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是如何运作的/第2章
- 世界获得了一部免费的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早期充满希望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现在有一部免费的在线百科全书,在第1章“维基百科中有什么?”中,你回顾了它的内容。但是什么导致了维基百科的创建,以及该网站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在《偶然》中,意大利领先的学术和知识分子翁贝托·艾柯在他的第一篇论文结尾提出了这样的想法:
- 毕竟,有教养的人的首要责任是始终准备重写百科全书。[1]
1994年,当艾柯在博洛尼亚大学发表关于“虚假的威力”的演讲时,他当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对他来说,百科全书是象征性的;对信念的修正是一个文明能够质疑自身的标志,而新的观点和发现,例如科学进步或伪造的揭露,促使人们对知识进行新的总结。但维基百科使这个隐喻栩栩如生:每天,成千上万的人“重写百科全书”,没有人检查这些编辑是否拥有适当的学位或资格,甚至是否穿着得体。
维基百科结合了百科全书、Wiki网站以及自由和开放内容的理念,来定义如何构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免费百科全书。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三个理念及其发展历程,讨论项目背后的动机和早期历史,并通过讨论一些关于该网站的常见批评(围绕一些案例研究)来考察维基百科方法的缺点。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我们将回到最近的历史和维基百科目前的组织方面。与此同时,当你阅读和编辑文章并参与社区讨论时,了解维基百科的哲学背景和影响对于理解其运作方式至关重要。
维基百科的作用是什么?在21世纪,信息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兆字节的数据——相当于一本大型书籍的文本——可以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以不到一分钱的价格发送到手机上。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正越来越多地为世界人口所用,广播公司和出版商正变得不那么重要的中介。
一直缺少的是免费提供的在线信息本身。网络上有很多其他内容:新闻、观点、虚拟购物和社交网络。网络一直缺乏的是确凿的事实,而高质量的事实材料可以改变生活。
这就是维基百科发挥作用的地方。它的使命是使全世界的信息以所有语言提供。到目前为止,这还没有成为可能:大型参考图书馆没有均匀地分布在全球各地。如果你相信良好且平衡的信息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东西,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一个全面、中立的在线百科全书很重要。如果你相信这些信息是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工具,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一个免费、易于访问的百科全书至关重要。现在,快速、轻松地每天获取事实和参考材料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像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银河系百科全书》或道格拉斯·亚当斯的掌上《银河系漫游指南》那样的科幻概念。
- 维基百科的作用:“想象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够免费访问人类所有知识的总和。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摘自2004年在Slashdot上的一次经常被引用的采访
- 进一步阅读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rendipities 维基百科关于本章开头引用的翁贝托·艾柯书籍的文章
http://en.wikiquote.org/wiki/Jimmy_Wales Slashdot引用和其他吉米·威尔士语录
维基百科成立于2001年,但有助于塑造该网站的关键理念和发展早在此之前就已经形成。这些理念按时间顺序列在下文。它们显示出速度的加快,尤其是在1990年万维网成为一个具体提案之后。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技术取得了进步。关于工具的新思维方式出现了,深思熟虑和创新的发展相结合,影响了计算机技术的內容和意义。这些发展产生了正在塑造世界的理念。然而,维基百科是一个悠久传统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早于互联网,一些更古老的理念也渗透到维基百科的文化中——其中最重要的是百科全书的革命性概念。
什么是百科全书?对大多数人来说,百科全书是一本大型书籍或多卷作品。百科全书由一系列简短文章的综合集合组成,将一个知识领域划分为不同的主题。百科全书是参考作品,旨在为新读者提供方向,总结可能以前散布在许多出版物中的细节,并以易于理解的术语提供可用信息的摘要。一本好的百科全书可以解答许多问题,而无需取代构建它的来源。
百科全书是三级资料的例子。它们既不是主要资料,例如历史文献,也不是次要资料,例如教科书,教科书通常讨论、报告或解释主要资料。相反,百科全书的编撰者收集并总结了可用的次要资料(通常也注明主要资料),以报告某个知识领域和当时的想法。
百科全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存在以手稿形式存在的早期例子,而装订的百科全书几乎与书籍本身一样古老。普林尼在公元77年撰写的巨著《自然史》通常被认为是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这部作品至少影响了1500年。一些最早的百科全书是用中文(现已失传的《黄览》,出版于公元220年左右)和阿拉伯语(10卷本《消息之源》或《书籍礼仪》,编撰于公元880年左右)撰写的。在整个欧洲中世纪时期,还开发了其他百科全书作品,其中许多是用拉丁语撰写的,并且基于哲学和宗教思想。
然而,直到很久以后,“百科全书”这个词才被用来描述这些作品。那么这个词的起源是什么?维基百科本身提供了以下解释,并赞扬了16世纪的学者乔阿希姆·施泰克·范·林格尔贝赫(图2.1,“1541年《沉思或更确切地说,最完整的环形百科全书》的标题页”)。
- “百科全书”一词来源于古典希腊语“ὲγкύкλια παιδεία”(发音为“enkyklia paideia”),字面意思是“[全面]教育”,即“一般知识”。虽然知识汇编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该术语首次出现在1541年乔阿希姆·福蒂乌斯·林格尔贝吉乌斯的一本书的标题中,即《沉思或更确切地说,最完整的环形百科全书》(巴塞尔,1541年)。“百科全书”一词首次作为名词被百科全书编纂者帕沃·斯卡利茨用于他的一本书的标题中,即《百科全书或神圣和世俗学科世界的知识》(《百科全书,或学科世界的知识》,巴塞尔,1559年)。(摘自w:百科全书,2007年4月)
最早的百科全书汇编了关于整个世界的知识,并旨在作为完整的教育被通读。[2] 这种观念最终发展成为更现代的百科全书概念,即将其视为参考作品,更类似于字典的概念,其中单词被定义以便于查阅。(百科词典是一种混合形式,至少从公元2世纪就存在了。)从当代意义上讲,百科全书可以说明物体,绘制地图,包含关于历史、地理、科学和传记的文章,以及涵盖事实知识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传统百科全书一直努力平衡对受众而言重要的主题,以及有限的空间和编辑能力。通识百科全书的目标是范围普遍,同时足够精简,以便每隔几年更新一次并适合放在书架上。专业百科全书可以在相同数量的空间内涵盖一个领域或子领域。像《世界图书》这样的通识儿童百科全书的写作格式和目标与科学百科全书不同,但两者都提供了对主题的清晰介绍。这种模式取得了成功,使出版商从18世纪至今都获得了高额销售。
如今,数以千计的专业百科全书已出版发行(图2.2,“1970年至1980年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出版的六卷本《立陶宛百科全书》”展示了其中一本,即《立陶宛百科全书》,一本关于立陶宛的英语六卷本百科全书)。普通百科全书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英语国家的《大英百科全书》[3]和《世界图书》,德国的《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以及法国的《拉鲁斯百科全书》。《大苏联百科全书》以俄语撰写,文章数量增长至10万篇,并在苏联的其他语言中也出版了百科全书。
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百科全书受到了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强烈影响。维基百科也拥有这些根源,包括理解和记录世界所有领域的理性动力。
乔纳森·以色列[4]认为路易·莫雷里的《大词典》(图2.3,“路易·莫雷里(1643-1680),现代百科全书的先驱”)是第一部现代百科全书。该书于1674年出版,在半个多世纪里经历了多次修订再版。那时,就像现在一样,时代正在发生变化:此前十年的伦敦皇家学会由业余爱好者组成,大多来自大学之外,但他们是学术社团和现代科学方法的先驱。当时的新的媒体是期刊,例如皇家学会的《哲学学报》,它们被用来传播科学发现和理论的知识。根据以色列的说法,在莫雷里编纂出版后的十年里,新的学术期刊机构威胁到了既有的权威。
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博学多才的“全才”或“通才”的概念已经发展到了极限。科学和探索为知识体系增添了许多事实,没有人能够掌握所有重要的事物。
百科全书编辑通过协调领先学者和知识分子的努力,并浓缩可用信息,使知识领域能够为广大读者所用。以色列写道,“这些浩大的著作……是专门为广阔的市场而制作的。”他提到了德语版“庞大”的64卷本《策德勒通用词典》(1731-1750年出版);他还评论了当时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需要花费的巨额费用。[5]获取一般信息现在对富裕的中产阶级来说是可行的;它不再局限于富人和积极参与知识网络的人。
新一代的百科全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丹尼斯·狄德罗富有争议的法语《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系统词典》,都是通用的著作。它们涵盖了所有领域的知识,从技术到神秘到神学。
维基百科延续了这些百科全书的传统,但也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最明显的变化是技术上的:维基百科将信息存储在网上,因此其范围不受印刷经济的限制。
维基页面结构鼓励撰写许多短文章,而不是少数长文章。这是因为页面是超文本:一系列相互链接的文章。早期的百科全书使用脚注和索引作为链接到其他文章的方式,但维基百科充分利用了超文本,使其与印刷品的组织风格截然不同。这种广泛的链接超越了英语版本中的文章:从法语到斯瓦希里语(图2.4)的不同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都通过数千万个链接进行交叉引用,如第15章“200种语言及持续增长”中所述。
正如第1章“维基百科的内容是什么?”中所述,维基百科编辑遇到了与最初的百科全书编辑相同的问题——包含哪些主题以及如何呈现——并通过制定内容标准和风格指南来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应该是简洁的概述,而不是个人随笔:完整、准确和客观。它们应该像字典一样,在导言部分快速概括主题。这些风格指南有助于维基百科履行百科全书的传统功能:人们查阅该网站是为了快速了解某个主题的介绍,这些介绍面向普通读者撰写。
然而,维基百科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之前的百科全书项目。百科全书传统上被出版为某个特定知识领域的综合指南。维基百科则是一个由专业和通识百科全书组成的集合,它们被链接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它的文章可以立即更新:文章是动态的,其内容可以日复一日甚至(对于时事来说)分分秒秒地发生变化。维基百科的大规模和快速更新部分归因于其作者模式与早期项目完全不同:著名作者或专家撰写文章的想法已被摒弃。
最后,与早期的百科全书不同,维基百科是一个非商业项目,其内容被故意许可,以便其他人可以自由使用。仅仅这种易访问性就肯定远远超出了早期百科全书编纂者的期望。
展望几百年后,我们现在将探索维基百科遗产的技术部分:自由软件运动、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发展和广泛普及,以及维基技术的开发。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计算技术发生了两项关键发展。首先是现代操作系统开始出现,这对于网络计算至关重要。在20世纪60年代,公众关注的焦点是IBM生产的极其昂贵的S/360系列大型机,其颤动的磁带驱动器成为快速电子脑力劳动的象征。与此同时,当时相对不受重视的Unix操作系统在贝尔实验室诞生于一台简陋的DEC PDP-7小型机上。(根据传说,这台机器在被遗弃在走廊后被回收利用。)Unix最终成为互联网服务器上使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之一,并在IBM大型机成为硬件恐龙之后继续蓬勃发展,并激发了各种自由软件项目。
在同一时期,未来将成为互联网的网络基础也已奠定。最初的互联网称为ARPANET,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个项目,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设想。与其他网络一起,ARPANET提供了最早的一些连接到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途径。后来,该网络背后的技术被用于新的面向消费者的网络:第一个电子邮件服务于1979年由CompuServe提供,同年新闻组软件也被开发出来。
十年后,蒂姆·伯纳斯-李将开发出超文本概念的网络实现,这个想法将成为万维网。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网络浏览器的开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购买个人电脑的消费者(随着1977年Apple II的推出,这种现象变得普遍),现在可以“上线”并参与不断发展的互联网。这些仅发生在几十年的发展彻底重塑了现代世界,并使像维基百科这样的大型在线项目成为可能。个人网络计算的出现也为自由软件和在线社区的文化理念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背景,而这些理念对维基百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20世纪8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软件开发人员理查德·斯托曼对计算机程序员自由的丧失感到担忧。斯托曼花了20年时间在一个协作的环境中工作,在这个环境中,更改或修改软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且不受法律问题的困扰。如果有人需要其他人的计算机程序,他只需索取并进行修改。
正如维基百科上所解释的那样
-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斯托曼蓬勃发展的黑客文化开始分裂。为了防止软件被用于其竞争对手的计算机上,大多数制造商停止分发源代码,并开始使用版权和限制性软件许可证来限制或禁止复制和重新分发。此类专有软件之前就已存在,并且很明显它将成为常态。……
- 1980年,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斯托曼和其他一些黑客没有获得施乐9700激光打印机(代号为多佛)的软件源代码,该打印机是业界第一款。(摘自理查德·斯托曼,2007年4月)
虽然斯托曼和其他黑客能够定制另一台实验室打印机,以便在发生卡纸时向尝试打印的用户发送消息,但他们无法对多佛打印机进行此操作——这是一个很大的不便,因为打印机在不同的楼层。斯托曼请求打印机软件,但被拒绝;这次经历和其他一些经历让斯托曼相信,自由软件在道德上是必要的。
现在由微软等公司生产的软件是拥有和控制的,共享它意味着违反许可证并违法。源代码——修改程序所需的版本——通常不提供。即使在您付费后,您也无法自定义软件。
1983年,斯托曼宣布了GNU操作系统项目,两年后成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在一篇题为“什么是自由软件?”的文章中,斯托曼宣布了自由软件必不可少的自由。
- 运行程序以用于任何目的的自由
- 研究程序如何工作并根据您的需要对其进行调整的自由
- 重新分发副本的自由,以便您可以帮助您的邻居
- 改进程序并将您的改进发布到公众的自由,以便整个社区受益
GNU项目(其徽标恰如其分地以gnu为特色——参见图2.5,“GNU项目徽标”)着手构建一个完全免费的操作系统,灵感来自Unix。GNU的首字母缩写词是程序员的一个笑话,代表GNU's Not Unix。作为一个协作项目,GNU在1990年代初已基本功能完备。1991年,一位名叫Linus Torvalds的年轻芬兰程序员提供了最后几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个内核。
Torvalds将他的项目命名为Linux。GNU软件在这个内核上运行的组合系统被称为GNU/Linux,现在被个人和公司广泛使用。全世界数百人参与了Linux的开发。[6]
这个操作系统已经成为许多针对不同目的开发的发行版的基石,是自由软件运动取得的巨大成功之一。一些版本的GNU/Linux以商业方式发布,例如Red Hat Linux。自由软件背后的理念已经广泛传播;其他成功的自由软件项目的例子包括Apache软件(许多服务器都在运行它)和Mozilla网络浏览器(数百万人在使用它)。如今,免费许可的、协作构建的软件支持着全球企业和个人的工作。
GNU开发人员认识到,需要创建新的软件许可证(与传统的版权理念不同)来维护合法共享这些程序的自由。虽然版权赋予的权利长期以来一直令人担忧——美国宪法中提到了版权,赋予国会权力“通过确保作者和发明家对其各自著作和发现的排他性权利的有限时间来促进科学和有用艺术的进步”——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放大了和扩大了版权问题。广义上讲,版权法赋予创意作品的作者某些独家权利,以出售和分发该作品,阻止他人未经许可复制和利用作者的作品。如今,在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作品创作时会自动授予版权。然而,由于复制作品(例如计算机文件)现在变得快速、常规且几乎不花钱,因此人们对版权法在电子环境中的地位和有效性提出了许多疑问。
作为传统版权的替代方案,斯托曼于1989年创建了通用公共许可证(GPL);如今,此许可证被广泛用于自由软件。此许可证是复制左的例子——一项通过使用包含自由软件理念的新许可安排来保护创意作品自由的运动。
像往常一样,维基百科对此有很多话要说。
- 复制左是“版权”一词的文字游戏,是指利用版权法取消对分发作品副本和修改版本的限制,并要求在修改版本中保留相同的自由。
- 复制左是一种许可形式,可用于修改计算机软件、文档、音乐和艺术等作品的版权。一般来说,版权法允许作者禁止他人复制、改编或分发作者作品的副本。相反,作者可以通过复制左许可方案,允许每个收到作品副本的人复制、改编或分发该作品,只要任何由此产生的副本或改编也受相同的复制左许可方案约束。(摘自复制左,2007年4月)
到21世纪初,自由软件理念已经传播到计算机代码之外。2000年,斯托曼创建了GNU自由文档许可证(GFDL)。GFDL被设想为GPL的补充许可证,但它适用于软件文档等书面作品,而不是代码。维基百科早期就采用了GFDL作为其所有创建内容的许可证——此举确保了该网站的内容将永远免费供所有人使用和重新分发。
维基百科的方法与自由软件运动的理想息息相关。维基百科运行的软件(MediaWiki)和网站内容都可供任何人免费使用、改编和修改,仅受其各自GPL和GFDL许可证的要求限制。维基百科的口号是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没有人需要付费才能查看维基百科的文章,但“免费”的含义不仅仅是这一点:“免费”也意味着“没有附加条件”,这是维基媒体项目的始终如一的目标。自由意味着免费、可以自由更改和修改任何内容、可以自由重新分发、可以自由参与以及不受商业影响。[7] GFDL许可证规定,任何置于其下的作品都可被任何人合法地重复使用和重新发布,唯一的限制是任何此类重新发布本身也必须根据GFDL获得许可(并且必须注明原始作者)。换句话说,该许可证确保了任何获得GFDL许可的内容都是免费且对所有人开放的。尽管维基百科的贡献者保留了其作品的版权,但他们失去了指定可以对作品进行哪些操作的权利。
因此,另一个网站可以重新打包维基百科文章并从中获利,只要它尊重许可证即可。事实上,有很多这样的合法网站,称为镜像网站,任何使用搜索引擎的人都会经常遇到它们。唯一的规则是,如果某个网站确实复制了维基百科材料,则这些页面也必须根据GFDL获得许可,并且必须确认内容的来源。由于这一条款,GFDL有时被称为病毒式许可证:它会自我传播和延续。
任何向维基百科添加内容的作者都应该了解许可证的含义。如果您重视对作品的个人控制权,则不应将其添加到维基百科中。一旦您将贡献保存到网站,您就承认其他人可以在许可条款下以任何他们希望的方式修改和使用它们。
其他使用GFDL的作品包括您正在阅读的书籍;其文本可以在相同条件下重复使用。GFDL要求记录作者历史;在维基百科上,您可以在我们引用的每个维基百科页面的页面历史记录中查找文章的完整原始作者列表(包括假名、自动编辑和IP地址)。您将在附录附录A,重复使用维基媒体内容和附录E,历史中找到更多关于GFDL和重复使用合规性的信息。
万维网技术的先驱蒂姆·伯纳斯-李曾说过,他一直希望网络具有交互性。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和合作方面现在正在赶上这一潜力,而维基网站只是更大模式的一部分。
维基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网站类型。设置维基可以创建有效的协作小组创作工具。简单地说,维基是位于万维网上一个公共地址的一组网页,它们通过页面标题相互链接,并且可以由贡献者在线编辑,无需特殊权限。更技术地讲,维基是一种数据库,由HTML页面组成,HTML是网络上使用的标记语言,但贡献者可以使用更简单的标记语言编辑维基页面。
在结构上,维基可以包含多个包含许多主题的讨论,并且本质上是动态和变化的。大多数维基记录对它们的更改,保留页面的先前版本,并使从一个页面到站点上另一个页面的添加可点击链接变得非常简单。开放性也是大多数维基的关键特征。您不需要太多技术知识或特殊权限即可编辑大多数维基页面;相反,您可以根据需要更改它们。维基页面与内容大多静态且不可编辑的传统网页形成对比。
维基的概念和名称来自美国计算机程序员霍华德·G·“沃德”·坎宁安。在设置他的网站WikiWikiWeb时,他选择了夏威夷语术语wiki wiki,而不是使用他的第一个想法QuickWeb。
- 为了使程序员之间更容易交换想法,沃德·坎宁安在1994年开始开发WikiWikiWeb,其基础是他于1980年代后期构建的HyperCard堆栈中开发的想法。他于1995年3月25日在自己的公司Cunningham & Cunningham的网站c2.com上安装了WikiWikiWeb。坎宁安之所以这样命名WikiWikiWeb,是因为他记得檀香山国际机场的一名柜台员工告诉他乘坐所谓的“Wiki Wiki”Chance RT-52穿梭巴士线路,该线路在机场的航站楼之间运行。“Wiki Wiki”是“wiki”的重复, “wiki”是夏威夷语中“快速”的意思。(摘自w:WikiWikiWeb,2007年4月)
在这个最初的维基站点上,旨在用于波特兰模式存储库(图2.6,“原始维基的首页”),程序员交换了关于模式和编程方法的想法,形成了一个有点杂乱但富有成果的讨论空间。
在其最初的概念中,维基表达了具有某些共同兴趣的社区的观点,并将人们聚集到一个共享空间中讨论想法和构建资源。维基网站的主要目的是使贡献者能够轻松地协作构建其内容,无论内容是什么。如果该站点是完全开放的,那么“社区”是什么可能是模糊的,但维基社区通常简单地定义为那些正在编辑该站点的人。
因此,维基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使用网站进行协作的整个方法。这种方法(您可以称之为哲学)无法真正通过查看单个用户或编辑者来表达:维基具有集体方面。在这方面,维基与其他在线和开源社区的文化相关联并从中汲取灵感。
软件可以免费使用是一回事,许多人共同参与软件的构建又是另一回事。在 1997 年一篇有影响力的文章“大教堂与集市”中,埃里克·S·雷蒙德借鉴了 Linux 开发的近期历史,并论证了自由软件的开放性质如何促成了大规模的协作和开发。雷蒙德创造了一个新词“开源”,其定义与自由软件的概念类似。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一群湾区计算机程序员和雷蒙德发起了一场开源运动,这场运动也围绕着可共享软件展开,但特别强调了协作开发软件对公司的实用益处。
雷蒙德描述了如何通过公开软件项目(使源代码可用并使用开放式开发流程)最终可以通过增加能够参与其中的人数来产生更好的软件。他创造了一个格言:“足够多的眼球,所有缺陷都将浅显可见”,这强调了有多少不同的人,都关心理解一个程序,有助于发现错误和其他弱点并迅速修复它们。在文章中,他还写了使用一群仅出于对项目自身热情的自选合作者的其他好处。
- …对 Linux 的贡献并非来自随机样本,而是来自那些对使用该软件感兴趣、了解其工作原理、尝试找到他们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真正产生看似合理的修复方案的人。任何通过所有这些筛选的人都很可能有所贡献。(摘自埃里克·S·雷蒙德,“大教堂与集市”,1997 年在 Linux 大会上发表)
图 2.6. 原版维基的首页,网址为 http://c2.com/cgi/wiki
同样地,维基百科敦促其众多读者成为作者、事实核查员和校对员,允许任何人提出问题或更正错误信息。从广义上讲,共享改进和集体审查的想法是维基、自由软件和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百科全书概念的共同点。
维基百科以培养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志愿者社区而闻名,但它远非第一个在线社区或第一个维基社区。其他群体已经探索了将成为维基百科社会原则基础的想法。
专门的虚拟社区自计算机网络的初期就存在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百个在线社区应运而生,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风俗和传统。社区的概念表明,关注参与的个人以及他们如何互动是理解这些群体如何运作的关键。维基百科建议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个拥有共同兴趣、理念、任务或目标的社交网络,在虚拟社会中跨越时间、地域和组织界限进行互动,并能够发展人际关系”。例如,一些早期著名的在线社区包括以下内容(改编自 w:Virtual community)
- Usenet 成立于 1980 年,是一个分布式的互联网讨论系统,是最早发展成熟的在线社区之一,拥有志愿者版主。
- The WELL 成立于 1985 年,开创了在线社区文化的一些方面,许多用户自愿参与社区建设和维护(例如,作为会议主持人)。
- AOL 从 1983 年成立之初就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聊天和游戏,后来帮助开创了当代的“聊天室”。这些聊天室最初由志愿者社区领导者管理,并帮助 AOL 成为最大的在线服务提供商。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的新的维基社区从在线互动的理念开始,这些理念是由这些和其他许多在线社区发展起来的,然后加入了不断壮大的自由和开源软件运动阐述的开放式大众协作的理念。但随着维基的成熟,它们必须为人们如何在如此开放、彻底不同的网站上进行卓有成效的协作制定新的想法和原则。
参与原始 WikiWikiWeb 开发的人们创造了术语并发展了后来在其他维基社区中产生影响的想法,例如,人们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例如维基地精,他们在网站上忙碌地修复格式和样式的小问题。他们还注意到,内容可以在维基中以各种方式发展(有些比其他方式更好),例如,作为内容密集区域,普通编辑难以访问。
这场对话在了一个小而有影响力的维基 MeatballWiki 上继续进行,该维基于 2000 年 4 月由加拿大籍的苏尼尔·沙阿建立。这个维基吸引了那些有兴趣讨论在线社区及其动态和典型问题的人。MeatballWiki 上的大部分对话都围绕着各个编辑如何应对编辑维基的自由。软安全(通过群体动态而不是硬编码限制来实现安全)和离开的权利(任何人应该能够轻松而优雅地加入和离开维基社区)的概念首次在这里被讨论。用户还讨论了影响整个社区的大规模概念,例如分叉和维基间链接——社区分裂或合并。MeatballWiki 今天仍在继续,充满了关于构成健康、成功的在线社区以及在维基上工作的意义的论文、讨论、争论和思考。
因此,WikiWikiWeb、MeatballWiki 和其他早期网站开发了术语并阐述了构建社区的原则,许多维基(包括维基百科)今天都在使用这些原则。而维基百科则继续以这些早期维基无法想象的大规模方式应用这些理念。
维基百科是在维基已经确立为一种特定类型的在线社区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维基”这个词有时被解释为反义词,即后构成的缩写词,就好像它代表着 W-I-K-I。按照互联网缩写的风格,你可以将其理解为“我知道的是”,指的是维基的知识贡献、存储和交换功能。一个典型的维基仍然让人想起一场扩展的头脑风暴会议上的笔记:超文本结构使得可以在其自己的较小的讨论线程中提出任何观点。早期的维基是维基百科的前身,不仅在技术方面,还在于人们从一开始就将维基编辑视为一种分享知识的方式。然而,维基百科将维基的模式从同行之间的持续对话转变为整理信息和构建参考资源的项目——并在这样做时,表明你可以用一个庞大而分散的跨语言和地理的在线社区来构建一个单一的作品。
成为一个维基站点并不是维基百科内容的本质。然而,维基技术的应用是维基百科在以前项目失败的领域迅速取得成功的关键。从技术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维基百科已经值得被称为杀手级应用,即一项技术应用本身就证明了维基的成功。维基百科已经成功地利用其维基特性来整理和开发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拥抱百科全书的历史、自由软件的开放性和在线社区和维基的易访问、协作方面,意味着维基百科能够利用大量了解技术的人(他们看到了自由软件运动的好处)以及许多被百科全书使命和社区结构所吸引的非技术人员。在一些难以预见的领域取得了高度的协作。例如,时事文章会迅速更新,通常一天内会有来自数百人的一千次或更多的编辑,这证明了这种协作工具的非凡响应能力。
从一开始,维基百科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事物。它发展迅速,并不断吸引着更多的关注。
维基百科的前身是 Nupedia。(然而,这并不是第一个互联网百科全书的想法;Interpedia 是一个 1993 年的项目,从未付诸实施。)Nupedia 由吉米·威尔士发起,拉里·桑格担任主编。该项目得到了 Bomis 的支持,Bomis 是一家由威尔士和蒂姆·谢尔创立和运营的互联网门户公司。Nupedia 试图在自由内容许可下提供一个在线百科全书网站,该网站由投稿文章构建而成。但它的模式更传统;它不是一个维基,并且投稿者被期望是他们所在领域的专家。他们提交的文章只有在经过广泛的同行评审后才能发布到网站上。项目的势头在这些多阶段的审查中丧失,而且只有少数文章得以完成。
维基百科于 2001 年 1 月 15 日创建,作为基于开放维基站点的替代方案。最初,该网站被宣传为吸引新的投稿者和文章到 Nupedia 的一种方式。(桑格和威尔士都在早期参与了该网站的开发,后来关于他们是否为维基百科的“联合创始人”存在一些争议。桑格于 2002 年离开了该项目,而威尔士至今仍在维基百科中发挥着领导作用。)为了将该网站与 Nupedia 区分开来,这个新项目被命名为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一经推出便获得了成功。其维基设置降低了参与门槛,并且仅凭口碑就赢得了声誉——该网站从未进行过直接广告宣传。一些知名网站的关键提及让该网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01年3月,Slashdot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关于维基百科的帖子,同年7月,社区编辑的技术和文化网站Kuro5hin在一篇报道中对其进行了重点推荐。这些报道给维基百科带来了大量流量,其中也包括许多技术娴熟的人员。搜索引擎,特别是谷歌,每天也为该网站带来了数百名新访客。维基百科在主流媒体中首次获得重大报道是在2001年9月20日的《纽约时报》上。
到2001年中期,维基百科开始形成自身的特色(图2.7,“2001年末至2003年使用的维基百科标志。该标志由一位名为The Cunctator的志愿者设计,并在公开的标志设计竞赛中获胜。请访问[链接]查看维基百科标志的演变过程。”)。加泰罗尼亚语、中文、德语、法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葡萄牙语和世界语版本相继创建,并且建立了技术支持(主要在公众视野之外进行,例如吉米·威尔士在IRC上聊天并在邮件列表中讨论问题)。更多的访客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文章被撰写,并且也会有更多编辑对现有文章进行改进(同样重要,尽管难以量化)。“近期更改”页面显示出越来越多的活动。该项目大约在2001年2月12日突破了1000篇文章,并在2001年9月7日突破了10000篇文章(请查看图2.8,“2001年末的维基百科界面(来自怀旧维基[链接],一个可浏览的2001年维基百科快照版本)”以了解2001年12月左右的维基百科界面)。相比之下,Nupedia从2000年到2003年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仅完成了大约24篇完整的文章。
如今,维基百科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至少在拥有网络接入的家庭中是这样)。截至2007年末,根据Alexa评级,该网站已成为全球访问量第八大的网站[8],而维基百科背后的志愿者社区组织也变得极其复杂,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发展了相应的制度。维基百科不仅仅是一段超文本;该网站是迄今为止最大、最全面的交叉引用的单一事实信息集合。部分由于这种勤奋的内容交叉链接,维基百科文章在搜索引擎结果中占据突出位置;网络上的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查询都可以通过维基百科文章得到解答。维基百科是一种互联网现象,前所未有——而且直到最近,它才有可能在类似的规模上存在。
在早期几年,维基百科完全由志愿者管理(技术上、财务上和社会上)。运行该网站所需的硬件和人员由Bomis捐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维基百科的需求超过了Bomis的能力。该网站的基础设施(而非内容)现在由非营利性维基媒体基金会(WMF)运营,将在第17章“基金会与项目协调”中进行详细描述。
WMF雇佣了极少数员工,并由董事会管理,承担了协调来自世界各地众多且差异很大的志愿者群体的角色:到2008年,维基百科已存在于250多种语言中。基金会作为所有维基百科和姊妹项目的母体组织(这些其他参考项目将在第16章“维基共享资源和其他姊妹项目”中进行描述)。WMF最初位于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于2008年初迁至旧金山。然而,提供维基百科基础设施的大部分服务器仍托管在佛罗里达州,并在欧洲和韩国设有其他服务器。
基金会的目标一直与志愿者自由创建内容并传播世界信息的理想保持一致。其使命宣言部分内容如下:
- 授权和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自由许可或公共领域下收集和开发教育内容,并将其有效且全球地传播……基金会将使其项目的有用信息永久免费地在互联网上提供。
维基百科的其余故事将在第四部分中讲述。在那里,我们将介绍当前各种语言的项目以及维基媒体基金会。这些项目和基金会的关键要素在最初六个月后就已经到位:开发人员致力于软件开发,内容的开放创作,国际化和多语言的贡献者群体,口碑宣传,以及对基础设施的松散但有效的集中控制,以及社区驱动的轻量级编辑机制。
维基百科的增长仍然完全开放——该项目通过完全忽略停止的问题简化了在哪里停止的问题。英文维基百科上的文章数量可能还会增长三到四倍,甚至更多。例如,如果将地理信息以与美国相同深度添加到世界其他地区,则英文维基百科的大小可能会膨胀到500万到1000万篇文章之间。
然而,有一些问题比仅仅关注未来的增长更有意义。寻找新的百科全书主题有多容易?编辑社区何时会从关注整体覆盖范围的广度转向关注每篇文章的深度和质量?这很可能已经在发生了:内容质量变得与数量一样重要(请参阅第7章“清理、项目和流程”,了解有关这些以质量为中心的项目的更多信息以及如何参与)。
《凡事皆可问》是一本畅销的维多利亚时代参考和实用指南书籍,首次出版于1856年(蒂姆·伯纳斯-李的早期网络前身项目ENQUIRE的名称也参考了它)。这或许是维基百科一个更合适的标题,维基百科正在逐渐成为一本关于所有事物的参考书。但在使用维基百科时仍需谨慎(请参阅第4章“理解和评估文章”),这是可以预期的;维基文化深深地接受了不完美和不完整性,认为它们既不可避免,或许也是激发工作社区的必要条件。
- 进一步阅读
百科全书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ncyclopedia#History](https://en.wikipedia.org/wiki/Encyclopedia#History) 百科全书简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encyclopedias](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encyclopedias) 百科全书列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et_encyclopedia_project](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et_encyclopedia_project) 关于建立在线百科全书项目的相关信息
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
[http://www.fsf.org/](http://www.fsf.org/) 自由软件基金会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_Stallman](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_Stallman) 理查德·斯托曼传记
[http://www.catb.org/~esr/writings/cathedral-bazaar/](http://www.catb.org/~esr/writings/cathedral-bazaar/) 埃里克·雷蒙德的论文《大教堂与集市》全文
维基和社区
[http://c2.com/cgi/wiki?WelcomeVisitors](http://c2.com/cgi/wiki?WelcomeVisitors) c2.com,第一个也是最初的WikiWikiWeb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ki](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ki) 维基百科关于维基的信息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wikis](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wikis) 维基的历史
[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Interwiki_map](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Interwiki_map) 元页面上的维基间前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rtual_community](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rtual_community) 虚拟或在线社区
[http://www.usemod.com/cgi-bin/mb.pl?WikiPediaIsNotTypical](http://www.usemod.com/cgi-bin/mb.pl?WikiPediaIsNotTypical) MeatballWiki上的文章,“维基百科非典型”
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History](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History) 维基百科关于维基百科历史的信息
[https://wikimediafoundation.org/wiki/Mission_statement](https://wikimediafoundation.org/wiki/Mission_statement) WMF使命宣言
[http://www.alexa.com/data/details/traffic_details/wikipedia.org](http://www.alexa.com/data/details/traffic_details/wikipedia.org) 维基百科网站的Alexa流量详情
[http://reagle.org/joseph/2005/historical/digital-works.html](http://reagle.org/joseph/2005/historical/digital-works.html) 约瑟夫·里格尔的一篇论文,“维基百科的遗产:愿景、实用主义和偶然性”,探讨了维基百科的影响和早期历史
维基百科在创建多种语言的广泛使用、免费内容的百科全书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这种成功体现在网站极高的使用率以及致力于创建维基百科的全球志愿者社区的良好发展上。然而,维基百科尚未完善,远非完美,这反映在媒体对该网站的报道中。关于该网站的外部新闻报道通常并非关于更多免费内容的“好消息”。媒体更关注该网站缺点的“坏消息”,这意味着许多人第一次听说维基百科是在批判性评论中,通常是关于其不准确性的评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基百科获得了许多批评者,并且发表了数百篇关于维基百科报道缺陷的文章。一些文章讨论了单个文章的问题,而另一些文章则对维基百科的整体政策和治理提出了负面评价。一些文章还批判了维基百科背后的整体理念。这种批评不仅限于外部媒体:在内部,贡献者花费大量时间讨论维基百科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改进它。
在本节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对维基百科工作模式的常见异议:虚假信息可能性、学术声誉以及缺乏对专家和权威意见的尊重以及对业余编辑的开放性。我们将描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研究和批评,并描述维基百科的回应。这些异议都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维基百科仍在不断完善其模型。我们鼓励您,在阅读本书并了解更多关于维基百科如何运作的信息时,考虑这些以及其他问题,以形成您自己的观点。
2005年5月,一篇诽谤性文章绕过了新页面巡查,这是一个维基百科编辑的非正式小组,负责检查创建的新文章。一位匿名的恶作剧者在关于约翰·西根索勒(John Seigenthaler,Sr.)的文章中插入了一段简短的虚构传记,只有五句话。约翰·西根索勒是一位杰出的美国记者,曾在肯尼迪白宫的司法部任职。这段文字暗示西根索勒与肯尼迪遇刺案有关。五个月都没有人注意到——直到2005年9月,这个恶作剧被揭露并成为头条新闻。
西根索勒的一位朋友最初发现了这篇文章;他通知了西根索勒,后者又联系了吉米·威尔斯(Jimmy Wales)投诉。在被注意到后,几乎立即删除了实时页面上的争议内容,即在2005年9月24日之前;10月初,文章被完全删除,因此无法从页面历史中查看争议版本(随后重新创建了一个准确的传记)。由于维基百科内容在其他网站上被镜像,西根索勒还必须要求在其中一些网站上删除他的传记,例如Answers.com和Reference.com。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西根索勒在当年11月在《今日美国》上发表了一篇客座社论。[9] 在文章中,他谈到了自己的“网络人格暗杀”,谴责互联网上的“泼墨者”,并将维基百科称为有缺陷的研究工具。这引发了关于该网站的其他几篇文章,以及对西根索勒和吉米·威尔斯的采访。[10]
整个事件对该网站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被篡改的西根索勒传记的全国新闻报道让人们认识到,维基百科现在已经足够突出,以至于文章的准确性很重要——诽谤性或不准确的内容确实可能损害个人。在西根索勒丑闻之前,维基百科贡献者倾向于接受网站上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内容,并坚持“所以修复它”的理念。这个想法仍然是维基百科基本理念的核心部分,它认为在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贡献的开放维基上,任何发现错误的人都可以并且应该自己修复它。西根索勒事件促使人们努力撰写更准确的来源文章,建立一个对无稽之谈零容忍的环境,并认识到那些自己不想参与该网站的人也可能受到维基百科文章的影响。
在这一事件以及2005年底维基百科经历的巨大增长带来的相关问题之后,也进行了一些程序上的更改。一项发展是关于在世人物传记的政策(Wikipedia:Biographies of living persons,快捷方式WP:BLP)。该政策要求此类传记严格遵守可验证性和无原创研究,并讨论如何在处理负面和无关信息或与文章其余部分不平衡的信息时维护中立观点政策。通过插入八卦或诽谤性内容违反此政策非常严重;相关文章或修订版本可能会被删除,持续违规可能会导致编辑被阻止编辑。为了处理文章投诉,维基百科还设立了一个由值得信赖的志愿者负责的电子邮件地址和答复机制。
2005年12月,停止了来自IP地址的匿名文章创建。您现在必须注册并登录才能创建文章(参见第6章,优秀的写作和研究)。这项政策有助于减少创建的无意义页面的数量,这些页面需要网站管理员删除,这已经成为一项巨大的工作——每天大约有数千个页面。有些人质疑这项措施是否有效,并且在未来,维基百科可能会尝试重新启用匿名文章创建,以查看它产生了多大影响。
丑闻的副作用之一是,媒体从业人员——以及任何名字出现在新闻中的人——现在都倾向于检查自己是否有维基百科页面,许多人要求更改(或在某些情况下删除)该页面。然而,编辑会谨慎处理此类请求。他们会考虑中立性和准确来源的问题,并且不会仅仅为了满足主体的愿望而更改文章。
约翰·西根索勒关于负责任地使用维基百科日益增长的媒体力量的教诲并没有石沉大海。文章可能漏网的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已经创建了许多越来越复杂的机制来监视和纠正不良内容(参见第7章,清理、项目和流程),但维基百科的开放性——一个关键价值——意味着可能会提交一些不正确的内容,并且在它造成麻烦之前不会被注意到。
任何维基百科贡献者都可以匿名,大多数都是使用假名。贡献者没有任何义务透露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谁,而且大多数人也没有这样做。除非作者自愿提供信息,否则您无法真正了解作者在某个主题方面的经验细节。而且经验不应该重要:无论一个人是大学教授还是高中生,重要的是他或她是否尊重维基百科的规则并为百科全书做出建设性贡献。这一原则从一开始就至关重要:作者或编辑的背景不应影响其作为维基百科贡献者的地位。
同样,第1章“维基百科包含什么?”中列出的内容政策(特别是可验证性)适用于所有人。维基百科不会简单地接受权威人士的论点。即使是该领域广为人知的专家,也必须通过包含对已发表文献的适当引用来支持他们做出的所有主张(至少在原则上是这样)。
鉴于此,许多问题随之而来。如果大多数贡献者都是半匿名的,那么如果有人谎报自己的身份是否重要?维基百科是否反学术?它是否因为不够尊重专家的意见而损害自身?并且,鉴于业余爱好者创建了该网站,该网站是否可靠?
在本节中,我们将探讨权威的不同方面以及对维基百科模型的批评。
维基百科在教育工作者中的声誉参差不齐;一些人认为它的质量低下,而另一些人则培训学生适当地使用维基百科。现在,许多大学已经明确表示,在学期论文中不允许引用维基百科。[11] 维基百科未能通过学术声誉的一些测试,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对维基百科内容的质量和准确性的担忧,这在整个网站上肯定有所不同。另一个更根本的原因是,大学级别的教学可以正确地将百科全书文章(无论标准如何)视为懒惰学生的工具。学生应该自己进行研究。
参与维基百科工作的人通常会同意这一点。文章旨在快速获取信息,维基百科对学术著作的引用旨在促进学习,而不是取代学习。学生应该关注文章中给出的参考文献,并在其他来源中也研究某个主题。通过释义维基百科来写文章是不可接受的,当然,直接复制维基百科应该得到F的成绩。不幸的是,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用该网站代替其他来源。(有关使用和关注维基百科的教育工作者的具体建议,请参见附录B,供教师使用的维基百科。)
文章中陈述需要找到支持性参考文献的需求(体现在可验证性和无原创研究政策中)与网站上处理争议的方式有关,特别是贡献者专业知识的问题。无论你在该领域的声望如何,如果你发布了任何有争议的内容,都必须允许他人质疑它。陈述应明确说明谁说了什么以及在哪里说的,而中立性意味着你必须包含各种观点。你不能仅仅将你的专业知识作为维基百科的内容插入,而没有参考文献来支持你的工作。
因此,维基百科对编辑采取了平等主义的政策。专家与任何其他编辑拥有相同的特权:专业知识必须通过编辑和讨论过程体现出来。一般的论点是,如果你是一个主题的专家,你可能已经花了几年的时间研究相关文献,并且应该知道相关的出版物来引用,这样你就可以轻松地遵循这些政策。引用要求是对普通、怀疑的读者的一种让步,并排除了任何“因为我这么说,你应该接受”之类的论点。如果你即兴写作,没有引用你的来源,就要准备好回答“你怎么知道的?”这样的问题。这种挑战会发生在专家和非专家贡献者身上。
一些人认为,这种对维基百科模型的平均化方法是错误的。这种论点的一种表述是,要求专家和教授为他们的观点提供学术支持是不尊重的。另一种说法是,维基百科对专家和专业知识持敌对态度,迫使即使是最博学的领域专家也必须受到极端怀疑论者和业余爱好者的挑战。
百科全书的传统是给出结论并省略一些原因,而维基百科则强调给出完整的细节和来源,这之间可能存在不匹配。即使是依赖可靠来源也可能存在问题。应该引用可靠来源,但谁来决定哪些来源是可靠的?对来源的批评应该公正,但专家在局外人看来可能听起来像是在争论或过于武断。
维基百科针对这些难题提供的解决方案是附加在文章上的专用讨论页面。在讨论页面上,你可以查询和澄清文章中提出的论点的步骤,以及质疑这些陈述的来源。例如,如果某本书的地位存在疑问,可以在讨论页面上提出负面评论,即使它不适合出现在文章本身中。然而,仅仅讨论有时无法解决涉及专业知识问题的冲突,如下面的案例研究所示。如果怀疑论者认为专家在回避问题,而专家只是试图简洁明了,那么双方都不会满意。
维基百科与学术界的互动对其发展至关重要,但仅凭学术权威不足以让人在维基百科上证明自己的观点。维基百科在这种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是由现实世界中的经验塑造的——包括编辑争议、丑闻以及经过网站司法系统处理的事务。当贡献者以匿名方式工作时,他们的资格必须被信任或忽略。此外,维基百科的历史表明,即使是确认的学术资历也不是防止网站上编辑冲突的现实保障。持有资格证书的人的编辑行为也可能受到质疑。
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原因是一个有争议且备受关注的科学领域,2005年在维基百科上引发了一场风波。许多文章都牵涉其中;当时,关于气候学家的文章近100篇,关于全球变暖怀疑论者的文章超过100篇,关于全球变暖科学的文章约100篇(你可以在w:Category:Climatology下的子类别中找到这些文章)。
威廉·M·康诺利是一位学术气候学家,他以真名在维基百科上编辑。当康诺利遇到也正在编辑气候变化文章的极端怀疑论者时,他在监控和更新气候变化页面时遇到了麻烦。纯粹的怀疑会破坏任何试图根据共识观点撰写合理科学材料的尝试,在这种情况下,争议导致了双方之间的编辑战。
由于这场争端,康诺利受到了仲裁委员会的制裁,仲裁委员会是由志愿编辑组成的正式机构,负责帮助规范和解决网站上的争议,并在必要时有权制裁编辑(见第14章,争议、封禁和禁令)。[12] 他的制裁包括恢复缓刑——他每天只能撤销另一位编辑所做的一次修改,此举旨在帮助防止编辑战。这些制裁后来被重新考虑并取消。在整个案件中,康诺利撰写气候主题文章的资格从未成为问题;能够有效地与其他编辑和谐地进行编辑与一个人对某一主题的了解几乎没有关系。
在2006年末关于伪科学的后续案例中(Wikipedia:Requests for arbitration/Pseudoscience),维基百科对学术权威的看法得到了进一步阐明。根本问题在于中立(NPOV)及其对在问题涉及科学时代表所有主要观点的影响。仲裁委员会的这一裁决更加倾向于主流科学;科学共识预计将在科学文章中占主导地位。相关原则写道:“维基百科:中立的观点,一项基本政策,要求公平地呈现对科学正统观点的重要替代方案。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替代方案是指合法的科学分歧,而不是伪科学。”
第三个类似的案例涉及卡尔·休伊特,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名誉副教授,他被禁止编辑英文维基百科上的某些文章。[13] 仲裁委员会裁定他违反了中立的观点政策,并夸大了自己在理论计算机科学以及量子力学和科学社会学等其他一些领域自身贡献(及其学生贡献)的重要性。这里的问题不是学术和非学术方法的界限,而是维基百科文章作为学术文献的调查,不能对一种方法给予过度的重视。一个受影响的领域是逻辑编程,“第五代计算”项目的核心技术。休伊特在这里越过了无原创研究的政策,试图在文章中强加自己对该领域的定义。[14]
这些案例都说明了维基百科模型的具体困难。学者和其他专家必须遵守适用于网站上所有其他人的行为和内容政策。然而,这些案例也有所不同。休伊特的方法违反了中立观点的字面和精神,显然造成了利益冲突。专家也不免于人类的弱点和激情。康诺利与麻烦的非专家之间的矛盾是短暂的,因为他对制裁和其他编辑都很有耐心;他对自己贡献的证实从未成为问题。无论你的专业知识有多强,中立的观点在维基百科上都是不可协商的。
编辑权限和专业知识的作用也一直是关于编辑可以对自己说什么的争论焦点。用户:Essjay,真名瑞安·乔丹,的案例于2007年春季曝光,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新闻热点。
Essjay是英文维基百科一位备受尊敬且经验丰富的编辑,担任过几个值得信赖的管理职位。他还声称匿名,没有在网站上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或身份,但在他的用户页面上声称自己拥有神学博士学位和学术教学职位。他通常从事网站的管理和流程方面的工作,而不是内容方面的工作,并因其公平和奉献精神而成为受人尊敬的维基百科人。
2006年,Essjay接受了《纽约客》的采访[15],并继续声称自己是一名学者。后来证实这是不真实的——乔丹实际上是一个没有神学经验的年轻学生——并且通过误导记者,他让维基百科蒙羞。丑闻爆发后,他辞去了网站的工作。关于他是否曾利用自己声称的专业知识影响内容,以及最终在考虑他作为维基百科编辑的记录在案的技能时,声称的(但虚假的)主题专业知识是否重要,这些问题仍然存在。任何试图影响文章内容的行为都应该被任何了解维基百科不以权威论证的教义的人所忽视,但事实是否如此尚待讨论。有关用户页面以及关于在用户页面上发布什么内容的建议,请参阅第11章,成为维基百科人。
在这前两章中,你已经看到了维基百科内容模型的概述。这些年来,模型进行了一些调整,但维基百科想要收集哪些材料、材料的呈现和分发方式以及为什么事情以某种方式而不是另一种方式完成的基本理念,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这确实留下了一些问题。谁来撰写和编辑?该网站真的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场所,还是幕后有真正的项目管理和官僚主义?这些问题将在本书后面章节中讨论(分别参见第12章,社区和沟通以及第7章,清理、项目和流程),但就维基百科的工作原理而言,答案很复杂。
与批评维基百科对专家不友好相伴而生的是关于编辑社区的类似批评——即维基百科依赖于业余爱好者。[16] 一个常见的观点是,维基百科成功的唯一原因是一群业余作家,他们缺乏编写优秀参考作品所需的专业知识。另一个批评是,维基百科对专业知识问题的框架是互联网文化更大问题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维基百科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鉴于维基百科作为非营利性倡议的地位,这可能有点离题。)
记录在案的贡献者专业知识对于编写优秀的百科全书是否必要?答案需要一些限定。并非所有维基百科编辑都是业余爱好者;许多人是学者(尽管他们可能不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撰写文章)。而且,在考虑来源时,专业知识根本没有被拒绝:专家撰写的材料是网站上文章最理想的来源。请参阅使命声明以澄清目标实际上是什么。维基百科正在构建一个庞大的材料和事实汇编,其中许多来自传统来源,内容政策只是作为应用于所有提交内容的标准。将维基百科编辑视为新的百科全书编纂者是有道理的,但更准确地说,他们参与创建了一种新型的第三手资料,用于网络世界,免费提供。
当然,如果没有广泛而开放的参与,世界上最大的参考作品不可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创建出来。[17] 与将该网站批评为由业余爱好者创建相反,许多人认为维基百科利用大众撰写一种新型参考书是一个绝妙的策略——这种新方法只是具有一套新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所有新媒体一样。例如,非常快速的更新既是模型的优点也是缺点,这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
维基百科之所以取得成功,还在于其出现恰逢其时。自 2001 年以来,它积累了一批文章——以及一个贡献者社区——这些都是其他网站无法快速匹敌的。目前还没有其他任何多语言参考网站能够与其竞争。可以想象,本章中提到的批评意见将导致维基百科模型或程序的改变,从而改进百科全书,或者一个新的网站可能会改进维基百科的基本模型。这个想法并非不切实际:GFDL 许可证和维基百科的开放精神明确鼓励某种形式的网站续集。为什么地球上不能有两个三级来源,甚至更多?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 ↑ 参见翁贝托·艾柯,《虚假的威力》,载于《意外发现:语言与疯狂》,威廉·韦弗译(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21 页。
- ↑ 参见罗伯特·科利森,《百科全书:纵观历史》(纽约:哈夫纳出版社,1996 年),第 21 页。
- ↑ 关于《大英百科全书》的批评,参见哈维·艾因宾德,《大英百科全书的神话》(纽约:格罗夫出版社,1964 年)。艾因宾德(一位物理学家)撰写的这本书仅对《大英百科全书》的世纪中叶版本具有权威性;它带有敌意偏见,但包含了许多关于一般三级来源问题的有趣讨论和研究,例如更新、名人作者、科学报道和人文方法。
- ↑ 参见乔纳森·以色列,《激进的启蒙:哲学与现代性的形成,1650-1750》(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34 页。
- ↑ 以色列,《激进的启蒙》,第 135 页。
- ↑ 关于对 Linux 友好的大规模协作的讨论,参见詹姆斯·苏罗维基,《集体智慧:为什么多数人比少数人更聪明以及集体智慧如何塑造商业、经济、社会和国家》(纽约:双日出版社,2004 年)。关于 GNU/Linux 的历史,参见格伦·穆迪,《叛逆代码:Linux 和开源革命内幕》(纽约:基础书籍出版社,2001 年)。
- ↑ 参见免费文化作品的定义(http://freecontentdefinition.org/),维基媒体基金会于 2007 年将其应用于其项目(http://wikimediafoundation.org/wiki/Resolution:Licensing_policy)。
- ↑ Alexa 是一家网络流量测量公司,它使用使用 Alexa 工具栏的个人数据(http://www.alexa.com/)。
- ↑ 参见约翰·塞根撒勒,《一篇虚假的维基百科“传记”》,《今日美国》(2005 年 11 月 29 日),http://www.usatoday.com/news/opinion/editorials/2005-11-29-wikipedia-edit_x.htm。
- ↑ 整个事件的历史总结在文章[[:w:Seigenthaler incident|]]中。
- ↑ 参见诺姆·科恩,《一个历史系禁止引用维基百科作为研究来源》,《纽约时报》(2007 年 2 月 21 日),http://www.nytimes.com/2007/02/21/education/21wikipedia.html。
- ↑ 2005 年第一个案例的此项限制的详细信息发布在维基百科:仲裁请求/气候变化争议。在 2005 年关于此事的第二个案例(维基百科:仲裁请求/气候变化争议 2)中,发现“威廉·M·康诺利总体上遵守了他的恢复缓刑,尽管可以找到一些合规不完整或值得怀疑的孤立案例”,并且“对威廉·M·康诺利施加的唯一一次恢复缓刑是不必要的举动,现予以撤销”。
- ↑ 参见珍妮·克莱曼,《维基百科封禁捣乱教授》,《卫报》(2007 年 12 月 9 日),http://www.guardian.co.uk/technology/2007/dec/09/wikipedia.internet。
- ↑ 他的案件详情发布在[[:w:Wikipedia:Requests for arbitration/Carl Hewitt|]]。休伊特不接受裁决的公正性,并试图规避对他施加的编辑限制。
- ↑ 参见斯泰西·希夫,《无所不知:维基百科能否征服专业知识?》,《纽约客》(2006 年 7 月 31 日),http://www.newyorker.com/archive/2006/07/31/060731fa_fact。
- ↑ 参见安德鲁·基恩,《业余爱好者的狂热:数字世界的民主化如何侵蚀我们的经济、文化和价值观》(纽约:双日出版社,2007 年)。基恩的观点对维基百科持敌对态度,强调专业知识和对百科全书行业的影响。
- ↑ 参见唐·塔普斯科特和安东尼·D·威廉姆斯,《维基经济学:大众协作如何改变一切》(纽约:企鹅出版社,2006 年)。塔普斯科特和威廉姆斯对维基百科表示赞同,并在商业背景下对其进行了讨论。
2007 年 3 月 15 日,当“维基”一词在牛津英语词典在线版中出现时,一个里程碑被实现了,而这项技术仅仅存在了不到 12 年。然而,维基百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时候,可以追溯到古代世界许多早期的百科全书和知识收集项目,以及启蒙时代对理解世界的推动力。在最近的时代,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使得维基和维基百科成为可能,而自由软件运动则为维基百科提供了其哲学立场。这段丰富的历史有助于界定维基百科的目标:以每个人自己的语言向全世界所有人提供免费信息,并以透明、协作、动态和开放的方式做到这一点。自由软件也为维基百科提供了其内容许可证:GFDL,它确保内容将保持开放、可访问和可供任何人自由重用。这些目标自 2001 年网站创建之初就已成为维基百科的一部分。然而,尽管拥有崇高的理想,该网站肯定也并非不受对其模型本身和实施的批评的影响;在本节中,我们提供了一些案例研究来说明这些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