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佛教哲学/佛经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一个开放的世界

例如佛经

迦兰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摘录

现在,迦兰族人,不要听信传言,不要相信传说,不要依赖传统,不要依靠经文,不要依靠逻辑推测,不要依靠推理,不要依靠类比,不要依靠观点上的共识,不要依靠概率,也不要认为,“这位修行者是我们的老师。” 当你们自己知道,“这些品质是善巧的;这些品质是无过失的;这些品质受到智者的赞扬;这些品质,一旦被采纳和实施,就会带来福祉和快乐”——那么你们就应该进入并保持在其中。

现在,迦兰族人,一个觉悟者的弟子——这样的人,没有贪婪,没有恶意,没有迷惑,警觉,坚定——用充满善意的觉知,遍布第一个方向 [东方]——以及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和第四个方向—— 他用充满善意的觉知,遍布上方、下方和周围,遍布所有地方和各个方面,遍布整个宇宙:充盈、宽广、无量,没有敌意,没有恶意。


评论

  • 1. 智慧和洞察力不是“来自外部”,不是来自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包括思辨推理——要具有意义,洞察力必须是经验性的。
  • 2. 不应该仅仅因为自己的喜好看起来合理或与自己的感受产生共鸣而遵循自己的喜好。相反,任何观点或信念都必须通过实践后的结果来检验;并且——为了防范自己对这些结果的理解可能存在的任何偏见或局限性——它们必须进一步与智者的经验相比较。
  • 3. 推测受到你自己的知识、思想和经验的影响,从逻辑上讲,是你的头脑期望在那个空白处存在的。这不是你通过自己的经验证明或检验过是真实的,正如佛陀鼓励你做的那样,因此你不应该让推测填补这些空白,而不确定空白是否正在被正确的东西填补,而你可以知道并检验它是否是正确的。
  • 4. 以下是佛陀列出的不应该依赖的事物

他人的报告 传说 传统 经文 逻辑推理 逻辑推断 类比 同意其他观点 计算概率 或者依靠老师的话

三个问题: (1) 这些事物都有什么共同点? (2) 这个列表中缺少了什么? (3) 什么使得那个缺失的东西与上面列出的所有其他事物不同?

苏格拉底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有助于理解这一点... 苏格拉底(通过柏拉图最早的对话)在“意见”(doxa)和“知识”(episteme)之间做出了重要的区分。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意见生活,很少(如果有的话)拥有真正的知识。不过,这里要理解苏格拉底,不要误解——普遍接受的事实,例如“天空是蓝色的”,“光速是每秒 186,000 公里”等,是意见,而不是知识。苏格拉底的知识是指直接的洞察力——不是拥有关于某个地方“外面”其他事物的知识。换句话说,苏格拉底的知识是通过自己的经验获得的直接洞察力,而不仅仅是同意一组命题。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说:“如果智慧是那种可以从更满的地方流入更空的地方的东西,那该有多好啊。”

在这方面,迦兰经有一定的共同点。

根本问题是,将关于某事物的概念误认为是无媒介的经验洞察力(即使这些概念是“客观”的)。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即当一个人拥有关于某事的正确想法时,问题就解决了,因此没有理由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对于一些有限的问题,例如修车、建房子、处理预算,这可能是正确的——但痛苦的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迦兰经,在语境中,比人们普遍认为的佛教允许“自由放任”——随心所欲地相信,并且剔除不符合现代西方科学观点的部分——要深刻得多。这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对那些对宗教形而上学主张持怀疑态度的西方人来说,这些主张与科学并不相符。但这种狭隘的解释忽略了关键的一点:任何低于你自己的经验洞察力,都无法减轻痛苦。

在这方面,你不能依赖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即使它是真的。你必须孕育自己的洞察力——它无法被复制或复制。(顺便说一下,这就解释了禅宗中许多用棍子打人的行为——你对特定情况的反应表明它不是真实的,但仍然依赖于逻辑、经文或老师等。)佛教不是关于相信它的教义提供了真实的现实图像。相反,佛教的教义是帮助培养洞察力和消除痛苦的方法。任何低于这个标准,都会陷入各种观点的迷宫,从创造论到进化论,以及各种其他主题。即使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原教旨主义者是错误的,这对四圣谛有什么好处?

因此,重点不是用正确的概念来取代错误的概念,而是坚持任何概念本身最终都是智慧的障碍。无论概念多么粗糙或精致,无论真假,概念性思维都是不充分的,肤浅的——它是智慧的廉价替代品。执着于概念甚至可能先发制人地阻止必要的自我探究。如果我已经掌握了正确答案,为什么还要自问其他问题?

佛陀邀请迦兰族人查看他们自己的经验,以确定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无害的。智慧不是关于“那里”事物的知识,而是自己发现的东西。 “研究佛法就是研究自己……”(道元)


链接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