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有趣的社会科学/心理学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VpYKwE9_o&ab_channel=%D0%92%D0%B0%D0%BB%D0%B5%D1%80%D0%B8%D0%B9%D0%A1%D1%82%D0%B0%D1%80%D0%B8%D0%BA%D0%BE%D0%B2

四种气质

此视频中包含英文字幕。希波克拉底和伊万·巴甫洛夫关于四种气质。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GE1u-7JO74&ab_channel=%D0%92%D0%B0%D0%BB%D0%B5%D1%80%D0%B8%D0%B9%D0%A1%D1%82%D0%B0%D1%80%D0%B8%D0%BA%D0%BE%D0%B2

催眠术。

此视频中包含英文字幕。封面是催眠师阿纳托利·卡什皮罗夫斯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rfKKuweAc&ab_channel=%D0%92%D0%B0%D0%BB%D0%B5%D1%80%D0%B8%D0%B9%D0%A1%D1%82%D0%B0%D1%80%D0%B8%D0%BA%D0%BE%D0%B2

致命爱情。

封面是碧姬·芭铎。一个致命的女人会导致自杀,毁掉她的事业,破坏她的家庭,把她推向犯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Jxs43beZg&ab_channel=%D0%92%D0%B0%D0%BB%D0%B5%D1%80%D0%B8%D0%B9%D0%A1%D1%82%D0%B0%D1%80%D0%B8%D0%BA%D0%BE%D0%B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此视频中包含英文字幕。潜意识就像一个释放大量性欲和攻击性能量的锅炉,需要一个出口。封面是一个冰山,作为人格结构的隐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pjmVHNC00&ab_channel=%D0%92%D0%B0%D0%BB%D0%B5%D1%80%D0%B8%D0%B9%D0%A1%D1%82%D0%B0%D1%80%D0%B8%D0%BA%D0%BE%D0%B2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情结。

封面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此视频中包含英文字幕。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出生顺序。埃里克·埃里克森关于人生中的八个阶段和八次危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本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娜塔莉娅·安德烈琴科

 

意识仅是冰山一角
“致命”女人娜杰日达·安德烈耶夫娜·克莱姆
爱欲
马克斯·施莱沃格特1912年绘制的莫扎特歌剧《唐·乔望尼》中弗朗西斯科·德·安德拉德饰演唐·乔望尼的肖像
西奥多·罗斯福,1915年
死亡本能
希波克拉底
贾科莫·卡萨诺瓦
伊万·巴甫洛夫
玛格特·格雷厄姆在1935年电影版《三个火枪手》中饰演米莱迪·德·温特
德摩斯提尼

人和大猿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因此本能、直觉和潜意识在人类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从这个共同的祖先继承了这些本能、直觉和潜意识。根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说法,意识只是冰山一角[1]),潜意识隐藏在其下,潜意识是冰山巨大的水下部分,潜意识对人类的行为有巨大影响。潜意识就像一个充满了沸腾的激动的锅炉[2]),这个锅炉制造了大量的性欲和攻击性能量。这种能量需要释放,否则锅炉会爆炸,疾病会以神经症的形式开始。当一个人从紧张中解脱出来时,在能量无限释放的过程中,这个人会感受到短暂的快乐状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两种本能命名为(生命本能 - 爱欲和死亡本能 - 死亡本能)。生命本能包括饥饿、口渴、性欲。力比多(来自拉丁语的“想要”或“渴望”)是一种心理能量形式。死亡本能既可以指向内部,以自杀的形式,也可以指向外部,以仇恨和攻击的形式。[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医院治疗士兵。这些士兵被训练在战争中杀人,因此在军队服役后,他们对谋杀或自杀产生倾向。 [4]   

可以将潜意识与一个盲目的国王进行比较,尽管存在危险,但它仍然要求满足自身的本能。道德和社会规范被称为满足本能的条件、时间和地点。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与道德规范相矛盾,这个人就会试图压制这些欲望,忘记,强迫它们进入潜意识领域。焦虑出现于本能与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摆脱焦虑的主要方法是升华,即能量通过其他渠道安全释放。一个人可以通过强力运动(拳击、格斗或举重)或通过参加战争中的士兵训练来宣泄自己的攻击性。一个有施虐倾向的女人可以成为外科医生或犯罪小说的作者。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科学或政治等渠道消除多余的能量。像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或阿道夫·希特勒这样的政治家,他们紧张而热情的性格表明,他们的“锅炉”正在剧烈地沸腾。如果一个人无法组织升华,“锅炉”就会爆炸,人就会以神经症或歇斯底里的形式生病。神经症表现为各种恐惧,即恐惧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通过使用精神分析法治疗患有神经症等疾病的人,为自己的生活赢得了认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使用了两种治疗方法(催眠术和自由联想法[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通过这些方法识别了患者疾病的真正原因,即使患者本人也不知道,然后向患者解释这些原因,因此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能够用这种方法治愈患者。精神分析方法的一个缺点是,付费治疗过程可能持续数年,这比简单的药片要昂贵得多。        

结论:潜意识是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原因,但潜意识也经常赋予人能量,这种能量是人类在冲突中取得胜利和生存所必需的。

催眠术作为心理控制的方法。催眠师教授马特维耶夫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催眠术是通过将人沉浸在恍惚状态中来暗示行为规范。马特维耶夫教授是我在叶卡捷琳堡乌拉尔国立大学的心理学老师,马特维耶夫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催眠师,他试图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这种方法的所有秘密。催眠师必须拥有自信、专横、富有感染力、艺术性的声音,这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来实现。此外,催眠师必须看到那些倾向于服从暗示的人;催眠师必须看到那些意志薄弱、想象力丰富的人。与成年男性相比,女性和儿童更容易接受催眠。属于心理学类型的人最容易屈服于催眠师。蓝眼睛的金发碧眼,想象力差,思维发达(例如,棋手)和意志坚强的人很难接受催眠。马特维耶夫教授经常在他的大学课堂上组织催眠表演。首先,马特维耶夫教授通过简单的程序识别出那些倾向于接受暗示的人。马特维耶夫教授命令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将手握成拳头。那些倾向于接受暗示的人无法在没有催眠师命令的情况下松开自己的拳头。马特维耶夫教授命令这些人上台,然后在其他学生震惊的目光中,马特维耶夫教授对他们进行实验。处于催眠恍惚状态的实验学生,根据催眠师的命令想象他们钓鱼,弹钢琴,画画等等。  

社会调查表明,有很多人倾向于接受暗示——从40%到75%。

四种气质及其在冲突中的行为方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希波克拉底正确地命名了四种气质

粘液质,

多血质,

胆汁质,

抑郁质。

但希波克拉底对这种正确的分类给出了错误的解释。在他看来,四种气质是由四种体液(称为“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的优势形成的。伊凡·巴甫洛夫在他的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中,对气质分类进行了正确的科学解释。伊凡·巴甫洛夫确定,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是由兴奋和抑制的不同相关性决定的。


神经系统可以由以下特征来表征:  


• “神经过程的强度”;    

• “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    

•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产生了神经系统的特定类型:   

• 强平衡活泼型是乐天派。

• 强而冲动型是胆汁质人;  

• 强平衡而安静型是粘液质人,

• 弱型是抑郁质人。

乐天派的特点是行动敏捷,乐天派能轻松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乐天派有快速转移注意力的能力。乐天派很容易结识新朋友。他的情绪变化无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哭泣。他性格的负面特征是他不能守信,不能完成工作,而且会抓住新的工作。乐天派的例子是伊利亚·伊尔福和叶夫根尼·彼得罗夫的小说《十二把椅子》中的奥斯塔普·本德。

粘液质人行动迟缓,但勤奋努力。粘液质人以耐力、自控、耐心为特点。粘液质人的情感特点是外在表达较弱。  他性格的负面特征是他在意外情况中会变得不知所措。粘液质人的例子是列夫·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贝祖霍夫。

胆汁质人是一个热情奔放的人。胆汁质人的意志是暴躁的;胆汁质人的特点是易怒、不平衡、暴躁、直率和尖刻。胆汁质人性格的负面特征是容易发生冲突。胆汁质人的例子是彼得大帝。           

抑郁质人具有高度的情绪化和敏感性、被动性、多疑性。抑郁质人容易陷入悲伤和恐惧。不寻常的情况和新朋友会让他感到害怕。抑郁质人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抑郁质人性格的负面特征是在冲突中表现软弱。抑郁质人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细腻的情感,因此许多诗人和作曲家都是抑郁质人,例如亚历山大·布洛克、彼得·柴可夫斯基和安东·契诃夫都是抑郁质人。

不同气质的人在冲突过程中表现不同。胆汁质人是许多无意义冲突的煽动者。乐天派知道如何轻松解决冲突。粘液质人尽量避免冲突,但有一个限度。如果敌人得不到制止,超过了这个限度,粘液质人就会变成一头愤怒的公牛,表现出最大程度的攻击性,只有在最终战胜敌人后才会平静下来。抑郁质人在冲突中是潜在的受害者。                                                

“致命爱情”

[edit | edit source]

“致命爱情”是异性之间的心理斗争或游戏,这种斗争或游戏的结果是,一个人成为“受害者”,另一个人成为“猎手”。“猎手”知道如何“打碎”他“受害者”的“心”。每个人在青春期至少要经历一次这种疾病,才能获得免疫力。卡尔·荣格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概念引入心理学。“阿尼玛”是绝对女性、女性的形象,这种形象存在于任何男人的潜意识中。“阿尼玛”是神秘、异常美丽、敏锐、强大的女性形象。一方面,阿尼玛是女神,而另一方面,阿尼玛是女巫。“致命”的女人能够直觉地扮演“阿尼玛”的角色。这种形象具有巨大的神秘力量。年轻人第一次看到这种形象就认识到它,因为这种形象从出生起就存在于他的潜意识中,年轻人对“致命”的女人一見鍾情。然后年轻人跪下,徒劳地乞求对方的爱情。“致命”的女人从理解对男人的绝对权力中获得快乐。“致命”的女人有能力轻易摧毁自己的受害者。“致命”的女人可以破坏自己受害者的家庭。“致命”的女人可以破坏自己受害者的职业生涯,把自己的受害者推向犯罪,把自己的受害者引向自杀。正如法国电影《唐璜73》(由碧姬·芭铎主演)的女主角所说:“诱惑——这并不难,征服——这是艺术。你征服是为了毁灭。”康复后,“受害者”会想起那是像发烧一样。这个“阿尼玛”形象对所有男人都是一样的,因此,“致命”的女人在一生中会留下大量的“受害者”,这种形象对所有男人都有效,毫无保留。如果“受害者”能够幸存下来,那么“受害者”会记住一生中第一次失败的爱情,并且“受害者”会努力避免以后再遇到类似的“致命”女人,或者“受害者”会开始扮演“致命”男人的角色,并开始报复所有女人。每个女人在潜意识中都有一个“阿尼姆斯”的形象,这是一个男性形象,它会导致类似的结果。        

艺术文学中的“致命”男人例子

  • 唐璜,
  • 米哈伊尔·莱蒙托夫小说《我们时代的一位英雄》中的格里戈里·佩乔林,
  • 贾科莫·卡萨诺瓦,  
  • “蓝胡子”。  

        

艺术文学中的“致命”女人例子

  • 亚历山大·杜马斯小说《三个火枪手》中的米莱迪·德·温特,
  • 亚历山大·库普林中篇小说《石榴石手链》中的女主人公维拉·谢伊娜公主,
  • 鲍里斯·阿库宁小说《阿撒泻勒》中电影《阿撒泻勒》的女主人公阿玛丽娅·卡齐米罗夫娜·贝热茨卡娅,    
  • 电影《战争与爱情》中的卢巴(演员娜塔莉娅·安德烈琴科)。

玛丽亚·塔尔诺夫斯卡娅的刑事案件

[edit | edit source]

存在关于“黑寡妇”的刑事案件,这些“黑寡妇”依次嫁给几个受害者,“黑寡妇”为丈夫投保了巨额保险金,然后“黑寡妇”开始用缓慢而隐蔽的方式毒害丈夫,以逃避检查,或者“黑寡妇”雇佣土匪杀死自己的丈夫。可以举一个玛丽亚·塔尔诺夫斯卡娅(娘家姓——奥鲁克)的具体刑事案件为例,该案件于1908年由著名侦探弗拉基米尔·加夫里洛维奇·菲利波夫调查。塔尔诺夫斯卡娅的审判(1910年)成为轰动世界的大事件,玛丽亚·塔尔诺夫斯卡娅成为报纸报道的“明星”……伯爵帕维尔·科马罗夫斯基为玛丽亚·塔尔诺夫斯卡娅投保了50万法郎的人身保险。尼古拉·瑙莫夫受玛丽亚·塔尔诺夫斯卡娅的命令在威尼斯用左轮手枪杀害了伯爵帕维尔·科马罗夫斯基。律师多纳特·普里卢科夫负责执行这项命令。这三个人都是玛丽亚·塔尔诺夫斯卡娅的情人,而玛丽亚·塔尔诺夫斯卡娅像一个熟练的木偶师一样操纵着他们。玛丽亚·塔尔诺夫斯卡娅和多纳特·普里卢科夫在维也纳试图领取保险金时被捕。

经调查,法院判处尼古拉·瑙莫夫3年监禁,多纳特·普里卢科夫10年监禁,玛丽亚·塔尔诺夫斯卡娅8年盐矿劳改。出狱后,玛丽亚·塔尔诺夫斯卡娅嫁给了一位美国富翁,并去了阿根廷。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自卑情结

[edit | edit source]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自卑情结是与他人相比,内心深处感到自卑的深刻感受。

孩子在童年时期会遇到以下问题

  • 身体缺陷,例如,任何身体器官的缺陷或身材矮小。
  • 父母过度的监护,这种监护会导致孩子无法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
  • 父母的拒绝,这种拒绝会降低孩子对自身力量的信心。

为了弥补身体缺陷,孩子开始参加体育运动或刻苦训练这个器官。例如,德摩斯梯尼从小就口吃,但通过刻苦训练,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演说家。威尔玛·鲁道夫在童年时期患有身体疾病,但她最终成为田径三届奥运会冠军。西奥多·罗斯福在童年时期体弱多病,但他最终成为美国总统。有一种印象认为,所有伟大的人在童年时期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如果孩子没有成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在成年后可能会导致神经症。神经症表现为焦虑、恐惧和对死亡的思考,就好像这个人生活在敌人的营地里一样。神经症会导致一个人精神失常,甚至自杀。有必要教导患有神经衰弱的病人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兴趣并与他人合作。有时自卑情结在外表上表现为优越情结——吹嘘和傲慢。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认为,追求优越、追求权力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律。[6]   


引用和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1. Duane P. Schultz,Sydney Ellen Schultz。《现代心理学史》。第十版第13章:精神分析:开端。精神分析作为一种人格体系。第309页。https://www.uv.mx/rmipe/files/2017/05/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pdf
  2. Duane P. Schultz,Sydney Ellen Schultz。《现代心理学史》。第十版第13章:精神分析:开端。精神分析作为一种人格体系。第310页。https://www.uv.mx/rmipe/files/2017/05/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pdf
  3. Duane P. Schultz,Sydney Ellen Schultz。《现代心理学史》。第十版第13章:精神分析:开端。精神分析作为一种人格体系。第309页。https://www.uv.mx/rmipe/files/2017/05/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pdf
  4. Larry A. Hjelle,Daniel J. Ziegler。《人格理论:基本假设、研究和应用》。第3章。人格理论中的精神动力学方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5. Duane P. Schultz,Sydney Ellen Schultz。《现代心理学史》。第十版第13章:精神分析:开端。第298页 https://www.uv.mx/rmipe/files/2017/05/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pdf
  6.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通往自我认知的钥匙。第一卷:人类行为。5. 劣等感和对认可的追求。第54页。 http://www.alfred-adler.us/understanding.pdf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