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运动与疾病相关/摆脱躁郁症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书籍,造福世界

这是一篇对Ng、Dodd和Berk(2007)发表的期刊文章“体力活动对躁郁症急性治疗的影响:一项初步研究”的分析。[1]

这项研究的背景是什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躁郁症,以前被称为躁狂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影响着全世界大约1%的人口。这种疾病涉及一个人遭受一系列情绪波动,包括高潮和低谷。[2] 这种疾病的起因仍然未知,然而,人们认为一些遗传因素可能与之有关。[3] 最初的警告信号与日常生活压力密切相关,因此经常被忽视。直到情绪持续存在,患者才会普遍寻求医疗建议。[4]

躁郁症类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躁郁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I型和II型。

表 1: 躁郁症类型

I型 II型
  • 包括躁狂发作,表现出非常异常的情绪
  • 情绪从高涨到严重抑郁状态
  • 也可能经历精神病发作,包括幻觉和妄想
  • 包括轻躁狂发作
  • 不太严重
  • 包括持续的情绪,要么是亢奋,要么是自大,要么是易怒

如果这两种类型未经治疗,都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5]

这项研究来自哪里?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项研究由来自墨尔本大学巴温健康临床与生物医学科学系的Ng、Dodd和Berk进行。这三位作者是墨尔本大学的教授,主修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这项研究是在一家医院的私人精神病住院部门进行的。医院的位置未知。[1]

这项研究是什么类型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项研究是一项初步研究。这种类型的研究通常用于掌握概念,并在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之前用作基线。样本量通常小于其他研究方法。[6]

这项研究涉及什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项研究涉及一群参与者 (24 名住院患者) 和非参与者 (74 名住院患者),他们是从一家私人精神病住院部门中挑选出来的。所有这些住院患者都患有某种形式的躁郁症,无论其类型如何。参与者参加了一个步行小组 (40 分钟的训练),由该部门的护理人员带领。本研究中用于收集数据的主要结果指标是临床医生评估的临床总体印象严重程度 (CGI-S) 和改善程度 (CGI-I) 量表,以及自我报告的 21 项抑郁焦虑压力量表 (DASS) 版本。组间差异通过 t 检验获得。[1]

基本结果是什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项研究发现了一些显著的改善。Ng、Dodd和Berk发现,在研究开始时,参与者和非参与者之间在 CGI-S 或 DASS 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参与者在 DASS-压力子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参与者。在研究结束时,组间 CGI-S 和 CGI-I 得分的差异并不显著。尽管如此,参与者在 DASS 总分及其子量表上的得分仍然低于非参与者。[1]

我们能从这项研究中得出什么结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尽管有一些支持干预的显著结果,但体力活动与躁郁症之间仍然没有牢固的联系。因此,该主题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为了获得准确的结果,参与者必须愿意保持专注并致力于研究。如果没有这一点,就会存在误差的可能性,这会对研究的有效性造成很大的损害。[7]

这项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样本量小、可能存在回忆偏差和选择偏差、缺乏随机化或变量控制。此外,没有确定躁郁症的亚型,对参与者的标准定义也不精确。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是在精神科部门进行的,这非常有益。[1]

实用建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为了未来的研究,应该包含更多变量,包括更大的样本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以及双相I型和II型参与者的群体。为了减少偏差,也可以使用其他量表系统。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慢性期运动的益处也可能是有益的。

更多信息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运动如何帮助双相情感障碍?http://www.healthline.com/health/bipolar-disorder/exercise#Overview1

运动、双相情感障碍和我的故事http://www.psychosocial.com/IJPR_18/Physical_Activity_Mills.html

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营养、运动和健康治疗:整合干预的实证研究https://journalbipolardisorders.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2194-7511-1-24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a b c d e Ng F, Dodd S, Berk M.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acut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A pilot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07;101(1-3):259-262.
  2.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Vieta E.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2016;387(10027):1561-1572.
  3. Furnham Anthony E. Lay Theories of Bipolar Disorder: the Causes, Manifestations and Cures for Perceived Bipolar Disor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2009;56(3):255-269.
  4. Skjelstad D, Malt U, Holte A. Symptoms and signs of the initial prodrome of bipolar disorder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0;126(1-2):1-13.
  5. Bega S, Schaffer A, Goldstein B, Levitt A.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Bipolar Disorder Types I and II: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Epidemiologic Survey on Alcohol and Related Conditions (NESARC).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2;138(1-2):46-53.
  6. Thabane L, Ma J, Chu R, Cheng J, Ismaila A, Rios L et al. A tutorial on pilot studies: the what, why and how. BMC Med Res Methodol. 2010;10(1).
  7. Melo M, Daher E, Albuquerque S, de Bruin V. Exercise in bipolar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6;198:32-38.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