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研究/新约注释/马太福音/第 4 章
马太福音 4 章有四个主要部分:基督的试探,基督事工的开始,门徒的呼召,以及医治和教导。
- 基督的试探对福音书很重要,因为它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Hagner 61)。他经历了试探并通过了考验。与他之前的以色列人不同,他们证明自己是不配的“神的儿子”,他成功地抵挡了不忠的诱惑(Hagner 62)。第一部分有三个部分,对应于三种不同的试探。每次试探都会引出圣经引文作为耶稣的回应(Luz 147)。
- 第二部分是基督事工的开始。约翰被捕的事实是一个信号,表明所有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现在是耶稣开始他向加利利外邦人传教的时候了(Hagner 61)。
- 马太福音 4 章的第三部分讲述了耶稣最早的四个门徒的呼召。这是耶稣传教活动的第一个表述。他呼召了两对兄弟(Hagner 75)。
-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耶稣开始四处教导和医治。马太福音中始终强调教导(Hagner 79)。这一部分马太福音混合了haggadah,主要是寓言和故事,以及midrash,更多的是法律材料(Hagner 63)。
马太福音 4 章的大部分内容来自 Q [??],这是一份从未在圣经时代被发现的文献。然而,与这份文献存在一些差异。我们可以从路加福音中看出这一点,路加福音似乎也是使用这份文献写成的(Luz 148)。
路加福音和马太福音中试探的顺序不同。马太福音很可能保留了原来的顺序。路加福音重新排列了顺序,将最后一次试探安排在耶路撒冷(Luz 148)。马太福音 4 章没有直接依赖马可福音,尽管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这不是为了描绘那个时代或历史观点(Luz 148)。[1]
- ↑ 这句话的意思不太清楚。根据我阅读 Luz 的评论,你引用它作为你的论点,他的观点似乎是这段叙述可能是出于神学动机,而不是历史记录。它告诉我们早期基督教徒对耶稣神性的信仰。
(4:1-2)
- 耶稣被圣灵引导到旷野
- 耶稣禁食四十天四十夜
- 然后他饿了
(4:3-4)
- 魔鬼诱惑耶稣将石头变成面包
- 魔鬼命令耶稣
- 耶稣从申命记中回答
- 耶稣拒绝了魔鬼的要求
- 魔鬼命令耶稣
(4:5-7)
- 魔鬼命令耶稣
- 诱惑他从圣殿的最高点跳下去
- 魔鬼引用诗篇
- 耶稣从申命记中回答
- 耶稣拒绝了魔鬼
(4:8-10)
- 魔鬼试图与耶稣达成协议
- 承诺给耶稣地上所有的国度
- 耶稣必须敬拜魔鬼
- 耶稣再次从申命记中回答
- 耶稣责备了魔鬼
(4:11)
- 魔鬼离开了他
- 天使们来了,照顾耶稣
(4:12-17)
- 约翰被捕
- 耶稣回到加利利
- 耶稣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
- 耶稣开始宣告天国临近
- 这是他事工的开始
- 耶稣呼召西门和安德烈
- 呼召他们放弃一切
- 呼召他们做人的渔夫
- 耶稣呼召雅各和约翰
- 他们立即放弃一切
- 耶稣开始教导
- 耶稣开始医治
- 耶稣从小的疾病转向更具体的疾病
- "然后,耶稣被圣灵领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
- 这段关于试探的叙述的开始,是耶稣受洗记述的延续(Hagner 61)。圣灵引导耶稣进入旷野,是耶稣充满圣灵的一个例子,他被引导进入旷野。此外,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耶稣在面对魔鬼之前必须经受父亲的考验,现在通过了考验后,父亲站在他这边(Turner 126)。神的考验总是为了考验忠诚或不忠诚。为了揭示受考验者的立场,神的考验绝不是为了将人引向邪恶(Buttrick 568)。[1] 而在这节经文中,“…魔鬼试探耶稣,让他通过自私地运用他的特权来违反儿子救赎的模式,从而获得弥赛亚身份。”(Turner 126)耶稣被领到的旷野,可能是约旦河西侧和死海以西的沙漠,这是约翰先前传道的地方(Hagner 63; Turner 126)。这段故事与以色列人在旷野中流浪四十年的时间也存在密切关系(Hagner 64)。
- "他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
- 数字四十通常是一个四舍五入的数字,代表圣经中人物生活中经历的考验和磨难(Turner 127)。摩西和以利亚都禁食了四十天,摩西在申命记第九章中禁食,而申命记第九章正是以色列受考验叙述的背景(Hagner 64)。我们可以假设耶稣早在四十昼夜结束之前就已经感到饥饿,这仅仅是在试探开始之前,对他的现状的一个陈述。
- "试探者来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就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饼吧。’"
- 魔鬼或试探者来到耶稣面前,这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显现。这段经文的重点在于耶稣基督的子身份。魔鬼在他的第一句话中就对这一事实提出了质疑。(Hagner 64)对于翻译是“既然”还是“如果”存在争议,这些注释认为“既然”才是正确的翻译(Blomberg 1992a: 84; Carson 1984: 112; W. Davies and Allison 1988: 361)(Turner 127) 这次试探的目的是了解耶稣对父亲旨意的立场。把石头变成面包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利用他的弥赛亚能力来满足个人私欲。父亲的旨意是让儿子在禁食中挨饿,如果儿子违背了这一旨意,就会否认他的子身份,以及父亲为之预定的所有目的。再次,这段故事与以色列人受考验的故事之间存在联系,第一个考验是要求一个关于面包的奇迹,而上帝曾经为以色列人提供过这种奇迹。这种联系不如之前的例子那么强烈,而马可福音第八章中关于五千人吃饱的故事就更加密切相关,其中有一个例子是将面包变多,是为了天国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严格的个人利益,而且没有旁观者。(Hagner 65)
- "耶稣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 耶稣用一段来自律法的引文回应了试探者或魔鬼的话。这个回应以“经上记着说”开头,以强调接下来来自申命记 8:3 的经文。这段引文的背景是,以色列人在旷野中流浪,需要食物。(Hagner 64) 这段经文暗示,上帝的旨意是让人只靠食物生存,就像约翰福音 4:34 中所说那样。这段经文与“申命记”和基督受考验之间存在联系,第一个考验与全心全意爱神相配。通过完全顺服父亲的旨意,他全心全意爱主。在这里,耶稣选择成为一个完整的人。(Hagner 65)还有简单的含义,他的饥饿不需要解决,因为主“已经写下”人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
- "魔鬼就带他到圣城,叫他站在殿顶上,"
- 在试探过程中,移动很可能是主观的,尽管这并不能降低这种经历的意义。没有一座山可以让你看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度;而且耶稣瞬移的可能性也不大。(Hagner 63) 所提到的圣殿可能是指俯瞰基德龙谷的东南角。(Turner 129) 当耶稣回到圣殿时,他会在第 21:1-17 节中准备迎接十字架。(Luz 152)
- "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就跳下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他必吩咐他的天使,在你四围保护你;他们要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着石头。”’"
- 魔鬼再次考验耶稣的子身份以及他履行父亲旨意的意愿。这次,魔鬼试图利用诗篇 91 中的经文来欺骗基督。这是对诗篇 91 的矛盾使用。通过选择不跳,耶稣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子身份,因为他完全委身于父亲的旨意,并接受了作为人的考验,同时也通过选择不考验主而全心全意地爱神。(Hagner 67) 当耶稣在第 26:53-54 节中在客西马尼园被捕时,他不会呼唤天使来帮忙。(Luz 153)
- "耶稣对他说:‘经上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
- 耶稣再次用经文来回应试探,并用申命记 6:16 中的引文来回应试探者的命令。他指出,他永远不会考验主。耶稣引用了来自以色列人在旷野故事中的经文。耶稣是完美的儿子,因为他不会输给魔鬼的考验,而以色列是犯错的孩子,因为他们没有顺服主的旨意。(Hagner 67)
- "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很高的高山,把世上的万国和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
- 试探者又一次诱惑耶稣,并可能将他带到另一个主观情境中。“极高的山”可能不是字面意思。摩西也受命前往一座极高的山,就是比萨山或尼波山,在申命记 34:1-4 中俯瞰应许之地。摩西警告不要被迦南的财富所迷惑。(Hagner 68)这可能也与上帝在创世记 13:14-15 中对亚伯拉罕的承诺平行。(Turner 129)
- "他对他说:‘我将所有这些都给你,如果你跪下拜我。’"
- 第三次诱惑不再像前两次那样是命令,而是一个承诺。必须满足跪拜的条件才能完全得到地上所有的国度。主已经向人子应许了地上所有的国度,所以这里存在一种讽刺,“求我,我必将列国赐给你为产业,将地极赐给你为你的领地”(诗篇 2:8,诗篇 72:8,启示录 11:15)这与夏娃的第一次诱惑一直平行,因为那次诱惑失败了,从而给了撒旦权力向基督发出诱惑。这是希伯来圣经的核心教义的最后部分,因为耶稣通过拒绝地上所有的国度来全心全意地爱上帝。(Hagner 68)也可能与亚伯拉罕和以撒平行,其中耶稣既是父亲又是儿子,如同创世记 22:1 中所述。(Hare 23)
- "耶稣对他说道:‘撒旦,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你要敬畏耶和华你的神,单要事奉他。’"
- 耶稣现在用命令来回应这次诱惑,迫使撒旦离开,通过这样做,他宣告胜利并断言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用他在申命记 6:13 中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引述来回应。(Hagner 69)彼得后来在第 16 章 23 节中被相同的词语拒绝。耶稣后来在第 28 章 16-18 节中宣称自己拥有地上所有国度的权力。(Luz 153)申命记第 6 章可以说是整个摩西五经中最好的章,它阐述了耶和华的伟大。它也表明了耶稣能够经受住什么,他没有堕落到拜撒旦,而以色列却堕落到拜金牛犊。(Turner 136)
- "于是,魔鬼就离开了他。看哪,天使们来侍奉他。"
- 在这里,在试探者离开后,天使们来照顾基督的需要,并留下来与救世主同欢。(Hagner 69)路加福音第 4 章 13 节写道,“他离开他,直到下次机会到来。”
- "耶稣听说约翰被囚禁了,就退往加利利;"
- 没有解释约翰被捕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联系表明他事工的结束与耶稣事工的开始。耶稣的事工与约翰的事工之间不存在竞争。(Hagner 72)尽管约翰的逮捕可能会导致他被处决。“返回”通常用这种方式表示从危险的地方撤退。耶稣返回加利利,目的是传道,而不仅仅是回家。(Turner 132)
- "离开拿撒勒,来到海边的迦百农,就是属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地区。"
- 耶稣立即离开拿撒勒,没有向读者解释原因。在路加福音中,在这一点上,它指出耶稣被他的家乡人民拒绝了,但直到马太福音的后面才发生。耶稣回到这里是为了完成他父亲的旨意。选择迦百农的原因尚不清楚,有人推测这是因为远离法利赛人的势力范围,更容易取得成功,或者是因为它是许多门徒的家乡。(Hagner 72)至少在马太福音中,迦百农被描绘成一个黑暗的地方,即将被光明洗礼。(Turner 133)
- "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所说的话:"
- 这段引文是马太福音中十个应验引文中的第五个。这是对他的事工的预定的神圣安排的重申,再次使用以赛亚来进一步证明他的观点。(Hagner 73)
- "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就是靠近海边,约旦河东,外邦人的加利利—"
- 在第 14 节和第 16 节之间提到了五个不同的地理位置,因为“外邦人的加利利”是一个非常含糊的词。这里读者必须假定一个推测的约旦河东部视角。(Luz 158)马太选择省略“以及住在海岸边的人们”。这是为了将所有重点放在马太为犹太人写的犹太信息上。它也有助于说服读者相信所有以赛亚的预言都应验了。西布伦和拿弗他利是为了强调与犹太社区的任何联系,因为耶稣在以外邦人为主的场所开始了他的事工。(Hagner 73)
- "坐在黑暗里的人看见了大光,坐在死荫之地和死亡阴影里的人,有光照耀他们。"
- 马太不断地谈及那个时代的政治黑暗。他也强调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社区,例如在马太福音(1:3,5; 2:1;5:47; 6:32; 15:28; 22:9)中,或者通过基督的明显教导(8:10-12; 21:43; 24:14; 28:19)(Turner 133)。对马太福音来说,证明外邦人的救恩是一个圣经上的观点很重要,因为它写给犹太读者。(Luz 158)马太用“坐着”代替了“行走”或“居住”,这让人想起以赛亚书 9:2 和 42:6-7,其中第 42 章 1 节的仆人,“外邦人的光”,侍奉“坐在黑暗中的人”。(Hare 29)
- "从那时候起,耶稣开始传道,说:‘你们要悔改,因为天国近了。’"
- 这个宣言逐字逐句地使用了约翰在第 3 章 2 节中的信息。(Turner 134)“从那时候起”的声明表明叙述方向发生了变化。耶稣继续传讲约翰所传讲的信息。他们两人都是先驱,预示着天国的到来。这是一个迹象,表明耶稣的先驱约翰已经完成了他的工作。(Hagner 74)在马太福音中,天国的统治明显是未来的观点。在此期间,耶稣正在传讲悔改以及遵循基督教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的必要性。(Luz 160)
- "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两个兄弟,西门,就是称为彼得的,和他的兄弟安得烈,正在海里撒网,因为他们是渔夫。"
- 在加利利海边行走是应验了以赛亚书 8:23-9:1。这是福音书中唯一使用“渔夫”一词的地方。(Hagner 76)钓鱼是以色列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他们捕鱼并出售鱼。为了保持所有用于捕鱼的必需品正常运转,需要大量的劳动。(Buttrick 274)可能使用的网是圆形的,边缘有石头,当拉起来时,会紧缩在鱼周围。(Turner 136)
- "他对他们说:‘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
- 耶稣选择这些特定的门徒是不寻常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传统的方式是学生会找到拉比并请求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耶稣有意识地接近并呼召这些人。耶稣伴随着这个呼召提出了一个条件,即会有教导和事工的装备提供。(Hagner 76)
- "他们立刻撇下网,跟从了他。"
- 这是对耶稣呼召他们生命的即时回应,他们抛下一切,这为我们应有的生活方式树立了榜样。(Hagner 77) 这些是第一个被呼召的门徒。
- "从那里往前走,他看见另外两个兄弟,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他的兄弟约翰,和他们的父亲西庇太同在一只船上补网,耶稣就呼召他们。”
- 现在,耶稣看到了第二对兄弟,他呼召他们。这节经文和下一节经文都强调了放弃一切的行为,以及跟随耶稣的生活所带来的牺牲。(Hare 162) 马太将呼召兄弟们成为门徒的行动激进化了。(Hare 163) “我要使你们成为得人的渔夫”,这句呼召在呼召第二对兄弟时没有重复,但它是隐含的。(Hagner 77)
- "他们立刻撇下船和他们的父亲,跟随了他。”
- 这节经文与第 20 节非常相似,因为兄弟们立刻抛下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这里再次强调了为了改善整个社会而做出的牺牲,为天国做好准备可能需要离开亲人。(Hagner 78)
- "耶稣走遍了加利利,在他们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人民各样的疾病和各样的病。”
- 这是耶稣事工的开始,他通过会堂教学、公开布道和强大的医治来开展事工。(Turner 138) 耶稣不仅关注身体或精神,他关注的是整个人。耶稣还通过驱魔来反驳所有关于他与魔鬼合作的指责。(Turner 139) 马太强调了耶稣的教导,甚至在“宣讲天国的福音”之前就发生了。(Hagner 80)
- "他的名声传遍了叙利亚,人们把所有患病的、受各种疾病和痛苦折磨的、被鬼附身的、癫痫病的、瘫痪的,都带到他那里,他就医治了他们。”
- 耶稣的名声传遍了叙利亚,这很重要,因为叙利亚是一个罗马省份。这节经文强调了耶稣事工中医治的部分,从更普遍的疾病开始,然后转向更严重的疾病。(Hagner 80) 这里有三个预示登山宝训的预兆,分别是:被鬼附身、癫痫病和瘫痪。(Luz 166)
- "从加利利、十城、耶路撒冷、犹太和约旦河外,有许多人跟随他。”
- 跟随耶稣的人群众多,他们是那些在耶稣整个事工中跟随他的人,其中许多是真门徒,除了十二个广为人知的门徒之外。(Hagner 80) 对马太来说,教导比医治更重要,这些人群主要是为了教导而来的。(Hare 31)
</references>
- 为什么耶稣被引到旷野里?
- 魔鬼是谁?
- 为什么魔鬼试探他?
- 四十天四十夜有什么意义?
- 旷野在哪里?
- 他从哪里来?
- 为什么他此时被呼召到旷野?
- 这次经历之后发生了什么?
- 耶稣此时多少岁?
- 门徒们在哪里?
- 石头有什么意义?
- 面包有什么意义?
- 耶稣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耶稣用这个回答?
- 耶稣对此的回答在哪里可以找到?
- 圣城最高的地方在哪里?
- 从最高建筑跳下去有什么意义?
- 耶稣对此的回答在哪里可以找到?
- 崇拜魔鬼的神学意义是什么?
- 耶稣对此的回答在哪里可以找到?
- 天使们是如何服侍他的?
- 为什么约翰被捕?
- 约翰被关在哪里?
- 约翰被关了多久?
- 为什么耶稣返回拿撒勒?
- 门徒们在耶稣返回拿撒勒时与他在一起吗?
- 前往拿撒勒的旅程有多长?
- 以赛亚书中的预言是什么?
- 这个预言如何补充这个故事?
- 这个预言的背景是什么?
- 耶稣第一次在哪里布道?
- 耶稣第一次布道了什么?
- 为什么耶稣现在开始布道?
- 耶稣第一次信息传播的背景是什么?
- 听众是谁?
- 为什么耶稣首先呼召西门和安得烈?
- 他呼召他们的背景是什么?
- 为什么耶稣第二次呼召雅各和约翰?
- 为什么耶稣呼召兄弟?
- 第二次呼召门徒的背景是什么?
- 为什么耶稣医治病人?
- 这件事发生在哪里?
- 虽然圣经中的大多数例子都是从以色列人的角度来看的,所以钓鱼是一种生存和收入的手段,埃及的国王们经常参加钓鱼,纯粹是为了运动。直到巴比伦流亡之后,以色列人才开始钓鱼。提尔人和非利士人也热衷于钓鱼。(Buttrick 273) 渔民经常在晚上工作,这是一种非常辛苦的职业,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保持良好状态,才能使捕鱼顺利进行,比如用来捕鱼的网,以及用来运输和销售的篮子。有人认为最初的鱼钩是用荆棘做的,比如这段经文中使用的那些。在一些定居点也发现了骨制鱼钩。(Buttrick 274)
- 试探被用来作为测试,以证明某件事物是值得的。在旧约中,许多东西都被测试过,比如剑(撒母耳记上 17:39),声誉(列王记上 10:1; 列王纪下 9:1),或者信念(但以理书 1:12,14)。测试的大多数用法都是神测试人,反之亦然。“神的测试总是为了好的目的,揭露忠诚和不忠诚,信仰和不信,它们是什么样的;它永远不会引诱人作恶。耶稣也被试探,就像人一样,在各个方面都被试探。(希伯来书 4:15)
1 耶稣被住在自己里面的圣灵呼召,去旷野受魔鬼的试炼。2 耶稣禁食四十天四十夜。3 魔鬼来试探他,说:“如果你真是上帝的儿子,就把这些石头变成食物,解救自己的饥饿。”4 耶稣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单靠食物,乃靠神口里所说的一切话。’”5 然后魔鬼和耶稣来到耶路撒冷,站在圣殿的最高处。6 魔鬼对他说:“如果你真是上帝的儿子,就从这里跳下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他要差遣他的天使保护你,你决不碰石头。’”7 耶稣回答说:“经上也记着说:‘不可试探主。’”8 耶稣和魔鬼又来到一座非常高的山上,魔鬼把天下所有的国度及其辉煌都指给他看,9 说:“这一切我都要给你,只要你跪下拜我。”10 耶稣说:“撒旦,离开我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11 于是魔鬼离开他去了,天使们来服侍他。
12 耶稣听说约翰被囚禁,就回到加利利。13 他离开拿撒勒,住在迦百农,靠近西布伦和拿弗他利,14 这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话:15 “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沿海的路,约旦河东,外邦人的加利利,16 住在黑暗中的人看见了大光,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17 从那时起,耶稣就开始传道,说:“你们要悔改,因为天国近了。”
18 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西门彼得和安德烈。19 他们是渔夫,正在湖上撒网,耶稣呼召他们离开渔网,跟从他,说:“我要使你们成为得人渔夫。”20 他们立刻离开网,跟随他。21 耶稣往前走,看见另外两个兄弟,雅各和约翰,他们跟他们的父亲一起修理渔网,耶稣呼召他们,他们立刻离开父亲,跟随他。
23 耶稣走遍加利利,在会堂里,在群众中传讲好消息,医治各种疾病和灾病。24 他的名声传遍了叙利亚全地,人们就把患各种疾病和被鬼附着的人带到他面前,他都治好了他们。25 从加利利、十城、耶路撒冷、犹太和约旦河东,许多人来跟随他。
- Buttrick, George A. "Fishing."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Volume 2. Nashville, TN: Abingdon Press, 1962. Print.
- Freedman, David N. "Temptation of Jesus." The Anchor Bible Dictionary. Volume 6. New York, NY: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1992. Print.
- Hagner, Donald A. "Matthew 4."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ume 33a. Dallas, TX: Word Books, Publisher, 1995. Print.
- Hare, Douglas "Matthew 4." Interpretation . Volume 28. Louisville, Kentucky: John Knox Press, 1990. Print.
- Luz, Ulrich. "Matthew 4." Hermeneia.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2007. Print.
- Turner, David L. "Matthew 4."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Volume 1.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08. Print.
- ↑ 你需要引用作者姓名等等,而不是只引用系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