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科学/皮肤状况
此页面已导入,需要去维基化. 书籍应谨慎使用维基链接,并且仅用于引用了解内容至关重要的技术或深奥术语。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维基链接都应删除。页面去维基化后,请删除{{dewikify}}。 |
皮肤状况,也称为皮肤病,是指影响覆盖身体的器官系统(包括皮肤、毛发、指甲以及相关的肌肉和腺体)的任何医疗状况。[1]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抵御外部环境的屏障。[2]
人体皮肤系统的状况构成广泛的疾病谱,也称为皮肤病,以及许多非病理性状态(如某些情况下,黑甲和拍板指甲)。[3][4]尽管只有少数皮肤病占医生就诊的大部分,但已描述了数千种皮肤状况。[5]这些状况的分类通常会带来许多分类学上的挑战,因为潜在原因和病理遗传学往往未知。[6][7]因此,大多数现行教科书采用基于位置(例如,粘膜状况)、形态(慢性水疱性疾病)、原因(由物理因素导致的皮肤状况)等的分类。[8][9]
临床上,任何特定皮肤状况的诊断都是通过收集有关出现的皮肤病变的相关信息做出的,包括位置(如手臂、头部、腿部)、症状(瘙痒、疼痛)、持续时间(急性或慢性)、排列(孤立、全身性、环状、线性)、形态(斑点、丘疹、水泡)和颜色(红色、蓝色、棕色、黑色、白色、黄色)。[10]许多状况的诊断通常还需要皮肤活检,这将提供组织学信息[11][12],这些信息可以与临床表现和任何实验室数据相关联。[13][14]皮肤超声的引入使得能够检测皮肤肿瘤、炎症过程、指甲疾病和毛发疾病。[15]
皮肤平均重约 4 千克(8.8 磅),覆盖面积为 2 平方米(22 平方英尺),由三层不同的层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1]人体皮肤的两种主要类型是光滑皮肤,即手掌和脚掌的无毛皮肤(也称为“掌跖”表面),以及毛发皮肤。[16]在后一种类型中,毛囊在称为毛囊皮脂腺单元的结构中具有毛囊、皮脂腺以及相关的竖毛肌。[17]在胚胎中,表皮、毛发和腺体来自外胚层,外胚层受到形成真皮和皮下组织的下方中胚层的化学影响。[18][19][20]
表皮是皮肤最表面的层,是一种具有多个层的鳞状上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21]由于表皮没有直接的血液供应,因此通过真皮的扩散为这些层提供营养。[22]表皮含有四种细胞类型: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默克尔细胞。其中,角质形成细胞是主要成分,约占表皮的 95%。[16]这种复层鳞状上皮通过基底层的细胞分裂来维持,在基底层,分化的细胞缓慢地向外通过棘层移动到角质层,在那里,细胞不断地从表面脱落。[16]在正常皮肤中,产生速率等于损失速率;一个细胞需要大约两周才能从基底细胞层迁移到颗粒细胞层的顶部,还需要额外的两周才能穿过角质层。[23]
真皮是表皮和皮下组织之间的皮肤层,包含两个部分,乳头层和网状层。[24]表面的乳头层与上方表皮的表皮突相互交错,两层之间通过基底膜带相互作用。[24]真皮的结构成分是胶原蛋白、弹性纤维以及称为细胞外纤维基质的基质。[24]在这些成分中是毛囊皮脂腺单元、竖毛肌以及外分泌腺和顶泌腺。[21]真皮包含两个平行于皮肤表面的血管网络——一个浅层和一个深层丛——它们通过垂直的交通血管连接。[21][25]真皮中血管的功能有四种:供应营养、调节温度、调节炎症以及参与伤口愈合。[26][27]
皮下组织是真皮和下方筋膜之间的一层脂肪。[5] 这种组织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部分,即实际的脂肪层,即皮下脂肪,以及更深层的肌肉退化层,即皮肌。[16] 这种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是脂肪细胞或脂肪细胞。[5] 该组织的结构由隔膜(即线性链)和小叶隔室组成,其微观外观不同。[21] 在功能上,皮下脂肪为身体提供绝缘,吸收外伤,并作为储备能量来源。[5]
皮肤病
[edit | edit source]皮肤病包括皮肤感染和皮肤肿瘤(包括皮肤癌)。[28]
历史
[edit | edit source]1572 年,意大利福尔利的杰罗尼莫·梅库里阿里完成了《De morbis cutaneis》(翻译为“论皮肤病”)。它被认为是第一部专门献给皮肤病学的科学著作。
诊断
[edit | edit source]对皮肤及其附属器官以及粘膜的体格检查是准确诊断皮肤病的基础。[29] 这些疾病中的大多数都会出现称为“损害”的皮肤表面变化,这些变化或多或少具有鲜明的特征。[30] 通常,适当的检查将引导医生获取适当的病史信息和/或实验室检查,以确认诊断。[29] 经过检查,重要的临床观察结果是 (1) 形态,(2) 配置和 (3) 病变的分布。[29] 关于形态,表征疾病的初始病变称为“原发性病变”,识别此类病变是皮肤检查中最重要的方面。[30]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发性病变可能会继续发展,或因退化或外伤而改变,从而产生“继发性病变”。[1]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缺乏皮肤病学基本术语的标准化一直是医生之间在描述皮肤发现方面成功沟通的主要障碍之一。[21] 然而,有一些公认的术语用于描述皮肤损害的宏观形态、配置和分布,这些术语列在下文。[30]
损害
[edit | edit source]原发性损害
[edit | edit source]- 斑点:斑点是表面颜色的变化,没有隆起或凹陷,因此不可触及,界限清晰或模糊,[31] 尺寸各异,但通常认为在最宽处小于 5[31] 或 10 毫米。[30]
- 斑块:斑块是大于或等于 5 或 10 毫米的较大斑点,[30] 取决于对斑点的定义。[1] 斑块可能有一些细微的表面变化,例如细鳞或皱纹,但尽管表面的一致性发生了变化,但病变本身不可触及。[29]
- 丘疹:丘疹是皮肤上界限清楚的固体隆起,没有可见的液体,尺寸从针头到小于 5[31] 或 10 毫米不等。[30]
- 斑块:斑块被描述为宽丘疹,或大于或等于 10 毫米的丘疹融合,[30] 或作为隆起的平台状病变,其直径大于深度。[29]
- 结节:结节在形态上与丘疹相似,也是直径小于 10 毫米的触诊球形病变。但是,它的区别在于它集中在真皮或皮下更深的位置。
- 肿瘤:与结节相似,但直径大于 10 毫米。
- 水疱:水疱是一种小水泡,[32] 是一种界限清楚的含有液体的表皮隆起,通常认为在最宽处小于 5[31] 或 10 毫米。[30] 液体是清澈的血清。
- 水泡:水泡是一种大的水泡,[32] 是一种含有血清或脓血清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水泡,大于或等于 5[31] 或 10 毫米,[30] 取决于对水疱的定义。[1]
- 脓疱:脓疱是皮肤上含有浑浊的[29] 或脓性物质(脓)的小隆起,通常由坏死的炎症细胞组成。[30] 它们可以是白色或红色。
- 囊肿:囊肿是衬有上皮的空腔,含有液体、半固体或固体物质。[31]
-
皮肤囊肿的相对发病率
- 风团:风团是圆形或平顶的苍白红色丘疹或斑块,其特征是短暂的,在 24 到 48 小时内消失。在正确注射皮内注射部位的暂时隆起的紧绷皮肤气泡也称为风团,在医学文献中,皮内注射过程本身通常简称为“隆起风团”。[31]
- 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扩张代表浅表血管扩大到肉眼可见的程度。[29]
- 隧道:隧道表现为皮肤上略微隆起、灰色的蜿蜒线,是由钻洞生物引起的。[29][30]
继发性损害
[edit | edit source]- 鳞屑:干性或油性层状角蛋白[30] 质量,代表增厚的角质层。[29]
- 结痂:干燥的皮脂、脓液或血液,通常与上皮细胞混合,有时还混合有细菌碎片。[31]
- 苔藓样化:表皮增厚,其特征是皮肤可见和触诊的增厚,并有突出的皮肤纹理。[1]
- 糜烂:糜烂是皮肤的间断性,表现为表皮不完全缺失,[33] 是一种潮湿、界限清楚的病变,通常凹陷。[21][34]
- 擦伤:由机械手段(通常为抓挠)产生的点状或线性磨损,通常仅涉及表皮,但通常会到达乳头真皮。[30][34]
- 溃疡:溃疡是指皮肤不连续,表现为表皮完全缺失,常伴有部分真皮甚至皮下脂肪的缺失。[33][34]
- 裂隙:裂隙是指皮肤上的裂口,通常狭窄但深。[29][34]
- 硬化:真皮增厚,导致皮肤表面感觉更厚、更坚硬。[29]
- 萎缩:是指组织的丢失,可以是表皮、真皮或皮下组织的萎缩。[30] 表皮萎缩时,皮肤看起来薄、半透明、有皱纹。[29] 真皮或皮下组织萎缩表现为皮肤凹陷。[29]
- 浸渍:由于皮肤持续潮湿,导致皮肤软化并变白。
- 脐状:在丘疹、水泡或脓疱的顶部形成凹陷。[35]
- 瘤:身体任何外部部位的结节,例如在瘤状玫瑰痤疮中。
形态
[edit | edit source]“形态”是指病灶在局部是如何分组的(“组织化”),这与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形成对比(见下一节)。
- 聚集成簇:成簇的。
- 环状或环形:环形的。
- 弓形或弧形:弓形的。
- 指状:有指状突起。
- 盘状或钱币状:圆形或盘状。
- 形状:具有特定的形状。
- 点状:像水滴状。
- 回旋状:卷曲或螺旋状。
- 疱疹样:类似于疱疹。
- 线性
- 乳头状:有圆形、乳房状的突起。
- 网状:像网状。
- 蛇行状:有波浪状的边缘。
- 星状:星形的。
- 靶形:像靶心。
- 疣状:像疣状。
分布
[edit | edit source]“分布”是指病灶是如何局部的。它们可能局限于一个区域(斑块),也可能存在于多个地方。一些分布与特定区域受影响的方式相关。例如,接触性皮炎与过敏原引起过敏性免疫反应的部位相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已知在初次出现(以水痘的形式)后会复发为带状疱疹。水痘几乎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但带状疱疹往往沿着一个或两个皮节;例如,皮疹可能沿着胸罩线出现,在患者的任一侧或两侧。
- 全身性
- 对称:一侧与另一侧镜像。
- 屈侧:在手指的前面。
- 伸侧:在手指的背面。
- 摩擦部位:在两个皮肤区域可能接触或摩擦在一起的地方。
- 麻疹样:类似于麻疹。
- 掌跖:在手掌或脚底。
- 口周:在口等开口周围。
- 甲周/甲下:在指甲或脚趾甲周围或下方。
- 布拉什科线状:沿着皮肤布拉什科线的路径。
- 光照分布:在阳光照射到的地方。
- 带状或皮节性:与特定的神经相关。
其他相关术语
[edit | edit source]- 环状脱屑
- 粉刺
- 融合
- 湿疹(一种皮炎)
- 短暂(持续时间不到24小时)
- 肉芽肿
- 紫癜
- 紫癜
- 红斑(发红)
- 角质(一种细胞类型)
- 色素失调
组织病理学
[edit | edit source]- 角化过度
- 角化不全
- 颗粒层增生
- 棘层增生
- 乳头状增生
- 角化不良
- 棘层松解
- 海绵状变
- 水肿
- 外渗
- 空泡化
- 糜烂
- 溃疡
- 色素斑状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 a b c d e f Miller, Jeffrey H.; Marks, James G. (2006). Lookingbill and Marks' Principles of Dermatology. Saunders. ISBN 1-4160-3185-5.
- ↑ Lippens, S; Hoste, E; Vandenabeele, P; Agostinis, P; Declercq, W (April 2009). "Cell death in the skin". Apoptosis. 14 (4): 549–69. doi:10.1007/s10495-009-0324-z. PMID 19221876.
- ↑ King, L.S. (1954). "What Is Disease?". Philosophy of Science. 21 (3): 193–203. doi:10.1086/287343.
- ↑ Bluefarb, Samuel M. (1984). Dermatology. Upjohn Co. ISBN 0-89501-004-6.
- ↑ a b c d Lynch, Peter J. (1994). 皮肤病学. Williams & Wilkins. ISBN 0-683-05252-7.
- ↑ Tilles G, Wallach D (1989). "[皮肤病学分类学的历史]". Ann Dermatol Venereol (法语). 116 (1): 9–26. PMID 2653160.
- ↑ Lambert WC, Everett MA (1981年10月). "银屑病样疹的分类学". J. Am. Acad. Dermatol. 5 (4): 373–95. doi:10.1016/S0190-9622(81)70100-2. PMID 7026622.
- ↑ Jackson R (1977). "皮肤病分类尝试的历史概述". Can Med Assoc J. 116 (10): 1165–68. PMC 1879511. PMID 324589.
- ↑ Copeman PW (1995年2月). "全球皮肤病学的诞生". J R Soc Med. 88 (2): 78–84. PMC 1295100. PMID 7769599.
- ↑ Fitzpatrick, Thomas B.; Klauss Wolff; Wolff, Klaus Dieter; Johnson, Richard R.; Suurmond, Dick; Richard Suurmond (2005). Fitzpatrick's 彩色图谱和临床皮肤病学概要. McGraw-Hill Medical Pub. Division. ISBN 0-07-144019-4.
- ↑ Werner B (2009年8月). "[皮肤活检及其组织病理学分析:为什么?为了什么?怎么做?第一部分]". An Bras Dermatol (葡萄牙语). 84 (4): 391–95. doi:10.1590/s0365-05962009000400010. PMID 19851671.
- ↑ Werner B (2009年10月). "[带组织病理学分析的皮肤活检:为什么?为了什么?怎么做?第二部分]". An Bras Dermatol (葡萄牙语). 84 (5): 507–13. doi:10.1590/S0365-05962009000500010. PMID 20098854.
- ↑ Xiaowei Xu; Elder, David A.; Rosalie Elenitsas; Johnson, Bernett L.; Murphy, George E. (2008). Lever's 皮肤病理学. Hagerstwon, M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ISBN 978-0-7817-7363-8.
- ↑ Weedon's 皮肤病理学,两卷套装:专家咨询 - 在线和印刷.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9. ISBN 978-0-7020-3941-6.
- ↑ Fernando Alfageme, Cerezo E, Roustan G. "炎症性皮肤病中的实时弹性成像:超声入门" in 医学与生物学, 第41卷,第4期,增刊,2015年4月,第S82-S83页
- ↑ a b c d Burns, Tony; et al. (2006) Rook's 皮肤病学教科书 CD-ROM. Wiley-Blackwell. ISBN 1-4051-3130-6.
- ↑ Paus R, Cotsarelis G (1999). "毛囊的生物学". N Engl J Med. 341 (7): 491–97. doi:10.1056/NEJM199908123410706. PMID 10441606.
- ↑ Goldsmith, Lowell A. (1983). 皮肤的生物化学与生理学.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261253-0.
- ↑ Fuchs E (2007年2月). "皮肤发育的表面问题". 自然. 445 (7130): 834–42. Bibcode:2007Natur.445..834F. doi:10.1038
- ↑ Fuchs E, Horsley V (2008 年 4 月). "More than one way to skin ". Genes Dev. 22 (8): 976–85. doi:10.1101/gad.1645908. PMC 2732395. PMID 18413712.
- ↑ a b c d e f Wolff, Klaus Dieter; 等 (2008). 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McGraw-Hill Medical. ISBN 978-0-07-146690-5.
- ↑ "皮肤解剖学". Medscape. 检索于 2013 年 6 月 3 日.
- ↑ Bolognia, Jean L.; 等 (2007). Dermatology. 圣路易斯:Mosby. ISBN 978-1-4160-2999-1.
- ↑ a b c Rapini, Ronald P. (2005). Practical dermatopathology. Elsevier Mosby. ISBN 0-323-01198-5.
- ↑ Grant-Kels, JM (2007). Color Atlas of Dermatopathology (Dermatology: Clinical & Basic Science). Informa Healthcare. 第 163 页。 ISBN 978-0-8493-3794-9.
- ↑ Ryan, T (1991). “皮肤循环”。 在 Goldsmith, Lowell A (编).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skin (第二版). 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第 1019 页。 ISBN 0-19-505612-4.
- ↑ Swerlick, RA; Lawley, TJ (1993 年 1 月). “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炎症中的作用”。 J. Invest. Dermatol. 100 (1): 111S–115S. doi:10.1038/jid.1993.33. PMID 8423379.
- ↑ Rose, Lewis C. (1998 年 9 月 15 日). “识别肿瘤性皮肤病变:照片指南”。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58 (4): 873–84, 887–8. PMID 9767724. 检索于 2013 年 6 月 3 日.
-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Callen, Jeffrey (2000). Color atlas of dermatology. 费城:W.B. Saunders. ISBN 0-7216-8256-1.
-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James, William D.; 等 (2006). 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 Saunders Elsevier. ISBN 0-7216-2921-0.
- ↑ a b c d e f g h Fitzpatrick, Thomas B.; Klauss Wolff; Wolff, Klaus Dieter; Johnson, Richard R.; Suurmond, Dick; Richard Suurmond (2005). Fitzpatrick's color atlas and synopsis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纽约:McGraw-Hill Medical Pub. Division. ISBN 0-07-144019-4.
- ↑ a b Elsevier, 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 Elsevier.
- ↑ a b Cotran, Ramzi S.; Kumar, Vinay; Fausto, Nelson; Nelso Fausto; Robbins, Stanley L.; Abbas, Abul K. (2005). Robbins 和 Cotran 病理学基础. 圣路易斯,密苏里州:爱思唯尔·桑德斯。 ISBN 0-7216-0187-1.
- ↑ a b c d Copstead,Lee-Ellen C.; Diestelmeier,Ruth E.; Diestelmeier,Michael R. (2016-09-03). "皮肤系统的改变". Basicmedical Key. 检索于 2019-07-01.
- ↑ "皮肤病变描述". 梅克尔手册. 检索于 2013 年 6 月 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