句最后的话语将段落带回家。门徒听到了关于社区生活、宽恕和恩典的话语,他们应该效仿这些话语。这个最后的比喻,尤其是最后一句,传达了如果他们没有以这种方式生活,或者如果他们像无情仆人一样硬着心肠,父亲将如何严厉地对待他们。这个呼召对于门徒们活出这种生活和教导他人活出这种生活一样重要,“福音既是礼物,也是要求”(戴维斯,802)。这个礼物必须不断地给予,否则不公正将受到父亲的审判。尽管这句话提到了审判,但我们也需要将其置于迷失的羊的比喻的背景下。尽管最后一句话很严厉,但耶稣在整段话中明确表示,父亲和教会都会寻找迷失的人。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Blomberg, C. (2001, c1992). Vol. 22: Matthew (电子版). Logos Library System; 新美国注释 (271). 纳什维尔:布罗德曼与霍尔曼出版社。

Davies, W. D., & Allison, D. C. (2004). 马太福音评注 (750) . 伦敦;纽约:T&T 克拉克国际出版社。

Hagner, D. A. (2002). Vol. 33B: 词汇圣经注释:马太福音 14-28. 词汇圣经注释 (514). 达拉斯:词语公司。

“文学类型” Libronix 数字图书馆系统 3.0d,西北纳扎雷大学,爱达荷州南帕。2010 年 3 月 25 日。2000-2006 年

Luz, U. (2001). Vol. 40b: 马太福音 8-20. 解释. 明尼阿波利斯:奥格斯堡要塞出版社。

“平行经文” Libronix 数字图书馆系统 3.0d,西北纳扎雷大学,爱达荷州南帕。2010 年 3 月 25 日。2000-2006 年

Strong, J. (1997, c1996). 希伯来语和希腊语词汇新词典. 纳什维尔:托马斯·纳尔逊出版社。

Thomas, R. L., & The Lockman Foundation. (1998, c1981, c1998). 新美国标准圣经详尽词典:更新版. 阿纳海姆:基金会出版公司。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