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上帝与宗教宽容/关于上帝的基础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宗教中的上帝

上帝是一个谜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维基百科:在一神论和多神论中,上帝被认为是最高存在和信仰的主要对象。[1] 神学家描述的上帝概念通常包括全知(无限知识)、全能(无限力量)、无所不在(无处不在)、全善(完美善良)、神圣简单性以及永恒和必要的存在。在有神论中,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维持者,而在自然神论中,上帝是创造者,但不是宇宙的维持者。一神论是相信上帝存在或相信上帝的独一性。在泛神论中,上帝就是宇宙本身。在无神论中,上帝被认为不存在,而在不可知论的语境中被认为是未知或不可知的。上帝也被认为是无形的(非物质的)、一个有个人性的存在、所有道德义务的来源以及“最伟大的可想而知的现存”。[1] 许多著名的中世纪哲学家和现代哲学家都提出了赞成和反对上帝存在的论据。

在每个主要宗教中,对上帝的定义都有所不同。在宗教中,我们还发现了上帝的个人和抽象术语。许多开悟的秘修人士认为上帝是一个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上帝是宇宙中更高维度的存在。在佛教和印度教中,上帝的抽象术语占主导地位。在佛教中,最高的原则被称为涅槃,在印度教中被称为梵天。

耶稣称上帝为父。摩西更多地以抽象的方式提到上帝。他关于上帝的中心定义用“我是”这两个词来描述。这些词指的是上帝作为一种幸福的生存状态,在那里人们体验到启蒙。

通往上帝的道路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摩西将他的杖扔到地上,它变成了蛇。这是唤醒昆达里尼能量(通常被描绘成蛇)的练习的象征。杖是激活昆达里尼能量的人的脊柱。内心的快乐和启蒙随后会在这个人身上出现,他或她会获得特殊的灵性能力,如治疗、能量转移、圣灵的果实。

摩西是埃及王子。他从埃及祭司那里接受了关于走上启蒙之路的知识。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可以说摩西的道路包括沉思和冥想、祈祷(或想象上帝或天堂,并用咒语与他们联系)。

如果你只把别人看作和你一样重要,你就无法完成彻底的自我牺牲。圣经说:“爱人如己。”圣经假设每个人都爱自己。你需要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这对有些人来说很难,因为很多人内心都非常破碎。这个想法并没有错。我需要先快乐和平静,才能把快乐和平静带到世界上。否则,帮助别人会开始变得神经质和强迫。如果情况变得如此,就无法牺牲自我。给予和无处不在的爱更多的是一个人自身快乐的自然表达。

维基百科:苦难,或广义上的痛苦,[1] 可能是与个人对伤害或伤害威胁的感知相关的令人不快和厌恶的体验。[2] 苦难是构成情感现象的负面效价的基本要素。苦难的反面是快乐或幸福。宗教处理“为什么存在苦难?”“苦难有什么目的?”以及“我们如何克服苦难?”的问题。亚伯拉罕诸教主要认为苦难是对不顺从上帝旨意的惩罚。基督的苦难,以及耶稣的死亡被认为是基督教的救赎。大师埃克哈特说:“能最快带你走向完美的动物是苦难,没有人能像那些与基督同在最深切的痛苦中的人那样深刻地理解幸福。"

沙漠教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维基百科:沙漠教父(也有沙漠母亲)是主要是住在埃及斯凯蒂斯沙漠的基督教隐士、苦行僧和修士,从公元 3 世纪开始。教父箴言集是早期沙漠僧侣和修女的著作集,代表了他们所接受的智慧,至今仍以沙漠教父箴言集的形式印刷出版。最有名的是安东尼大帝,他于 270-271 年搬到沙漠,被称为沙漠隐修主义的创始人。

从隐士僧侣的非正式聚会中发展起来的沙漠隐修社区成为基督教隐修主义的模式。阿索斯山的东部隐修传统和西部的圣本笃规则都受到了沙漠传统的影响。所有中世纪的隐修复兴都以沙漠为灵感和指导。许多东部基督教灵性,包括赫西卡主义运动,都起源于沙漠教父的实践。甚至像宾夕法尼亚州的德国福音派和虔诚派、现代虔诚运动和英国卫理公会复兴这样的宗教复兴也被现代学者认为受到沙漠教父的影响。

一位沙漠教父坚信,一段关系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作为一名隐士的生活更平静,更令人愉快。另一位沙漠教父试图把女人看作人,而不是性对象。第三位在附近的地方有女朋友。当他的同伴僧侣来探望他时,他把她藏在一个编织的篮子里。一位圣父发现了她,但他没有告诉其他僧侣。他只是在访问结束后把他拉到一边,告诉他要多加注意。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