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学导论/恒星/分类
外观
< 天体物理学导论
恒星分类是根据恒星的光谱特征对恒星进行分类。
目前,大多数恒星根据摩根-肯南系统(MK)进行分类,其中每个恒星都从较旧的哈佛分类中分配了一个光谱类型,并使用罗马数字分配了一个光度类型,形成该恒星的光谱类型。
传统的颜色描述只考虑了恒星光谱的峰值。然而,实际上,恒星会辐射所有光谱部分,并且由于所有光谱颜色组合起来看起来是白色的,因此人眼看到的颜色会比传统的颜色描述建议的颜色浅得多。这意味着,对光谱颜色的简单分配可能会造成误导。例如,所谓的红矮星呈现深橙色,而褐矮星在附近观察者看来应该是暗灰色。
如上所述,现代分类系统采用的是摩根-肯南系统(MK)。恒星被赋予标签,如 G2(太阳)或 K1.5(大角星)。它们由哈佛光谱分类(O、B、A、F、G、K 和 M,从最热到最冷排列)和一个罗马数字组成,也从最热(0)到最冷(9)排列。
其他现代系统(例如 UBV 系统)基于颜色指数 - 三种或多种颜色星等的测量差异。这些数字被赋予标签,如“U-V”(Ultraviolet)或“B-V”(Blue 和 Visual),它们代表通过两种标准滤光器传递的颜色。
哈佛系统由天文学家安妮·坎农开发,是一个简单的字母分类系统。从物理上讲,这些类别表示恒星大气层的温度(有效温度),通常从最热到最冷排列。
类别 | 有效温度 | 织女星相对色度 | 色度(D65) | 主序质量(太阳质量) | 主序半径(太阳半径) | 主序光度(波段光度) | 氢线 | 所有主序恒星的比例 |
---|---|---|---|---|---|---|---|---|
O | ≥ 30,000 K | 蓝色 | 蓝色 | ≥ 16 M | ≥ 6.6 R | ≥ 30,000 L | 弱 | ~ 0.00003 % |
B | 10,000 - 30,000 K | 蓝白色 | 深蓝白色 | 2.1 - 16 M | 1.8 - 6.6 R | 25 - 30,000 L | 中等 | 0.13 % |
A | 7,500 - 10,000 K | 白色 | 蓝白色 | 1.4 - 2.1 M | 1.4 - 1.8 R | 5 - 25 L | 强 | 0.6 % |
F | 6,000 - 7, 500 K | 黄白色 | 白色 | 1.04 - 1.4 M | 1.15 - 1.4 R | 1.5 - 5 L | 中等 | 3 % |
G | 5,200 - 6,000 K | 黄色 | 黄白色 | 0.8 - 1.04 M | 0.96 - 1.15 R | 0.6 - 1.5 L | 弱 | 7.6 % |
K | 3,700 - 5,200 K | 橙色 | 淡黄橙色 | 0.45 - 0.8 M | 0.7 - 0.96 R | 0.08 - 0.6 L | 非常弱 | 12.1 % |
M | 2,400 - 3,700 K | 橙红色 | 淡橙红色 | 0.08 - 0.45 M | ≤ 0.7 R | ≤ 0.08 L | 非常弱 | 76.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