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哈贝马斯评注/书籍/TCA1/p18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论证与力量 (18.1)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无法通过依赖日常惯例来解决分歧,而必须在论证和潜在或实际使用武力之间做出选择。论证是一种最终基于理性的实践,因为论证参与者的理性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在必要时,在适当的情况下,为他们的表达提供理由。为此目的而有效的理由可能包括三种不同的理性表达及其相应的言语行为:客观(陈述性言语行为)、规范性(命令性言语行为)或主观(表达性或偏好性言语行为)。

潜在或实际使用武力(即论证的否定)发生在情况未能提供必要的条件——调节原则——用于建立一个可以给出和讨论理由的交际环境。这些条件包括存在一些人,他们在当时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自主权和责任,并且对批评持开放态度,并愿意讨论理由而不是断言教条。这些条件是理想言语情境的组成部分,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但它被默契地理解为交际的理想——也就是说,如果一方或多方不理解它,就会否定他们参与理性论证的能力。它是极限情况,因为完美是极限情况:在其规定的标准内,人们无法超越它。

根据上述评论,一个例子将出现在教授没有威胁或命令,而是简单地断言和重复教条(例如,“民族志课程总是必不可少的”)的情况下。即使没有这个,教授和学生之间的社会地位和自主权的差距通常也会限制后者自尊地进行有力的辩护的自由,以至于几乎任何教授和学生在课程问题上的分歧都倾向于违反上述一项或多项调节原则,尽管似乎不太可能所有此类违反都将被主题化(即,成为随后讨论的主题本身)——事实上,学生这样做可能会很冒险。

策略行动与交际行动 (18.1)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策略行动试图从他人那里获得一些东西,不同于诚实。在没有真诚的情况下,主观状态的表达未能提出有效性主张,因此,与交际行动不同,它不是理论或实践话语的候选者。一个例子是,一个人说他/她喜欢某件事,而实际上他/她不喜欢,并且只是为了在听众心中营造自己的形象而这么说。

根据与学习交织在一起 (18.bot.3)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真理主张是对客观事物状态的断言。因此,它们是有效性主张的子集,后者还包括规范性和主观理性表达。哈贝马斯理解“理论话语”为对真理主张进行主题化和讨论的论证,而“道德实践话语”为对规范性主张进行主题化和讨论的论证。论证中提出的理由可能包括客观、规范或主观表达,所有这些都是(或至少可能具有)理性的。

然而,我不确定理论、道德实践和主观形式的话语是否都能被确立。所有这三种话语都是可证伪的(例如,指出我对主观心境状态的指控与我的外在情感不符),因此是有效性主张的子集。但是,可证伪性的意义在于,所讨论的表达“因此与客观世界(即与事实的关系)有关,并且对客观判断开放”(TCA1,第 9 页)。说规范或主观表达“满足了理性前提,如果以及只有”它与客观性有这种联系(同上),似乎等同于说言语行为只有在直接或通过客观化,将客观世界置于前台的情况下才是理性的)。当然,客观表达在这种意义上是“可以被批评和确立的”(TCA1,第 9 页);但似乎规范或主观表达本身并非如此,而是可以通过客观化来做到——也就是说,当它得到客观、现实世界的理由的支持,这些理由提供了它的根据时(TCA1,第 39 页)。

根据与学习交织在一起,因为学习依赖于成功识别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的能力,以及从假设的驳斥和干预失败中吸取教训的能力(TCA1,第 18 页)。在文化研究中,似乎学习的这三个方面都与之相关,因为一个人必须学会像所研究的人一样思考。同样,在发展环境中,哈贝马斯认为,学习最好理解为通过能力阶段的内部发展,无论是在个人身体(皮亚杰)方面还是在道德实践(科尔伯格)方面。对内在性的强调似乎表明,发展研究最好不要作为对个人特定类型知识或表现能力的相对能力进行的外部判断系列,而是作为对在那个时候成为他/她的内部、现象学理解。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