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往世书
往世书(梵语:पुराण purāṇa,意为“古代的”)是印度教的宗教文本。它们包含关于宇宙历史的叙述,从创造到毁灭,以及国王、英雄、圣贤和神灵的家谱。一些往世书是对宇宙学、地理学和印度教哲学的论述。它们通常以对话的形式写成。往世书连同圣典一起,是为了阐明吠檀多原则,并以故事的形式方便普通民众理解,以及灌输伦理价值观。
《摩诃婆罗多》的叙述者毗耶娑传统上被认为是往世书的编撰者。[1]最早的书面版本是在笈多帝国时期(公元4-6世纪)编纂的,并且通过历史参考文献和比较研究,大部分材料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及其后的几个世纪。这些文本是从印度各地收集的,由于文本中发现的相似之处,无法追溯一部往世书对另一部往世书的影响,因此,最好将这一语料库视为一个同步整体。[2]
最早的书面文本的日期并不能确定往世书的起源日期。[3]它们在被写下来之前是口头流传的[3],同时,它们也一直被修改到16世纪[3][4]及以后。
当全印度迦尸拉吉信托基金在迦尸王公维布蒂·纳拉扬·辛格博士的赞助和指导下成立时,对往世书的认真研究开始了,除了出版往世书的批判性版本外,该基金还出版了《往世书》杂志。 [5]
在《琴陀笈奥义书》(7.1.2)(约公元前500年)中发现了早期参考。 《广林奥义书》将往世书称为“第五吠陀”[6],itihāsapurāṇaṃ pañcamaṃ vedānāṃ,反映了这些神话的早期宗教重要性,当时可能以口头形式存在。该术语也出现在《阿闼婆吠陀》11.7.24中[7][8]。根据《摩蹉往世书》,[9]据说它们讲述了五个主题,称为Pancha Lakshana pañcalakṣaṇa(“五个显着特征”):[10]
- 萨尔迦:宇宙的创造。
- 普拉提萨尔迦:二次创造,主要是溶解后的再创造。
- 旺沙:神灵和圣贤的家谱。
- 曼万塔拉:人类的创造以及最早的人类。玛努统治的时代,71个天体 युग (Yugas) 或 308,448,000 年。
- 旺沙努查里塔姆:月球和太阳王朝族长的历史。
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显着特征”为其他传统的宗教经文所共有。 [11]
往世书也强调保持家谱记录。 《伐由往世书》指出,在古代,苏塔(梵语:सूत 往世书故事的吟游诗人)保存了神灵、圣贤、光荣的国王和伟人的传统的家谱。
根据帕尔吉特(1922年)的说法,“最初的往世书”可能可以追溯到吠陀最终修订的时期。 [7]和帕尔吉特(1979年)[12][13]帕尔吉特认为,往世书中的 कृत युग (Kṛta Yuga)——在《伐由往世书》中,四个 युग (Yugas) 分为 4800、3600、2400 和 1200 年——“以海诃亚的毁灭而结束[被罗摩·贾马达格尼摧毁];铁器时代大约从萨加拉开始,以罗摩·达萨拉蒂摧毁罗刹而结束;而双帕拉时代从他在阿约提亚的复位开始,以婆罗多之战结束”。[14]
在阿利安的《印度志》中,引用了麦加斯梯尼(公元前约350年出生,公元前约290年去世的希腊历史学家)的话说,印度人从湿婆(狄俄尼索斯)到旃陀罗笈多· मौर्य (Chandragupta Maurya)(桑德罗科托斯)“有153位国王,统治了6043年”。[15]卡尔哈纳的《王统记》中的国王名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世纪。 [16]
然而,加文·弗洛德(牛津大学印度教研究和比较宗教教授)将书面往世书的兴起与笈多时代以特定神灵为中心的虔诚教派的兴起联系起来:往世书语料库是一个复杂的材料集合,它推动了各种竞争教派的观点。 [2]
尽管这些文本彼此相关,并且一个文本中的材料可以在另一个文本中找到,但它们仍然各自从特定角度呈现出对世界秩序的看法。我们不应将它们视为随机收集的古老故事,而应视为高度选择性和精心制作的世界观和救世论的阐述和呈现,由特定婆罗门群体编纂,以传播特定的愿景,无论是专注于Viṣṇu、Śiva还是Devī,或者实际上是任何数量的神灵。
往世书有通俗语言的译本,并由婆罗门学者传播,他们从中朗读并讲述它们的故事,通常是在卡塔会议上(在卡塔会议上,一位旅行的婆罗门在寺庙里住上几周,并讲述往世书的部分内容,通常带有奉爱主义的视角)。
在许多被称为往世书的文本中,最重要 的是Mahāpurāṇas。这些文本总是被认为是十八部,分为三组,每组六部。
- Agni Purana(15,400节)
- 博伽梵往世书(18,000节)。是最著名和最受欢迎的往世书之一,[17]讲述了毗湿奴的十个化身。它的第十篇也是最长的一篇叙述了克里希纳的功绩,介绍了他的童年事迹,这一主题后来被许多奉爱运动详细阐述。 [18]
- 未来往世书(14,500节)
- 梵天往世书(24,000节)
- 宇宙往世书(12,000节;包括《梨梨蒂·萨哈斯拉纳玛》,一些印度教徒将其作为祈祷文诵读)
- 梵天吠陀往世书(18,000节)
- 迦楼罗往世书(19,000节)
- 龟形往世书(17,000节)
- 林伽往世书(11,000节)
- 摩诃摩蹉往世书(9,000节;包括《德维·摩诃德维》,对湿婆派来说是一部重要的文本)
- 摩蹉往世书(14,000节)
- 那罗达往世书(25,000节)
- 莲花往世书(55,000节)
- 湿婆往世书(24,000节)
- 《梵天往世书》(81,100节),是篇幅最长的往世书,它是一部极其详尽的朝圣指南,包含了印度朝圣中心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的传说、寓言、赞歌和故事。许多无法追溯的引用被归因于这部文本。[19]
- 《毗摩那往世书》(10,000节)
- 《伐楼拿往世书》(10,000节)
- 《毗湿奴往世书》(23,000节)
大往世书通常根据三位一体神(Trimurti)的三种面向进行分类,
- 梵天往世书:梵天往世书、梵天宇宙往世书、梵天毗婆罗往世书、摩柯延底往世书、未来往世书,
- 毗湿奴往世书:毗湿奴往世书、薄伽梵往世书、那罗陀往世书、迦楼罗往世书、莲花往世书、伐楼拿往世书、毗摩那往世书、龟往世书、鱼往世书
- 湿婆往世书:湿婆往世书、林伽往世书、梵天往世书、火神往世书、风神往世书
根据《莲花往世书》[21],这些文本可以根据“三种属性或品质”进行分类:真、欲和无明
- 萨特瓦(“真;纯净”):毗湿奴往世书、薄伽梵往世书、那罗陀往世书、迦楼罗往世书、莲花往世书、伐楼拿往世书
- 拉贾斯(“昏暗;欲”):梵天宇宙往世书、梵天毗婆罗往世书、摩柯延底往世书、未来往世书、毗摩那往世书、梵天往世书
- 塔玛斯(“黑暗;无明”):鱼往世书、龟往世书、林伽往世书、湿婆往世书、梵天往世书、火神往世书
Upapurāṇas是较小或辅助的文本:这些文本有时也被认为有18部,关于规范标题的意见仍然不一致。很少有文本经过严格的编辑。它们包括:萨那库玛拉、那罗辛哈、大那罗底耶、湿婆秘密、杜尔瓦萨、迦毗罗、毗摩那、婆尔迦婆、伐楼那、迦梨迦、商巴、难提、苏利亚、婆罗娑罗、伐西士陀、湿婆梵天往世书、伽内什、穆德伽拉和汉萨。[22]
伽内什和穆德伽拉往世书都专门奉献给伽内什。[23][24] 湿婆梵天往世书赞颂杜尔迦女神,已成为(连同摩柯延底往世书的湿婆摩诃提玛)湿婆崇拜者的基本文本。[25]
在整个印度次大陆还有许多其他的往世书。[26]
这组文本讲述了特定寺庙或神龛的起源和传统——“sthala”在梵文中意为“地点”。有许多圣地往世书,大多数是用方言写的,有些也有梵文版本。有些出现在大往世书或小往世书的梵文版本中。大卫·迪恩·舒尔曼研究了一些泰米尔语的圣地往世书。[27]
这些往世书讲述了一个种姓的起源神话、故事和传说(“kula”在梵文中意为“家族”或“部落”)。它们是种姓身份的重要来源,尽管通常会受到竞争种姓的质疑。这种次类型通常是用方言写的,有时可能保持口头传承。[28] 这些往世书的研究很少,尽管它们在英国印度人口普查报告的种姓部分和各种地名志中都有记载。[29]
耆那往世书讲述耆那教的神话、历史和传说,是早期卡纳达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0] [31] 最著名的是阿查里亚·吉纳塞纳的大往世书。
- ↑ 斯瓦米·西瓦南达的往世书
- ↑ a b Flood 1996, 第 359页
- ↑ a b c Johnson 2009, 第 247页
- ↑ Singh 1997, 第 2324页
- ↑ Mittal 2004, 第 657页
- ↑ 《大林伽梵书》2.4.10、4.1.2、4.5.11。शतपथ梵书(SBE,第 44 卷,第 98、369 页)。Moghe 1997, 第 160、249页
- ↑ a b Pargiter 1962, 第 30–54页
- ↑ Moghe 1997, 第 249页和《शतपथ梵书》11.5.6.8 和 13.4.3.13。《东方圣典》|SBE 第 44 卷,第 98、369 页
- ↑ 《鱼往世书》53.65
- ↑ Johnson 2009, 第 248页
- ↑ Rao 1993, 第 85-100页
- ↑ Pargiter 1979
- ↑ P.L. Bhargava 1971,《吠陀时代之印度》,勒克瑙:上印度出版社;Talageri 1993, 2000;Subhash Kak, 1994,《梨俱吠陀的天文密码》
- ↑ Pargiter 1922, 第 177页
- ↑ 普林尼:《自然史》6:59;阿利安:《印度志》9:9
- ↑ Elst 1999,参考伯纳德·塞尔热
- ↑ Monier-Williams 1899, 第 752页,第 3 列,在Bhagavata条目下。
- ↑ Hardy 2001
- ↑ Doniger 1993, 第 59–83页
- ↑ 往世书百科全书
- ↑ 《莲花往世书,后篇》,236.18–21
- ↑ R. C. Hazra,《小往世书研究,第一卷》,加尔各答,梵文学院,1958年。《小往世书研究,第二卷》,加尔各答,梵文学院,1979年。《往世书中关于印度教仪式和习俗的记录研究》,德里,班纳西达斯,1975年。Ludo Rocher,《往世书——印度文学史第二卷》,第 3 fascicule,魏斯巴登:奥托·哈拉索维茨,1986年。
- ↑ Thapan 1997, 第 304页
- ↑ Gurjari上的往世书
- ↑ Mackenzie 1990
- ↑ T.N. Sankaranarayana,《口头叙事:莲花往世书的表演和性别》,载于Kaushal 2001, 第 225–234页
- ↑ Shulman 1980
- ↑ Handoo 1998, 第 125–142页
- ↑ 例如,参见《印度南部种姓和部落》第 I–V 卷,瑟斯顿·埃德加。Cosmo 出版社,德里。
- ↑ Jaini, Padmanabh S. (1993)。“耆那往世书:一种往世书的反传统”。载于Doniger 1993, 第 207–249页
- ↑ Cort, John E. (1993)。“耆那往世书概述”。载于Doniger 1993, 第 185–206页
- Bhargava, P.L. 1971. 《吠陀时代之印度》。勒克瑙:上印度出版社。
- Dimmitt,Cornelia;van Buitenen(1978)。《古典印度神话:梵文往世书选读》(Classical Hindu Mythology: A Reader in the Sanskirt Puranas)。费城:坦普尔大学出版社。ISBN 8170305969。
{{cite book}}
: 未知参数|first 2=
被忽略(建议使用|first2=
)(帮助) - Doniger,Wendy(编辑)(1993)。《永恒的往世书:印度教和耆那教文本中的互惠与转化》(Purāṇa Perennis: Reciprocity and Transformation in Hindu and Jaina Texts)。纽约州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ISBN 0-7914-1382-9。
{{cite book}}
:|first=
包含通用名称(帮助);引用包含空未知参数:|coauthors=
(帮助) - Handoo,Jawaharlal(编辑)(1998)。《现代印度的民间传说》(Folklore in Modern India)。ISBN 81-7342-055-6。
{{cite book}}
:|first=
包含通用名称(帮助) - Hardy,Friedhelm(2001)。《分离之爱——克里希纳崇拜在南印度的早期历史》(Viraha-Bhakti - The Early History of Krsna Devotion in South India)。ISBN 0-19-564916-8。</ref>
- Flood,Gavin(1996)。《印度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Hinduism)(书籍)。剑桥大学出版社。ISBN 0521433045。
{{cite book}}
:|format=
需要|url=
(帮助) - Johnson,W.J.(2009)。《印度教词典》(A Dictionary of Hinduism)。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861025-0。
- Kaushal,Molly(编辑)(2001)。《吟唱的叙事——卡塔·瓦查纳传统》(Chanted Narratives - The Katha Vachana Tradition)。ISBN 81-246-0182-8。
{{cite book}}
:|first=
包含通用名称(帮助) - Majumdar,R. C.;Pusalker,A. D.(1951)。《印度人民的历史与文化》(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Indian people)。第1卷:吠陀时代。孟买:印度文化协会。
- Mackenzie,Brwon(1990)。《女神的胜利——湿婆往世书的规范模式和神学愿景》(The Triumph of the Goddess - The Canonical Models and Theological Visions of the DevI-BhAgavata PuraNa)。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ISBN 0-7914-0363-7。</ref>
- Mittal,Sushil(2004)。《印度教世界》(The Hindu World)。劳特利奇出版社。ISBN 978-0415215275。
- Moghe,S. G.(编辑)(1997)。《凯恩教授对达摩沙斯特文献的贡献》(Professor Kane's contribution to Dharmasastra literature)。新德里:D.K. Printworld (P) Ltd。ISBN 81-246-0075-9。
{{cite book}}
:|first=
包含通用名称(帮助) - Monier-Williams,Monier(1899)。《梵英词典》(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牛津大学出版社。
{{cite book}}
: 引用包含空未知参数:|coauthors=
(帮助) - Pargiter,F.E.(1922)。《古代印度历史传统》(Ancient Indian Historical Tradition)。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
- Pargiter,F. E.(1962)。《古代印度历史传统》(Ancient Indian historical tradition)(书籍)。原出版商牛津大学出版社,伦敦。德里:莫蒂拉尔·巴纳拉西达斯出版社。OCLC 1068416。
{{cite book}}
:|format=
需要|url=
(帮助);未知参数|origdate=
被忽略(建议使用|orig-date=
)(帮助) - Rao,Velcheru Narayana(1993)。“往世书作为婆罗门意识形态”("Purana as Brahminic Ideology")。载于Doniger Wendy(编辑)。《永恒的往世书:印度教和耆那教文本中的互惠与转化》(Purana Perennis: Reciprocity and Transformation in Hindu and Jaina Texts)(书籍)。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ISBN 0-7914-1381-0。
{{cite book}}
:|access-date=
需要|url=
(帮助);|format=
需要|url=
(帮助) - Shulman,David Dean(1980)。《泰米尔寺庙神话:南印度湿婆传统中的祭祀与神圣婚姻》(Tamil Temple Myths: Sacrifice and Divine Marriage in the South Indian Saiva Tradition)。ISBN 0-691-06415-6。
- Singh,Nagendra Kumar(1997)。《印度教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of Hinduism)。ISBN 8174881689。
- Thapan, Anita Raina (1997). 理解迦内什:对一个崇拜的动力学的洞察. 新德里:Manohar 出版社. ISBN 81-7304-195-4.
- Thurston Edgar. 南印度种姓和部落(第 I-V 卷). Cosmo 出版社,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