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 物理/物理史与发展 SL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有限的,球形的,它的上面是天堂。一切都被划分为四种元素:土、水、气和火(火球)。月球轨道以下的一切都是地球,月球轨道以上的一切都是以太。以太独立于地球运动,这是一种很好的解释一切的方法,而不必去思考它。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都是以圆形轨道运动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托勒密的模型认为,像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这样的“天体”绕着地球以圆周运动,但这些圆周中有小圆周,用来解释它们没有出现在圆形中的事实(被称为本轮)。他的模型有八层,最外层像一个固定的恒星屋顶。
阿里斯塔克斯/哥白尼的模型认为,地球和其它行星绕着太阳运行,而月亮绕着地球运行。恒星仍然像一个固定的屋顶,位于行星之外。一切都以圆周运动。
对哥白尼模型的反对主要基于宗教问题,并由于教会与政府的密切关系而被强制执行。伽利略为该模型辩护,并观测到木星的卫星绕其运行,但教会最终强迫他公开收回对该模型的支持。
第谷·布拉赫的模型认为,行星绕着太阳运行,而太阳绕着地球运行,旨在成为教会和哥白尼模型之间的一种折衷方案。
开普勒的模型是哥白尼模型的扩展,但它有简单的数学定律来描述行星的运动。
- 行星在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上运行。
- 行星在相等的时间内绕过相等的面积段,这意味着当它们更靠近太阳时,移动得更快。
- T2 与 R3 成正比。(T 是周期,R 是半径)。这意味着 T12/T22 = R13/R23。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为开普勒模型提供了数学和理论基础。
F = Gm1m2/r2,并且 F = mv2/r,并且由于 v=rw,因此 F = mrw2。将这两个等式相等,我们得到以下结果。
Gm1m2/r2 = mrw2,并且 w = 2π / T,因此 Gm1m2/r3 = m2π / T2,因此 T2 与 R3 成正比。
重力提供了开普勒第三定律所需的向心力。
简单的模型被认为优于复杂的模型。因此,哥白尼模型是好的,因为它很简单,并且允许预测(尽管它并不完全准确)。
另外一件事,因为它在规范文件中。逆行运动是用来描述行星相对于恒星的运动轨迹不可预测,甚至方向反转的现象,这是由于地球的相对运动造成的。
亚里士多德:要移动一个物体,需要一个力。要保持一个物体运动也需要一个力。因此,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当时没有摩擦的概念)。
伽利略研究了物体在斜坡上的运动。如果一个物体沿着一个斜坡滚下,然后沿着另一个斜坡滚上,那么它总是在原始高度结束,与斜坡无关(因为摩擦很小)。这得出结论,如果一个物体沿着斜坡滚下并沿着一个水平表面滚动,它应该一直滚动到无穷远,因为它永远不会到达它的原始高度。这也很重要,因为他是用实验,而不是基于不可验证假设的理论推理。
伽利略还将数学应用于加速物体,基于物体在恒定时间间隔内所覆盖的距离,并证明了落体有恒定的加速度(并且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
在牛顿出生的时候,天体被认为是与地球分离的,遵循着不同的、不相关的规律。人们认为,支配飞机和地面物体的规律与“那里”的规律之间没有联系,并且“那里”不需要任何力来维持持续的圆周运动(显然,行星一直在没有力的作用下旋转,因为没有人知道重力)。
(这只是变得愚蠢了)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用拉丁文写成的,非常正式,包含了定律的几何推导和推论。其中包含了他定律中使用的定义,这些定义将宇宙中所有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并量化。
E.2.6
[edit | edit source]牛顿定义了以下:
质量 : 物质的数量
动量 : 运动的数量
外力 : 引起运动量(动量)变化的力。
牛顿定律主要是在动量变化的基础上建立的。
E.2.7
[edit | edit source]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论证基于这样的想法:行星被向心力拉动并绕轨道运行(这个想法部分来自罗伯特·胡克的工作)。牛顿表明,反平方力可以提供这种运动所需的力,并创造了“向心力”这个词。一个物体要作圆周运动,必须有一个中心力,因为切向力只会让物体沿直线飞出去,而不是绕圆圈(或实际上,绕椭圆)运动。
E.2.8
[edit | edit source]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以及月球都会加速朝向地心,不过对于月球而言,加速改变的是方向而不是速度,虽然两者都朝向地心加速。
由于 F = moa 且 F = Gmemo/r2,我们可以得出 a = Gme/r2,因此,通过找到地球表面物体的 r 和 a 以及月球的 r,就可以找到月球的 a。
E.2.9
[edit | edit source]伽利略的研究局限于描述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运动,特别是物体不需要持续的力来保持运动(在一个完美的无摩擦系统中)。牛顿为这个想法发展了一个更普遍、更数学化的基础。
E.2.10
[edit | edit source]描述事物规律和解释事物来源的区别:牛顿可以解释重力的行为并预测重力,但他无法解释它的来源(而且我们现在也无法真正解释)。
E.2.11
[edit | edit source]牛顿力学暗示(牛顿也相信),通过了解宇宙中每个物体的初始位置,就可以推断出未来的状态。牛顿力学是一种决定性的、机械的宇宙观。
E.2.12
[edit | edit source]数学在物理学中很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建模系统,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现象,并据此进行预测。
E.3 能量概念
[edit | edit source]E.3.1
[edit | edit source]燃素/热质 : 这是19世纪中期关于热的一种理论。燃素是一种存在于物体内部的物质,燃烧时会被带走成为热量,从而将物体变成灰烬。热质是热的最初名称,人们认为它像流体一样,从热的物体流向冷的物体。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摩擦产生热量。
E.3.2
[edit | edit source]纽科姆发动机是第一台蒸汽动力发动机,虽然效率极低,但它有效地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水被加热,变成蒸汽,从而提高了管道中的压力。然后利用这种压力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到达底部后,释放一些蒸汽,活塞由连接到曲轴的其他活塞推动向上运动。排出的蒸汽通过管道回到水箱,以便循环使用。活塞利用多个阀门来调节蒸汽流动。只有在活塞向下运动时才允许蒸汽进入,只有在活塞向上运动时才允许蒸汽排出。
E.3.3
[span>edit | edit source]瓦特对这个系统最重要的改进是使用了一个独立的冷凝器。蒸汽从活塞排出后,被保持在高压状态,并被输送到独立的冷凝器中。这意味着锅炉和活塞可以保持高压和相似的温度,从而减少了由于汽化潜热造成的能量损失。此外,他还开发了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的系统,通过一组齿轮实现。另一个重大发展是能够调节蒸汽的产生,从而能够调节系统速度而不会降低压力(即不会泄漏蒸汽)。
E.3.4
[edit | edit source]萨迪·卡诺开发了一个热交换的理论模型,以解释热量如何在系统中传递。他还开发了理论上的卡诺循环,其效率为100%,因此可以用来比较实际发动机的效率。
E.3.5
[edit | edit source]尤利乌斯·迈耶最先提出热量实际上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这与热质理论相悖。这个想法由朗福德和焦耳发展,他们努力寻找热的机械当量。
E.3.6
[edit | edit source]焦耳最终进行了一个成功的实验,利用下落的重物来转动桨叶,并产生了可测量的温度变化。下落重物的能量变化可以测量出来,一部分能量被转动桨叶传递给水。在此基础上,焦耳统一了两种能量形式,并以能量单位焦耳命名。
E.3.7
[edit | edit source]能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看待系统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像质量或速度那样可以观察和分析的物理属性。然而,这很有用,因为它在更基本的层面上起作用,并可以统一不同形式的能量。
E.4 量子概念
[edit | edit source]E.4.1
[edit | edit source]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因为它是一种连续的能量形式,而光电效应只有在光能以量子形式存在时才有意义,并且能量的大小由光的频率决定。
E.4.2
[edit | edit source]经典物理学认为光中的能量是连续的,但这与实验观测结果不符。普朗克试图通过允许连续的入射能量来修改经典模型,但建议输出能量(光电子)只能取某些能量值。然而,爱因斯坦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入射光辐射和光电子的发射都是量子化的(即只能取某些值)。
德布罗意假说扩展了爱因斯坦关于波和量子化的联系,他提出所有粒子都具有波的性质,其方程为 λ = h/p,即波长 = 普朗克常数/动量(因此也等于 h/mv)。
德布罗意的观点最终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得到证实,电子是具有静止质量的粒子(它们通过具有微观晶格间距的晶体衍射,产生了与上述波长一致的衍射图案)。
薛定谔的波动理论分析了波粒二象性,并试图将其整合到一个连贯的模型中。该理论的一个功能是在原子周围产生电子可能存在的概率区域(在时空内)。这可以进一步解释即使单个电子穿过狭缝也会形成的衍射图案。
薛定谔的波动理论本质上是一个抽象模型,它以一种与现实世界没有明显联系的方式描述事件,但可以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这种解耦允许以简单预测结果的方式对事件进行建模,而不是代表现实世界。因此,通过抽象表示来模拟现实世界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