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印度教/印度教寺庙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命名法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印度教寺庙在世界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名称而闻名,这取决于语言。词语 mandirmandira 用于许多语言,包括印地语,并源于梵语单词 mandira,意为“房子”(暗示神灵的住所)。在泰米尔语中,寺庙被称为“Kovil”或“devasthanam”,在卡纳达语中被称为“Devasthana”或“Gudi”,在泰卢固语中被称为“Gudi”、“Devalayam”或“Kovela”,在孟加拉语中被称为“Mondir”(মন্দির),在马拉雅拉姆语中被称为“Kshetram”或“Ambalam”。

印度的寺庙建造始于近 2000 年前。最早用砖和木头建造的寺庙已经不复存在。后来石头成为首选材料。寺庙标志着印度教从吠陀宗教的祭祀仪式过渡到奉爱或对个人神灵的爱与奉献的宗教。寺庙的建造和崇拜方式受古梵文经书《阿伽玛》的约束,其中有几部经书专门讨论各个神灵。印度不同地区的寺庙在建筑、习俗、仪式和传统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南印度与北方差异很大。在 1200 年至 1700 年的印度伊斯兰统治期间,数百座甚至数千座古代寺庙被毁(特别是在北印度)。因此,南印度仍然保留着更多大型寺庙。

在寺庙的仪式开光期间,宇宙无所不包的梵天被祈请进入寺庙的主石神像,通过仪式,使神像和寺庙变得神圣和神圣。

北印度寺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位于印度北阿坎德邦凯达尔纳特的凯达尔纳特寺,供奉湿婆神
巴基斯坦的提拉·乔吉安

北方的许多宏伟的古代寺庙已经不复存在。许多寺庙被穆斯林侵略者摧毁。然而,一些古老而美丽的寺庙仍然保存在偏远的地方,如卡修拉霍、奥里萨邦、拉贾斯坦邦等。在过去 100 年中,建造了许多新的大型寺庙。然而,大多数北印度寺庙都是简单的、小型建筑,满足当地人的需求。在 12 世纪到 17 世纪的伊斯兰统治时期,寺庙对繁复而昂贵的仪式的热情减退,北印度的大多数寺庙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与南印度寺庙的繁复仪式形成对比。此外,北印度寺庙往往不太正统,在许多情况下,所有人都被允许进入神灵的最内层圣殿并亲自崇拜神灵。在这种情况下,神像不会被装饰上贵重的珠宝。寺庙的最内层核心是神殿,那里供奉着神像(通常是固定石头),然后是一个供普通信徒站立并获得“darshan”(神的显现)的大厅。周围可能有或可能没有更多走廊、大厅等。然而,会有空间供信徒以顺时针方向绕寺庙行走,以示敬意。在北印度寺庙中,最高的塔楼建在至圣所之上。

南印度寺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位于印度卡纳塔克邦曼迪亚的曼迪亚·斯里·西拉迪·赛巴巴寺
喀拉拉邦的寺庙
位于泰米尔纳德邦坦贾武尔的布里哈迪什瓦拉寺庙群

南印度仍然矗立着许多大型的bannabs(宏伟的石庙)。仪式往往是正统的,而且很繁复,特别是在遵循泛印度梵文阿伽玛经文传统的大的吠陀婆罗门教寺庙。除了主要固定的石制神像外,还用panchaloha(五种金属合金——金、银、铜、锌和锡)制作了游行神像,这些神像被沐浴、穿着、装饰上贵重物品,并全年在各种节日中被带出游行。寺庙越富裕,节日就越隆重。

印度其他地区的寺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寺庙的建筑风格、仪式、传统、节日和习俗因地区而异。东印度和西印度的寺庙也有自己的特点。在南部,喀拉拉邦的寺庙与其他邦的寺庙截然不同。

印度海得拉巴的碧尔拉神庙

孟加拉寺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加尔各答的达克希内施瓦尔卡利寺

.

在孟加拉,由于缺乏合适的石头,寺庙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冲积的恒河三角洲,寺庙建造者不得不使用石头以外的其他材料。这催生了使用陶土作为寺庙建造媒介的做法。带有丰富雕刻的陶土外墙是孟加拉寺庙的独特特征。孟加拉的维什努布尔镇以这种建筑风格而闻名。

通常,要制作的图案的一部分会用手雕刻在砖块的一侧,然后烧制。在建造过程中,这些雕刻砖块被排列起来,构成完整的图案。

孟加拉风格的寺庙并不奢华。相反,大多数寺庙都是以孟加拉人建造的简陋的茅草屋为模型。这可以归因于奉爱教派的盛行,奉爱教派教导人们将神灵视为与自己亲近。因此,出现了各种风格,如do-chalachar-chalaaat-chala。然而,孟加拉也有一种流行的建筑风格,被称为 Navaratna(九塔)或 Pancharatna(五塔),比 Chala 建筑更奢华。达克希内施瓦尔卡利寺就是一个典型的九塔风格的例子。

习俗和礼仪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帕塔达卡尔的维鲁帕克沙寺,建于 740 年,采用德拉维达风格
柬埔寨吴哥窟寺庙群的航拍照片

与印度教寺庙相关的习俗和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充满了象征意义、庄严的尊重和对梵天创造的敬畏。

访问和崇拜印度教寺庙的游客必须在进入前脱掉鞋子和其他鞋类。大多数寺庙都有专门存放鞋子的区域。

印度教认为,所有生命形式都是由梵天创造的,人类必须与动物界共享世界。在寺庙里,常见的景象是流浪狗、神圣的奶牛和各种鸟类。

大型寺庙的信徒通常会带一些象征性的供品用于祈祷或“puja”。这些供品包括水果、鲜花、糖果以及其他自然界丰富资源的象征。印度的寺庙周围通常有小商店,印地语称之为“dukan”,它们出售供品,通常用香蕉叶等有机材料包裹起来。

美国马里兰州兰汉的斯里·西瓦·维什努神庙。

进入寺庙后,预计游客会双手合十,以示敬意。信徒走到内殿,诵读称为“mantras”的梵文圣句,遵循祭司(称为“pujari”)的指示,冥想和祈祷(称为“puja”),并将供品献给神像的脚下,象征着完全臣服和沉浸在全爱之神中。“murthy”通常放置在一个“mandap”或基座上,周围环绕着美丽的供品,如彩色布料、鲜花、香火或“agarbati”,以及来自海螺或大钟的声音。

您念诵的咒语通常是像“Om Namo Narayana”或“Om Namah Shivaya”这样的词语,意思是“向那拉亚纳(毗湿奴)致敬”或“向湿婆致敬”。接下来是一系列来自圣书的颂歌或诗句,例如《薄伽梵歌》、《奥义书》或《吠陀经》。祈祷结束后,信徒会跪下,甚至趴下,在全爱之神的象征面前鞠躬,并在心里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有祭司或“Pujari”,他可能会向信徒提供他祝福过的圣食,称为“Prasad”。食物本身是由信徒献给神灵的,由Pujari祝福,然后献给会众。仪式遵循东方款待规则,神灵是受尊敬的客人。他还可能在信徒的额头上涂上称为“Tilak”的圣红点,象征着祝福。参观著名寺庙的游客往往在这个时候感到内心喜悦、和谐与平静。

最后,信徒或游客会绕着至圣所顺时针行走,在每一边停一次,闭上眼睛,向全爱之神祈祷。信徒可能会在“pujari”说“Om Shanti”(意为“愿所有众生平安”)时,被洒上来自恒河圣水的圣水。

在宗教节日期间,寺庙里可能挤满了信徒,他们大声念经祈祷,营造出一种混乱但充满精神力量的氛围。可能会有称为“paandaas”的引导者,他们可以帮助您穿越人群,并快速完成“puja”(祈祷仪式)。

寺庙官员会公布开放时间,包括特殊“pujas”的举行时间。例如,“anjali”祈祷会在清晨到中午前进行,而“arati”祈祷则在晚上进行。同时还会公布宗教歌曲或音乐(称为“bhajan”)的演奏时间,这些音乐通常会由Dholak或Tabla独奏和/或手风琴独奏伴奏。此外,还会公布宗教舞蹈的日期和时间,例如由资深舞蹈演员表演的古典Bharata Natyam舞蹈。

印度教教导人们对穷人和弱者要有同情心和宽容。在寺庙出口处,信徒或游客经常会分发Prasad和金钱,以此向比他们不幸的人施舍。

如果游客在离开寺庙后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仪式就被认为是有效的。

BAPS Shri Swaminarayan Mandir 芝加哥

印度考古调查局负责管理印度大多数具有考古价值的古代寺庙。寺庙由一个董事会管理,负责管理寺庙的财务、运营和活动。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