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简介
印度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没有单一的创始人,并且具有高度仪式化的崇拜形式。各种教派将其宣称为一元论、二元论、泛神论、多神论、多神论或其任何组合。湿婆、萨克蒂、毗湿奴、 गणेश 和梵天代表印度教的最高秩序。定义印度教的典籍和诗歌是用梵文写成的,并且起源于古代。它们涵盖了关于神灵生活和爱情的史诗,关于形而上学问题的哲学论文,以及法律书籍。印度教是耆那教、锡克教和佛教的根源。在西方,它可以在克里希纳意识运动中找到。印度教是印度、尼泊尔和毛里求斯的多数宗教,也是斐济、苏里南、不丹、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圭亚那、特立尼达岛、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重要少数民族宗教。
印度教是当今世界所有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它普遍认为起源于公元前 2000 年至公元前 1500 年;尽管宗教文物形式的考古证据(在摩亨佐达罗遗址发现的被称为原始湿婆的印章,可追溯到公元前 2700 年)可能表明更早的时代。印度教拥有大量的宗教文本,没有一个文本被认为是唯一代表印度教的文本。最早的作品被收集在“《吠陀经》”的通用标题下,意思是“知识”。四吠陀:《梨俱吠陀》、《 सामवेद 》、《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是神圣的文本,包含来自古代印度的赞美诗、咒语和仪式。两部伟大的史诗,《罗摩衍那》由瓦尔米基创作,以及《摩诃婆罗多》由吠陀维亚萨创作,也被认为是印度教的神圣文本。《摩诃婆罗多》的一部分,《薄伽梵歌》,是现代印度最受尊敬的文本之一。它包含克里希纳神对库鲁克谢特拉战场上的阿周那的教诲。它描述了如何将普通人提升到神性并享受绝对的喜悦。
印度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宗教。印度教的仪式实践是宣称一个人是印度教徒的方法,而神学研究虽然很重要,但相对于仪式而言仍然是次要的。它是不同理论、信仰和哲学的融合。有两种流行的信仰:二元论和非二元论;分别代表二元性和非二元性的原则。二元性原则指出上帝和凡人是两种不同的存在。非二元性原则宣称所有生命形式都与最高存在(梵)相互联系。二元性原则指出,梵和所有生物的内在自我(灵魂)是同一个。即使是“正理论”的挑战者,即使是神的存在,也被认为是印度教的一部分。古代文本中都没有提到印度教这个词,他们使用的唯一术语是“达摩”或特定角色中人类的指导方针。人们可以将其视为最开放和民主的制度形式,在那里意识形态可以随时进出或修改。构成印度教基础的文本是由许多人在不同的时期写成的。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定义这种宗教。他们都处理它的一些方面。由于这种灵活性,这种宗教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根据印度教哲学,到达神或获得解脱是一个人的行为。闪米特宗教可能会强调追随特定个人或先知,这些个人或先知充当上帝意志的附庸,并接受权威性的宗教文本;例如《圣经》或《古兰经》。印度教教导说,没有特定的方法或书籍可以到达神或天堂。印度教哲学“萨尔瓦德瓦纳马斯卡拉克萨瓦姆普拉蒂加特查提”的意思是你可以用任何你选择的方式或形式崇拜,因为所有道路都是通往神的真实道路。印度教中的古鲁是一个人在宗教事务和崇拜方面指导他人的人。印度教徒认为古鲁是向神指路的向导。
ऋषि,古代圣贤,为社会福祉执行宗教仪式和服务,被认为是最早的吠陀经接收者。源于启示的印度教文本被称为 श्रुति。人们相信吠陀经是ऋषि发现的绝对真理,并从古鲁传给弟子,然后传给每一代。印度教徒相信 श्रुति证实了创造是有目的的,并且在可见的物理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些其他现实。印度教徒认为,自我(阿汉)是一种幻觉,通过阅读圣经或接受指导,一个人会意识到他们的出生和他们在世界上的当前“存在状态”是有目的的。印度教徒相信一个人的“存在状态”是前世善行或恶行的结果,当一个人死亡时,只有身体会消失。灵魂(阿特曼)将通过循环重生重新进入世界,这可能会以任何形式的生命物质表现出来。
श्रुति是一个梵文词,意思是“听到的”,而 स्मृति意思是“记得的”。后来,当人们开始使用 तदा पत्र(在梵文中, तदा是树的名字, पत्र意思是叶子,因此是 तदा树的叶子,这棵树非常大,适合书写和记录文本;一些写在 तदा树叶上的手稿仍然可以在印度博物馆找到)这些 श्रुति和 स्मृति被以文学形式记录下来。印度教拥有广泛的著作,被称为 टीका,这些著作对吠陀经、 श्रुति和 स्मृति文本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和解释。 टीका在梵文中大致翻译为注释或评论。
स्मृति之一,《摩奴法典》,是印度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法律来源。许多古代的印度教宗教文本至今仍被用作有关当代印度人社会和司法生活决定的参考点。现行的印度教婚姻法第 5 条和其他相关条款,关于印度教婚姻的庄严举行,是对古代吠陀印度教法的现代解释。印度教婚姻法中涉及离婚的其他条款是世俗的,与吠陀法无关。在印度教中,婚姻是一种宗教圣礼,新娘在此期间与她父亲家族的种姓断开联系,加入她丈夫家族的种姓,这种圣礼是不可逆转的。虽然印度教是印度法律和习俗的基础,但印度政治的世俗方法确保了现代思想仍然可以被采用。
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与印度教有着共同的过去。锡克教尊崇一些印度教经文和圣贤,印度教与印度另外两个古代宗教:佛教和耆那教之间进行了许多宗教思想的交流。印度教与古希腊和罗马的古代宗教有很多共同点,因为它的信徒只要通过参与仪式来证明敬虔和对神的崇拜,就不要被鼓励遵循正统的教条。对于印度教徒来说,《吠陀经》经文描述了理想行为和正确生活方式的概念。印度教的圣书——《薄伽梵歌》——宣扬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必须遵循的方式来获得解脱;摆脱世俗的束缚,摆脱轮回的循环。
三位早期神灵构成了印度教崇拜的核心——梵天(创造者)、毗湿奴(维护者)和湿婆(毁灭者)。婆罗门是梵文中的神或主。
印度教在 20 世纪经历了许多变化。它响应世俗民主的现代印度的建立,采用了新的思想和实践,并且仍然在信徒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