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数字修辞/语境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书籍

修辞的语境从传统的修辞发展到数字修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修辞最初主要用于政治或公共目的的演讲。数字领域将修辞转变为一个可塑的论坛,模糊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允许作者以一种方式传达信息,并为受众吸收、解读和互动信息留下了可能性。修辞通过适应音频、视觉、文本重混等Web 2.0 允许的新语境,在数字世界中得以延续。

什么是语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根据Merriam-Webster,语境是指围绕一个词语或段落的部分内容,帮助解释其含义。换句话说,语境是指情况,它对修辞情境及其包含的言论的信息、内容和总体目的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语境在修辞学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数字修辞学中,在于它有可能彻底改变甚至略微改变言论的目的。理想情况下,语境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语境的理念永远在改变言论的呈现、接收和理解方式。例如,沃尔特·翁指出,“数字时代的革命是几个世纪前开始的传统的一种延续,在那个时代,社会生活中使用的符号组织成词语,不仅是书面词语,还有口头词语和图像,已经成为动员思想的工具”(Tapia,8)

修辞的新方法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帕特里夏·A·沙利文和史蒂文·R·戈尔兹维格合著的修辞的新方法中,他们讨论了修辞可以有效应用的情况。他们非传统的修辞语境使我们能够在学术环境之外,在论证和说服的传统世界之外看待修辞。他们谈到的一个语境是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不要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混淆)中存在修辞。HGDP 是一群科学家,他们的主要目标是绘制人类 DNA 的图谱,这些人类的 DNA 差异小于 1%。该语境的科学状况使言论得以出现,涉及辩论目标人群的权利以及确定这项研究有效的法律和伦理领域。这本书继续提出不同的修辞形式,包括民权运动期间的修辞和冷战期间的修辞。

不同语境中的修辞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Web 1.0:Web 1.0 是指符号化的网络空间,其中一切都处于静态状态。没有任何变化,没有互动性,只是一个充满信息的巨大舞台。虽然修辞确实可以在这种语境下存在,但我们关注的数字修辞将在 Web 2.0 语境中最为有效和最具益处。

Web 2.0:Web 2.0 将网络上可以找到的信息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更改和调整,使其适应不断发展的数字修辞。Web 2.0 现在允许用户进行更多互动和控制,并模糊了现实与网络空间之间的界限。直接提及数字修辞时,Web 2.0 为用户打开了控制语境的舞台,为受众打开了控制信息的舞台。虽然仍然存在作者和创作者,但他们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发生了巨大变化,涉及重混和重构的项目为网络空间另一侧的受众提供了更多控制权。

Web 3.0:Web 3.0 尚未被定义和归类为一种新的网络媒体形式,这是真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修辞,特别是数字修辞的互动性和发展将在这种新的语境中存活下来,并最终繁荣起来。

修辞情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当代修辞理论中,他们探讨了修辞情境的重要性,包括受众、说话者、主题、场合和演讲等要素。他们侧重于情境与修辞言论的关系的重要性,但明确指出,情境并非因为言论而存在。情境或语境本身引发了言论,某种作品之所以具有修辞性,是因为它所处的情境。他们说,“...一篇修辞作品是实用性的;它为了自身以外的事物而存在;它最终是为了在世界上产生行动或改变而发挥作用;它执行某些任务。”

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修辞是为产生变化而创造的,而是“特定的言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某些特定的条件或情境需要表达”。这挑战了我们以前的想法,即修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需要改变什么,而实际上,修辞情境是需要修辞的语境。

修辞情境包含三个主要要素,使其能够作为修辞语境发挥作用。需要、受众和限制。需要简单地定义为障碍或需要完成的事情,它出于必要而产生,无法改变,但当修改需要或可以通过言论来帮助时,它会变得修辞性。修辞情境中唯一无法改变但对情境影响最大的需要是受众。修辞受众“只包括那些能够被言论所影响的人,并且可以成为变化的媒介”(第 221 页)。限制是阻止修改需要的决定或行动发生的事件、人员和物体。这些限制包括但不限于信仰、态度、文件、事实、图像、动机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信息试图在修辞情境中引发的变化。

在理想的世界中,需要将不存在,我们都会相处融洽,也不需要修辞言论或情境。但世界需要改变,并“创造”出言论可以出现以施加这种变化的情境。因此,修辞与“说服技巧”区分开来,因为它包含的要素不仅限于仅仅呈现一条信息以期引发变化。它需要调查、激励和演示。

语境与解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修辞关注超文本以及它如何改变和重组我们阅读和解读内容的方式。在亚历杭德罗·塔皮亚在 2003 年冬季版的《设计问题》中发表的文章数字时代的图形设计:超文本的修辞中,关于修辞以及它如何发展但仍然保持其原始状态,整篇文章都包含一些很棒的见解。

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一个观点,即语法是“规范我们阅读时解读”的一种表达和形式(1)。虽然语境本身从未被特别提及,但整篇文章都强调了它对信息呈现方式的巨大影响,例如,“例如,在数字音轨上,语调很容易被修改或与另一个语调混合。一张照片可以通过像素操作进行修改,其传统的引用程序可以被电子随机性所取代”(6)。由于 Photoshop 和 iMovie 等新技术的出现,任何有电脑的人都有能力改变作品的语境;无论是文字、超文本、视频、音频和/或视觉。

文章强调的另一个概念是,作为读者,我们需要将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传统上,我们学习线性阅读,但现在有了超文本的能力,我们可以重新创建我们试图传达的材料的结构。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自由地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而不必被迫按时间顺序从头到尾阅读某个主题;相反,我们可以从一个区域跳到另一个区域,在阅读开头或结尾之前阅读中间部分。塔皮亚对这点的解释比我更全面,他写道,“在超文本的经典理论中,比如博尔斯特或尼尔森的理论,人们也认为,用多种复杂的方式思考,让读者有多种接触文本的方式,这种非线性过程优于‘被超越的’旧的线性系统,而且具有没有开头、中间或结尾的文本系统,这种想法是闻所未闻的,人们现在必须从互联性和多阶的角度思考,而不是从连续性和层次结构的角度思考”(7)。

在本学期中,我们讨论了 Web 1.0、2.0 的概念,以及下一个阶段 Web 3.0。Tapia 对修辞的价值及其不同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他引用了一项关于超文本的研究,该研究指出:“这两种形式可以继续共存,因为尽管有人认为只有多媒体和交互性能够在未来生存下来,但作者认为纯文本也会有一席之地,只要仍然有人愿意以这种形式表达自己”以及“非线性文学写作的可能性还有待探索”(第 9 页)。超文本的概念,以及将一个网站上的页面链接到另一个页面以进一步解释特定想法,是 Web 2.0 允许人们与网络互动的一个完美示例,在很多方面也指明了 Web 3.0 最终实现时将走向何方。Web 3.0 不是一个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一个何时发生的问题。

返回主页:数字修辞指南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