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社会科学/马基雅维利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方法
外观
< 有趣的社会科学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是暴君的教科书。
此视频中存在英文字幕。
尼可洛·马基雅维利的传记。
马基雅维利从性格类型上来说是一个理论家,因此他在政治生涯中失败了,但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他的生卒年份:1469-1527 他最著名的论文“君主论”成为了王位觊觎者、斯大林和希特勒等暴君的政治教科书。
夺取王位的途径
- 获得权力不应该依靠命运的恩赐,而应该依靠个人的英勇。居鲁士大帝和罗慕路斯就是这样做的。居鲁士大帝和罗慕路斯不得不引入新的规则和方法,没有这些规则和方法,就无法建立国家并确保自身的安全。居鲁士大帝和罗慕路斯要么不得不寻求盟友,要么不得不使用武力来获得自己事业的成功。在第一种情况下,居鲁士大帝和罗慕路斯注定会失败,在第二种情况下,居鲁士大帝和罗慕路斯注定会获得胜利。这就是为什么所有武装先知都获得了胜利,而所有手无寸铁的先知都灭亡了。尼可洛·马基雅维利暗示了手无寸铁的耶稣基督和武装的穆罕默德。因为人们的性格是多变的,让人们相信某件事很容易,但让人们一直相信某件事却很难。[1]当人们的信仰消失时,就必须用武力迫使他们相信乌托邦。布尔什维克就是这样做的。起初,布尔什维克利用关于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乌托邦,这种乌托邦非常类似于宗教教条,成功地欺骗了部分俄罗斯人民。然后,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暴政,并用铁拳驱使人民走向幸福,因为这些人不再信任布尔什维克,而共产主义的幸福是无法实现的。
- 即使通过邪恶手段也能获得权力。当残酷迅速且一次性地展现时,残酷是有用的,但统治者不要坚持残酷,而当惩罚最初很少发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惩罚变得频繁,但惩罚没有变得更少时,残酷就是有害的。一点一点地提供好处是有益的,这样公民就能尽可能地品尝到好处。为了权力,甚至可以进行犯罪——政治谋杀、处决政治对手以及在没有选举的情况下武装夺取政权。例如,锡拉丘兹的阿加托克勒通过犯罪手段成为了锡拉丘兹的暴君,他的士兵在人民大会期间杀死了所有参议员和该市最富有的人。[2]布尔什维克广泛地采用了邪恶手段。这种针对本国人民的邪恶在历史上从未见过。布尔什维克对待本国人民的方式就像他们在被征服的国家一样残酷。
在被征服的国家中维持暴政的方法
- 君主必须消灭之前统治的君主的家族。[3]弗拉基米尔·列宁就是这样做的。罗曼诺夫家族的所有成员,包括儿童,都应弗拉基米尔·列宁的命令在叶卡捷琳堡被枪杀。布尔什维克试图长期隐瞒乌拉尔共产党根据弗拉基米尔·列宁和雅科夫·斯维尔德洛夫的命令进行了这次枪杀的事实,以及来自莫斯科的一份关于枪杀命令的电报,该电报由弗拉基米尔·列宁和雅科夫·斯维尔德洛夫签署。只有那些事先设法出国的皇帝亲属才得以逃脱,例如尼古拉二世的母亲。弗拉基米尔·列宁对他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的复仇是枪杀罗曼诺夫家族的个人原因之一。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因准备暗杀亚历山大三世(尼古拉二世的父亲)而被绞死,这次暗杀企图被警察阻止了。
- 君主必须迁往被征服的国家居住,因为这是及时发现暴乱的唯一途径。例如,土耳其苏丹将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4],彼得大帝将首都从莫斯科迁至圣彼得堡(波罗的海附近的土地在彼得大帝领导的俄罗斯军队征服下)。而弗拉基米尔·列宁则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因为位于小指上的圣彼得堡首都让人心神不宁。尽管在内战结束时几乎整个国家都与布尔什维克作战,但布尔什维克仅仅依靠不可思议的残酷才赢得了这场战争,依靠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1917-1920)的疲惫才赢得了这场战争,依靠弗拉基米尔·列宁以新经济政策的步骤向反布尔什维克势力做出部分和暂时的让步才赢得了这场战争。
- 君主必须在被征服的国家建立殖民地。这比在这里驻扎军队花费更少。要么必须安抚人民,要么必须消灭人民,因为在第二种情况下,人民将无法复仇。[5]哥萨克是俄罗斯在边境地区的殖民者。哥萨克不仅保护自己免受游牧民族的攻击,还保护了整个俄罗斯。哥萨克是俄罗斯在抵御游牧民族攻击方面非常有效的发明,哥萨克让游牧民族感到恐惧和恐怖。布尔什维克对哥萨克进行了种族灭绝,因为在俄国内战期间,大多数哥萨克都参加了白军对抗红军的战争。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车臣边境叛乱镇压中,俄罗斯军队遇到过大麻烦,因为特列克哥萨克被击败,此外,今天俄罗斯人在车臣几乎完全被驱逐或消灭,而没有特列克哥萨克,俄罗斯军队无法保护他们。
- 君主必须成为被征服国家中弱小邻国的保护者,君主必须削弱和摧毁强大的邻国。[6]英国殖民者后来更简洁地表达了这一原则:“分而治之!”在高加索地区,俄罗斯人始终帮助基督徒——奥塞梯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对抗穆斯林——阿塞拜疆人、车臣人、印古什人等等。弗拉基米尔·列宁成功地挑起了农村中贫农与富农的斗争,挑起了雇佣工人与商人的斗争,从而引发内战并建立暴政。弗拉基米尔·列宁口头上依赖工人和贫农,但这都是谎言。美国今天的政策是挑起俄罗斯联邦与乌克兰之间的战争。弗拉基米尔·普京希望团结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对抗美国和西方。这是唯一正确的出路。美国认为,即使它没有挑起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战争,美国今天也有时间破坏乌克兰的经济。这是美国的最低目标。美国关于苏联解体的政策就是“分而治之”的政策。
- 君主必须摧毁被征服的国家或使被征服的国家成为附庸国。征服者必须果断行动。例如,罗马人预料到麻烦,立即采取措施,但他们并没有因为害怕引发战争而无所事事,因为他们知道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推迟战争只会有利于对手。罗马人认为只有自己的勇气和先见之明才是有益的。[7]征服的热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认为这个原则可以更简洁地表达为:“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就必须先发制人!”
维持暴政的方法以及应对政治阴谋威胁的方法
- 君主必须在由其本人任命的仆人环绕下统治,而不是被那些并非应其要求而统治,而是由于其家族古老而统治的诸侯包围。土耳其苏丹的权力是前者的例子,法国国王的权力是后者的例子。夺取苏丹的王位很难,但在征服奥斯曼帝国后,很容易维持其权力;法国王国很容易征服,但在征服后却很难维持权力。[8] 为了贯彻尼可罗·马基雅维利的这一建议,斯大林摧毁了他所有昔日的同伴。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消灭了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所有卫队代表,所有“红色诸侯”,因为“红色诸侯”的地位是十月革命的结果。也就是说,“红色诸侯”自己赢得了职位,或者“红色诸侯”获得了弗拉基米尔·列宁的职位,并且“红色诸侯”为此感到骄傲。列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瘫痪了,他在遗嘱中指责斯大林滥用权力,斯大林掌握着无限的权力,但他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力;列宁建议将斯大林从俄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职位上撤职,并建议将其调到另一个工作岗位。斯大林在共产党代表大会上回应了这一批评,声称他只对敌人粗暴。列宁被从克里姆林宫转移到郊区的“高尔基别墅”,实际上是被软禁了。斯大林以担心他健康状况不佳为借口,禁止列宁会见同事和写信。斯大林从未去过郊区的“高尔基别墅”与列宁会面。列宁完全理解自己的困境,但他对斯大林无能为力,因为实际上所有的权力杠杆都已经掌握在斯大林手中。斯大林下令在列宁去世后将其遗体制成木乃伊。木乃伊被陈列在陵墓中,供人们崇拜“圣物”并培养共产主义精神。托洛茨基在他的著作《十月教训》中写道,只有他自己,托洛茨基,才准备了十月革命(列宁当时处于非法状态,无法准备十月革命)。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被证明是叛徒(因为他们在十月革命之前曾在报纸上发表公开信,表达了他们对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准备起义的决定的不同意见,他们借助这篇文章将布尔什维克的计划泄露给了俄罗斯临时政府)。只有他,托洛茨基,才创建了红军,并且只有他,托洛茨基,在内战期间指挥红军,而斯大林当时只是一个“灰色人物”,“最杰出的平庸之辈”,无人知晓。因此,只有他,托洛茨基,应该在列宁去世后成为统治者——“托洛茨基必须在列宁身边或代替列宁”。加米涅夫在共产党代表大会上说:“斯大林不是能够领导老布尔什维克总部的人物”。斯大林记忆力超群,从不忘记或原谅任何人任何事。结果,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境,并写了一些诽谤斯大林的书籍,因此,苏联特工拉蒙·麦卡德尔奉苏联情报部门的命令用冰斧杀死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和其他“红色诸侯”在经过折磨和莫斯科审判后被处决,他们在审判中被指控为外国情报的间谍和“人民的敌人”。斯大林将消灭昔日同僚的运动命名为“大清洗”,而现代历史学家将其称为“大恐怖”。根据尼可罗·马基雅维利的建议,斯大林任命了自己的亲信取代“红色诸侯”担任关键职位。斯大林在任命之前会亲自与每一位候选人谈话,他了解人类心理。首先,斯大林试图在谈话过程中确定候选人在人事制度中的个人忠诚度,然后测试候选人是否愿意直接参与镇压“人民的敌人”。如果部长在他所在的部门中认定“人民的敌人”太少,这意味着这位部长“不警惕”,他将受到政治警察的怀疑,不配成为人事制度的一员,必须被处决为“人民的敌人”。斯大林身边的所有人都通过了作为犯罪团伙成员的“血腥”考验。人事制度的所有成员都害怕被赶下台,最终躺在监狱的木板床上。精英阶层的剧烈变化就这样发生了,斯大林将“人事制度”置于权力的车轮上,取代了“列宁的卫队”。“人事制度”一词最初指的是职位清单,后来成为社会主义下统治阶层的代名词。斯大林习惯于消灭昔日的同事,然后回家喝酒,独自庆祝,遵循“处决一个人,就没有问题”的原则。斯大林生命的最后阶段非常孤独,因为他已经处决了所有朋友和同事。暴君变得完全孤立,在家庭生活中也是如此,他的第一任妻子卡托·斯瓦尼泽很久以前就因病去世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用枪自杀,以抗议对昔日朋友的迫害和集体化政策,集体化政策导致农村饥荒。斯大林甚至将一些亲属送进了监狱。斯大林第一个不喜欢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死于法西斯的囚禁,第二个儿子瓦西里·斯大林酗酒成性,是其父斯大林的耻辱。他最喜欢的女儿,心理学家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像换手套一样换丈夫,因此她也成为其父的耻辱。后来,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抛弃了自己的孩子,逃离苏联到国外,在国外出版了关于其父亲的回忆录——《给朋友的二十封信》。斯大林在中风后瘫痪,浸泡在自己的尿液中死去,没有人愿意帮助他。贝利亚说:“斯大林同志睡着了。不要打扰他。”
- 君主必须保护自己免受敌人的侵害,必须获得朋友,必须依靠武力或狡猾获胜,必须在人民心中激发恐惧和爱戴,必须在士兵中激发服从,必须拥有一支忠诚可靠的军队,必须消灭可能或应该造成伤害的人,必须更新旧秩序,必须摆脱不可靠的军队并创建自己的军队,不应信任或依赖过去曾被自己冒犯过的人,因为这些人将来会害怕君主。因为这些人会出于恐惧或仇恨而报复君主。认为新的恩惠可以让人们忘记过去的怨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9] 斯大林从他那病态的想象出发,消灭了所有可疑和潜在危险的人。
- 专制政体是由人民或贵族创造的。君主在之后无法自由选择人民,但可以自由选择贵族,因为他有权惩罚和赦免。人民在糟糕的结局时可以简单地背叛君主,而贵族则可以反对君主,可以组织阴谋或政变,因为贵族比人民更有远见、更狡猾,他们会提前寻找自救的途径,并会向更强大的人献媚。君主应该与人民保持友好关系,否则在危急时刻会被推翻。[10] 布尔什维克试图利用宣传操纵和欺骗人民,试图通过大众媒体在人民心中灌输错误的观念。如果他们无法欺骗大多数人,他们甚至不惜使用国家恐怖来恐吓人民。斯大林认为有必要定期进行“大清洗”,即有必要定期对自身环境中的成员进行镇压。他希望其环境中的代表不断互相揭发,互相争吵。他专门煽动其环境中派系之间的斗争,因为担心派系首领会联合起来反对这个暴君。斯大林尤其害怕将军,因为与他自己不同,将军们受到人民的爱戴。斯大林尤其害怕将军,因为他们可能组织军事政变。作为1937年托洛茨基反苏军事组织案件的结果,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被清洗了大量将军。斯大林在这场战争结束后再次组织了针对将军的新案件,结果朱可夫元帅和罗科索夫斯基元帅被流放,一些将军尽管为祖国立下功勋,但再次被处决。将军们无法报复斯大林,但他们可以报复斯大林的刽子手贝利亚,他们在1953年逮捕了贝利亚,并在监狱的牢房里亲自枪杀了贝利亚。
- 君主必须依靠由公民组成的军队,而不应依靠雇佣军或盟军。军事事务是君主唯一不能委托给仆人的职责。雇佣军和盟军毫无用处且危险,他们在面对敌人时会胆怯。雇佣军和盟军在和平时期对君主的损害不亚于敌人于战时造成的损害。有能力且勇敢的雇佣兵会试图夺取权力,他们可能会推翻君主,无能的雇佣兵可能会输掉战斗。迦太基几乎被自己的雇佣兵占领。罗马和斯巴达没有雇佣军,并且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武装和自由。罗马帝国的衰落始于罗马人开始雇佣哥特人等雇佣兵。[11] 军事才能帮助那些出身卑微的人获得权力。[12]
- 君主应该提防秘密阴谋。 为此目的,不必激怒贵族,并且有必要取悦民众。没有必要侮辱围绕君主的官员和仆人。 [13] 腓力二世·马其顿被其侍卫保萨尼亚斯·奥雷斯提斯所杀,因为腓力二世·马其顿不愿保护保萨尼亚斯·奥雷斯提斯免受腓力二世·马其顿亲属的侮辱。腓力二世·马其顿之子——亚历山大大帝被怀疑参与了这个阴谋,犯罪的动机可能是腓力二世·马其顿与亚历山大的母亲离婚,腓力二世·马其顿将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母亲流放,并与另一个可能为他生下其他继承人的女人结婚。君主必须避免与比自己更强大的人结盟。
君主必须具备的性格品质
- 君主必须是贪婪的,而不是慷慨的,以免掠夺公民,并且君主必须有防御的手段。没有什么比慷慨更能耗尽国家。 [14]
- 君主必须适度地残暴,以拯救社会免于导致抢劫和谋杀的混乱。所有民众都遭受抢劫和谋杀的痛苦,而只有某些人遭受惩罚。 [15]
- 如果民众害怕君主,对君主更有利,而不是民众爱戴君主。因为民众天生忘恩负义且善变,民众倾向于虚伪和欺骗,民众害怕危险,而利益吸引着民众。有必要激发恐惧,同时也要避免憎恨。为此目的,必须避免侵犯公民的财产和妇女。因为民众会原谅父亲的处决,而不是财产的损失。汉尼拔凭借非人道的残酷维持了不同种族军队中的秩序。 [16]
- 当需要时,君主可以违背诺言。 [17] 斯大林也正是这样做的。
- 君主不应让自己受到轻蔑。君主因轻浮、优柔寡断、懦弱和犹豫不决而招致轻蔑。君主的决定必须不可更改。任何人都不应想到欺骗或愚弄君主。君主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为自己创造一个伟大人物和杰出头脑的光辉形象。民众根据君主选择作为顾问的人来判断君主的头脑。民众行事不同,试图获得财富和荣耀。有些人谨慎行事,另一些人则猛攻,有些人依靠武力,另一些人则巧妙行事。 [18]
结论:
- 如果君主想要保持权力,那么君主有时必须放弃善良和道德标准,并在需要时利用这种能力。民众根据最终结果来判断君主,因此让君主努力保持权力并取得胜利。所有手段都是好的。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的著作《君主论》成为了王位觊觎者和暴君(如斯大林和希特勒)的政治教科书。
- 在代议制民主的出现后,暴政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统治形式,因此尼可罗·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作为暴君的教科书,在今天也基本上过时了,但是幕后权力斗争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未来永远不会消失。尼可罗·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也是一部关于幕后权力斗争的教科书,因此马基雅维利的著作永远不会过时。
引文和参考文献。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六章。论以自身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邦国。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八章。论以邪恶手段获得邦国者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三章。论混合邦国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三章。论混合邦国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三章。论混合邦国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三章。论混合邦国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三章。论混合邦国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四章。论亚历山大大帝征服的达瑞斯王国,在其死后为何没有反抗他的继任者。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七章。论以他人武力或幸运获得的新邦国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九章。论民选邦国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十二章。论军队种类及雇佣军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十四章。论君主关于战争艺术的职责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十九章。论避免受人轻蔑和憎恨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十六章。论慷慨与吝啬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十七章。论残酷与仁慈,以及为人们所爱胜过为人们所惧怕是否更好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十七章。论残酷与仁慈,以及为人们所爱胜过为人们所惧怕是否更好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十八章。论君主如何守信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
- ↑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君主论。第十九章。论避免受人轻蔑和憎恨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232/1232-h/1232-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