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疾病相关的运动/提高货车司机体力活动
本维基教科书页面是对 Lisa M. Turner 和 Deborah B. Reed (2011) 撰写的研究文章“货车司机的运动”的评论[1]
体力活动有很多好处,包括降低患慢性病的风险。由于职业性质的久坐不动,货车司机通常肥胖率较高,[1] 导致他们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健康问题。[2] 澳大利亚成人(18-64 岁)的体力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规定,每周应达到 150 到 300 分钟的中等强度或 75 到 150 分钟的高强度体力活动。[3] 由于职业环境和需求的影响,四分之三的澳大利亚货车司机被归类为不活跃。[4] 目前正在评论的这项研究旨在评估货车司机的运动习惯和感知的运动障碍,目的是增加这一人群的体力活动。
这项研究是在辛辛那提大学教育与研究中心进行的,并得到了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试点项目的支持。[1] 该研究于 2011 年发表在《美国职业健康护士协会(AAOHN)杂志》上,作者为 Turner 和 Reed。Reed 因其在农业健康和伤害预防方面的研究而获得了许多奖项,Turner 之前也发表过关于特定人群肥胖和体力活动的文献,因此这项研究可能是高质量的。
目前的研究“货车司机的运动”可以归类为具有横断面、非实验设计。[1] 研究设计本质上是观察性的,其目的是描述人口。由于是非实验性的,因此无法得出因果推论,因此存在局限性。[5] 鉴于其设计最适合货车司机的职业需求,因此这项研究的质量可能不受影响。但是,由于这项研究只代表了特定时间点的人口,因此应考虑数据中潜在的偏差。[5]
该研究使用了 300 名从美国六个卡车展招募的参与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参与者进行了身体测量,并收集了他们填写的自行管理问卷(肥胖风险因素问卷),该问卷是为本研究专门开发的。BMI 是根据参与者的身高和体重计算得出的。肥胖风险因素问卷包含 13 个问题,旨在描述运动习惯和感知的运动障碍。问题包括
- 在过去的 7 天里,有多少天货车司机进行过 15 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拉伸或力量训练
- 在过去的一周里,他们有多少次持续锻炼 30 分钟
- 他们是否定期锻炼
该问卷要求参与者勾选所有被认为是障碍的选项。这可能会成为研究中的潜在偏差,参与者会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影响,认为存在障碍。此外,还为参与者提供了额外空间来添加未列出的障碍,但由于问卷是自行管理的,没有激励机制让他们认真完成,因此应考虑问卷的可靠性。
由于作者没有直接观察职业环境,因此影响了这项研究的效度。自我报告数据引发了疑问,参与者是否在呈现他们更理想的形象。[6] 由于这项研究是在美国进行的,而美国据报道体力活动水平较低,只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达到了推荐的体力活动水平,[7] 因此,这些数据可能无法代表所有货车司机。
结果显示,20% 的参与者在过去 7 天里没有进行过任何体力活动。近一半的参与者在任何一天都没有进行过 30 分钟的持续运动。93.3% 的参与者被认为超重或肥胖,BMI 为 25 或更高。运动最常见的障碍包括:缺乏运动设施、时间不够、即使有设施也不使用。根据这些结果,研究作者建议需要与行业合作,安排运动时间段,例如,在司机卸货时安排 10 到 15 分钟的运动。此外,他们建议与行业合作,增加运动器材的供应量。
这项研究对于确定货车司机目前的体力活动水平和感知的运动障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货车运输行业全天候 24 小时运营,时间安排非常紧张,[2] 公司似乎不太愿意投入资金、精力和时间,而这些时间原本是用来驾驶的。虽然短时间运动的建议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坚持执行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动力。此外,在将疲倦和缺乏运动动力[1] 作为运动障碍的主要因素的人群中,应考虑解决动力问题,并增加运动。
值得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个人层面的参与者对体育活动的坚持,而不是整个行业。其他针对卡车司机的研究表明,使用移动健康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研究表明,这可以提高司机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并进而能够监控自身的体育活动水平。[2] [4] 此外,对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干预,被证明能有效提高体育活动水平。因此,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以验证动机性访谈对卡车司机的有效性。[8]
与其像研究作者建议的那样安排固定时间锻炼,不如先尝试实施一些小改变,例如在休息站散步,坐着时做腹部运动或做简单的伸展运动。此外,司机可以努力在休息日增加体育活动习惯,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化为他们的工作场所行为。
- ↑ a b c d e f g Turner LM, Reed DB. Exercise among commercial truck drivers. Aaohn Journal [Internet]. 2011 Nov 10 [cited 2020 Aug 29];59(10):429-36. Available from: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77/216507991105901005
- ↑ a b c Greenfield R, Busink E, Wong CP, Riboli-Sasco E, Greenfield G, Majeed A, et al. Truck driver’s perceptions on wearable devices and health promo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Internet]. 2016 July 30 [cited 2020 Aug 29];16(1):677. Available from: https://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89-016-3323-3
- ↑ Department of Health, Australian Government [Internet]. [place, publisher, date unknown] [updated 2019 April 12; cited 2020 Aug 29]. Available from: https://www1.health.gov.au/internet/main/publishing.nsf/Content/health-pubhlth-strateg-phys-act-guidelines
- ↑ a b Gilson ND, Pavey TG, Vandelanotte C, Duncan MJ, Gomersall SR, Trost SG, et al. Chronic disease risks and use of a smartphone application dur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etary intervention in Australian truck drivers.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Internet]. 2015 Dec 29 [cited 2020 Aug 29];40(1):91-3. Available from: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1753-6405.12501
- ↑ a b Levin KA. Study design III: cross-sectional studies. Evid Based Dent [Internet]. 2006 Mar [cited 2020 Aug 29];7:24-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6400375
- ↑ Van de Mortel TF. Faking it: social desirability response bias in self-report research. Australia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Internet]. 2008 Aug [cited 2020 Aug 29];25(4). Available from: https://search.informit.com.au/fullText;dn=210155003844269;res=IELHEA
- ↑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Centr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ternet]. [place, publisher unknown] [updated 2019 Sep 25; cited 2020 Aug 29]. Available from: https://www.cdc.gov/chronicdisease/resources/publications/factsheets/physical-activity.htm#:~:text=Only%201%20in%204%20US,beyond%20that%20of%20daily%20living.
- ↑ Hardcastle SJ, Taylor AH, Bailey MP, Harley RA, Hagger MS. Effectiveness of a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tervention on weight loss,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a 12-month post-intervention follow-u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u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net]. 2013 Mar 28 [cited 2020 Aug 29];10(1):40. Available from: https://ijbnpa.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1479-5868-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