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有趣的社会科学/伦理学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6KuRvbfnOU&ab_channel=%D0%92%D0%B0%D0%BB%D0%B5%D1%80%D0%B8%D0%B9%D0%A1%D1%82%D0%B0%D1%80%D0%B8%D0%BA%D0%BE%D0%B2

伦理学。

该视频提供英文字幕。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生命的意义。苏格拉底、第欧根尼、阿利斯提普、佛陀。 生命的目的是自由、身体上的享受,不要在命运的打击下陷入绝望,或通过冥想来摆脱对生活的渴望。 我认为,有必要不惜一切代价在权力和财富的争斗中取得胜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Srh-wUKV7E&ab_channel=%D0%92%D0%B0%D0%BB%D0%B5%D1%80%D0%B8%D0%B9%D0%A1%D1%82%D0%B0%D1%80%D0%B8%D0%BA%D0%BE%D0%B2

弗里德里希·尼采。疯子的笔记。

该视频提供英文字幕。 金发野兽。金发野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x2Em45X0ag&ab_channel=%D0%92%D0%B0%D0%BB%D0%B5%D1%80%D0%B8%D0%B9%D0%A1%D1%82%D0%B0%D1%80%D0%B8%D0%BA%D0%BE%D0%B2

关于生命意义的实存主义。

封面是让-保罗·萨特。该视频提供英文字幕。

苏格拉底。
安提斯泰尼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所绘的第欧根尼躲在木桶里
卡斯帕尔·德·克雷耶(约1650年)所绘的亚历山大大帝和第欧根尼
小塞内加
马可·奥勒留

苏格拉底作为伦理学奠基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苏格拉底的传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苏格拉底生活在古希腊雅典。他的一生为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399年。他的父亲很穷,以雕刻为生。因此苏格拉底支持民主。苏格拉底是一位性格类型心理学家,就像所有伦理学说创建者一样——安提斯泰尼、第欧根尼、阿利斯提普和释迦牟尼都是性格类型心理学家。苏格拉底无法靠自己赚钱,因此他的妻子经常责怪他,但苏格拉底对此无动于衷,就像对待车轮的永恆吱呀声一样。苏格拉底没有从学生那里收取任何费用,因此他有很多学生——柏拉图、安提斯泰尼、阿利斯提普等等。苏格拉底喜欢去作坊和市场,询问每个人在家里发生了什么好事坏事,他喜欢教导每个人按照以下原则生活:如果你不能自己生活,那么就需要教导别人。苏格拉底在市场上说,他在这里看到许多可以没有的东西。人们经常因为他的说教而殴打和踢苏格拉底,但他没有生气,因为在他看来,对驴子生气是愚蠢的。苏格拉底喜欢参加体育锻炼,他过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身体健康。苏格拉底参加了两次雅典对斯巴达的失败战役,在这两次战役中,他在雅典军队撤退时都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坚定的战士。

苏格拉底之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许多哲学家将苏格拉底的英勇死亡与耶稣基督的死亡相提并论。有些人嫉妒苏格拉底的智慧,因此他们曾经指责苏格拉底不敬神,并以不当的方式教育青年。法庭以这些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在审判中表现得很有挑战性,他要求法庭判处他参加宴会而不是处决他。几乎所有他的学生都去监狱看望他,并劝说苏格拉底逃离城市,但苏格拉底拒绝了,因为他太老了,不适合逃跑,他当时已经70岁了。此外,苏格拉底相信有来世,在那里他可以与智慧之人的灵魂交流。苏格拉底在临死前对他的学生发表了告别演说,然后喝下了毒药。他的学生安提斯泰尼为他报了仇,安提斯泰尼向那些被苏格拉底的荣耀吸引而来的年轻学生指出苏格拉底的控告者,并说苏格拉底的控告者比苏格拉底更聪明。这引起了雅典居民的愤怒,苏格拉底的一位控告者被处决,另一位控告者被驱逐出城。 [1]

苏格拉底的思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苏格拉底精通修辞学(关于雄辩的科学)。苏格拉底教导他的得意门生柏拉图这门艺术,因此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写作,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将这门艺术概括化,并以古希腊智慧为例创造了形式逻辑。苏格拉底是最早认识到自然哲学对普通人没有吸引力的人,因此他创立了新的哲学分支——伦理学,作为关于习俗和美德的科学,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科学。 [2]

问题:为什么人们做坏事?

苏格拉底的回答:因为人们没有被解释过什么是坏事,没有被解释过不应该做这些事。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正确答案:苏格拉底错了,因为罪犯和暴躁的人知道不应该这样做,但他们却逆着所有解释去做。暴躁的人做坏事是因为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罪犯犯罪是因为他们在罪犯群体中长大,那里其他罪犯鼓励他们犯罪,他们受到犯罪反文化的影響,或者他们天生就是小偷。

根据苏格拉底的观点,人生的目的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目的,苏格拉底的追随者之间爆发了争论。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斯泰尼和阿利斯提普——对人生目的这个问题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

“犬儒派”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犬儒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使自己自由。

“犬儒派”是安提斯泰尼学生哲学学派代表的蔑称;这个昵称被翻译成“像狗一样”。“犬儒派”因为他们卑鄙的生活方式而获得了这个昵称。犬儒主义的主要思想是:要变得自由和快乐,就必须将自己的需求降到最低限度。以西诺普的戴奥根尼为榜样的是老鼠的生活,老鼠不需要床,不怕黑,也不追求虚幻的快乐。 [3]

安提斯泰尼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他的生活年代约为公元前 445 年至公元前 365 年。犬儒派是机智的人,因此他们的许多格言都有滑稽的性质。当被问到什么样的女人适合娶——漂亮还是丑陋时,安提斯泰尼回答说:“如果你娶了一个漂亮的女人,那么她将是公共财产;如果你娶了一个丑陋的女人,那么她将是你的一种惩罚。”安提斯泰尼有一次被问到什么学习是最必要的,他回答说:“忘记自己的坏习惯。”。一位来自庞图斯的年轻人曾经承诺在一条装满咸鱼的船到达后奖励安提斯泰尼;因此安提斯泰尼带着这个年轻人和一个空袋子去到市场上卖面粉的女人那里,他装满了袋子,然后离开了;当女人要求他付款时,安提斯泰尼说:“等到装满咸鱼的船回家后,那个年轻人会付钱给你的。”安提斯泰尼死于肺结核,肺结核通常是由于食物不好和住在简陋的房间造成的,显然,在他看来,这样的死是为自由付出的代价。 [4] [5]

可以得出结论,安提斯泰尼为了自己的思想而死。当安提斯泰尼病重时,西诺普的戴奥根尼手持一把剑来看望他;当安提斯泰尼说:“谁能解救我脱离这种痛苦?”时,西诺普的戴奥根尼指着剑说:“这个可以。”但安提斯泰尼反驳道:“我说的是脱离痛苦,而不是脱离生命。”安提斯泰尼只是被要求过简朴的生活,但他的追随者西诺普的戴奥根尼成为犬儒智慧的典范,并且将这些教诲付诸实践。

西诺普的戴奥根尼将自己的需求降到了最低,事实上,他是一个有思想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也是一个受过训练的乞丐。戴奥根尼没有在雅典拥有自己的房子,因此他决定住在泥瓦罐中,就像“金”一样。他通过冷热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因为泥瓦罐里没有暖气,但在希腊的冬天,气温经常降到零度以下。冬天,他依偎在冰冷的青铜雕像旁,夏天,他躺在灼热的沙滩上晒太阳,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身体。他吃市场上的垃圾,向人乞讨。他曾经在青铜雕像前乞讨;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为了让自己习惯拒绝。”

西诺普的戴奥根尼的主要思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西诺普的戴奥根尼:自由作为人生目的。

有一次,西诺普的戴奥根尼试图吃生肉,但他无法消化。他睡在自己的斗篷上,随身带着一个袋子,把食物放在袋子里。任何地方都适合他吃饭、睡觉和聊天。他对所有人怀有刻薄的蔑视。一个富人带着西诺普的戴奥根尼去拜访,这个富人不允许戴奥根尼在毯子上吐痰,于是戴奥根尼朝他的脸上吐痰,并说他找不到比这更糟糕的地方。柏拉图说戴奥根尼是个疯子苏格拉底。有一次,当戴奥根尼坐在克勒尼翁的阳光下时,亚历山大大帝站在他旁边,对他说:“你想要什么,就向我提出来。”戴奥根尼回答说:“不要再挡住我的阳光了。” [6] [7]

享乐主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阿利斯提普

阿利斯提普:肉体快乐作为人生目的。

阿利斯提普的生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阿利斯提普出生在昔兰尼的城市,是利比亚非洲海岸的希腊殖民地。他的一生是:公元前 435 年至公元前 356 年。实际上,阿利斯提普是一个有思想的侍从。他能够适应任何人,根据情况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住在西拉库萨暴君狄奥尼修斯一世宫中,因此西诺普的戴奥根尼称阿利斯提普为“皇家狗”。西拉库萨的狄奥尼修斯一世就是那个将柏拉图卖为奴隶的暴君。阿利斯提普寻求他所能获得的所有快乐。 [8]

阿利斯提普的格言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暴君经常朝阿利斯提普吐口水,而他忍受了这种欺凌。人们开始嘲笑他,他说:“为了捕捉小鱼,渔夫会忍受海水的飞溅,而我想要捕捉金鱼”(亚历山大·普希金和格林兄弟童话中的神奇鱼,这条神奇的鱼可以满足抓住它的渔夫的任何愿望)。有一次,阿利斯提普在西拉库萨暴君狄奥尼修斯一世面前跪了下来,人们开始嘲笑他,他喊道:“不是我应该受到责备,而是狄奥尼修斯,他的耳朵长在脚上。”有一天,阿利斯提普向狄奥尼修斯一世要了一些钱,狄奥尼修斯一世说:“但你告诉我,一个智者永远不会缺钱。”“给我一些吧,”阿利斯提普反驳道,“然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狄奥尼修斯给了他一些,“现在,”他说,“你看,我不需要钱。”有一次,西诺普的戴奥根尼在洗菜时嘲笑路过的阿利斯提普,并说:“如果你学会吃这些蔬菜,你就不会在暴君的宫殿里当奴隶。”但阿利斯提普回答说:“如果你知道如何在人群中表现得体,你就不会洗菜了。” [9]

幸福主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伊壁鸠鲁
芝诺

伊壁鸠鲁的生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他的一生是:公元前 341 年至公元前 270 年。伊壁鸠鲁于公元前 306 年来到雅典,他创建了这个学派,被称为“伊壁鸠鲁花园”,因此伊壁鸠鲁主义者被称为“花园哲学家”。花园入口上方悬挂着这样一句话:“陌生人,你会在这里过得很好;这里,我们最高的善是快乐”。伊壁鸠鲁身体不好。他只是口头上呼吁追求快乐,实际上,他通常只吃面包和水,并将奶酪和葡萄酒视为很少能得到的奢侈品。 [10]

伊壁鸠鲁的思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伊壁鸠鲁:人生的目的是休息和满足基本需求。伊壁鸠鲁认为,神灵生活在星际空间,对人类命运没有任何影响。因此,伊壁鸠鲁因这些言论而被反复指责为无神论者,在基督教成为欧洲主要宗教后,伊壁鸠鲁的作品长期被禁止出版。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在于保持心灵平静,满足自然和必要的需求,快乐首先导致达到心灵平静(“ataraxia”),然后达到幸福(“eudaimonia”)。

后来,伊壁鸠鲁的哲学在普通意识中得到了极度简化的解释——享乐主义者是那些追求人生所有快乐的人,为了获得肉体上的快乐,他们无所不为。然而,这种对伊壁鸠鲁理论的理解与伊壁鸠鲁的思想毫无共同之处。

恐惧阻止人们找到完全的快乐,因此人们必须克服这些恐惧。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毫无意义,因为来世并不存在,人的灵魂是物质的,和身体一样是会死亡的,所以没有必要用对死后事物的想法来折磨自己。伊壁鸠鲁非常欣赏私人生活的乐趣。伊壁鸠鲁呼吁有意识地拒绝公共生活。这句话成为了享乐主义者的格言:“智者会尽力过着不被注意的生活”。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在他的诗歌作品《论物体的本质》中为我们讲述了许多伊壁鸠鲁的思想。[11]

古希腊伦理学的主要学派和方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禁欲主义,作为限制自身需求的极限。犬儒主义者是禁欲主义者。

享乐主义,作为对肉体快乐的追求。阿利斯提普的学生是享乐主义的支持者。

幸福主义,作为对幸福的追求。伊壁鸠鲁主义者是幸福主义的支持者。

结论:普通人应该追求少许自由和少许肉体上的快乐,但与此同时,普通人也不应该像阿利斯提普那样自甘堕落,也不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乞讨。没有必要追求这些极端。因此,伊壁鸠鲁最接近人生目的的真相,但我并不接受伊壁鸠鲁的生活中的被动和禁欲。人必须与他人斗争,并在财富、声望和权力之争中获胜。我们的社会建立在冲突和控制之上,在那里“强者生存”,从这个事实中隐居在“伊壁鸠鲁的花园”是不可能的。来自苏格拉底的戴奥根尼不想参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权力和财富之争。[12]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不想以维护个人自由为借口参与权力和财富的斗争,那么这个人就注定要过着贫困和悲惨的生活。因此,大多数人被迫参与冲突,为权力和财富而斗争,成为控制者或被控制的对象。

斯多葛主义的伦理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世界事件的进程并不取决于人类的意志。正如塞内卡小所说:“在不确定明天的情况下,计划人生是愚蠢的”。人的外部自由只在于与命运合作。塞内卡小说:“命运引导愿意的人,拖着不愿意的人前进”。斯多葛主义的主要思想是:“当罗马帝国灭亡,命运的打击降临到人的身上时,人不能陷入绝望,而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因为没有人能阻止这些历史灾难”。

斯多葛主义的代表:芝诺、塞内卡小、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13]

结论:我同意在失败时保持冷静,不要陷入歇斯底里,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冲突中获胜。否则,在失败的过程中保持冷静,可能会被别人看作是在一场糟糕的比赛中表现良好。

佛教伦理学中的四圣谛: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color manuscript illustration of Buddha teaching the Four Noble Truths, Nalanda, Bihar, India
佛陀宣讲四圣谛。梵文手稿。那烂陀,比哈尔邦,印度。
  • 人生是苦。出生、衰老、疾病、死亡——这一切都是苦。
  • 苦的根源是对生命的渴求,对快乐的渴求,对死亡的渴求,这会将所有的人带入新的轮回。
  • 必须摆脱对生命的这种渴求。
  • 为了摆脱对生命的渴求,必须进行冥想,即自我催眠。

必须达到完全平静和无动于衷的状态,释迦牟尼佛将这种状态称为涅槃。这个词来自“熄灭火焰”、“快乐”、“永恒的休息”、“从轮回中解脱”涅槃是走出轮回,走出苦难的循环。

结论:尽管宗教安慰有诸多优势,但可以肯定的是,佛教的支持者在冲突中注定会失败,因为佛教的支持者没有好斗的品质,完全没有胜利的渴望。认为人生是苦——这是失败者的信念。我认为,人生是生存的斗争。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伦理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传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生卒年:1844-1900。他生活在德国。

在他的传记中,可以找到以下与心理学家作为人格类型特征相符的倾向

  • 文学才能和以格言形式创作的辉煌诗歌风格,
  • 对古代艺术、瓦格纳音乐的兴趣:形象思维,弗里德里希·尼采在童年时代就创作音乐和诗歌。
  • 对社会乌托邦的倾向,梦想。

弗里德里希·尼采从父亲那里遗传了不好的健康状况。弗里德里希·尼采在童年和一生中都遭受着严重的偏头痛(当时没有办法消除偏头痛),眼睛疾病几乎导致他失明。这些疾病迫使他“把一条腿放在坟墓里”。弗里德里希·尼采在1889年完全发疯,当时他的所有作品都已经出版了。弗里德里希·尼采是叔本华的追随者。在尼采生前,大众对他学术创作的反应很冷淡。类似的隐瞒让弗里德里希·尼采深感沮丧。弗里德里希·尼采很难找到自己的书的出版商。然而,在他去世后,大众开始认为弗里德里希·尼采是19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14]

"金发野兽"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金发野兽"是天生贵族形象,他们在权力斗争中无所不能——政治谋杀和武装夺权。人生是权力斗争,人生是无规则的斗争。为了获得对人民的权力,必须由“金发野兽”出生,即动物捕食者,长着狮鬃的怪物,天生的贵族。弗里德里希·尼采歌颂贵族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贵族带领人们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所有这些高贵的种族中,我们看到了猛兽,在寻找猎物和胜利的过程中,奢华地游荡着金发野兽,为了休息,它要么躲在树丛中,要么再次进入历史舞台。金发野兽——罗马、阿拉伯、日耳曼、日本贵族、荷马英雄、斯堪的纳维亚维京人。[15]

弗里德里希·尼采否认道德和宗教对金发野兽的益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金发野兽是超人。金发野兽将自己置于善恶之外。[16] 金发野兽必须超越道德和宗教。道德律不是为金发野兽制定的。金发野兽可以打破道德律和宗教行为准则。超人被允许在为权力而战中犯下任何罪行。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道德和宗教对人类有害,因为它利用道德和宗教驯服了人兽[17],就像动物园的笼子一样。它利用恐惧、殴打、饥饿和痛苦的压制机制,将金发野兽变成病态的野兽。基督教提醒笼子里那个生病的、可怜的、充满怨恨的野兽,它憎恨周围所有强大而快乐的人。在中世纪早期,教会实际上是动物园,因为教会驯服了高贵的日耳曼人,所以到处都存在着对“金发野兽”中优秀个体的猎杀。[18] “基督教是一种反雅利安宗教”,基督教是犹太土壤的产物。[19]

培育贵族人类种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弗里德里希·尼采是阿道夫·希特勒的老师之一。阿道夫·希特勒认为德国人是主人种族,并宣布了种族卫生的政策,即人工选择和消灭劣等人的政策,即犹太人、罗姆人、斯拉夫人——主要是波兰人、塞尔维亚人,后来还有俄罗斯人在毒气室和集中营中。阿道夫·希特勒认为对犹太人的物理灭绝是解决犹太问题的最终决定。弗里德里希·尼采并没有那么绝对,他称等级制度是一个值得效仿的例子,作为培育最高种族的途径。[20] 印度的等级制度建立在玛努宗教法典的基础上。这里设定了任务,要培育四个种族的,四个种姓,并与不纯种的人斗争——“旃陀罗”(不可接触的人)。[21]

弗里德里希·尼采对民主的批判性关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金发野兽”,超人不应该害怕孤独,因为害怕孤独是一种群体本能[22]。根据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说法,民主一直是组织力量的衰落形式。弗里德里希·尼采赞美残酷的意志和君主专制统治的绝对权力。当这种权力存在时,就会出现像罗马帝国或俄罗斯帝国这样伟大的帝国。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俄罗斯是唯一强大的、持久帝国,可以期待它做出很多贡献。俄罗斯是欧洲贫困的碎片和神经质的反面。[23]

对弗里德里希·尼采思想的批判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我看来,“金发野兽”应该被关进监狱,因为它有必要对任何公民的谋杀和武装夺取政权进行刑事起诉,无论他是否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贵族。在暴政统治下,政治谋杀统治者和武装夺取政权是允许的,但自由的多党选举是代表民主制度发明和建立后唯一允许的权力斗争方式。代表民主制度优于暴政。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第二个错误在于否认宗教和道德的益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道德律,人们对违反这些法律的人感到蔑视,并对这些人施以道德制裁。例如,政治暴君和国家权力篡夺者的行为会招致道德谴责。宗教的益处在于培养和安慰人们。等级制度不能成为现代社会的效仿榜样,因为等级制度建立在一个火药桶上,也就是说等级制度孕育着革命和叛乱。等级制度关闭了垂直流动的过程,它不合理地限制了最高种姓和最低种姓代表之间争夺权力、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法律形式,这导致一方面最低种姓的叛乱,另一方面最高种姓的退化。

存在主义关于人的内心世界,关于个性的内在自由和责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阿尔贝·加缪
蒙娜丽莎,莱昂纳多·达·芬奇
让-保罗·萨特
Painting of Sisyphys by Titian
《西西弗斯》(1548-49),提香,普拉多博物馆,马德里,西班牙
卡里古拉
2005 年俄罗斯彩虹集会上的当代嬉皮士

存在主义哲学(源于英文“existence”)是由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让-保罗·萨特(1905-1980)、阿尔贝·加缪(1913-1960)等欧洲思想家和作家发展起来的。他们都被心理学家认为是与现实生活需求相去甚远的性格类型。

存在主义的影响高峰期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直持续到 60 年代末。当时,存在主义是青年学生和人文学科专业人士——作家、演员、艺术家——中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方向。在 60 年代,一股左翼青年运动席卷欧洲后,存在主义的影响开始迅速下降。例如,让-保罗·萨特直接参与了青年示威,他就像青年人的一面活生生的旗帜。内政部长向总统查尔斯·戴高乐询问对年老体弱的叛逆者让-保罗·萨特的逮捕制裁,但内政部长得到了戴高乐的出色回答:法国不会逮捕伏尔泰!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完全在内心自由和独立。人生的艰难命运——永远在寻找这个荒谬无意义世界中的生命意义。存在主义拒绝人对设备和经济的依赖。存在主义表达了对那些成为官僚机器的“小螺丝钉”的世俗追随者的抗议。生命的真正意义是在最深刻的冲击时期、在死亡面前、在严重的疾病面前、在不能洗刷的罪恶面前向人敞开的,此时他内心深处存在的世界的真相在他面前展现出来。每个人都对自己行为负有责任。

可以通过阿尔贝·加缪的故事和小说来解释存在主义的复杂哲学思想。这位哲学家出生在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阿尔贝·加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他最著名的作品有《局外人》、《西西弗斯的神话》、《误解》、《鼠疫》、《反叛者》、《堕落》。阿尔贝·加缪的观点是在人们对上帝和不朽灵魂的信仰消失,并且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死亡后人将被毁灭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人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他在小说《局外人》中的人物默索是一个小职员,他对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妻子完全漠不关心。但默索真诚地爱着自然——爱着大海、空气和阳光。这种单调的生活被一次打破了。默索在海边用左轮手枪无缘无故地杀害了一个阿拉伯人。默索在法庭上被一致判处死刑,因为默索与审判他的人截然不同。默索对法院的判决漠不关心。如果我们注定要死,那么生活就没有意义——这是默索的主要思想。[24]

同样的思想在小说《西西弗斯的神话》中重复出现。众神判处西西弗斯做无用功。今天工人的命运让人想起西西弗斯的命运。如果人必须死亡,那么活着还有意义吗?关于自杀的问题是存在主义中最重要

根据阿尔贝·加缪的戏剧《误会》,故事发生在山区的一家酒店里。酒店经营者母女二人利用酒店的特点,对所有入住酒店的富裕旅客进行杀害和抢劫。女店主儿子曾经也是受害者,他多年未归。女店主女儿成功说服了被杀儿子妻子,如果每个人都注定要死,那么死亡何时到来并不重要。[26]

戏剧《卡里古拉》展现了暴君的命运。卡里古拉最初是一个非常正派善良的年轻人,但其姐姐兼情人德鲁西拉的突然去世让他性格骤变。绝望让他洞悉了真相,即这个世界不存在真理、善恶,因此卡里古拉可以为所欲为,因为他作为皇帝拥有无限的权力。卡里古拉开始肆意妄为,对人民进行残酷的迫害。在他统治了几年后,卡里古拉被阴谋者杀害。在临死前,他意识到自己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因为“在对抗他人时,不可能获得自由”。[27]

根据小说《鼠疫》,故事发生在奥兰城,那里爆发了鼠疫流行病。军队封锁了城市,与外界隔绝。由贝尔纳·里厄医生领导的小组开始了与鼠疫的斗争。当地教堂的神父宣布鼠疫是上帝的惩罚,呼吁人们谦卑。最终,鼠疫流行病开始消退,但它总有一天会卷土重来。[28]

结论:存在主义提出了生命意义和在生命没有意义的情况下自杀是否可取的问题。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正如电影《绑架,高加索风格!》中的英雄所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精彩。生命的终极意义原则上不存在。生命是“适者生存”原则下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参与者之间存在着自然选择。自杀是失败者或无原则之人在面对自然问题和生命斗争中的困难时投降的表现。自杀是逃避生存问题的第一个错误选择。第二种错误的选择是使用药物,遵循“快乐地死去”的原则。因此,自杀和吸毒都是不好的行为。

我对存在主义的态度是怀疑的,因为该理论为嬉皮士、波西米亚主义等各种反文化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政治极端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嬉皮士运动是对庸俗生活方式的抗议,他们致力于接近自然,即像“花儿孩子”一样住在印度丛林或海边小屋里,赤身裸体、留长头发、吸毒、听迷幻音乐。我认为,嬉皮士运动是失败者的运动,他们通常是心理学专业人士,无法在现代技术文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职业,他们梦想着回到原始社会,但这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他们梦想着像阿尔贝·加缪所提倡的那样,在政治上组织一场毫无意义的暴动。

让-保罗·萨特在不同的政治运动之间摇摆不定。他曾加入反共革命民主运动(中产阶级),也曾访问苏联,宣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哲学”。他曾热衷于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古巴共产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开始反对“苏联模式”的共产主义和“欧共体”的共产主义,因为法国共产党害怕在法国组织革命和暴动。他呼吁效仿中国,在欧洲组织“文化大革命”,呼吁焚烧《蒙娜丽莎》画像,呼吁焚烧大学教授。因此,他提出了许多荒谬的观点,并表现出在政治领域完全的无能。

引文和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1. 戴奥根尼·拉尔修斯. 著名哲学家的生活和见解. 第II卷. 苏格拉底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57342/57342-h/57342-h.htm
  2. 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史. 第一卷. 古代哲学. 第二部分.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十一章. 苏格拉底. http://www.ntslibrary.com/PDF%20Books/History%20of%20Western%20Philosophy.pdf
  3. 戴奥根尼·拉尔修斯. 著名哲学家的生活和见解. 第VI卷. 第欧根尼传.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57342/57342-h/57342-h.htm
  4. 戴奥根尼·拉尔修斯. 著名哲学家的生活和见解. 第VI卷. 安提斯泰涅传.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57342/57342-h/57342-h.htm
  5. 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史. 第一卷. 古代哲学. 第三部分.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六章. 犬儒派和怀疑派. http://www.ntslibrary.com/PDF%20Books/History%20of%20Western%20Philosophy.pdf
  6. 戴奥根尼·拉尔修斯. 著名哲学家的生活和见解. 第VI卷. 第欧根尼传.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57342/57342-h/57342-h.htm
  7. 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史. 第一卷. 古代哲学. 第三部分.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六章. 犬儒派和怀疑派. http://www.ntslibrary.com/PDF%20Books/History%20of%20Western%20Philosophy.pdf
  8. 戴奥根尼·拉尔修斯. 著名哲学家的生活和见解. 第II卷. 阿里斯提普传.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57342/57342-h/57342-h.htm
  9. 戴奥根尼·拉尔修斯. 著名哲学家的生活和见解. 第II卷. 阿里斯提普.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57342/57342-h/57342-h.htm
  10. 戴奥根尼·拉尔修斯. 著名哲学家的生活和见解. 第X卷. 伊壁鸠鲁.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57342/57342-h/57342-h.htm
  11. 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史. 第一卷. 古代哲学. 第三部分.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七章. 伊壁鸠鲁派. http://www.ntslibrary.com/PDF%20Books/History%20of%20Western%20Philosophy.pdf
  12. 戴奥根尼·拉尔修斯. 著名哲学家的生活和见解. 第VI卷. 第欧根尼.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57342/57342-h/57342-h.htm
  13. 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史. 第一卷. 古代哲学. 第三部分.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八章. 斯多葛学派. http://www.ntslibrary.com/PDF%20Books/History%20of%20Western%20Philosophy.pdf
  14. 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史. 第三卷. 现代哲学. 第二部分. 从卢梭到现代. 第二十五章. 尼采. http://www.ntslibrary.com/PDF%20Books/History%20of%20Western%20Philosophy.pdf
  15. 弗里德里希·尼采. 论道德的谱系. 第一篇:‘善与恶’, ‘善与坏’. 第十一节. http://www.inp.uw.edu.pl/mdsie/Political_Thought/GeneologyofMorals.pdf
  16. 弗里德里希·尼采. 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去哲学. 那些“改进”人类的人. 第38页. http://www.faculty.umb.edu/gary_zabel/Phil_100/Nietzsche_files/Friedrich-Nietzsche-Twilight-of-the-Idols-or-How-to-Philosophize-With-the-Hammer-Translated-by-Richard-Polt.pdf
  17. 弗里德里希·尼采. 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去哲学. 那些“改进”人类的人. 第38页. http://www.faculty.umb.edu/gary_zabel/Phil_100/Nietzsche_files/Friedrich-Nietzsche-Twilight-of-the-Idols-or-How-to-Philosophize-With-the-Hammer-Translated-by-Richard-Polt.pdf
  18. 弗里德里希·尼采. 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去哲学. 那些“改进”人类的人. 第39页. http://www.faculty.umb.edu/gary_zabel/Phil_100/Nietzsche_files/Friedrich-Nietzsche-Twilight-of-the-Idols-or-How-to-Philosophize-With-the-Hammer-Translated-by-Richard-Polt.pdf
  19. 弗里德里希·尼采。偶像的黄昏,或,如何用锤子进行哲学思考。那些“改进”人类的人。第 41 页。 http://www.faculty.umb.edu/gary_zabel/Phil_100/Nietzsche_files/Friedrich-Nietzsche-Twilight-of-the-Idols-or-How-to-Philosophize-With-the-Hammer-Translated-by-Richard-Polt.pdf
  20. 弗里德里希·尼采。偶像的黄昏,或,如何用锤子进行哲学思考。那些“改进”人类的人。第 39 页。 http://www.faculty.umb.edu/gary_zabel/Phil_100/Nietzsche_files/Friedrich-Nietzsche-Twilight-of-the-Idols-or-How-to-Philosophize-With-the-Hammer-Translated-by-Richard-Polt.pdf
  21. 弗里德里希·尼采。偶像的黄昏,或,如何用锤子进行哲学思考。那些“改进”人类的人。第 39-40 页。 http://www.faculty.umb.edu/gary_zabel/Phil_100/Nietzsche_files/Friedrich-Nietzsche-Twilight-of-the-Idols-or-How-to-Philosophize-With-the-Hammer-Translated-by-Richard-Polt.pdf
  22. 弗里德里希·尼采。快乐的科学。第一卷。50。越来越孤独的论证。第 62 页。 https://www.holybooks.com/wp-content/uploads/The-Gay-Science-by-Friedrich-Nietzsche.pdf
  23. 弗里德里希·尼采。偶像的黄昏,或,如何用锤子进行哲学思考。不合时宜的人的突袭。39。对现代性的批判 第 75-76 页。 http://www.faculty.umb.edu/gary_zabel/Phil_100/Nietzsche_files/Friedrich-Nietzsche-Twilight-of-the-Idols-or-How-to-Philosophize-With-the-Hammer-Translated-by-Richard-Polt.pdf
  24.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https://www.macobo.com/essays/epdf/CAMUS,%20Albert%20-%20The%20Stranger.pdf
  25. 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和其他随笔。 http://bokship.org/comingup/loveinthemorning/CAMUS_TheMythofSisyuphus_Excerpt.pdf
  26. 阿尔贝·加缪。误解和卡里古拉。 http://knocklofty.com/wp-content/uploads/2007/11/camus.pdf
  27. 阿尔贝·加缪。误解和卡里古拉。 http://knocklofty.com/wp-content/uploads/2007/11/camus.pdf
  28. 阿尔贝·加缪。鼠疫。 https://antilogicalism.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the-plague.pdf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