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帝国主义:黑白问题?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开放的世界

一项研究旨在检验这样的假设:不同人群中肤色色素沉着差异与各群体平均测得的智商之间是否存在一致的相关性。(1)人们的认知能力可以按某种等级制度排列,这种说法似乎很荒谬。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局限性在于相关性因果关系背后的推理。简单的基因关联,由于交叉选择性交配和智商与多效性相关性,其中两种表型不同但相关的性状由同一个基因表现出来。这是下议院 94% 的(白人)政客需要思考的问题。(2)

这种科学相关性可以与 18 世纪的启蒙时代相比较,启蒙时代是一场智力和哲学革命,将欧洲人描绘成智慧和美的化身(3)。这些原则后来在伊曼努尔·康德的作品中得到体现,他声称个人皮肤的颜色是“他所说的话是愚蠢的明确证明”(4: p. 38)。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智商和智力的意识形态几乎是在启蒙时代诞生的。因此,这些科学测试是否基于一个旨在提高欧洲优越性的概念?

黑色被描绘成与罪恶同义,白色与纯洁同义。宗教民间传说充满了关于罪恶使人变黑的故事,以及关于黑人在地狱出生的故事。

黛博拉·加布里埃尔(3)明确指出,奴隶制运动的心理伤害与皮肤漂白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帝国主义对非洲国家的统治最终“非人化”了那些被奴役的人,从而建立了一个基于白人种族优越性的独家人类标准。在 1526 年至 1867 年之间,(6)大约 1250 万奴隶从非洲被运往西方。加布里埃尔认为,这种“悲惨的过去”(3)的伤疤,是通过几个世纪以来被视为“二等公民”(3)而形成的,与皮肤漂白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进一步思考色素歧视的概念,加布里埃尔将其定义为一种“内部种族主义形式”(3),忽视了那些皮肤较黑的人。此外,博登霍恩和鲁贝克(6)讨论了色素歧视在美国奴隶制时代的发展,他们指的是肤色较浅的奴隶不成比例地被选中作为家庭奴隶,而那些肤色相对较深的奴隶则被迫在田地里干活。进一步发展,可以推断出,肤色较浅被认为是更好生活水平的基础(5),这进一步突出了帝国主义的指数级影响。此外,几个世纪以来对奴隶制的“无法弥补的文化伤害”(3)为如今的皮肤漂白现象奠定了基础。

色素歧视问题在媒体中以广告、杂志、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的形式反映出来。主流媒体在构建黑人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塑造着社会对黑人和美的理解,往往将两者分离。色素歧视的另一个问题来自特权。尽管许多非裔美国人不喜欢讨论他们群体中色素歧视的实例,但它已被证明是该社区内部特权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有特权,这意味着你被期望贡献更多,而不是更少,而不是那些‘弱势群体’。但与此同时,你处于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地位可能会受到与针对旧制度特权的相同怨恨。(克劳福德 2018)”。更深入地探讨色素歧视中的特权一词,克劳福德使用了贡献的概念。就像非裔美国人社区中肤色较浅的人获得更多特权一样,因为他们的皮肤被视为对社会的“美丽贡献”。无论有多少人愿意讨论色素歧视问题在特权方面是否准确,它仍然是一个重大问题,导致帝国主义不仅是白人和黑人的问题,而且是非裔美国人在他们自己的社区内部也是一个问题。

正如黛博拉·加布里埃尔(3)所说:“因为白皮肤被人格化为美的理想,肤色较浅的女性被认为比肤色较深的女性更美丽”(第 28 页)。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但流行文化仍然让肤色较浅的女性比她们肤色较深的同龄人更具特权,因为她们更接近白人和欧洲中心的特征。2005 年,四位非裔美国女性(哈莉·贝瑞、艾丽西亚·凯斯、索菲·奥科内多和奥普拉·温弗瑞)出现在《人物》杂志“50 位最美丽人物”榜单中,但除了奥普拉·温弗瑞之外,她们都拥有较浅的肤色,这是她们混血血统的产物(8)。此外,时尚界对白人美的颂扬在以白皮肤模特为主导的时尚界显而易见(3)。然而,早期的研究发现,即使是《黑人》等非裔美国人杂志,在他们的页面上也留给深色黑人女性的空间很少。(3)这突出了色素歧视偏见是如何植根于黑人社区的思维方式中的。肤色较浅是美丽和吸引力的标志,肤色较深的女性在一个无法代表她们、不断奖励和重视白人美感的世界上可能会遭受自尊心下降的困扰。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肤色从深色变浅与自尊心增加 0.28 个增量有关”(9)。也就是说,色素歧视对女性对她们自身深色肤色的看法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女演员南迪塔·达斯等著名名人将这一问题提请国际社会关注,该问题正在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接受《卫报》采访时,印度非政府组织“值得的女性”创始人卡维塔·伊曼纽尔解释了女演员在 2009 年支持的“黑色即美丽”运动“如何对抗印度对肤色较浅的偏见”(10)。

拍摄于伦敦一家商店的照片。

在 19 世纪,大不列颠是西方领先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自 1600 年代起就在印度殖民。在 19 世纪末,英国移民到印度的人数呈指数级增长,因为英国帝国主义政府鼓励帝国意识形态的再生产(11)。移居印度的英国民族主义者认为自己比印度黑人优越。由于他们占少数,英国人主要对印度人感兴趣的是他们的军队和劳动力,而高级职位则保留给“白人”或在某些情况下保留给肤色较浅的印度人(12)。肤色较浅的统治阶层被认为更具特权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印度文化,以至于即使在 1947 年独立之后,肤色较浅仍然被认为更令人向往(12)。如今,印度美白化妆品和乳霜的市场规模估计约为 4.5 亿美元,该化妆品分支的市场增长率为每年 20%(13)。根据 Ritesh K Patel 博士的“对消费者对美白霜偏好的联合分析”(13),“据估计,男性占印度美白霜总销量的 20%”,而青少年占美白化妆品销售额的 10%:这些产品已经渗透到整个印度社会。

皮肤漂白产品不仅在印度广泛传播,而且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而且很容易获得,正如我们在图 1 中看到的那样,这张照片是最近在伦敦市中心拍摄的。此外,像嘉尼尔这样的国际知名西方化妆品巨头,占有 7% 的总市场份额(13),是这种对白皙肤色的痴迷背后的主要推动者,这种痴迷仍在呈指数级增长。

          Figure 1. Skin bleaching cosmetic products found in London, 1 December 2018.

参考文献

  1. Jensen AR. 关于智商与肤色和地理人口变量相关性的评论,Intelligence. 2006;34(2): 128–131。可从:https://ac.els-cdn.com/S0160289605000929/1-s2.0-S0160289605000929-main.pdf?_tid=f45ac98f-d735-405b-bb43-709a05237239&acdnat=1544188032_9391fa0348ebdb234026bdf9de8534b3 [访问日期:2018 年 11 月 30 日]。
  2. Wood J, Cracknell R. 社会与一般统计部分。“政治、政府和公共生活中少数民族”。2013 年。可从:https://www.ukren.org/uploads/sn01156.pdf [访问日期:2018 年 11 月 28 日]。
  3. Gabriel D. Layers of Blackness: Colourism in the African Diaspora. 伦敦:伊玛尼媒体;2007 年。
  4. 康德 I. 关于不同的人种。在:Eze EC. (编) Ra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A Reader. (38-64)。马萨诸塞州剑桥:布莱克韦尔;1997 年。
  5. 托林。吉尔德·勒曼美国历史研究所。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影响。可从:https://www.gilderlehrman.org/content/historical-context-facts-about-slave-trade-and-slavery [访问日期:2018 年 12 月 4 日]。
  6. Bodenhorn, H. & Ruebeck, C.S. J Popul Econ. Colourism and African–american wealth: evidence from the nineteenth-century south. 2007; 20: (599-620)。可从:https://doi.org/10.1007/s00148-006-0111-x
  7. Frazier EF. Black bourgeoisie. 伊利诺伊州格伦科:自由出版社;1957 年。
  8. 哈里森,马修·S. 21 世纪的种族主义:对肤色的实证分析。纽约:施普林格出版社;2010 年。
  9. Maxine S. Thompson, Verna M. Keith. The blacker the berry, Gender, Skin tone, Self-Esteem and Self-Efficacy. 2001 年 6 月 1 日。第 347 页。
  10. Abraham MR. "黑色即美丽:结束世界对肤色较浅的痴迷的斗争”。可从:https://www.theguardian.com/inequality/2017/sep/04/dark-is-beautiful-battle-to-end-worlds-obsession-with-lighter-skin [访问日期:2018 年 12 月 6 日]。
  11. Kaul C. From Empire to Independence: The British Raj in India 1858-1947, The Government. 可从:http://www.bbc.co.uk/history/british/modern/independence1947_01.shtml [访问日期:2018 年 12 月 4 日]
  12. Mishra N. 华盛顿大学全球研究法评论,全球色素歧视视角(研讨会版),“印度和色素歧视:更细微的差别”。2015;14(4)。可从:https://openscholarship.wustl.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553&context=law_globalstudies [访问日期:2018 年 12 月 2 日]。
  13. Patel RK. A Conjoint Analysis of Consumer Preferences for Fairness Creams among Small Towns Located near Ahmedabad City. 2014;2(3)。可从:http://internationaljournals.co.in/pdf/giirj/2014/march/2.pdf [访问日期:2018 年 12 月 4 日]。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