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哈贝马斯评注/讨论/品牌概述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基于对A. Brand(1990)的《理性的力量:哈贝马斯交际行动理论导论》(The Force of Reason: An Introduction to Habermas’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的解读,概述了哈贝马斯的《交际行动理论》。悉尼:Allen & Unwin。

哈贝马斯认为理性在历史上起作用。正如黑格尔所说,“理性统治着世界”。但对哈贝马斯来说,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被绝对精神所决定。相反,这意味着人们具有理性的能力。理性是语言固有的,而语言是“交际”行动发生的方式。

人们最初以仪式的方式使用神圣的符号。但社会整合最终变得越来越少地依赖于神圣的象征,而更多地依赖于交际行动。对宗教传统的被动服从被共享的、理性驱动的理解所取代。这就是“理性化”的过程。语言是这一过程的关键部分。语言推动着人们走向共享理解。

存在一个集体学习过程。交际理性通过这一过程不断发展。道德进步由此产生。法律是这一进步的最佳例证。

法兰克福学派与韦伯一样对进步持悲观看法。这些思想家在忽视理性的某些重要方面时犯了错误。这是因为他们过于关注意识。

进步并非不可避免。交际理性并非有保障。它取决于历史的偶然性。逻辑上可能发生的事情(根据逻辑)与实际发生的事情(由于事件)之间存在差异。

我们的世界经历了自由和意义的丧失。这是因为西方社会一直经历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性化进程。首先是生活世界过程。生活世界具有社会、文化和个人维度。这里讨论的是社会维度。在社会层面,生活世界过程指的是社会中所有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由交际行动组织起来。

社会以两种方式自我延续。一种是象征性的。通过语言,社会再现其符号。这就是生活世界中发生的事情。

社会自我延续的另一种方式是物质性的。通过建立某些面向行动的子系统——特别是政府和资本主义市场——社会安排了物质的保存。这些子系统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系统是上述两种理性化进程中的第二个。

系统中发生的理性化是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这尤其体现在法律中。

资本主义市场引发危机和社会紧张。系统扩张以抵消这些危机和紧张。当它扩张时,系统损害了生活世界。它“殖民”了生活世界。

在损害发生时,共享的理解不再通过语言(特别是法律语言)发生。相反,它正在通过前面提到的面向行动的系统发生,即政府和市场。这些系统的复杂性挫败了依靠语言实现共享理解的尝试。

在政府和市场中,人们和行动并非通过语言寻求共享理解而联系在一起,而是通过权力和金钱联系在一起。资本主义市场扩张是为了抵消资本主义剥削造成的问题。

市场扩张到生活世界象征性(即非物质性)再现的领域。这损害了生活世界,削弱了它通过交际行动维持其整合的能力。由此导致社会病理(例如,意义的丧失)。

这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系统不一定是邪恶的。只有当生活世界停止控制它时,它才会变得危险地膨胀。当生活世界失去对正在发生的大局的认识时,它就无法行使这种控制。这种视角的丧失是由于社会积累的知识没有得到有效地共享。这是因为知识被埋藏在专家之中,没有广泛传播。结果是意识碎片化。

人们在试图理解生活世界时应该采取参与者的立场——他们应该使用交际理性——。但他们应该采取外部观察者的立场——他们应该使用工具理性——在试图理解系统时。批判理论试图重建基本的交流。

从以往观点的过渡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霍克海默和韦伯都认为理性化导致了意义和自由的丧失。他们说宗教的衰落意味着宗教维持社会凝聚力的能力下降。科学并不是答案:它无法解释世界的存在,也无法解释人类如何融入事物的宏伟计划。

卢卡奇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像事物之间的关系。人们开始对自身和彼此采取机械的、计算的态度。他们使用“认同”思维;也就是说,他们从工具的角度来处理事物。科学是他们的向导,是他们的意识形态。

实证主义认为,知识是客观认识的对象与认识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孤独的、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认识它们并操纵它们。这是一种意识哲学,其中重要的关系是主体-客体关系,即关注对事物的有意识的操纵。

早期的批判理论失败是因为它采用了基本上是实证主义的视角。例如,韦伯关注的是孤立的行动者。这种方法是“目标理性”而不是“交际理性”。它反映了一种有缺陷的认识论:也就是说,它对知识是什么以及知识来自哪里有一个错误的认识。

实证主义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不存在无理论的观察陈述。即使是对客体的基本陈述也依赖于假设和假设。基本陈述之所以有意义,不是因为它们是基础性的,而是因为科学家们的共识是它们有意义。

因此,哲学理性使我们认识到,这些真理问题源于历史和社会学的发展。换句话说,理性是社会历史进程的结果;然而,在这样说的时候,哲学理性又一次试图假装它占据着高于历史和社会学的观察位置。

相反,哈贝马斯认为,理性存在于主体-主体关系中,在这些关系中,人们对主体-客体认知和操纵背后的意义达成共享的理解。这需要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

一个实证主义者可能会说,关注主体-主体关系会允许涉及规范和价值观的任意问题进入科学的客观世界。哈贝马斯说,不存在实证主义者所设想的科学的客观世界。相反,正在发生的事情是,规范和价值观(以及内在状态和情感)现在也被认为属于科学领域。理性的范围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要大得多。

动物有交流和传达事实的能力。人类使用语言却超越了这一点。一旦一个人使用语言,他/她就暗示他/她正在参与一项共同的人类努力,以达成共识。(当然,共识需要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

在理想的言语情境中,交流展现了其充分的理性潜力。如果每个人都有公平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那么理想的言语情境就可以发生。语言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导向,即实现理想的言语情境。这是非历史的;它适用于各个时代的人们。

行动与交际理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共享理解是在主体间实现的,即在主体之间。在达成共享理解后,人们可以进行协调行动。

专注于实现共享理解的行动是“交际行动”。相比之下,如果行动以主体为导向,则专注于实现成功的行动是“策略性”的;如果以客体为导向,则为“工具性”的。在交际行动中,人们交换语言(或非语言表达形式)以相互说服并达成理解。

在市场和政府中,行动以策略方式协调,以实现个人互补但以自我为中心的目標。人们在参与交际行动时也可能追求个人目标;但这些目标是在共识的背景下追求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交际理性意味着每个人都获得公平的结果。然而,市场并非以平等为导向,而是以有利于个人私利的目标理性活动为导向。行动决策基于物质(即经验)的影响——而不是基于能够被批判的、用语言表达的有效性主张。

存在三种可以被批判的有效性主张。每一种都指向一个不同的世界。因此,除了上述有缺陷的认识论之外,目标理性也具有有缺陷的存在论(即对现实的错误理解)。

交际理性与目标理性都认为存在(1)真理主张,它指向客观世界。但交际理性还认为存在(2)规范主张,它指向社会世界,人际关系在此受到规范,以及(3)主观主张,它指向个人的个人体验。

这三种有效性主张占据着不同的本体论世界,因为它们为试图就某种情况达成共识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视角。这三种视角对应于语法中的第三人称(即“他”、“她”或“它”,或复数形式的“他们”)、第二人称(即“你”,无论单数还是复数)和第一人称(即“我”或“我们”)。换句话说,当我们谈论“它”时,我们是在客观地、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说话。当我们谈论“你”时,我们是在规范性地说话(例如,“你应该这样做”)。而当我们谈论自己(“我”)时,我们是在主观地说话。

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语言能力意味着你在一种语言中拥有有限数量的词汇,能够以无限多种方式排列这些词汇,并且能够判断这些无限多个句子中的每一个是否符合该语言的规则。哈贝马斯出于类似的目的创造了“交际能力”:你能够应用关于在交际中使用句子的规则。我们依靠这些规则来确定一个陈述指的是哪个世界。

交际有两个层面:话语(即口头讨论)和交际行动。话语是试图将所有内容转化为口头表达的交际。有效性主张(例如,关于你的主观视角)可以在行动层面提出;但理论上,这些行动也可以用语言进行探讨,反之亦然。

真正的共识与强迫或伪装的共识之间存在差异。话语可以导致真正的共识。实现这一点需要一个理想的言语情境(如上所述),该情境允许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这些言语情境在几个世纪里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言语结构包含人类理性的情境。

因此,我们可以将交际能力(如上所述)描述为通过语言实现理性的能力。它包括能够为特定情况选择正确类型的话语的能力。我们使用理论话语来讨论客观世界;我们使用实践话语来讨论规范的、社会的世界;我们使用 _____ 话语来讨论主观世界。

在理论话语中,我们讨论什么是真实的。在实践话语中,我们讨论什么是正确的。在主观话语中,我们讨论 ____。

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的概念。你发出某种话语。如果你的话语陈述了一个有意义的命题,那么它就是“言内行为”。但你的话语通常也执行某种行动:它做出承诺或表达某种情感。奥斯丁将这种言语行为,这种执行性方面,描述为“言外行为”。

因此,语言的作用远不止像实证主义者和“意识哲学”所设想的那样,仅仅是对客观世界进行陈述。言语行为(即言外行为部分)提供了宝贵的服务,表明正在做出哪种有效性主张。我们应该如何解读一个陈述?言语行为告诉我们,该命题是否与客观、规范或主观世界相关。

奥斯汀将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区分开来。你可以说,“我不会去那里。” 这是一个言内行为。你可以将其改写为,“我保证我不会去那里。” 这是一个言外行为。但假设你在说谎。尽管你做出了承诺,但你实际上会去那里。你不能说,“我现在正在通过承诺不去那里来欺骗你。” 这样做会破坏你的目的。

与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不同,这种言后行为(即说你不会去那里,而你计划这样做)并非由陈述的实际口头内容组成,而是由你打算产生的影响(即欺骗)组成。在言后行为中,你隐藏了自己的真实目标。为了达成共识,你需要言外行为。言后行为的存在表明,言语行为属于策略性行动,而不是交际行动。

在真正的交际行动中,言外行为目标是公开讨论的主题,并且随着参与者不断重新调整自己对其他参与者提出的有效性主张的态度而发生变化。但言后行为目标并不一定会像理性所要求的那样发生变化。对隐藏的策略目标的追求依赖于——寄生于——他人利用语言在交际行动中为了达成共识。

除了以社会为导向(即面向主体)的交际行动和策略行动之外,还有以客体为导向的工具性行动。它可以根据其对物理世界的干预效率进行评估。因此,交际行动是这三种形式中唯一一种以达成共识而非实现预定结果为导向的形式。

解释性理解与生活世界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大型讨论。首先,许多交际是非语言的。更重要的是,交际具有协调行动的作用;它对行动具有影响。人们理解在言语行为中提出的主张的含义。他们肯定或否定。如果他们肯定,他们会根据社会强加的义务采取行动。如果他们否定,他们可能会结束互动,或者继续进行讨论,这可能导致一或多方改变立场。

当我们相信说话者可以为该主张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时,我们就理解了在言语行为中提出的主张。通过这种理解,言外行为协调行动。一种令人信服的理由是逻辑;另一种理由是官方授权(例如,警察)。你理解的东西可能是逻辑;或者,在后一种情况下,你有一个规范性言语行为,并且你被说服去做那个人所说的话,尽管你没有任何可以解释他的命令的知识。

“陈述性”言语行为指的是客观世界。“规范性”言语行为指的是规范世界。“表达性”言语行为指的是主观世界。如果我说我讨厌鸡肉,我是在表达一种内在的主观状态。其真实性可以通过我的行为来检验(例如,我不吃鸡肉)。

命令(即命令)是策略性行动,而不是交际行动。要成为交际行动,必须提出可以辩护的理由的主张,以便达成协议。

当所有三个世界都参与人际关系时,通过交际行动实现共识。在客观层面,人们共享被认为是关于世界的真实知识。在规范层面,说话者试图执行适合该情境的言语行为。在主观层面,说话者通过表现出陈述了自己的真实信念或感受来产生信任。通过这种方式,言语行为增强了人际关系。当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个似乎缺失时,它们也可能受到质疑。

以达成共识为导向的交际行动往往涉及所有三个世界。但有可能存在相对纯粹类型的交际行动,这些行动主要由针对这三个世界中的一个世界的言语行为组成。对话主要由陈述性言语行为组成;规范性行动主要由规范性言语行为组成;戏剧性行动主要由表达性言语行为组成。

这三种行动中的每一种都可以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判或质疑。第四种行动,即目的论或目标导向(即策略性或工具性)行动(即目标理性)也是如此。每种行动的标准是:目的论言语行为应该有效;陈述性言语行为应该提出对客观真理的有效主张;规范性行为应该代表什么是正确的;戏剧性行为应该真诚。

Verstehen(德语,意为“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指的是社会科学家取得的解释性理解。韦伯认为,这排除了对科学家正在观察的内容进行判断。哈贝马斯说,科学家不能像一个冷漠的外部观察者那样行事:他/她必须采用参与者的观点并做出他们会做出的判断。这就是“执行性”立场或态度。

解释性理解的检验是能够预测一个人为了支持某个特定言语行为而提出的理由类型。理由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存在某种理性标准,根据该标准,理由被认为是有说服力的。要理解某人的理由,你必须对其进行评估。如果你想根据他们自己的标准来评估它们,你必须调整你对他们的理性概念与你的理性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但无论如何,社会科学家都必须对他/她正在观察的内容做出判断。这是确定主体行为是否理性的唯一途径。

理性具有普遍的结构;它不是文化限定的——当然,假设我们正在讨论与上述四种不同行动相关的理性,并且没有将其仅限于目标理性。每种文化都有其对真理的客观、规范和主观主张。像社会科学家一样,情境参与者理论上可以切换到另一个(例如,客观)话语层面,尽管在实践中,科学家可能遇到的限制较少,从而阻止他们这样做。

生活世界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庞大集合的未言明、假设的想法。一个文化中的人们共享相同的生活世界。这有助于对客观、社会或主观世界中的事物达成共同理解。交际行动发生在生活世界中,更新和改变生活世界。

你无法完全意识到你的生活世界。在你所看到的视野之外,总会有另一个视野。但是,例如,当你与来自另一个文化的人打交道时,他们没有相同的共同理解,你就可以意识到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生活世界有三个结构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和人格。因此,生活世界概念不仅仅是知识理论。它是一个人们发展和更新其社会群体成员身份和个人身份的地方。在生活世界中,交际行动促进了相互理解、协调行动和社会化。

生活世界与三个形式化(即客观、社会或主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如下:沟通者基于他们共同的生活世界,对他们在客观、社会或主观世界中的某件事达成理解。因此,生活世界与这三个形式化概念并不相同。

生活世界正在走向理性化。理性化的结果是生活世界的要素变得更加清晰地区分开来。随着这种情况的发生,互动越来越依赖于通过理性论证形成共识。

这种理性化有三个方面。结构分化是一个方面。结构分化意味着(1)制度体系越来越脱离文化世界观;(2)人际关系在人格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变得突出;以及(3)个体活动在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关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以更新传统。

理性化的第二个方面是生活世界每个要素(即文化、社会和人格)中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区分。在文化层面,直接参与传统内容被抽象概念所取代。在社会层面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因为道德和法律原则变得不那么具体,而变得更加抽象。在人格层面,认知结构与具体经验分离(例如,一个人学习数学并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工作中使用它,而不是特定职业的知识)。

生活世界理性化的第三个方面是文化、社会和人格再生产过程的功能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儿童教育变得更加完善和专门化;为处理各种智力追求而开发了特定的机构和话语类型;专门的政治机构不断发展。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导致其隐含的世界观转化为明确的术语。一切都变得更加清晰,更容易被表达和批评。这导致了韦伯所描述的意义和自由的丧失。韦伯说,这是因为目标理性变得过分突出。哈贝马斯回应说,这种解释忽略了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完全不同的作用。

理性化与系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待续】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