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女权主义/文学/性别麻烦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开放的世界

模板:信息框书籍

性别麻烦 (1990) 由 朱迪斯·巴特勒 撰写,是学术界女权主义酷儿理论 中极具影响力的书籍。它也是公认地创造了性别表演性 的开创性概念的书籍。它被认为是酷儿理论和后现代/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的经典文本之一。

第一章 性别/欲望的主体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中首先攻击了女权主义理论 的一个核心假设:认为存在一个需要在政治语言 中代表的身份 和主体。对巴特勒来说,"女性" 和 "女人" 都是充满争议的类别,受阶级种族性取向 以及其他身份方面因素的复杂影响。此外,这些术语所假定的普遍性与对父权制 的普遍性假设相一致,并抹去了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压迫 的特殊性。因此,巴特勒摒弃了身份政治,转而支持一种新的、联盟式的女权主义,批判身份和性别的基础。

她开始批判身份和性别,挑战读者对经常在性别性别 之间做出的区分的假设。(在这个区分中,性别是生物学 的,而性别是文化 建构的。)首先,巴特勒认为,这种区分在女权主义的统一主体中引入了一个分裂,其次,这种区分被证明是错误的。有性别的身体不可能在没有性别的状态下进行象征,而性别出现之前的话语 和文化强加仅仅是性别运作的结果。也就是说,性别和性别都是建构 出来的。

接下来,巴特勒考察了西蒙娜·德·波伏娃露丝·伊里加雷 的著作,以探讨权力与性别和性别的类别之间的关系。对于波伏娃来说,女性构成了男性确立其身份的缺失;对于伊里加雷来说,这种辩证法 属于一个“象征经济”,它完全排除了女性的代表性,因为它采用了男根中心主义 语言。然而,正如巴特勒所指出的,波伏娃和伊里加雷都假设存在一个需要代表的女性“自我同一性存在”,而他们的论点掩盖了“成为”性别的可能性。

相反,在她介绍性别麻烦的核心思想时,巴特勒认为性别是表演性的:在那些被认为“表达”性别的行为背后不存在身份,而这些行为构成——而不是表达——稳定的性别身份的幻觉。此外,如果“成为”性别的外表是文化影响的行为的结果,那么就不存在坚固的、普遍的性别:性别通过表演实践构成,“女人” (就像“男人”一样) 仍然是偶然的,对解释和“重新象征化”持开放态度。通过这种方式,巴特勒为颠覆性的行动提供了机会。她呼吁性别麻烦,呼吁人们通过表演来扰乱性别的类别。

第二章 禁令、精神分析和异性恋矩阵的产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性别麻烦的第二章中,巴特勒探讨了女权主义理论中的另一个常见现象,即父权制。她指出,女权主义者经常诉诸文化中假定的前父权制状态,以此作为建立一个新的、非压迫社会的模型。出于这个原因,关于通过乱伦禁忌将性别转化为性别的原始转变的描述已被证明对女权主义者特别有用。巴特勒回顾了三个最受欢迎的描述: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的人类学结构主义,其中乱伦禁忌 需要一个受女性交换支配的血缘结构;琼·里维埃 的精神分析描述,认为“女性气质是一种伪装”,它掩盖了男性认同,因此也掩盖了对另一个女人的欲望;以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的精神分析解释,认为哀悼和忧郁症,其中失去促使自我融入失去的爱人的属性——换句话说,客体 成为认同。(里维埃和弗洛伊德都将他们的文本集中在俄狄浦斯故事上(参见俄狄浦斯俄狄浦斯情结,这是一个乱伦禁忌的经典例子。)在考察这三种关于性别认同的描述的过程中,巴特勒扩展了这些描述,以强调性别的生产性或表演性方面。在列维-斯特劳斯那里,她认为乱伦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幻想”,禁忌的存在产生了这些欲望;在里维埃那里,她指出模仿和伪装构成了性别的“本质”;在弗洛伊德那里,她断言,“性别认同是一种忧郁症,其中被禁止对象的性别被内化为一种禁止”(63),因此“同性性别认同”(例如,男孩对男性性别的认同)取决于未解决的(但同时被遗忘的)同性恋客体(与俄狄浦斯神话中的父亲,而不是母亲)。对于巴特勒来说,“异性恋忧郁症在文化上被建立为稳定性别认同的代价”(70),为了使异性恋保持稳定,它需要同性恋的概念,同性恋仍然是被禁止的,但必然存在于文化的边界内。最后,巴特勒再次指出了乱伦禁忌的生产力,这项法律产生了——也规范了——被认可的异性恋和颠覆性的同性恋,两者在法律之前都不存在。

第三章 颠覆性的身体行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i.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身体政治”**: 为了回应雅克·拉康提出的父权象征秩序,以及语言和文化所需的对“女性”的压抑,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将女性重新带回到叙事中,声称诗歌语言——“符号学”——是母体在写作中的浮现,不受父权“逻各斯”的控制。 对于克里斯蒂娃来说,诗歌写作和母性是女性唯一被文化允许的方式,以回归孕育她们的母体,而女同性恋是不可能的,几乎是精神病。 巴特勒对克里斯蒂娃的论点进行了回应,声称克里斯蒂娃坚持认为“母性”在某种程度上先于文化,并将诗歌视为回归母体的证明,是一种本质主义的陷阱:“克里斯蒂娃将这种母性本能概念化为一种先于父权法的本体论地位,但她没有考虑这种法律本身可能是它声称压抑的欲望的原因”(90)。 巴特勒认为,“母性”作为女性失落已久的避风港,是一种社会建构。 巴特勒援引福柯在《性史》中的论点,提出母性先于或定义女性本身是话语的产物。 因此,也许压抑产生了它来否认的对象;也就是说,父权法(象征)发明了“女性”的概念,然后又将其“压抑”。

ii. **福柯、埃尔克林和性断裂的政治**: 在这里,巴特勒拆解了福柯对两性人埃尔克林·巴尔宾日记的批判性引言的一部分,埃尔克林生活在19世纪的法国,最终在当局强迫她/他以男性身份生活后自杀。 在他对日记的引言中,福柯写道埃尔克林早年,当她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生活她的性别或“性”时,她身处“非身份的快乐虚无”(94)。 巴特勒认为这种说法是福柯的浪漫主义,声称福柯宣称在文化铭刻“之前”存在着一种幸福的身份,这与他在《性史》中的著作相矛盾,他在书中指出,一个“真实”或“真正”或“原始”的性身份的概念是一种幻觉,换句话说,“性”不是对压抑的权力体系的解决方案,而是该体系本身的一部分。 巴特勒将巴尔宾的早年并非置于“快乐虚无”之中,而是置于一个更大的轨迹上,始终是社会控制的更大网络的一部分。 她最后指出,福柯在他的引言中对压抑观念的意外偏离可能是一种“忏悔时刻”,或为他自己的同性恋辩护,他很少谈论自己的同性恋,并且只允许自己接受过一次关于同性恋的采访。

iii. **莫妮克·维蒂格**: **身体解体和虚构的性**: 在这里,巴特勒追踪了维蒂格关于女同性恋作为对建构的性概念的唯一途径的思考。 根据维蒂格的说法,“性”的概念总是被编码为女性,一种通过缺席来指定非男性者的方式。 因此,被简化为“性”的女性无法摆脱将性作为负担。 维蒂格认为,即使是身体部位的命名也创造了一种虚构,并且构建了这些特征本身,将曾经的“整体”肢解。 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重复,“产生了最终被误认为‘事实’的现实效果”(115)。

iv. **身体铭刻,表演颠覆**: 巴特勒首先质疑“身体”本身是自然实体,它“不承认任何谱系”,一个通常无需解释的假设:“身体的轮廓是如何被清楚地标记为理所当然的基底或表面,性别意义被铭刻在其上,只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事实,先于意义?” (129)。 基于玛丽·道格拉斯在其《纯粹与危险》中提出的思想,巴特勒声称身体的界限已被绘制出来,以建立关于交换的限制和可能性的禁忌。 因此,霸权和恐同媒体将艾滋病带来的身体污染解读为与同性恋的性行为的污染相对应,特别是同性恋越过会阴这一禁忌的身体界限。 换句话说,巴特勒的论点是,“身体本身是禁忌的结果,这些禁忌通过其稳定的界限使身体变得离散”(133)。 巴特勒提出将“变装”作为一种打破外在性/内在性二元论的方式,最终嘲弄存在“原始”性别这一观念,并通过夸张来向观众展示,所有性别实际上都是编剧的、排练的和表演的。

结论:从模仿到政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这里,巴特勒试图构建一种女性主义(通过司法话语权力的政治),其中性别代词已被删除或不被认为是一个合理的类别。 她声称,即使是主体/客体二元论,它构成了女性主义实践的基本假设——“我们,‘女性’,必须成为主体,而不是客体”——也是一种霸权和人为的划分。 相反,主体概念对于她来说,是通过重复形成的,通过“意义实践”(144)。 巴特勒提出模仿(例如,变装的实践)作为一种方式来打破并揭示关于性别认同和居住在性别等“本体论场所”(146)的隐形假设。 通过重新部署这些身份实践,并揭示“成为”一个人性别的尝试始终是失败的,巴特勒认为,一种积极的、变革性的政治可以随之产生。

所有页码均来自第一版:朱迪斯·巴特勒,《性别困扰: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纽约,劳特利奇,1990 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
  • 朱迪斯·巴特勒,《身体的物质》
  • 米歇尔·福柯,《性史》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哀悼与忧郁症”
  • 埃里希·弗洛姆,《爱、性与母权制:关于性别的思考》
  • 露丝·伊里加雷,《并非一体的性》和《他者女人的镜鉴》
  •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诗歌语言的革命》
  •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亲属关系的原则》
  • 琼·里维埃,“女性气质作为一种伪装”
  • 盖尔·鲁宾,“妇女的交易:关于‘性的政治经济学’的笔记”
  • 莫妮克·维蒂格,《女同性恋的身体》和“一个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见《直思维》)
  • 雅克·德里达,“签名、事件、语境”
  • 雪莉·奥特纳,“女性对男性是否如自然对文化?”

进一步阅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维奇·柯比,《朱迪斯·巴特勒:现场理论》
检索自“https://wikibooks.cn/w/index.php?title=Feminism/Literature/Gender_Trouble&oldid=2286363”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