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全球议题:日本/儿童与教育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本章着眼于日本的教育及其对依赖该体系的儿童的影响。内容包括对教育史的简要回顾,日本教育的组织和开展方式,日本在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研究(TIMSS)中持续取得的高分,对教科书审查的担忧和争议,以及欺凌("Ijime")作为日本社会整体反映的问题。本章后面将是一个简短的5道题的测验。


日本儿童与教育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二战后,日本力图在经济、科学和技术上赶超世界西方大国,因此构建了教育体系,旨在以最短的时间实现这些目标。废除了以前的轨道系统,该系统在学生教育的早期阶段就将学生教育与特定的职业道路相匹配(一旦决定就几乎不可能改变),教育对所有日本人来说似乎是平等和公平的:通过个人标准化考试分数来晋升[1]

这些考试通常只包含基于事实和记忆信息的多项选择题,主要用于将儿童安置到高中和大学,尽管一些私立小学也使用它们来招生,测试年龄仅为5、6岁的儿童。

学校越有名望,考试就越难,竞争的学生就越多,任何一个学生被录取就越难。一些希望在同龄人中获得优势的学生可能在晚上除了正常的上学时间外,每周还要参加几次补习班("juku")。即使没有补习班,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紧张的经历,如果他们没有被他们选择的学校录取,也会非常失望。与之相关的自杀事件并不少见。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要求他们在这些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因为他们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被允许就读的学校[2]

日本公司在招聘选择时普遍采用一项政策,即对候选人毕业的大学给予过高的重视。大学的名气和声望越高,候选人获得知名公司工作的几率就越大。事实上,一些公司只招聘特定学校的毕业生。因此,如果一个人在教育的早期阶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就无法就读一所能为他们准备大学入学考试的中学,从而确保未来的职业生涯[2]

因此,通过创建这种竞争激烈的教育体系,只有那些就读于特定学校的学生才能获得最好的工作,人们不禁要问,他们是否真的彻底消除了他们原来的轨道系统。

2002年,政府实施了改革,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减轻学生日常学校生活的压力,并在他们心中培养对学习的热爱和享受,因为近年来许多日本儿童和青少年对学校失去了兴趣,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学校周从6天缩短到5天,每年课程减少了30%,并且在小学和初中创建了一个名为IS(综合学习)的新项目;这是一个没有教科书、没有特定科目学习的时间,除了班级本身、班级内的小组或个人学生选择学习的主题以外[3]。这些改革的效果将在后面更详细地讨论。


基础知识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进一步讨论之前,简要说明日本教育体系的动态将会有所帮助。

日本在二战后以美国教育体系为模式,创建了6-3-3项目:6年小学(不包括学前班或幼儿园)、3年中学和3年高中。之后是2年或4年大学。在日本,只有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然而93%的学生会进入高中,而这些学生中95%会从高中毕业。相比之下,在美国只有80%。对于那些知道自己不会上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选择上职业高中,这将为他们毕业后找工作做好准备。选择上大学的学生可以选择上大学导向高中,为他们准备大学入学考试[4][3]

在日本,有一个中央政府教育部门,称为文部科学省,简称文科省。文科省控制公立和私立小学的课程,并且对初中课程也有很大发言权。高中通常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管理,但文科省在许多方面仍然有发言权。例如,日本小学使用的任何教科书都必须首先获得文科省的批准。因此,他们能够审查日本青年学习和相信的内容[3][2] 这将在后面更深入地讨论。

日本的典型班级规模与美国的标准班级相比相当大,但美国认为大班级规模是一个问题,而日本则认为它是一种有效且受欢迎的方法。根据我在日本的个人经历,2009年6月,我在东京共立大学加入了人类学教授植木武志博士的课堂,第一件让我震惊的事情是他的课堂有70多名学生。根据我在美国学校的经历,我只在大学和大学的演讲厅课堂上见过如此多的学生。当我问植木博士那堂课是否是演讲课,并向他解释我的惊讶时,他说那不是演讲课(至少按照我的理解),实际上是他这学期教的较小的课程之一。他证实,这个数字对于许多日本课堂来说并不典型。


2002年改革的效果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不必拐弯抹角:很少有老师或家长喜欢这些改革。尽管课程减少了30%,但老师们发现很难为学生做好充分的入学考试准备。家长们觉得孩子对学校没有更喜欢,也没有像他们应该的那样为入学考试做好准备。即使很多学生也说,旨在帮助他们培养学习热爱的IS(综合学习)等新项目是浪费时间,并从他们准备入学考试的时间中夺走了宝贵的时间[5]

最重要的是:由于每个人都过分关注入学考试,因此要对课程做出任何真正的改变都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由于入学考试是学生压力如此之大的根源,只有当它们以及围绕它们的系统进行改革时,才能取得真正的进展。在此之前,2002年进行的改革只是对需要缝针的伤口进行包扎。虽然IS项目在小学似乎足够有效,但在孩子进入初中时,它就变得毫无价值了[5]

IS 指的是小学中专门为班级或小组项目而设置的一节课,鼓励学生选择他们认为与当前问题(如环境或经济)相关的主题。不指定教材,而是鼓励学生独立研究,并在课程结束时提交论文或项目。指导老师很少进行监督。在初中,这种体验从小学的动手操作方式转变为写研究论文。他们仍然必须找到自己选择的主题,但它不再被视为有趣。通常,只有那些本来就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初中IS中表现出色。而系统最希望引导并培养对学习热爱的那些学生却继续徘徊不前。[5]

老师们,尤其是初中专门的老师,往往讨厌IS,因为它没有来自上层的指导,所有的计划都留给他们。由于每个学生都研究自己选择的主题,所以一个数学专业班主任很难帮助和支持一个在亚马逊森林砍伐问题上寻求指导的挣扎学生。这使老师脱离了他们作为自己领域的专家而感到舒适的常规区域,并置身于一个不确定的领域。许多老师承认,由于IS的评分模糊,并不一定要求,他们反而利用分配的时间来学习学生落后的其他科目。[5]

希望文部科学省能开始明白,如果他们的目标是减轻学生的压力,那么他们需要改革给学生带来压力的问题。如果他们希望培养日本青少年对学习的热爱,他们需要要么想出一个不同的方法,要么更好地培训他们的教师队伍,以便他们能够相应地处理这个问题。


TIMSS测试成绩

[edit | edit source]

日本在国际标准化考试中继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领域。TIMSS每四年进行一次,测试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数学和科学知识。日本,与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继续排名很高。2007年TIMSS的最新结果显示,在全球四年级学生中,日本在数学和科学知识方面排名第四,八年级学生在数学方面排名第五,科学方面排名第三。相比之下,美国四年级学生在数学方面排名第九,科学方面排名第八,八年级学生在数学方面排名第十,科学方面排名第十一。这些差异可能看起来不太明显,但是当一个人观察亚洲国家和美国之间的实际分数差异时,差距确实相当大。[6]

至于日本为什么表现如此出色,据推测是因为日本教育体系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参加标准化考试(入学考试),因此他们在其他类似考试(如TIMSS)中也能取得优异成绩。[3]


教科书修订和审查

[edit | edit source]

由于日本政府部门文部科学省有权决定哪些教科书可以供日本小学使用,因此他们会选择那些支持他们政府和政党信仰的书籍,这是合乎情理的。这正是许多日本公民以及包括美国、中国和朝鲜在内的外国国家所争论和攻击的。在历史教科书方面,最近在二战和日本侵略、无数战争罪行和那段时期发生的暴行方面进行了大量修改。[3]

一些最大的争议涉及二战期间被称为“慰安妇”的性奴问题在较新教科书中几乎或完全被省略。如果教科书中提到了她们,也是非常简短的,没有详细说明,或者被严重低估。[7]

同样,被称为“南京大屠杀”的事件也被“善意”地重新命名为“南京事件”,而发生在那里的无数暴行和死亡要么没有被提及,要么使用精心选择的词语和短语被“善意”地低估。[7]

其他措辞修改包括在提及日本及其过去军队时,更改了“侵略”和“入侵”等词汇。例如,诸如“日本加剧了对朝鲜的入侵”之类的句子变成了“日本加剧了对朝鲜的推进”。[7]

同样被低估和遗忘的是中国人在日本可怕的医学实验中遭受的苦难。日本政府已经承认并(有争议地)为这些问题道歉,这使得文部科学省似乎有意让日本年轻人永远不要了解他们国家过去错误的严重性,即使他们鼓励他们学习这些错误。[7]

日本,与任何国家一样,需要展现战争的双方,并且不应忘记他们的历史,无论历史多么可怕。如果这些修改继续发生,过去重演的可能性只会增加。考虑到二战仅仅发生在几十年前,并且考虑到日本及其军队犯下的许多暴力行为,许多外国国家,尤其是那些在二战期间成为日本受害者的国家,对这些修改感到非常愤怒和不安。


"Ijime"

[edit | edit source]

"Ijime"是日语中的“欺凌”一词,但其含义与西欧或美国通常认为的含义略有不同。在西方,欺凌通常被孩子们定义为一个体型更大的孩子威胁、利用或身体或情感上虐待一个体型更小的孩子。该描述中的关键词是“一个”。作为个人主义社会,这是有道理的。然而,日本是一个集体主义文化,因此成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和团队成员被认为比个人的观点、需求和愿望更重要。那些不符合多数人标准的人,那些被认为“不同”的人——无论是好是坏——都容易成为“ijime”的受害者。[8]

在日本,欺凌被描述为一个群体针对一个人的事件。一群“正常”的多数人会孤立和针对一个由于某种原因不适合群体的个人。这些欺凌者使用的攻击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身体暴力通常很少见,尽管并非闻所未闻。[8]

日本学校的欺凌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当时该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儿童和青少年自杀事件。受害者通常留下遗书,声称由于在学校遭到持续的欺凌,他们失去了活下去的意志,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人间炼狱。父母对这些死亡事件感到愤怒,指责支持他们的老师和教育体系没有尽力阻止或制止这种攻击,但老师们声称他们没有意识到任何这样的事情,或者如果他们注意到了,他们认为孩子们只是在开玩笑或玩游戏。由于像今天这样的欺凌在战后日本非常罕见,并且考虑到日本人认为过多地干预孩子的事情会阻碍他们成长为负责任的成年人,因此老师和家长都很容易忽视微妙的仇恨、暴力和侵略行为,这些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侵蚀受害者的整体幸福感。有时,受害者变得如此绝望,以至于他们诉诸于自杀等极端的方式来逃避。[9]

日本学生欺凌的形式主要倾向于人际关系,使用间接攻击策略,例如散布关于目标孩子的谣言或无视他们。其他策略包括偷窃或毁坏他们的财产(例如鞋子、背包、书籍),或者通过武力或武力威胁强迫受害者执行违法或令人尴尬的行为,然后用照片或视频记录下这一行为,并使用这些证据来勒索受害者。被勒索的受害者被迫为欺凌者做其他不愿做的事情,例如做作业、家务、为欺凌者偷东西,甚至对欺凌者的其他受害者进行身体暴力。如果被抓,最初的欺凌者很难受到责备,因为他们实际上从未亲自动手,而被抓的受害者通常不愿意解释真实情况,因为他们害怕勒索材料会被泄露给他们的同伴、学校教职工或家人。[8]

为了对欺凌问题负起一定的责任,日本文部科学省试图实施措施来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但迄今为止,这些措施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完全无效。有人指出,由于欺凌行为在日本社会非常普遍,所以很难阻止孩子们模仿他们所看到的企业 CEO 和政客在发生丑闻时的行为:假装对任何不当行为一无所知,然后神秘地发现秘书或其他下属对他们所指控的事情负责,让他们来背锅。 [9]

在日本,超过 80% 的学生在初中阶段会以欺凌者、受害者或旁观者的身份接触到“いじめ”[8],不可否认,日本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蔓延到整个社会。在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里,与众不同是不利的。


日本是国际考试成绩的领先者,其教育制度令许多国家羡慕,但也并非没有缺陷。尽管日本不断尝试改革,学生们对学校的兴趣却越来越低。从出生那一刻起,那些最有希望取得成功的学生是那些父母送他们去私立幼儿园的学生,在那里他们将接受如何通过著名小学入学考试的培训,这些小学将为他们通过初中入学考试做好准备,然后是他们选择的高中,最终是他们选择大学的入学考试。所有这一切最终将有望让他们有机会被他们心仪的公司雇用,以便他们能够过上幸福而富有成效的成年生活,并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然而,这种压力对任何人都很不健康,从小就了解这个体系并伴随它长大,可能导致有些人走向崩溃,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日本的中央教育体系表示,他们希望改革课程,以培养学生对教育的热爱,使年轻人具备在全球市场上竞争的能力,然而,通过严格控制他们学习的内容和编辑教科书,人们质疑他们是否在实践他们所宣扬的理念。

在日本,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包括学习、考试取得好成绩、符合群体和社会规范,而且很少得到成年人的直接指导,欺凌行为变得普遍,几乎被认为是一种被接受和认可的行为。

如果日本教育体系希望改变,正如文部科学省所说,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1) 日本的教育体系采用的是 _____ 模式。

A) 5-3-4
B) 6-3-3
C) 6-2-4
D) 5-3-4


2) 根据 2007 年 TIMSS 考试成绩,日本四年级学生在科学方面的排名是 _____,而美国是 _____。

A) 第 4 名;第 9 名
B) 第 5 名;第 10 名
C) 第 4 名;第 8 名
D) 第 5 名;第 11 名


3) _____% 的日本学生上高中,其中 _____% 的学生毕业。

A) 95;93
B) 99;95
C) 95;99
D) 93;95


4) 解释一下日本和西方国家欺凌行为之间的区别。


5) 为什么学生在入学考试过程中会承受如此大的压力?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Berman, David M. (1987). Educational Reform in Postwar Japan: A Case Study of the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Chiba Prefecture. Retrieved May 16, 2009.
  2. a b c Japanese Education. Japanese Education and Literacy: Japan's Educational History, Schools and Curricula, Issues in Education (2000). Retrieved 28 June, 2009.
  3. a b c d e ERIC Development Team (2001). Japanese Education in Grades K-12. ERIC Digest.
  4. Education Japan. Japan Guide: Japanese Education System (2001). Retrieved 28 June 2009.
  5. a b c d Bjork, Christopher (2009). Local implementation of Japan's Integrated Studies reform: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efforts to decentralise the curriculum. Comparative Education, 45(1), 23-44.
  6. Highlights from TIMSS 2007. Highlights from TIMSS 2007: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chievement of U.S. Fourth and Eighth-Grade Students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2008). Retrieved 28 June 2009.
  7. a b c d History Textbooks. Tawaea, Yoshifumi.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Whither "Comfort Women" and the "Nanking Massacre"? (2001). Retrieved 28 June, 2009.
  8. a b c d Maeda, Rie (1999). Ijime: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 Collective Form of Bullying among Japanese Students.
  9. a b Kobayashi, Futoshi (1999). Bullying in Japanese Schools.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