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和拉丁裔文学导论/托马斯·里维拉
托马斯·里维拉(1935年12月22日出生于德克萨斯州)是一位奇卡诺作家,创作了散文和诗歌。在上学之前,里维拉曾在田间做流动工人。他随后就读中学,并获得了西南德克萨斯大学的英语学士学位。直到1956年,里维拉才能够完全专注于写作事业,在此之前,他一直兼顾着流动工作。1971年,里维拉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说《y no se lo tragó la tierra》,翻译成《大地没有吞噬他》,由十四个短篇故事组成。该书获得了奎因托·索尔奖,至今仍然是他最著名的作品。[1]该奖项起源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出版社奎因托·索尔,该出版社鼓励奇卡诺/a文学作品。他们设立了奎因托·索尔文学奖,以表彰和推广奇卡诺作家。[2]
1971年,里维拉成为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的教授。他对教育充满热情,并将流动劳工主题融入他的教学中,并在他的课程中加入流动劳工,借鉴了他的出身和对过去的价值观。除了教学之外,里维拉还是一名社区活动家,参与了学生会活动,以改善少数民族的教育和中等教育。[3]里维拉于1984年5月16日在加州丰塔纳去世。里维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奇卡诺作家之一,以其创作作品、教师身份和在公民参与方面的成就而被人们铭记。[4]
托马斯·里维拉非常重视西班牙裔社区的高等教育,并相信这将改善个人和社区。随着里维拉参与行政项目,他最终成为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大学管理者。他不仅是该机构最年轻的校长,而且是第一位担任此职位的墨西哥裔美国人。他作为一名教育活动家的历史,以及他围绕着自己所经历的斗争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对拉丁美洲/o文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他的职业道路激发了其他拉丁美洲/o作家出版作品并讲述他们故事的热情。尽管里维拉的作品在数量上不如质量那么可观,但他的故事以其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现实精神的诗意语言而闻名。
托马斯·里维拉的作品可以与来自德克萨斯州布朗斯维尔的墨西哥裔美国作家阿美利科·帕雷德斯相比较。帕雷德斯的作品主要关注墨西哥和美国边境的日常生活。与里维拉一样,帕雷德斯也是一位积极分子,他决心为墨西哥裔美国人研究提供证据,并将这一研究领域融入高等教育,使其更广泛地普及。[5]两位作家都关心教育,他们都利用自己在各自社区成长起来的经历作为文学工具,来评论作为少数民族的挣扎。
虽然里维拉的故事在风格上比帕雷德斯更加抽象,但两位作家都以年轻叙述者的视角来创作故事。在帕雷德斯的短篇故事《汉蒙和豆子》中,故事是以一个经历了朋友死亡的小男孩的视角来讲述的。通过他孩子般的天真无邪的眼睛,他越来越意识到周围社区的不公正现象,也体验到了美军士兵和墨西哥裔美国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语言使用得不多,但故事的情感力量足以描绘出一个孩子的真实肖像,与《大地没有吞噬他》中的作品类似。随着里维拉故事的展开,叙述者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能够区分道德和不道德。他和帕雷德斯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样,发现了他的民族在社会中所面临的不道德待遇。
在构成《大地没有吞噬他》的十四个短篇故事中,里维拉以“失落的一年”开始了这部小说,这是一个简短的、福克纳式的、模棱两可的开头,叙述者的身份仍然未知。“福克纳式”的方面来自于里维拉对意识流的运用。读者被投射到叙述者的脑海中,同时发现叙述者,就像他自己在发现自己一样。
这个故事缺乏传统的戏剧结构,而更像对匿名主角模糊思想的沉思。里维拉在小说中的此时此刻给出的唯一信息是,叙述者是“他”,而且在“失落的一年”中,他的年龄尚不清楚(尽管在后面的文本中透露,他是一个少年)。叙述者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迷失通过故事中诗意而模糊的语言体现出来。实际上,这个故事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隐喻,代表着对自我、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感,以及某种缺失感。
迷失、不确定和缺失结合在一起,创造了里维拉在这个故事中提到的失落的一年。标题、反复出现的失落意象,以及个人身份的缺失,成为这篇文章的中心主题。叙述者“转过身,最终会回到同一个地方”(83),这体现了他的自我意识缺失。叙述者声称听到了声音,但实际上是自己的声音。他自己无法认出这一点,更无法记起自己的名字。叙述者被困在无法进行内省的状态中,因此无法理解自己的身份。当我们后来发现叙述者是一个小男孩时,显而易见的是,这个故事的令人费解的本质类似于成长故事,那些真正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经历。
唐·惠特莫尔在《南加州公报》中关注了里维拉在《大地没有吞噬他》中的语言运用。惠特莫尔评论了里维拉的风格,偏离了刻板印象的角色,“他们的思想和语言是万花筒式的”。[6]里维拉的每个角色都是独特的,经过精心设计,以提供对奇卡诺经历的洞察:“每个故事之前都有神秘的轶事,用来强调人们的堕落,永恒而压抑”。[7]惠特莫尔指出,神秘的本质导致故事的解读是模棱两可的,因此具有普遍性。因此,惠特莫尔将里维拉作品中的主题普遍性与传达墨西哥裔美国人经历的目的并置。他指出,里维拉的写作风格可以被认定为是墨西哥式或美国式,进一步支持了他的论点,即《大地没有吞噬他》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奇卡诺经历。
链接到里维拉的《大地没有吞噬他》的电影改编版:http://www.fandor.com/films/and_the_earth_did_not_swallow_him
- ↑ Patell, Cyrus R. K. (2004), "Emergent Ethnic Literatures: Native American, Hispanic, Asian American", in Hendin, Josephine G., A Concise Companion to Postwar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Malden, MA: Blackwell, pp. 351–382, ISBN 978-1-4051-2180-4
- ↑ Patell, Cyrus R. K. (2004), "新兴族裔文学:印第安人、西班牙裔、亚裔美国人", 载 Josephine G. Hendin 编,《战后美国文学与文化简明指南》,马萨诸塞州马尔登:布莱克韦尔出版社,第 351-382 页,ISBN 978-1-4051-2180-4
- ↑ 加州大学理事会秘书,“纪念托马斯·里维拉”,载 Vernon E. Lattin、Rolando Hinojosa、Gary D. Keller 编,《托马斯·里维拉,1935-1984:人物与作品》,亚利桑那州坦佩:双语评论,第 66 页,ISBN 978-0-916950-89-7
- ↑ Hinojosa, Rolando (1988), "托马斯·里维拉 (1935-1984)", 载 Vernon E. Lattin、Rolando Hinojosa、Gary D. Keller 编,《托马斯·里维拉,1935-1984:人物与作品》,亚利桑那州坦佩:双语评论,第 64-65 页,ISBN 978-0-916950-89-7
- ↑ www.lib.utexas.edu/benson/parades/biography.html
- ↑ “……Y no se lo tragó la tierra / ……And the Earth Did Not Part” by Tomás Rivera Review by: Don Whitmore 《南加州公报》,第 33 卷,第 3 期 (1973 年 10 月),第 160 页
- ↑ “……Y no se lo tragó la tierra / ……And the Earth Did Not Part” by Tomás Rivera Review by: Don Whitmore 《南加州公报》,第 33 卷,第 3 期 (1973 年 10 月),第 1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