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认知与教学/归因与情绪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本章探讨了归因和情绪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我们将讨论归因理论、归因过程的四个阶段、帮助学生应对情绪的方法、归因再训练以及对教学的启示。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可以用多种方式解释,这取决于我们认为什么是事件的原因。我们的因果归因会对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而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学习和成就。归因理论将情绪分类并将其与归因类型联系起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考虑到学生的感情和行为反应,以确保他们知道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除了学生的感情,我们还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表达对学生的感受。归因理论可以通过在课堂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归因再训练,来帮助学生识别和改变其适应不良的归因反应。

归因理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可以从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解释的事件。我们用来描述事件原因的解释被称为归因[1]事件的归因方式会导致我们以各种方式做出反应。为了研究人们如何解释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研究人员使用了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提供了人们对相同结果具有不同反应的原因的见解。

为了说明这个理论,想象一下,两位学生参加了数学考试,最后都得到了 60 分。一位学生对自己非常失望,并发誓要组建一个学习小组,以便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她还去向老师寻求额外的帮助。第二位学生看到自己的考试成绩后很生气,就去问她的朋友们考试情况如何。当她发现她的几个朋友也表现不佳时,她就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试卷出得不好。虽然情况的结果对两位学生来说都是一样的,但她们对经历的解释和反应却大不相同。在本章的后面,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不同的归因如何影响我们应对失败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归因过程,更深入地理解人们为什么做出特定归因、最常见的归因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类型的情感反应以及归因判断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归因作为人们应对失败预测因素的重要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归因的重要性在 Follette 和 Jacobson 所做的“归因作为人们应对失败预测因素的重要性”研究中得到了突出体现。[2]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复制和扩展 Metalsky 等人(1982)的研究,该研究侧重于重构的习得性无助模型 (RHL)。这项研究旨在通过测量一般归因风格、对考试表现的具体归因以及对动机缺陷的预测,强调归因的重要性,以帮助预测人们在课堂环境中如何应对失败。我们将在本章的归因理论部分中反复提及这项研究。

来自高级心理学课程的 110 名本科生参与了这项研究。其中有 28 名男性和 82 名女性。参与者被要求完成贝克抑郁量表 (BDI; Beck, 1967)、扩展归因风格问卷 (EASQ; Peterson & Seligman, 1984) 以及包含以下问题的额外问卷:“你预计下次考试能考多少分?"、“你对什么分数会感到高兴?”以及“你对什么分数会感到不高兴?”。问卷填写时间被标记为时间 1。在此之后,学生们完成了形容词检查表 (Zuckerman & Lubin, 1965)。它用于评估三种类型的情绪,包括焦虑、敌意和抑郁。这次评估在时间 1 后 12 天,实际考试前 2 天进行。在时间 2 后 7 天,学生们完成了研究的最后一步,标记为时间 3。他们的实际考试成绩以及最后一组问卷一起被退回。这组问卷包括用于评估情绪的检查表、两份征求学生对考试表现的归因的表格、一份询问他们未来计划以帮助准备下次考试的问卷,以及要求他们报告其实际成绩的要求。该研究以对参与者的最终简报结束。

这项研究中使用的材料包括扩展归因风格问卷、情绪影响形容词检查表、考试归因测量以及计划行为问卷。

分发给学生的 EASQ 测量了对消极假设事件的归因风格。参与者被要求想象自己在每种情况下,并写下事件的可能原因。亲密和成就的情况都有同等分布。例如,“你已经找工作有一段时间了,但一直没有成功”和“你遇到一个对你表现出敌意的朋友”。然后,参与者被要求使用 7 点李克特量表对每种情况的原因进行评分。前三个维度是内在-外在(从完全归因于他人到完全归因于自身努力)、稳定-不稳定(从永远不会再次出现到永远都会出现)以及全球-特定(从仅影响这种情况到影响所有情况)。Peterson 和 Seligman 添加了第四个维度,即控制-无控制,要求研究对象对他们认为自己在每个事件中具有的控制程度进行评分。这项研究的计算得分仅基于前三个量表。

情绪影响形容词检查表今日表格 (MAACL; Zuckerman & Lubin, 1965) 包含 132 个项目,用于根据三个维度检测对象的 mood:抑郁、焦虑和敌意。除了测量某个时间点的抑郁情绪外,MAACL 还用于评估参与者情绪在短时间内的变化。

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归因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测量。首先,参与者被要求进行间接探测,即列出他们对考试表现的思考和感受。表格上有多个方框,每个方框都要求参与者列出一种想法或感受。参与者被告知他们不必填写所有方框。这种检查归因的方法允许更自发的思考,并且与归因研究中传统使用的某些工具相比,潜在的反应性更小。在考试归因测量的第二部分,参与者被要求使用EASQ中使用的李克特量表对他们考试表现的原因进行评分。事件的原因根据四个维度进行评分: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全局-具体和控制-无控制维度。对于学生对间接探测的每一个回应,两位经过培训的本科生编码员对归因思维是否被发展进行了评分。解释参与者考试表现可能原因的陈述被编码为归因。例如:“考试出乎意料地容易”、“我的分数反映了我在同一天有两次期中考试和一项作业”、“我应该更加努力学习”。

计划行为问卷(PBQ)由作者专门为本研究设计。参与者被要求估计他们为刚刚完成的考试学习了多少小时。之后,他们被要求估计他们计划为下一场考试学习多少小时。最后,问卷以以下问题结束:“你是否打算在为这门课的未来考试学习时做任何与为这次考试准备时不同的改变?”请列出你计划在为下次考试准备时做出的任何新的改变。”列出的新行为被统计,以查看有多少参与者选择相同的方法来为这门课的下次考试学习。

该研究的回归分析包括几个因素。考试前的MAACL抑郁评分是一个协变量,首先被输入到方程中。接下来,压力程度被添加到方程中。该变量是让参与者感到快乐的分数与他们实际获得的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值,基于传统的0.0-4.0评分标准。这两个分数之间的差异越大,参与者获得的压力评分就越高。输入到方程中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综合归因风格变量。该变量是通过对EASQ中假设情境的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和全局具体维度进行求和来计算的。输入到方程中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归因风格和压力水平之间相互作用的乘积向量,用于检验抑郁情绪的易感性-压力模型。表格1和表格2可以在这里找到。 [3]

该研究的其他结果表明,在高压力情况下,倾向于进行内在、稳定和全局归因会导致更大的抑郁。对于那些获得与使他们感到快乐的分数接近的分数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归因风格对他们的情绪没有影响。由于在假设事件的归因和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源之间没有发现相关性,因此对研究进行了类似的相关性计算。结果表明,只有基于现实生活情况的归因在解释情绪的变异性方面有用。

归因过程的四个阶段

[edit | edit source]

归因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一个是结果评估,即确定结果是否被接受的过程。第二个是归因反应,即我们用来解释结果原因的解释。第三个是情感反应,即在解释结果之后产生的情绪反应,最后一个是行为反应,即我们采取的行动来应对经验。归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方面需要记住的是,特定事件不会直接触发行为反应。这些反应只在结果被认知地解释之后才会发生。所有这四个阶段都可以在前面提到的研究中观察到。

结果评估

[edit | edit source]

结果评估是指我们确定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或不符合预期的过程。这些评估基于几个标准。一个是个人遇到类似结果的先前经历。例如,一个学生在数学课上一直表现出色,但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平均分数。他可能会把这个结果解释为不符合预期。结果评估的另一个方面是绩效反馈。一个学生如果低于预先设定的标准,可能会认为他的表现不符合预期。各种结果的评估也取决于个人的特点,例如对成功的需求、对任务的感知价值以及他人的期望。结果评估的最后标准是基于他人的提示。当一个学生经常超出预期时,提交一份平均水平的作业可能会被他的老师认为不符合预期,而他的同学可能会提交相同质量的作业并从老师那里得到表扬。 [4] 这四个组成部分构成了结果评估的标准。使用我们前面提到的例子,我们可以说这两个学生都认为他们的数学测试结果不符合预期,导致他们做出了自己的归因反应。

归因反应

[edit | edit source]

归因过程的第二步是用一个特定的原因来解释结果。Follette和Jacobson的研究使用EASQ和考试归因测量的假设情境,展示了各种归因风格的例子。该研究中的例子显示了基于内在和外在来源、稳定和不稳定条件以及全局-具体影响的归因。我们也可以考虑我们之前的例子。看到她平庸的考试成绩后,第一个学生将她的糟糕表现归因于她没有做好准备。第二个学生则将责任推到她的老师写的试卷质量上。这两个学生反应的差异可以用控制点更好地解释。

因果关系

[edit | edit source]

归因反应是在三个维度上解释的。第一个维度是因果关系,它将结果定义为由内在或外在来源导致的。 [5] 内在原因的一个例子是情绪。学生的表现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是由学生自己控制的。影响表现的一个外在变量可能是学生的父母。这是一个外在变量的例子,因为学生的父母对他的表现有影响,但学生自己无法控制这种情况。关于这项研究,学生对他们考试成绩做出了内在和外在的归因。一个学生将他们的分数归因于在同一天有两场期中考试和一项作业。这个学生将他们的失败归因于外在来源,而不是考虑缺乏准备。该研究中的一个内在原因的例子是一个学生将他们低于平均水平的考试成绩归因于他们对考试学习的努力程度不足。

稳定性

[edit | edit source]

归因反应的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它由鼓励成功时因素的一致性来定义。能力、努力和运气等各种绩效方面可以根据每个条件的稳定程度进行排名。稳定性维度经常与个人的成功预期相关联。如果一个学生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一个通常稳定的变量,比如能力,那么过去的成功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学生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一个更随机的原因,比如运气,那么重复成功的可能性就小得多。研究的参与者被要求对事件的原因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从永远不再出现到始终是这种情况发生的理由。

可控性

[edit | edit source]

可控性是归因反应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维度。它描述了个人能够影响结果背后原因的程度。努力和策略使用等几个因素可以高度控制,而能力和兴趣则被认为控制较少。不可控的原因,如任务的难度和运气,不会导致个人的重复成功。可控性维度与个人投入完成任务的努力和坚持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被认为不可控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焦虑和回避策略,而更多可控的变量会导致更大的努力和坚持。矩阵中出现的反应会引发各种情感和行为反应。

情感反应

[edit | edit source]

三个维度产生的各种归因组合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尽管这些反应是高度可预测的。控制点最常与个人在特定结果后经历的情感反应相关联。回到我们之前的例子,第一个学生将她的糟糕表现归咎于准备不足,这是一个涉及投入任务的努力量的内部原因。这导致学生感到失望或羞愧,因为努力是一个可控因素。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人的同情是最适合引发的。相反,第二个学生将她的中等成绩解释为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她感到愤怒,因为这种情况有外部的、可控的和稳定的原因。三个维度的其他组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于一个感到感激的学生来说,这很可能是由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例如容易的考试。对于所有引发的情绪反应,它们之后都会采取行为行动。福莱特和雅各布森的研究表明,参与者在考试成绩公布后表现出失望的情绪。

行为反应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对结果的理解决定了个人在解释情况后会做什么。对于控制点是主要维度的归因,个人会引发内部的自信、满意和自豪感。由外部控制点产生的行为反应是积极的寻求帮助、习得性无助、回避和当情况被负面解释时缺乏坚持。对于与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归因,所引发的行为反应通常会导致更高的成功预期。反过来,个人会发展出更高水平的任务参与度,更频繁地寻求挑战并以更高的标准执行。当归因与可控性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个人会变得更加坚持,并投入更大的努力来完成任务。我们上面例子的两个学生对他们相同的表现显示出对比鲜明的行为反应。第一个学生发誓要付出更多努力来获得她应得的成绩。将来,如果她在下一次数学测试中成功取得了更高的分数,她可以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她增加的努力和坚持。反过来,她会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和自豪。对于第二个学生来说,她的归因导致她因外部来源而感到愤怒。由于她对事件的解释是负面的,她很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习得性无助感,在参加数学测试时会变得回避,并且在准备考试时缺乏坚持。借鉴研究“归因作为预测人们如何应对失败的预测因素的重要性”,学生们根据他们将考试成绩归因于什么,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该研究的反应包括:“我会问老师我做错了什么”、“我计划在下次考试前提前阅读”和“我将留在校园里与我的朋友一起学习,他们也在这门课上”。[6] 这些只是一些可能由于各种归因而发生的的行为反应。

情绪是一种感觉状态。它代表了人类对刺激的反应和反应。 [7] 它可以促进人类的福祉,也可以有助于心理和生理功能。情绪可以分为两大类: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可以包括快乐、同情、感激、希望、兴趣、享受、喜悦、爱和自豪。 [8] 而消极情绪可以包括愤怒、恐惧、厌恶、悲伤、焦虑、羞愧、绝望和无聊。 [9] 这两种情绪都包含着对与重要目标(如学习)相关的事件的认知、生理和行为反应模式。为了理解人们为什么以不同的方式应对学习,我们可以看看情绪的影响。有四种类型的组成部分:归因反应、情绪、学习和成就。我们首先看看情绪是如何对学习做出反应的,反之亦然。人们所归因的不同学习模式、风格和结果将代表不同的情绪。此外,不同的情绪会影响不同的学习成绩。


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
快乐 悲伤
喜悦 恐惧
感激 厌恶
希望 绝望
兴趣 焦虑
享受 无聊
自豪 愤怒

归因与学习关于情绪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学习与情绪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学习理论中,它指出有效的学习取决于情绪反应。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情况下,它会引发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情绪。个人对情况的情绪反应不同。当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感到舒适和控制时,学习者将会有更好的表现。这是因为学习者在学习时会适应环境。他们会感到舒适并有助于提高学习过程。相反,如果学习者感到不舒服,并且不能控制环境,学习者就不会表现得那么好。 [10] 这是因为学习者在学习时无法适应学习环境,从而对学习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他们可能会表现得更差。在学习环境中,必须存在一定的情绪:学习者必须能够控制和克服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和悲伤。因此,可以增加积极的情绪,如成就感和热情。这是因为负面情绪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而积极情绪会对学习产生正面影响。这意味着,积极情绪更有可能取得更高的学习成绩,而消极情绪更有可能取得更低的学习成绩。

在一项关于学生学习方法、经历的情绪以及学习结果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它指出学生经历的情绪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关系。 [11] 该研究的样本是悉尼大学的一年级生物学课程。他们年龄都在 18 到 25 岁之间。参与者参加了修订版学习过程问卷来自我报告他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研究人员将情绪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联系起来,这些动机与学习表现有关。该研究表明,有愤怒和无聊情绪的学生会避免参加学习,从而导致学习结果不佳。此外,有焦虑和羞愧情绪的学生会降低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内在动机,从而降低他们的学习成绩。感到愤怒和沮丧的学生不太可能采用学习策略,并且学习结果更差。相反,所有有积极情绪的学生都参加了学习,在活动中保持动力,并在学习中采用策略,这带来了更好的学习结果。这意味着,动机和自我效能也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有关。下表显示了不同的情绪对学习模式和风格的影响,以及该研究中不同的学习结果。

情绪 学习模式和风格 学习结果
自豪、希望、自信、享受、乐观和自豪
  • 为课程准备评估
  • 为课程贡献材料
  • 确保课程进展顺利
  • 对结果感到自豪和自信
  • 跟踪课程的进展
提高学习成绩
沮丧、愤怒和无聊
  • 对课程感到无聊
  • 对课程感到愤怒
  • 在尝试课程的学习活动时感到厌烦
降低学习成绩
焦虑和羞愧
  • 对评估感到羞愧
  • 对课程感到恐慌
  • 为没有为学习活动做出贡献而感到尴尬
  • 为没有为课程做好准备而感到羞愧
  • 不参与课堂讨论
  • 上课时不提问
降低学习成绩
情绪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图。随着学生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他们的学习成绩将会提高。而当学生体验到更多负面情绪时,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

归因与情绪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莱纳·赖森泽因,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的心理学家,对情绪的计算信念-欲望理论感兴趣。他专注于从哲学和认知科学角度进行跨学科研究,关注与情绪和动机相关的理论和经验问题。在他的一项归因方法研究中,他指出我们的信念是基于决定情绪和行为的事件的原因。他还指出,情绪的归因理论为情绪的原因提供了认知分析。与因果归因相关的评价维度通常也是情绪的评价理论。 [12] 与其他认知评价理论不同,情绪的归因理论不仅提供对情绪认知原因的分析,还强调情绪的影响,尤其是关注情绪的功能性影响。情绪有两种影响。首先,动机情绪效应。这意味着情绪唤起人们对所评价情境的行动倾向。其次,沟通情绪效应。这意味着情绪为环境提供有关人们在情境评价和行动倾向中的体验信息。 [13] 这表明归因与情绪相关。此外,归因和情绪的影响在学习行为中是相互联系的,进而影响随后的学业成就。自我控制是归因中的一种特征。自我控制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关联。它被定义为修改一个人对冲动、情绪、思想和行为的内部反应的能力。 [14] 自我控制的概念引导个人走向目标和标准。这意味着自我控制可以改变学习者以实现他们期望的目标。 [15] 在 King 等人 2014 年的研究中,他们调查了自我控制如何通过对个体差异进行检验与学生对学业情绪的体验相关联。研究发现,自我控制能够积极预测积极的学业情绪。拥有更高的自我控制能够预测更多积极的情绪,在学校中表现出更好的参与度和更高的成就。在控制-价值理论中,控制和价值相关的评价是成就情绪的预测指标。当学习者具有较高的控制相关评价和较高的价值相关评价时,他们更有可能体验到积极的学业情绪。当学习者具有较低的控制相关评价和较低的价值相关评价时,他们更有可能体验到消极的学业情绪。 [16] 。图 1 展示了控制-价值理论的基本命题。

此外,自我控制已被证明可以成为行为和情绪疏离的负面预测指标。它可以抑制学习者表现出脱节的行为和情绪。这意味着自我控制对学业成就具有直接影响,这将在后面讨论。

图 1 成就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的基本命题

情绪和归因反应

[edit | edit source]

个体的不同归因可以预测情绪。Follette 和 Jacobson 的一项研究表明,归因于考试的不同学习风格和模式可以预测情绪反应。 [17] 他们研究了因果归因对经历负面事件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他们发现,内部的、全局的和稳定的归因反应有抑郁倾向。 [18] 为了理解情绪和归因反应是如何相关的,个人需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自我。 [19]

2006 年,Bar-On 指出,了解自己和他人,与人良好相处,并适应周围环境的归因,将帮助你在应对环境需求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适应归因与我们的情商 (EI) 相关联。情商是指监控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它可以区分不同的情绪,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标记,并利用情绪信息来指导思维和行为。 [20] 有三个组成部分有助于情商:坚持不懈的努力、控制点和自我效能。如果学习者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上表现出色,他们将拥有高情商,并且更有可能取得成功。相反,如果学习者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上表现不佳,他们将拥有低情商,并且更有可能遭遇失败和情绪问题。为了保持和发展高情商,学习者可以专注于他们的压力管理,即情绪管理和调节。 [21] 压力管理有两个要素:压力耐受性和冲动控制。学习者需要有效地和建设性地管理和控制情绪,以实现压力管理。

归因在三个维度上有所不同: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每个维度都与一种类型的感情反应相关联。维度的不同组合将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22] 这意味着,归因维度中的不同组合将导致不同的情绪。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三个维度显示出不同的情绪结果。例如,内部的、可控的和稳定的因素会经历自豪和自信;外部的、不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会经历感激;外部的、可控的和稳定的因素会导致愤怒;内部的、不可控的和稳定的因素会导致羞愧感。由于不同的归因反应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过来,它也会影响学业成就。下表显示了归因维度情绪。

归因维度的不同组合会导致不同的情绪。

情绪和学业成就

[edit | edit source]

情绪和心理状态可以决定学习效率。更高的学习效率更有可能拥有更多积极的情绪。 [23] 由于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自我激励,所以学习者的自我控制也会得到激发。 [24] 拥有更高自我控制的学习者在学校中更成功,因为它还与学习者在学校中的感受以及哪些情绪影响着学校活动有关。 [25] 此外,为了研究情绪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学业情绪也参与其中。学业情绪包括享受、希望、自豪、愤怒、焦虑、羞愧、无聊和绝望。 [26] 不同的情绪可以被归类为不同的效价和激活情况。积极激活的情绪是享受、希望和自豪;积极钝化的情绪是解脱;消极激活的情绪是愤怒、希望和自豪;消极钝化的情绪是绝望和无聊。

情绪还可以促进学业参与,进而影响随后的学业成就。 [27] 积极的情绪更有可能增加学习参与度,这有利于获得更高的学业成绩。相反,消极的情绪更有可能从学习过程中脱节,这不利于获得较低的学业成绩。 [28] 在学校中被动地退缩并感到无聊和焦虑的学习者会增加疏离感。因此,他们更有可能经历较低的学业成就。情绪和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学习者经历低学业成绩的原因是他们的消极情绪促进了他们在学校的退缩和脱节。因为经历积极情绪的学习者会积极参与学习,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业生涯。然而,也有一些例外情况。情绪和学业成就可能会受到反向影响。

King 等人的研究考察了积极情绪降低学业成就的可能性。情绪和成就存在收益递减现象。当学习者的积极情绪达到学业成绩的最佳水平时,他的学业成就将回归到边际状态。然而,差异是个人性的,因为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情况。 [29] 此外,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学生表现出愤怒等消极情绪会导致他们的平均绩点 (GPA) 上升。然而,愤怒和 GPA 之间没有关系。 [30] 此外,缺乏学校关注已被证明会导致积极情绪增加。然而,实验者解释说,积极情绪难以识别。即使实验可以以数字方式记录,许多积极情绪都具有相似的面部表情。积极情绪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结果可能不准确。此外,许多研究表明,积极情绪通常出现在解决问题任务之后,人们不太可能意识到这一点。在儿童的发展和功能中,消极情绪通常被认为是更麻烦的。这意味着消极情绪更有可能受到调查关注。

总之,情绪与学习能力相关。个体的情绪差异会影响不同的归因风格。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参与度、控制点和稳定性会影响学习者以及他们表现出的行为。积极情绪更有可能提高学习成绩,而消极情绪则不太可能降低学习成绩。情绪与学习成绩相关,因为它包含有用的信息来指导和预测认知和行为。此外,为了帮助学习成绩较低的学习者提高学习成绩,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减少消极情绪的体验。学生应该积极思考,为自己的学习风格做出解释。此外,学生可以向家人和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为了进一步讨论学生如何归因学习和情绪,可以观察课堂环境。

课堂上的归因和情绪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学生带着不同的情绪和归因走进课堂。虽然许多学生可能带来积极的归因,但同样多的学生可能带着消极的归因进入他们的学习生活。教师在帮助学生弄清楚他们在学校的情绪、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些情绪以及如何改善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学生能够更好地专注于情绪以及哪些其他外在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方式。一旦学生了解他们的情绪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他们就能够更好地创造一个学习环境,并找出哪些应对情绪的策略最有效。重要的是,教师要向学生展示情绪如何影响他们对正面和负面情况的归因,并尽早了解不利行为和归因,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会在整个学习生涯中避免这些行为。

归因再训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教师帮助学生改善思维方式的主要方法之一是 **归因再训练**,即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归因反应以及如何改变他们的反应,从而鼓励他们更加专注。归因再训练的主要重点是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他们表现出的能力转移到他们在课堂上付出的努力上。 [31] 通过这样做,它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成功或失败是由于可控因素,例如他们的努力。而如果学生将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例如他们的能力,那么当他们收到负面反馈或低分时,他们很快就会变得沮丧,因为许多学生将一个人的能力与自我效能联系起来。因此,归因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动机、任务坚持和成就水平。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归因,有很多方法。其中一个主要方法是简单地提醒学生,他们的分数不归因于他们的能力。学校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学生都专注于他们所获得的分数。通过不断提醒学生,他们所获得的任何低分都是由于他们在课堂上的努力,这可能会鼓励他们在下次作业中更加努力。

归因再训练主要有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让个人识别他们可能具有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包括任务回避等。能够尽早识别这些行为,就可以轻松地评估和改变这些行为。学生和教师都应尽早合作识别这些行为。如果不能尽早识别这些问题,学生可能会失去可以轻松解决的学习机会。第二步是评估潜在的负面行为。这可能包括评估这种情况和行为的严重程度,以及是什么导致学生出现这种行为。通常,这可能是由于内部因素,需要立即关注,也可能是由于外在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在阻碍学生当时的成绩。第三步是考虑如何改变学生的归因反应。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什么是对学生最好的,以及什么样的归因可以取代它。如果实施了错误的新的归因,它可能会进一步阻碍学生的成绩。根据学生的不同,找到一个新的归因可能是一项困难的任务,也可能非常明确。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最后一步是实施新的归因,这必须通过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来实施新的归因来完成。如果新的归因不适合学生的学习风格,那么对学生来说实施新的归因就没有意义。学生和教师必须协作,以确保实施的新归因是最适合学生的。 [32]

了解我们自己的情绪反应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以及哪些学生在经历失败后会做出负面归因。表现出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但是有些情绪会被认为比其他情绪更有害。重要的是,教师要教育和提醒学生,学习如何重定向他们的归因思维可以改变他们的情绪。 [33] 但是,同样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关于情商的知识,即学习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与人建立关系,并学习通过适应新环境来应对环境要求。 [34] 通过教授情商,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以及为什么他们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这些情绪。学生还将学习在课堂内外成功和失败时控制自己的情绪。重要的是要强调积极情绪,因为人们已经发现它对学生有更多积极的影响。扩展与建构理论指出,积极情绪可以帮助学生扩大对活动的参与,并鼓励学生更深入地研究学习材料,扩大他们的注意力,而消极情绪则会缩窄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实现最佳学习。 [35] 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情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这可能会让学生在收到反馈时产生更多积极的归因思维。虽然强调积极情绪很重要,但提醒学生,感到消极情绪也是可以的也很重要。消极情绪在课堂上是一种常见现象,不应该被抑制。所有学生都以不同的方式处理情况,表现出消极情绪可能是学生应对他们不习惯的情况的一种方式。作为教育者,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消极情绪,以及如何最好地处理它。

对教学的启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对学生的影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教育者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讨论归因及其影响。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重点关注。通过向学生解释将某事归因于能力而不是缺乏努力之间的细微差别,你提醒他们知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学习的。 [36] 这在学生开始上学的时候尤其重要,这样可以在他们升入高年级时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学年也应该提醒学生,因为学生在发现任务很难或收到不好的分数时,往往会变得灰心丧气。由于学校在进入高等院校的录取标准方面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重要的是不断提醒学生,虽然成绩很重要,但它们与他们可能获得的低分无关。

通常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发现他们在课堂上遇到困难,这是由于许多可控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可能包括缺乏先前的知识和自动性。 [37] 重要的是要提醒这些学生,他们遇到的困难是由于外在因素而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这样他们就不会在学习新材料或理解新概念时感到沮丧。通过在课堂上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以个人成长和改变为优先的学习环境。 [38]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他们无法立即理解概念或收到负面反馈时,减少沮丧感。这种方法的重点是知识总是可以学习的,它不依赖于你天生的能力或先前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它是在教导学生,灌输他们要坚持不懈,即使理解概念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他们第一次没有成功,也要不断尝试。如果学生认为阻碍他们的是环境因素而不是个人因素,他们也可能会寻求帮助。 [39] 这是因为他们不会将自己的困难归咎于个人,而是认为其他事情导致了这些困难。而许多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时可能不会寻求帮助,因为他们不想在同龄人或教授眼中被视为无能。重要的是要尽早灌输给学生,他们遇到的困难是由于可控因素造成的。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外部因素有很多。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在课堂上苦苦挣扎。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最好地运用适当的策略来最大化他们的学习潜能。作为教育工作者,帮助学生了解哪些方法最适合他们获取新信息非常重要。学生学习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先前的知识。如果学生无法最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而教育工作者没有注意到,学生可能会落后,并且没有足够的先前知识来学习新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些外部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阻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提醒学生这些事情是可以改变的也很重要,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一些可以解决的事情而灰心丧气。定期监控和与学生讨论可能影响他们成绩的因素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如何改进学习。

当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时,务必注意反馈的方式。自尊心较低的学生可能会从私下提供的反馈中获益,而不是在全班面前提供反馈。当在课堂上直接表扬时,也可能会有益,因为它可能会无意中向学生提供低能力的暗示。[40] 有效提供反馈的一种方法是提供信息导向的反馈,而不是绩效导向的反馈。信息导向的反馈强调学生如何提高成绩,而绩效导向的反馈则强调学生相对于同龄人的进步情况。[41] 如果学生获得的反馈是与其他学生相关的,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低分归咎于自己的能力,并在课堂上感到沮丧,因为他们的进步可能没有其他一些学生快。作为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是要努力防止学生互相比较,因为学生会感到沮丧,并对学校产生负面情绪。但通过仅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它可以实现个人成长,而不是与他人比较,这对自尊心较低的学生更有益。这也教会学生,教育是关于个人进步和知识获取,而不是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缺乏比较可能会让学生更有动力继续追求新知识。

根据控制价值理论,情绪与成就、认知、动机过程直接相关。[42] 通常,积极的情绪与学生动机的提高相关,而消极情绪会降低学生的动机。重要的是,学生要利用这些积极的情绪,努力在学校中获得内在动机。当学生具有内在动机时,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问题或概念时更有可能坚持下去。教师在帮助学生培养这些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重要的是,教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受教师和课堂环境的影响很大。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可能会更有可能对学习持积极态度。师生关系也是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拥有积极、关怀和支持的教师,学生能够培养自信和自我决定的意识,这反过来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43] 一旦学生有内在动机在学校取得好成绩,他们更有可能在自身与所学知识之间建立积极的归因关系。

然而,重要的是要记住,所有学生都以不同的归因和处理归因的方式开始,他们学习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也不同。帮助学生改变他们的归因并学会控制他们情绪的技术因学生而异。与所有技术一样,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找出对个人的最佳方法。这可以通过与学生讨论对他们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监控学生以查看其有效性来实现。这也可以通过对不同技术的反复试验来实现,直到找到对该学生或学生群体最有效的方法。找到有效的方法后,它不仅可以在学术环境中实施,也可以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实施。通过了解哪些方法最有效,并真正了解学生,它创造了一个更轻松的学习环境,这对所有相关人员都有利。最重要的方面仅仅是教导学生有关他们归因的内容以及它如何在课堂上影响他们。学会有效地归因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将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发展学术生涯。即使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全了解他们的归因,但仅仅知道这一点就能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产生某些感觉的原因。学生肯定需要时间才能完全了解哪些方法最适合他们,但通过尽早教导他们有关归因的知识,他们能够在整个学术生涯中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推荐阅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Zahed-Babelan, A., & Moenikia, M. (2010). The rol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redicting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distance education system.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 1158-1163.
  2. Valiente, C., Swanson, J., & Eisenberg, N. (2011). Linking Students’ Emotion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When and Why Emotions Matter.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6(2), 129-135.
  3. King, R., & Gaerlan, M. (2013). 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more positive emotions, better engagement, and higher achievement in school.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Eur J Psychol Educ, 29, 81-100.
  4. Follette, V. M., & Jacobson, N. S. (1987). Importance of attributions as a predictor of how people cope with fail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6), 1205-1211. doi:10.1037/0022-3514.52.6.1205
  5. Trigwell, K., Ellis, R., & Han, F. (2011). The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approaches to leaning, experienced emotions and outcomes if learning'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37(7), 811-824.
  6. Matuliauskaite, A., & Zemeckyte, L. (2011). Analysis of interdependencies between students’ emotions, learning productivity,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Science - Future of Lithuania, 3(2), 51-56.
  7. Naude, L. n., Bergh, T., & Kruger, I. (2014). 'Learning to like learning': an appreciative inquiry into emotions in education.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7(2), 211-228.

词汇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情感反应:对结果进行解释后产生的情绪反应
  • 行为反应:采取的行动方案以应对体验
  • 可控性:一个因素可以被影响的程度
  • 归因:解释,描述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
  • 归因反应:归因于导致特定结果的原因的解释
  • 归因理论:研究人们如何解释各种事件
  • 控制点:将结果定义为由内部或外部来源引起
  • 结果评估:将结果视为成功还是失败的过程
  • 稳定性:一个因素在促进成功方面的一致性
  • 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过程中信息如何被吸收、处理和保留的概念框架
  • 控制-价值理论:可控性水平与价值以及情绪成就之间的关系
  • 成就情绪:归因于成就的精神状态
  • 情绪智力:以积极的方式识别、使用、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减轻压力、有效沟通和克服挑战
  • 边际效用递减:经过最佳点后,产品经过边际水平而对产品的递减影响
  • 归因再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归因反应
  • 信息导向反馈:关于个人学生成绩如何提高的反馈
  • 绩效导向反馈:关于学生相对于同龄人的进步情况的反馈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Bruning, R. H., Schraw G. J., Norby M. M., (2011)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2. Follette, V. M., & Jacobson, N. S. (1987). Importance of attributions as a predictor of how people cope with fail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6), 1205-1211. doi:10.1037/0022-3514.52.6.1205
  3. Follette, V. M., & Jacobson, N. S. (1987). Importance of attributions as a predictor of how people cope with fail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6), 1205-1211. doi:10.1037/0022-3514.52.6.1205
  4. Bruning, R. H., Schraw G. J., Norby M. M., (2011)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5. Bruning, R. H., Schraw G. J., Norby M. M., (2011)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6. Follette, V. M., & Jacobson, N. S. (1987). 归因的重要性作为人们如何应对失败的预测指标。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52(6), 1205-1211. doi:10.1037/0022-3514.52.6.1205
  7. Valiente, C., Swanson, J., & Eisenberg, N. (2011). 将学生的感情与学业成就联系起来:情绪何时以及为何重要。儿童发展视角,6(2), 129-135.
  8. Valiente, C., Swanson, J., & Eisenberg, N. (2011). 将学生的感情与学业成就联系起来:情绪何时以及为何重要。儿童发展视角,6(2), 129-135.
  9. Valiente, C., Swanson, J., & Eisenberg, N. (2011). 将学生的感情与学业成就联系起来:情绪何时以及为何重要。儿童发展视角,6(2), 129-135.
  10. Zahed-Babelan, A., & Moenikia, M. (2010). 情绪智力在预测远程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业成就中的作用。程序 - 社会与行为科学,2, 1158-1163.
  11. Trigwell, K., Ellis, R., & Han, F. (2011). 学生学习方法、体验到的情绪和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37(7), 811-824.
  12. Reisenzein, R. (2014). 归因对情绪和动机的研究方法:情绪评论特刊的简介。情绪评论,6(4), 332-335.
  13. Reisenzein, R. (2014). 归因对情绪和动机的研究方法:情绪评论特刊的简介。情绪评论,6(4), 332-335.
  14. King, R., & Gaerlan, M. (2013). 高自控力预测更多积极的情绪、更好的参与度和更高的学业成就。欧洲教育心理学杂志 Eur J Psychol Educ,29, 81-100.
  15. King, R., & Gaerlan, M. (2013). 高自控力预测更多积极的情绪、更好的参与度和更高的学业成就。欧洲教育心理学杂志 Eur J Psychol Educ,29, 81-100.
  16. King, R., & Gaerlan, M. (2013). 高自控力预测更多积极的情绪、更好的参与度和更高的学业成就。欧洲教育心理学杂志 Eur J Psychol Educ,29, 81-100.
  17. Follette, V., & Jacobson, N. (1987). 归因的重要性作为人们如何应对失败的预测指标。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52(6), 1205-1211.
  18. Follette, V., & Jacobson, N. (1987). 归因的重要性作为人们如何应对失败的预测指标。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52(6), 1205-1211.
  19. Zahed-Babelan, A., & Moenikia, M. (2010). 情绪智力在预测远程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业成就中的作用。程序 - 社会与行为科学,2, 1158-1163.
  20. Zahed-Babelan, A., & Moenikia, M. (2010). 情绪智力在预测远程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业成就中的作用。程序 - 社会与行为科学,2, 1158-1163.
  21. Zahed-Babelan, A., & Moenikia, M. (2010). 情绪智力在预测远程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业成就中的作用。程序 - 社会与行为科学,2, 1158-1163.
  22. Bruning, R., Schraw, G., & Norby, M. (2011). 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第五版。皮尔森。
  23. Matuliauskaite, A., & Zemeckyte, L. (2011). 学生情绪、学习效率、学业成就和生理参数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析。科学 - 立陶宛的未来,3(2), 51-56.
  24. Matuliauskaite, A., & Zemeckyte, L. (2011). 学生情绪、学习效率、学业成就和生理参数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析。科学 - 立陶宛的未来,3(2), 51-56.
  25. King, R., & Gaerlan, M. (2013). 高自控力预测更多积极的情绪、更好的参与度和更高的学业成就。欧洲教育心理学杂志 Eur J Psychol Educ,29, 81-100.
  26. King, R., & Gaerlan, M. (2013). 高自控力预测更多积极的情绪、更好的参与度和更高的学业成就。欧洲教育心理学杂志 Eur J Psychol Educ,29, 81-100.
  27. King, R., & Gaerlan, M. (2013). 高自控力预测更多积极的情绪、更好的参与度和更高的学业成就。欧洲教育心理学杂志 Eur J Psychol Educ,29, 81-100.
  28. King, R., & Gaerlan, M. (2013). 高自控力预测更多积极的情绪、更好的参与度和更高的学业成就。欧洲教育心理学杂志 Eur J Psychol Educ,29, 81-100.
  29. King, R., & Gaerlan, M. (2013). 高自控力预测更多积极的情绪、更好的参与度和更高的学业成就。欧洲教育心理学杂志 Eur J Psychol Educ,29, 81-100.
  30. King, R., & Gaerlan, M. (2013). 高自控力预测更多积极的情绪、更好的参与度和更高的学业成就。欧洲教育心理学杂志 Eur J Psychol Educ,29, 81-100.
  31. Bruning, R. H., Schraw G. J., Norby M. M., (2011) 认知心理学与教学。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皮尔森教育。
  32. Bruning, R. H., Schraw G. J., Norby M. M., (2011) 认知心理学与教学。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皮尔森教育。
  33. Bruning, R. H., Schraw G. J., Norby M. M., (2011) 认知心理学与教学。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皮尔森教育。
  34. Zahed-Babelan, A., & Moenikia, M. (2010). 情绪智力在预测远程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业成就中的作用。程序 - 社会与行为科学,2(2), 1158-1163.
  35. Naude, L. n., Bergh, T., & Kruger, I. (2014). “学会喜欢学习”:对教育中情绪的欣赏性探究。教育的社会心理学,17(2), 211-228.
  36. Bruning, R. H., Schraw G. J., Norby M. M., (2011) 认知心理学与教学。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皮尔森教育。
  37. Bruning, R. H., Schraw G. J., Norby M. M., (2011) 认知心理学与教学。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皮尔森教育。
  38. Naude, L. n., Bergh, T., & Kruger, I. (2014). “学会喜欢学习”:对教育中情绪的欣赏性探究。教育的社会心理学,17(2), 211-228.
  39. Weiner, B. (1979). 一种针对一些课堂体验的动机理论。教育心理学杂志,71(1), 3-25.
  40. Bruning, R. H., Schraw G. J., Norby M. M., (2011) 认知心理学与教学。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皮尔森教育。
  41. Bruning, R. H., Schraw G. J., Norby M. M., (2011) 认知心理学与教学。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皮尔森教育。
  42. Naude, L. n., Bergh, T., & Kruger, I. (2014). “学会喜欢学习”:对教育中情绪的欣赏性探究。教育的社会心理学,17(2), 211-228.
  43. Seifert, T. L. (2004). 理解学生动机。教育研究,46(2), 137-149.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