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认知科学:导论/游戏心理学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游戏心理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游戏是一种为了享受和娱乐而进行的活动,而不是为了严格的功利目的。游戏包括有趣且对儿童认知发展、自我调节和心理健康发展有益的活动。[1] 研究表明,游戏有助于刺激儿童的社会、身体和情感发展。[2] 通过游戏,儿童表达他们的感受、对事件的解释和想象力。游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儿童的体能和社交技能的发展。[3]

游戏的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刺激儿童的大脑。游戏带来的认知发展有助于增强儿童的预判思维和智力。[4][5]

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游戏对一系列心理结果(包括学习[6]、情感发展[7]和社交技能[8])都有好处。

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游戏的功利作用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多种益处有关。研究表明,社会互动游戏对不同类型的游戏(如身体游戏、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等)具有重要意义。

身体游戏被认为是人类儿童最早进化的游戏之一。儿童的身体游戏包括攀爬、跳跃、跳舞、模拟战斗和其他活动。最近的一项综述[9]总结了证据,表明在 3-12 岁的儿童中,适度危险的户外游戏普遍具有积极影响。它揭示了身体游戏与玩耍性战斗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社交技能。

象征性游戏通常被认为在儿童 12 个月大后开始出现,因为他们开始使用声音有目的地传达意思。在幼儿时期,这种类型的游戏对儿童的玩耍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学会说话、手势和理解周围的环境。最近的一项定性分析表明,9-11 岁的儿童几乎普遍地在他们的书写和言语中充满了象征性游戏。[10]

假装游戏涉及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方式,儿童在其中将虚构的角色有意地分配给物体或个体。这种心理模拟练习与儿童预判思维的发展有关。假装游戏也与学习和推理技能以及执行功能的发展有关。[11] 此外,它已被证明可以提高儿童对周围环境的理解以及他们创造性地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12]

游戏的脑科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神经科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发育过程中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生长。[13] 神经科学研究已经调查了玩耍的经历如何支持儿童的学习。这些特征可能会导致儿童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观察、感知和从互动中受益。[14]

积极参与与许多网络有关,这些网络参与控制、目标驱动的行为和奖励。这些过程包括记忆、认知灵活性以及适应性学习。[15]

非人类动物中的游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游戏是人类的常见现象,并且得到了广泛研究。然而,对非人类动物中游戏的了解却很缺乏。[16] 研究人员正在尝试更详细地探索游戏的功利作用,目前只有 30 种生物(主要是哺乳动物)表现出游戏行为。[17] Burghardt 将动物中的游戏定义为:“重复的、看似非功能性的行为,在结构上、情境上或发育上不同于更具适应性的版本,并且在动物处于放松、无刺激或低压力环境中时开始。”[18] 动物可以独自玩耍或与其他动物玩耍。[16] 研究人员对非人类动物的游戏行为进行了假设和研究,研究了不同的标准和背景。非人类动物游戏的某些标准被描述为对成年期能力发展至关重要的行为[19],以确保短期和长期发展,从而应对突发事件[20],通过在幼年时通过公平游戏学习来证明成年期生存的公平性[21],以及参与愉快的体验[22]。这些包含游戏定义的类别将在下面更详细地解释。

为成年做准备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游戏作为成年期能力发展的体现,表明动物在没有威胁和整体福祉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游戏行为。[16] 这使动物能够参与游戏行为,因为它们不需要专注于生存方面。游戏通常发生在资源充足或能量水平充足的情况下。例如,当对食物和健康的需要得到满足时。[23] 因此,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动物就会感到安全和满足,从而可以参与游戏。游戏行为还可以促进感觉和运动技能的发展,例如,黑猩猩之间的相互轻柔抓握和挠痒。[19] 此外,年幼的非人类动物的游戏行为确保它们增加和提高其成年后可用的运动技能。[19]

适应意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玩耍行为可以让动物应对意外或突发事件。[20] 在玩耍过程中,动物可以以不可预测的方式执行不同的动作,这为动物练习真实或严重的生存情况提供了一种方式。[20] 在认知或情感能力方面,玩耍可以让动物适应新情况,例如惊喜和迷失方向。[20] Richter 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尽管玩耍鼓励为不确定性做好准备,但动物可能会经历更高水平的焦虑。[20] 这种发现被解释为一种适应性优势,因为如果动物普遍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它们可能不会遇到太多意想不到的情况。[20]

公平竞争,为了生存

[edit | edit source]

当非人类动物在伙伴或群体中进行玩耍式搏斗时,它们会学会注意多种社会交流线索。[19] 玩耍式搏斗通常涉及规则,并允许动物评估情况的风险,无论是认真还是为了好玩。[19] 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可以让动物学会合作和公平,以求生存。[21] 例如,如果资源有限,动物可以选择将获得的资源留给自己,或者收集或与他人分享资源,这可能会带来更成功的结果。[21]

愉快的体验

[edit | edit source]

如前所述,当动物没有受到威胁且其福祉得到维护时,就会发生玩耍。[16] 同样,这也可以定义为低压力的状况,动物使用玩耍来调节压力水平。[18] 玩耍也是在满足其他生存需求后限制无聊的一种方式。[18] 愉快的玩耍的例子包括探索物体、追逐、轻咬和翻滚。[22] 参与玩耍行为可能会带来一种有益的体验,因为会触发类似阿片类药物的物质。[16] 与他人进行社交性玩耍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奖励,例如,玩耍作为一种强化剂可以比其他活动或物品(例如食物)更强大。[16]

跨越动物王国的玩耍

[edit | edit source]
下表列出了常见研究动物的玩耍行为示例。
动物 玩耍行为示例
在水中跳跃过物体、拍打球、从其他鱼身上跳跃
青蛙 摔跤、骑气泡
蜥蜴 拔河
海龟 传递漂浮的球和瓶子,用前爪挠痒痒
灵长类动物 轻轻抓挠和挠痒痒、母语发声、面部表情模仿、用手遮住眼睛
面部表情模仿、鞠躬
突袭、躲藏、自我残疾
海豚 来回传递球
松鼠 摔跤、追逐

来源:[24][19][25][26][27][28]

结论

[edit | edit source]

尽管研究人员仍在填补有关动物玩耍的知识空白,但他们已经了解到,玩耍的内在原因涉及多个因素,并且玩耍水平或玩耍机会与动物的福祉之间存在关联。[16] 从技能习得到社会情感因素,动物的玩耍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1. Thibodeau, R. B., Gilpin, A. T., Brown, M. M., & Meyer, B. A. (2016). The effects of fantastical pretend-pla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xecutive functions: An intervention stud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45, 120–138.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j.jecp.2016.01.001
  2. Fehr, K., & Russ, S. (2016). Pretend play and creativity in preschool-age children: Associations and brief intervention.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10(3), 296–308
  3. Shonkoff, J.P., Phillips, D.A. (2000) From Neurons to Neighborhoods: The Science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eric.ed.gov.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ress: Washington DC. Accessed on May 8, 2015.
  4. Shonkoff, J.P., Phillips, D.A. (2000) From Neurons to Neighborhoods: The Science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eric.ed.gov.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ress: Washington DC. Accessed on May 8, 2015.
  5. Salcuni, Silvia, Claudia, and Claudia. “Editorial: The Role of Play in Child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Frontiers. Frontiers, June 13, 2017.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17.01098/full.
  6. 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New York, NY: Free Press
  7. Cheah, C. S. L., Nelson, L. J., & Rubin, K. H. (2001). Nonsocial play as a risk factor in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A. Göncü & E. L. Klein (Eds.), Children in play, story, and school (p. 39–71). Guilford Press
  8. Pellis, S. M., Pellis, V. C., Himmler, B. T., Modlińska, K., Stryjek, R., Kolb, B., & Pisula, W. (2019). Domestication and the role of social pla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cognitive skills in ra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32.
  9. Brussoni, M., Gibbons, R., Gray, C., Ishikawa, T., Sandseter, E. B. H., Bienenstock, A., ... & Pickett, W. (2015).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y outdoor play and health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2(6), 6423-6454
  10. Burrell, A., & Beard, R. (2016). Playing with words: investigating the use of language play in the persuasive writing of 9–11-year-olds. Education 3-13, 1–16
  11. Thibodeau, R. B., Gilpin, A. T., Brown, M. M., & Meyer, B. A. (2016). The effects of fantastical pretend-pla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xecutive functions: An intervention stud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45, 120–138.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j.jecp.2016.01.001
  12. Hoffmann, J. D., & Russ, S. W. (2016). Fostering pretend play skills and creativ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girls: A group play intervention.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10(1), 114–125.
  13. Nelson, C.A. & Bloom, F.E. (1997), Child Development and Neuroscience. Child Development, 68: 970-987. doi:10.1111/j.1467-8624.1997.tb01974.x
  14. Liu, C., Solis, S. L., Jensen, H., Hopkins, E. J., Neale, D., Zosh, J. M., Hirsh-Pasek, K., & Whitebread, D. (2017). Neuroscience and learning through play: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research summary). UK.
  15. Panksepp, J., Knutson, B., Burgdorf, J, (2002). The role of brain emotional systems in addictions: a neuro-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and new ‘selfreport’ animal model. Addiction 97, 459–469
  16. a b c d e f g Held, S. & Spinka, M. (2011). 动物玩耍与动物福利。动物行为,5,891-899。
  17. Schank, J. (2015)。玩耍的进化与功能。鼠尾草杂志,23(6),329-330。
  18. a b c Burghardt, G. (2014)。玩耍的漫长进化史一瞥。动物行为与认知,1(2),90-98。
  19. a b c d e f Palagi, E. (2018)。不仅仅是为了玩耍!社交游戏作为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成年社交能力的跳板。行为生态学与社会生物学,72(6),1-14。
  20. a b c d e f Richter, S., Kastner, N., Kriwet, M., Kaiser, S., & Sascher, N. (2016)。玩耍很重要:青少年玩耍和晚年焦虑之间令人惊讶的关系。动物行为,114。261-271。
  21. a b c Schank, J., Burghardt, G., & Pellis, S. (2018)。走向公平游戏进化理论。心理学前沿,9,1167。
  22. a b Jorgensen, I. & Wirman, H. (2016)。多物种方法,玩耍技术。数字创意,27(1),37-51。
  23. Berghanel, A., Schulke, O., & Ostner, J. (2015)。运动游戏推动运动技能习得,但以牺牲生长为代价:生命史权衡。科学进展,1(7)。
  24. Burghardt, G. (2015)。鱼类、青蛙和爬行动物的玩耍。当代生物学,25(1),9-10。
  25. Palagi, E. Celeghin, A.,& 其他(2020)。人类和非人类动物自发模仿和情绪感染的神经生物学。神经科学与生物行为评论,11,149-165。
  26. Tonnessen, M. (2009)。抽象、残酷和动物玩耍的其他方面。动物符号学,37(3/4)。
  27. Hisako, I., Komaba, M., Komaba, K., Matsuya, A., Kawakubo, A., & Nakahara, F. (2018)。圈养瓶鼻海豚和瑞氏海豚之间的社交物体玩耍。PLoS One,13(Palagi, 2018)。
  28. Marks, K., Vizconde, D., Gibson, E., Rodriguez, J., & Nunes, S. (2017)。青少年地松鼠的玩耍行为和对新环境的反应。哺乳动物学杂志,98(4),1202-1210。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