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IB 美洲历史/第 11 章

75% developed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书籍,开放世界

美国的大萧条(主题 11)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萧条的背景

  • 20 年代后期,美国汽车、广播、电影和其他行业的推动下,生产量激增。出现了新的繁荣水平,但很少有人预见到即将到来的危机。
  • 股市价格以惊人的速度上涨。
  • 大萧条的触发因素之一是,英国提高了利率,试图收回被美国投资者吸引到海外的资本。
  • 外国投资者和当地投机者决定出售其“不安全”的股票,导致了抛售狂潮。
  • 1929 年 10 月 29 日,售出了 16,410,030 股股票,这一天也被称为黑色星期二。
  • 随着市场上股票供应量的增加,价格下降。由于股票价格低迷,对股票的需求下降,股市活动减少。随着股票价值下降且没有需求,持有股票的人蒙受了损失。
  • 到 1929 年底,股东损失了 400 亿美元。
  • 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经济大萧条,到 30 年代末,美国超过 400 万工人失业。
  • 在经济大萧条的头三年,超过 5000 家银行倒闭,带走了成千上万人的毕生积蓄。


经济大萧条的原因

  • 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是农业和工业部门的生产过剩。
  • 生产过多,消费不足。
  • 更多的资金流向了投资并增加生产的富人,但工人的工资却没有增加。购买力不足。
  • 另一个原因是分期付款信贷;这种方法导致许多消费者支出超过他们的承受能力,从而导致他们破产。
  • 由于新的节省劳力的技术的出现,失业率上升也在经济大萧条中发挥了作用。
  • 海外的金融问题也助长了经济大萧条。由于欧洲国家面临的困难,国际贸易减少。
  • 欧洲尚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完全恢复,金融崩溃加剧了经济大萧条。
  • 1930 年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旨在作为一项保护性关税,对非自由商品征收 38.5% 的关税;它旨在保护当地农业产业。关税也助长了国际贸易的下降。
  • 胡佛对抗经济大萧条
  • 最初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但在其总统任期结束时转向了更多干预型政策。
  • 他反对在他看来是“社会主义”的计划。
  • 胡佛试图利用公共工程项目来恢复经济。他从国会获得了 22.5 亿美元用于这些项目。
  • 胡佛水坝(1930-1936 年)
  • 1932 年成立了重建金融公司 (RFC)。这是一个政府贷款银行,通过帮助保险公司、银行、农业组织、铁路和政府来提供间接救济。“灌溉”
  • 国会于 1932 年通过了诺里斯-拉瓜迪亚反禁令法案,为劳工赋予更多权利。根据该法案,将不会出现“反工会”行为,工会拥有进行抵制、罢工和和平示威的权利。


罗斯福和新政

  • 罗斯福的新政计划旨在实现三个 R——救济、复苏和改革。
  • 国会赋予罗斯福对其新政计划的无限权力。
  • 1933 年的紧急银行救济法赋予罗斯福权力监管银行交易和外汇,并重新开放有偿付能力的银行。
  • 他利用广播进行他的“炉边谈话”,说服 3500 万美国人相信将他们的钱存入重新开放的银行是安全的。然后人们开始存款,银行也重新开业。
  • 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改革法案创建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高达 5000 美元的存款提供保险,这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存款的信心,并结束了多起银行倒闭事件。
  • 金本位制是一种货币制度,其中正常的经济计量单位是固定重量的金币。在金本位制下,银行券发行者可以按需以该数量的金币兑回纸币。
  • 当时,黄金储备正在减少,为了防止任何形式的混乱,他强制要求将所有私人持有的黄金以纸币的形式上缴国库。由于黄金越来越稀缺,其价格不断上涨,货币价值将变得难以控制地高。他随后将国家从金本位制中撤出,以维持更“管理型经济”。
  • 美国脱离金本位制后,新的“管理货币”旨在带来通货膨胀。由于美元价格不允许随着黄金价格上涨而上涨,因此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上涨,而美元价格却没有上涨;因此导致通货膨胀,即商品价格上涨。罗斯福认为,通货膨胀水平的提高将刺激新的生产。
  • 然而,他后来将国家重新纳入金本位制,仅用于国际贸易目的。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