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数字技术与文化/现象学与自动驾驶汽车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开放的世界

返回简介/目录

现象学是一种理论传统,它通过人类经验探索现象(胡塞尔 1982)。“现象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logos”和“phenomena”的组合含义:让事物自我显现的艺术和实践(海德格尔 1927)。得益于 20 世纪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马丁·海德格尔、莫里斯·梅洛-庞蒂和阿尔弗雷德·舒茨的著作和概念,现象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完全成熟。它与哲学中的其他主要学科(如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和伦理学)不同,但与之相关(史密斯 2003)。在我们现代不断技术进步的社会中,现象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定性研究的幌子下,现象学被用来研究和分析人类如何与技术互动和体验技术。一个例子是人类如何感知自动驾驶汽车。

法国现象学家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或许对感知在人类如何理解和与周围世界互动中的基本作用进行了最持续的论证(梅洛-庞蒂 1968)。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剥夺了我们人类不再控制的感知,它们怎么能成功?我们对人工智能和技术接管世界的恐惧与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有多大关系?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正在如何改变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以及我们对控制的感知?人类是否害怕他们的世界变得不那么真实?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从直接的物质连接转向我们通常所说的“无线”技术(技术哲学 2012),让一些人感觉与物质的联系越来越少,控制越来越少。由于这些问题和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驾驶员/乘客特定体验的意义进行广泛研究将有利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广泛使用以及使用它们的乘客的舒适度。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只有在无人驾驶汽车被大规模采用后,这项技术的潜在效益才能实现(霍华德和戴 2014)。

随着无人驾驶汽车变得越来越普遍,公众对自动驾驶汽车如何与现有汽车共存以及如何预测人类行为的需求越来越大。现象学可以用来研究乘客和驾驶员如何感知没有控制,并弄清楚如何实现人工智能以适应人类与自动驾驶汽车互动中各种细微差别。无人驾驶汽车带来的辩论之一涉及对失去自主性的恐惧。汽车和我们对独立性的理解是紧密相连的。然而,当我们体验到失去对它们系统的控制时,这种联系可能会消失(布罗根 2016)。通过以现象学的视角分析这项新技术,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无人驾驶汽车与几个世纪前的火车发明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是因为正如韦尔贝克和麦克卢汉指出的那样,“技术可以成为经验的媒介”。它们并没有让我们越来越远离现实,而是帮助我们塑造了与现实的关系。每项新技术都蕴藏着创造全新、真实的人类互动形式的潜力(韦尔贝克 2002)。


现象学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Edmund Husserl 1910s
埃德蒙德·胡塞尔 1910 年代

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创始人。大多数现象学著作,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都与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的德国哲学家的原创作品相关联。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我们的经验是通过特定的概念、思想、观念、图像等指向事物,代表或“意指”事物。这些构成了给定经验的意义或内容,并且不同于它们所呈现或意指的事物(史密斯 2003)。

“所有意识都是对某事物的意识”
—— 胡塞尔


Heidegger(1960)
海德格尔(1960)

马丁·海德格尔:20 世纪德国存在主义现象学家,尤其关注本体论和“存在”的意义。他后来的作品集中在技术的文化影响上,他通过这些作品揭示了媒介化表现的局限性。他也是 1933 年至 1945 年纳粹党垮台期间纳粹党成员。海德格尔从未公开为参与纳粹党道歉,据知他只在私下表达过一次悔恨。因此,他对纳粹主义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着极大的争议。

“这种作为揭示形式的技术在现代世界已经被技术作为一种控制形式所取代,这种控制形式为人类提供了一幅世界图景,在其中他们掌握着统治权或主导权。”
—— 海德格尔


莫里斯·梅洛-庞蒂:20 世纪法国现象学家哲学家,受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著作的影响。他强调感知在理解世界中的基础作用以及身体在感知中的中心地位。与他的同时代人不同,他认为,我们正是通过我们的身体和感觉来感知和体验事物;我们是有身体的主体,参与存在。

“感知的心灵是有肉体的心灵”
—— 梅洛-庞蒂


Phenomenologist Philosopher Alfred Schutz
现象学家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

阿尔弗雷德·舒茨:阿尔弗雷德·舒茨的作品侧重于社会现象学,涉及现实的社会建构。他深入研究了胡塞尔的著作,试图为理解社会学找到一个基础。他的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一本书,名为《Der sinnhafte Aufbau der sozialen Welt》(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英文版名为《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他因将生活世界理论划分为四个子类别而闻名。生活世界理论认为,社会经验创造了一个世界,它与直接体验过的社会现实以及处于直接经验视野之中的社会现实是分离的。


关键概念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意识:意识状态或品质,或,对外部物体或自身内在事物的意识。

具身性:指通过身体进行的体验。

意向性:根据胡塞尔的观点,意向性是关于性或指向性,如意识心理行为所例证的那样。

生活世界:认识的共情性。作为观察者,我们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意义语境来解读彼此的体验,这基于我们对客观地观察另一个人的生活活动流的有限访问权限(舒茨 1967)。

控制点:控制点是理解人们对生活中控制因素的感知的框架。具有内部控制点也可以称为“自我代理”、“个人控制”、“自我决定”等等。那些具有外部控制点的人将事件的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外部人士往往相信,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范围。他们也更容易患上抑郁症(控制点维基百科 2017)。

感知:现象学主要关注外部感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关注内部感知和混合感知。外部感知或感官感知是我们处理周围世界的方式——我们身体之外的一切。内部感知告诉我们身体内部发生了什么。混合感知是我们与情绪和情感相关的感知。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布莱克,威廉,“天堂与地狱的结合”。1793 年。En.Wikipedia.Org。2017 年 5 月 3 日访问。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Marriage_of_Heaven_and_Hell

布罗根,雅各布,雅各布·布罗根和雅各布·布罗根。2016 年。“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关键参与者和辩论的速查指南”。Slate 杂志。2017 年 5 月 9 日访问。http://www.slate.com/articles/technology/future_tense/2016/06/a_cheat_sheet_guide_to_self_driving_cars_key_players_debates_and_pop_culture.html

“意识”。2017 年。En.Wikipedia.Org。2017 年 5 月 3 日访问。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sciousness

德雷福斯,休伯特·L. 1996 年。“梅洛-庞蒂的具身现象学的当前意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ttp://ejap.louisiana.edu/EJAP/1996.spring/dreyfus.1996.spring.html

海德格尔,马丁。“存在与时间。1927 年。”译者:约翰·麦克夸里和爱德华·罗宾逊。纽约:哈珀(1962 年)。

霍华德,丹尼尔,和戴妮尔·戴。“公众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看法:2 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的案例”。N.p.,2014 年。网络。2017 年 5 月 3 日。

胡塞尔,E. 关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思想。第一卷:纯粹现象学的一般导论,翻译者:F. 克斯滕。海牙:奈霍夫,1982 年。

拉弗朗斯,阿德里安。2016 年。“对埃隆·马斯克的两个大问题”。大西洋月刊。2017 年 5 月 10 日访问。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6/07/new-tesla-master-plan/492362/

“控制点”。2017 年。En.Wikipedia.Org。2017 年 5 月 2 日访问。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cus_of_control

“莫里斯·梅洛-庞蒂”。2017 年。英文维基百科。访问时间:2017 年 5 月 3 日。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urice_Merleau-Ponty

梅洛-庞蒂,莫里斯。知觉的优先性:以及其他关于现象学心理学、艺术哲学、历史和政治的论文。西北大学出版社,1964 年。

梅洛-庞蒂,莫里斯。可见与不可见:附工作笔记。第一版。西北大学出版社,1968 年。

“控制的感知 | UX Booth”。2017 年。Uxbooth.Com。访问时间:2017 年 5 月 3 日。http://www.uxbooth.com/articles/the-perception-of-control/

“技术哲学”。《推测哲学杂志》第 26 卷,第 2 期(2012 年):321-32。doi:10.5325/jspecphil.26.2.0321。

舒茨,阿尔弗雷德:[1932] 1967 年《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西北大学出版社。

史密斯,大卫·伍德拉夫。2003 年。“现象学”。Plato.Stanford.Edu。访问时间:2017 年 5 月 3 日。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phenomenology/

维尔贝克,彼得-保罗。“参与的装置:论博格曼的信息与技术哲学”。《技术:哲学与技术研究》第 6 卷,第 1 期(2002 年):48-63。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