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加拿大刑事证据/近期持有

来自维基教科书,为开放世界提供开放书籍

近期持有原则允许法院推断财产持有者知道该财产是在犯罪过程中获得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该持有者也是最初犯罪的参与者。[1]

在考虑是否要进行近期持有推断时,事实认定者必须考虑到所有情况。[2] 这包括常识因素,例如持有时间和犯罪时间之间的间隔。[3]

近期性是一个情况问题,例如物品的类型和大小。[4] 在某些情况下,近期性可以包括超过一个月的时期。[5]


为了允许推断,检方必须证明 1) 被告被发现持有该物品,以及 2) 该物品最近被盗。如果可以认定被告被发现近期持有该物品而没有解释,则事实认定者可以(但不一定)得出关于被告在盗窃或相关罪行中的作用的推断。[6]

以下因素需要考虑该持有是否为“近期”:[7]

  1. 物体的性质;
  2. 物体的稀有性;
  3. 物体容易转移给其他人,以及转移的可能性;以及
  4. 识别物体的难易程度。

在适用该原则的情况下,辩方可以通过合理的解释来反驳该推定。[8]

无需超出近期持有测试来确定被告参与的程度。也就是说,被告是主犯还是从犯。[9]

  1. 见 R. v. Terrence, [1983] 1 S.C.R. 357 [1] 和 R. v. Kowlyk, [1988] 2 S.C.R. 59[2]
  2. R v Abernathy 2002 BCCA 8
  3. R v Gagnon, 2006 MBCA X at 13
  4. R. v. Killam, [1973] 5 W.W.R. 3 at para. 45
  5. 例如 R. v. Rimmer, 2011 BCCA 411
  6. R. v. Gagnon, 2006 MBCA 125 (CanLII)
  7. Gagnon
  8. R. v. Graham, [1974] SCR 206, 1972 CanLII 72
    R. v. Nickerson (1977) 37 CCC (2d) 337 (NSCA);
    R. v. Newton, [1977] 1 S.C.R. 312 1976 CanLII 57
    R. v. L'Heureux, [1985] 2 S.C.R. 159, 1985 CanLII 49
    R. v. Kowlyk, [1988] 2 S.C.R. 59, 1988 CanLII 50
  9. R. v. Thatcher 1987 CanLII 53 (SCC), (1987), 57 C.R. (3d), 97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