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普通天文学/长软短硬分类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面向开放的世界

长伽马射线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多数观测到的事件持续时间超过两秒,被归类为长伽马射线暴。由于这些事件构成了大多数群体,并且它们往往具有最亮的余辉,因此比它们的短时对应物得到了更详细的研究。几乎所有经过良好研究的长伽马射线暴都与快速形成恒星的星系相关联,在许多情况下还与核心坍缩超新星相关联。长GRB余辉观测(在高红移处)也与GRB起源于恒星形成区域一致。一个独特的伽马射线发射事件,GRB 110328A,持续时间超过两个半月,从2011年3月28日开始观测,起源于一个红移z = 0.3534的小星系的中心。该事件被解释为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吞噬一颗恒星,最有可能的是一颗白矮星,并向地球发射其辐射束。因此,它可以被视为一个暂时活跃的耀变体(一种类星体)。

短伽马射线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持续时间不到两秒的事件被归类为短伽马射线暴。这些事件占伽马射线暴的约30%,但直到2005年,还没有从任何短时事件中成功探测到余辉,人们对其起源知之甚少。从那时起,已经探测并定位了数十个短伽马射线暴余辉,其中一些与恒星形成很少或没有恒星形成的区域相关联,例如大型椭圆星系和大型星系团的中心区域。这排除了与大质量恒星的联系,证实了短时事件在物理上与长时事件不同。此外,没有与超新星相关联。这些天体的真实性质(甚至当前分类方案是否准确)仍然未知,尽管主要的假设是它们起源于双中子星合并或中子星与黑洞合并。在短伽马射线暴之后观测到数分钟到数小时的 X 射线闪光与小型初级物体(如中子星)在不到两秒的时间内被黑洞吞噬一致,随后是几个小时的较低能量事件,因为潮汐瓦解的中子星物质碎片(不再是中子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在轨道上,并螺旋进入黑洞。一小部分短伽马射线暴可能是由附近星系中的软伽马射线重复体产生的巨大耀斑。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