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大众媒体/社交媒体简介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出现了许多关于那些接触到新兴社交媒体的人将如何发展的“奇谈”。这些故事包括周日报纸的消亡,以及“新媒体”能够“…将美国的年轻人变成一代社交能力低下、沉迷于网络、无法进行任何超过即时消息的对话的僵尸…”。[1] 全球范围内对互联网的采用导致了社交媒体的开发——这是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的基础,允许个人或群体通过网站(如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 等)进行社交互动。用户生成内容——由万维网的普通用户自愿分享的信息[2],是在社交媒体上创建的,然后由许多不同的网络用户分发和分享。内容是在不同的技术上创建的,然后分享,例如博客和社交网站等等。在过去十年中,社交媒体已成为新闻、网络、营销和在线交流最强大和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社交媒体的演变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它始于20世纪后期。当时,许多技术发展为社交媒体平台奠定了基础。到1979年,UseNet——允许杜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传输帖子和消息作为一种电子通信形式的电子公告板——被使用。UseNet 随后导致了公告板系统(BBS)的运行。BBS 就像它们经常被提及的那样,是第一个电子消息中心,也是已知的第一种“社交媒体”形式。BBS 在线会议产生了代码块;但是,代码允许用户使用一个中央通信系统进行通信。随着消息生成和传输的加入,BBS 用户被允许下载文件和游戏。BBS 通过电话使用拨号系统[3],这对访问者来说是一个成本高昂的问题,因为会产生长途费用;因此,许多 BBS 用户都是本地用户。同样是在70年代后期开发的,CompuServe 是美国第一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ISP)。它的基础是一种称为拨号的技术,并且已知在 90 年代后期主导“计算机”世界。[4] 在使用这种拨号技术和计算机网络——ARPANET 的同时,Ray Tomlinson 能够在 1971 年传输第一封生成的电子邮件。[5] 与 BBS 一样,CompuServe 允许用户共享文件并访问社区和国家内的最新新闻和事件,以及向朋友发送消息并加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其他用户进行开放论坛。开放论坛变得非常流行,为我们今天所知的许多现代电子通信形式铺平了道路。

社交媒体的兴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 1969 年至 1990 年之间的许多年里,出现了几个允许人们以电子方式进行交流的发展,但没有什么特别的可以称之为“社交”媒体;然而,在 1985 年,随着美国在线 (AOL)——美国第一个流行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出现,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没有人确切知道,谁是第一个创造“社交媒体”一词的人/公司;但是,到 1989 年,[6] 美国实际上已经在线,全世界都受到了“欢迎!您有邮件。”的影响。AOL 改变了社交游戏。用户第一次能够创建“成员”资料——一个列出详细信息的列表,告诉其他 AOL 用户有关特定个人的信息。AOL 在 90 年代后期收购了 CompuServe 和ICQ——第一个互联网消息服务应用程序。那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被表情符号——在在线聊天通信中用于表达情绪的图像以及“简短”的A/S/L——在线通信媒介(如电子邮件和聊天室)中使用的缩写,用于询问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和位置——所吸引。在发现互联网消息传递之后,世界开始见证社交社区的演变。AOL 即时通讯——一种允许用户聊天的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是最早流行的社交媒体形式之一。即时通讯允许个人或群体通过万维网进行社交互动。它的前身——互联网中继聊天 (IRC),是由 Jarkko Oikarinen[7] 在 80 年代开发的聊天系统。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获得了通过聊天室进行交流的机会。这些房间允许人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就特定但并非特定的主题进行同步对话。社交媒体开始改变世界。它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信息在社会和世界范围内传递的方式。个人不再需要打长途电话,时区也不再是问题。1995 年,Classmates.com 成立。在这个网站上,用户可以创建个人资料并找到他们多年来失去联系的小学朋友/同学。Classmates.com 做了一件大事——比全世界想象的还要大。这种“新媒体”永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建立社交关系的基础。

社交媒体的出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99 年,Web 2.0——用来识别万维网第二代并描述用于开发基于 Web 的应用程序的工具,帮助到 2000 年将数百万人口“上线”。[8] 在 Web 2.0 发展之前,存在 Web 1.0,只有网站所有者可以管理内容并与互联网受众共享信息。到那时,万维网已经渗透到许多父母、老师、医生、孩子,尤其是青少年的脑海中。正是在“新千年纪”期间,世界开始见证社交媒体的兴起。那是世界见证传统媒体角色开始转变的时候,这种“新媒体”提供了访问工具,这些工具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实现人类协作。2002 年,Friendster 诞生了 [9]——第一个用户数超过一百万的社交网络。就像 Classmates.com 一样,Friendster 的创建是为了让人们“联系起来”。无论是为了建立友谊,还是为了凭着一腔热血去寻找新的约会对象,Friendster 都成为了热门。就在其诞生后一年左右,该网络报告了全球超过 300 万活跃注册用户。如今,Friendster 在美国并不常见,但它仍然在亚洲文化中很受欢迎。紧随其后的是 2003 年的社交网站列表中的 LinkedIn 和 MySpace。与其他网站不同,LinkedIn 是基于专业关系创建的。 [10] LinkedIn 的用户不是“添加朋友”或“建立圈子”,而是“建立联系”。至于 MySpace,用户创建个人资料,添加朋友并在彼此的公告板上发帖。该社交网站在 2004 年至 2005 年初最受青少年欢迎,但该网站悄然失去了用户,该公司面临着改变网站主要存在目的的挑战。 [11] 如今,MySpace 由 Specific Media LLC 和世界知名艺术家贾斯汀·汀布莱克所有,现在是一个专注于音乐的社交网络服务。用户现在可以创建混音或播放列表,并且可以从 Pandora Radio 等其他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中流式传输音乐。2006 年,马克·扎克伯格——世界上著名的在线社交网站 Facebook 创建背后的策划者,通过开发 Facebook 改变了世界。这位策划者创建了一种方法,让学生互相联系。该网站主要针对高中和大学学生。它于 2004 年推出,当时仅供哈佛大学学生使用,作为针对目前在校学生的校园导向网站。 [12] 两年后的 2006 年,FaceBook 向所有仅限大学和大学在校生的公众发布。同年晚些时候,FaceBook 向世界上任何年龄至少 13 岁且拥有有效电子邮件地址的个人开放。FaceBook 可以被认为是社交媒体的典范。该社交网站允许用户创建个人资料、即时通讯和视频聊天,以及分享图片、加入群组、创建页面、点赞图片和状态、评论图片以及分享视频和新闻故事。Facebook 是第一个允许第三方开发人员创建 Candy Crush 和 Pet Saga 等应用程序的社交网站。最近的公开文件显示,该网络在全球拥有 8.45 亿活跃用户。 [13] 在众多其他社交媒体网站中,Facebook 稳居榜首。在 2006 年的一篇福克斯新闻文章中,调查:大学生更喜欢 iPod 而不是啤酒,Student Monitor 的一位管理合伙人提到,“对于那些认为校园里饮酒过多的人来说,现在校园里又出现了一种普遍现象。” 在大学生中最流行的事情中,“喝啤酒和 Facebook.com……并列第二位,有 71% 的学生将它们认定为 [in]。” [14]

“新时代”的社交媒体

[edit | edit source]

青少年和社交媒体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了保持“联系!”还有其他形式的社交媒体,让青少年可以点赞图片和状态,上传视频和文字,以及创建和发布状态,例如 Instagram 和 Twitter。在社交媒体的所有优点及其便利性中,也存在着与垃圾邮件和身份盗窃有关的问题;然而,由于建立社交关系和电子交流的理念,社交媒体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兴起。“出现”的社交媒体打破了许多社会障碍。在“普通”世界中,有穷人、中产阶级和富人;然而,在处理社交媒体时,你不需要成为任何身份。我们在社交媒体上都成为一体。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喜剧演员、歌手、记者、艺人,甚至摄影师——有些人甚至找到了通过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构建的才能获得报酬的方法。当青少年沉迷于社交媒体时,父母很难理解他们的孩子为什么总是需要“联系”。父母很少意识到或理解这种“新媒体”是帮助青少年培养社交技能以促进新的关系的一种方式。正是通过社交媒体,20 世纪的青少年,包括我自己,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在社区乃至世界中的归属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许多不同的技术可以被个人——不仅仅是青少年——用来自我识别。本章将讨论其中一些最流行的形式。

社交媒体类别

[edit | edit source]

正是通过社交媒体,20 世纪的青少年,包括我自己,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在社区乃至世界中的归属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许多不同的技术可以被个人——不仅仅是青少年——用来自我识别。本章将讨论其中一些最流行的形式。

社交网络

[edit | edit source]

青少年沉迷于各种社交媒体,本章将讨论其中三种。最受欢迎的是社交网络——这些网站允许用户建立网页或个人资料,介绍自己。 [15] 受欢迎的社交网络网站的例子包括 FaceBook、LinkedIn 和 MySpace。在这些社交网络网站上,用户可以发布信息、更新状态、评论照片和状态、发送私人消息,以及在同一个网站上进行即时通讯和玩游戏。社交网络网站就像社区一样,与社区不同的是,这些社区都在万维网上;因此,它们成为了在线社区。根据所使用的网站,用户会分享共同的兴趣,无论是政治、职业、生活方式、宗教,还是就读的大学/学院。社交网络网站的一个好处是,用户不仅可以与他们所在地区的其他人“联系”,还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联系”。

网络日志/博客

[edit | edit source]

除了社交网络之外,紧随其后的是网络日志——万维网上的个人日记,具体来说是包含与特定主题/兴趣、活动或体验相关的个人信息的网站,并可供公众访问。 [16] 更常见的是博客——自 1998 年以来,它们一直是社交媒体的一部分。对有些人来说,它被称为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形式之一,并且已成为商业专业世界中一种经济有效的、接触更多人群的方式。博客通常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可以分类。博主——维护网络日志的个人——也可以做视频博客——以自制视频的形式进行博客。流行的网络日志包括 WordPress、Blogger 和 Tumblr。

微博

[edit | edit source]

对于那些不太“啰嗦”的人来说,还有 Twitter 和 Tumblr 等微博网站,以及包含微博功能的社交网站,例如 Google+、MySpace 和 FaceBook。微博的特点是短篇帖子,而不是传统博客的冗长新闻风格。Twitter 等微博允许用户在 140 个字内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情。 [17] 听起来不可能?其实并非如此——你应该试试。Jack Dorsey、Evan Williams、Bix Stone 和 Noah Glass 是 Twitter、"tweets"、"twits" 以及 140 个字符表达背后的策划者。

内容社区

[edit | edit source]

然后还有**内容社区**——允许用户组织、分享和评论不同类型内容(包括照片和视频)的在线社区。在最受欢迎的内容社区中,有 YouTube、Instagram 和 Vine。内容社区类似于社交网络网站;但是,它们是内容特定的。YouTube 是一个视频分享网站,允许用户分享和上传大量视频内容[18],并且被称为使用视频剪辑的最流行的交流媒介。内容范围从“自己动手”(也称为 DIY)自制视频到电影、音乐视频或短片自制电影。尽管大多数内容是由个人用户上传的,但 YouTube 与一些公司有合作关系,例如 Vevo。Instagram 和 Vine 类似;但是,Instagram 允许用户分享视频和图片,而 Vine 仅允许分享 7 秒的视频。可以安全地认为 YouTube 是视频之王,而 Instagram 是照片和视频分享的女王。Instagram 允许其用户分享关于任何事情的视频——晚餐、聚会、度假,甚至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参加教堂。虽然 Vine 没有照片分享功能,但其 7 秒的视频让 Meagan Cignoli 变得富有!在最近的新闻中,Cignoli——一位国际时尚、广告和肖像摄影师,每秒从 Vine 和 Instagram 的视频广告活动中获得 400 美元[19],这些广告活动是为全球顶级品牌制作的。

企业与社交媒体

[edit | edit source]

因此,社交媒体不仅走进了每个普通青少年的心中——它也吸引了各地中小企业和大型公司的注意。在文章《社交媒体与政权更迭》中,作者提到“这些……社交媒体服务和独立博客的吸引力的一部分在于,普通人……可以使用它们获得很好的成功;内容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简单的方式创建和访问……”[20]。如今,“保持联系”已成为世界各地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组织正在这些社交媒体网站上建立存在,用于广告、营销和公共关系目的。但是,由于所有讨论过的社交媒体网站都以用户生成的内容为基础,并提倡“言论自由”,因此组织必须小心,因为这种“新媒体”有能力支持品牌或声誉,但也可能破坏它们。在商界,社交媒体实际上会促进透明度和公平竞争;但是,它也存在着风险。虽然存在一些风险,但用户生成内容的一些好处是它免费,并且没有太多限制,企业可以通过免费广告获利——#赢!不要与“标签”或“井号”获胜混淆。

结论

[edit | edit source]

如今,社交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大多数来源不可靠,但最大的新闻频道网络正在使用社交媒体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发送“推文”或 RSS(真正简单的联合)[21]更新。这些网络及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可用性使新闻更加容易获取,传播速度也更快。至于社会互动,社交媒体对沟通和建立社会关系的概念的影响超乎想象。它使个人更容易定期保持联系,对一些人而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亲密。社会互动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直接圈子。不同城市和国家的人们能够轻松地互动;因此,创造了跨文化交流。汤姆·史密斯是《社交媒体革命》的作者,他指出:“社交媒体的影响正在全球范围内感受到。无论人们在哪里……他们都积极参与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从博客到社交网络到视频分享——只要有互联网连接,人们就会参与进来。”[22]。这证明了社交媒体是如何改变世界的。新闻、社会互动、政治和教育(如前所述)以及更具体的营销方面都发生了变化。Web 2.0 等技术进步以及 Ray Tomlinson、Jarkko Oikarinen、马克·扎克伯格——社交网络平台的幕后策划者的智慧,如今已将社交媒体变成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它定义了社会关系的融合程度。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网站和微型博客使我们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为表达我们的思想和观点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自由世界。总之,社交媒体的概念可以比作一把口袋刀。众所周知,一把口袋刀有一个手柄,上面有一个或多个刀片/工具,它们都服务于特定目的。关于社交媒体,有许多不同的“工具”供个人使用,让他们能够超越自己的直接圈子进行沟通和表达自己。社交媒体的出现重塑了我们的沟通方式和建立社会关系的方式。个人之间的社交沟通可以是直接的——使用即时消息和表情符号等工具,也可以是间接的——使用视频、图片和推文等媒体对象。

术语和定义

[edit | edit source]
  • **社交媒体**——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的基础,这些应用程序允许人们或一群人通过网站(如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 等)进行社会互动
  • **Web 2.0**——用于识别万维网第二代以及描述用于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的工具的术语
  • **CompuServe**——美国第一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
  • **AOL**——90 年代第一个流行的 ISP
  • **电子公告板系统**(BBS)——第一个电子消息中心
  • **UseNet**——电子公告板,允许杜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以电子通信的形式发送帖子和消息
  • **互联网中继聊天**(IRC)——由 Jarkko Oikarinen 在 80 年代开发的聊天系统
  • **A/S/L**——在电子邮件和聊天室等在线通信媒介中使用的缩写,用于询问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和位置
  • **Friendster**——Facebook 等社交网络网站的前身
  • **ICQ**——1996 年发布的第一个互联网消息服务;用户能够进行多用户聊天和玩在线游戏
  • **表情符号**——在在线聊天通信中用于传达情感的图像
  • **MySpace**——2004 年至 2005 年初在青少年中最为流行的社交网站
  • **博客**——互联网上的个人日记,公众可以访问
  • **马克·扎克伯格**——世界上最著名的在线社交网站 Facebook 创建的幕后策划者
  • **杰克·多西**、**埃文·威廉姆斯**、**比兹·斯通**和**诺亚·格拉斯**——世界上最著名的微型博客网站 Twitter 的创建者
  • **社交网络**——允许用户创建关于自己的网页或个人资料的网站
  • **微型博客**——以短篇帖子为特色,而不是传统博客的冗长新闻风格
  • **内容社区**——允许用户组织、分享和评论不同类型内容(包括照片和)的在线社区
videos

参考资料

[edit | edit source]
  1. [1], Andrew K. Dart. (September 11, 2013). The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of Broadcasting. In The New Media Elites. Retrieved December 5, 2013, from http://www.akdart.com/tv.html.
  2. [2], Krumm, J., Davies, N., & Narayanaswami, C.. (October 2008). IEEE Xplore. In User-Generated Content. Retrieved December 3, 2013, from http://ieeexplore.ieee.org/stamp/stamp.jsp?tp=&arnumber=4653465.
  3. [3], BBS Corner. (April 1996). The BBS Corner. In A Brief History of BBS Systems. Retrieved December 3, 2013, from http://www.bbscorner.com/usersinfo/bbshistory.htm.
  4. [4], Carlson, D. (1999-2009). The Online Timeline. In CompuServe. Retrieved December 6, 2013, from http://iml.jou.ufl.edu/carlson/history/compuserve.htm.
  5. [5], Bellis, M. (2013). About.com. In History of Email & Ray Tomlinson. Retrieved December 6, 2013, from http://inventors.about.com/od/estartinventions/a/email.htm.
  6. [6], McCraken, H. (May 24, 2010). Technologizer. In A History of AOL, as Told in Its Own Old Press Releases. Retrieved December 6, 2013, from http://technologizer.com/2010/05/24/aol-anniversary/.
  7. [7], Eyerys. (2013). Eyerys. In The Internet Relay Chat by Jarkko Oikarinen. Retrieved December 4, 2013, from http://www.eyerys.com/articles/people/internet-relay-chat-jarkko-oikarinen.
  8. [8], Quinstreet Enterprise. (2013). Webopedia. In Web 2.0. Retrieved December 4, 2013, from http://www.webopedia.com/TERM/W/Web_2_point_0.html.
  9. [9],Dworjan, T. (2006). Love to Know 社交网络. 在 Friendster 的历史。 2013 年 12 月 4 日从 http://socialnetworking.lovetoknow.com/history-friendster 检索。
  10. [10],Yeung, K. (2013 年 5 月 5 日)。The Next Web。在 LinkedIn 今天十岁了:以下是它改变我们工作方式的故事。 2013 年 12 月 6 日从 http://thenextweb.com/insider/2013/05/05/linkedin-10-years-social-network/#!pqkSa 检索。
  11. [11],Stenovec, T. (2011 年 8 月 29 日)。赫芬顿邮报。在 MySpace 历史:社交网络最重大时刻的时间线。 2013 年 12 月 4 日从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1/06/29/myspace-history-timeline_n_887059.html#s299496title=August_2003_Myspace 检索。
  12. [12], Phillips, S. (2007 年 7 月 24 日)。卫报。在 Facebook 简史。 2013 年 11 月 29 日从 http://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07/jul/25/media.newmedia 检索。
  13. [13], Protalinski, E. (2012 年 2 月 1 日)。ZDnet。在 Facebook 拥有超过 8.45 亿用户。 2013 年 11 月 29 日从 http://www.zdnet.com/blog/facebook/facebook-has-over-845-million-users/8332 检索。
  14. [14], 美联社。 (2006 年 6 月 8 日)。FoxNews.com。在调查:大学生喜欢 iPod 比啤酒更胜一筹。 2013 年 12 月 6 日从 http://www.foxnews.com/story/2006/06/08/survey-college-kids-like-ipods-better-than-beer/ 检索。
  15. [15],(2004)。社交网络。在什么是社交网络。 2013 年 11 月 29 日从 http://www.whatissocialnetworking.com/ 检索。
  16. [16], Chapman, C. (2011 年 3 月 14 日)。Wed Designer Depot。在博客简史。 2013 年 11 月 29 日从 http://www.webdesignerdepot.com/2011/03/a-brief-history-of-blogging/ 检索。
  17. [17], Naone, E. (2008 年 10 月)。展望:科技评论。在微博简史。 2013 年 11 月 27 日从 http://www.technologyreview.com/article/410648/a-brief-history-of-microblogging/ 检索。
  18. [18],ECCO。 (2000-2011)。Ecco 国际传播网络。在内容社区。 2013 年 12 月 6 日从 http://www.ecco-network.com/research/ecco-reports/social-media-report/content-communities 检索。
  19. [19],Biddle, S. (2013 年 7 月 22 日)。ValleyWag。在这个人每秒赚取 400 美元制作 Vine 广告。 2013 年 12 月 6 日从 http://valleywag.gawker.com/this-person-earns-400-per-second-making-vine-ads-871395624 检索。
  20. [20], Safranek, R. (2012 年 3 月)。Book Chums。在社交媒体在政治和政权变革中的新兴作用。 2013 年 12 月 6 日从 http://www.bookchums.com/free-ebooks/the-emerging-role-of-social-media-in-political-and-regime-change/NTcxNjI=.html 检索。
  21. [21],历史今天。 (2012)。历史今天。在历史今天的 RSS 订阅源。 2013 年 11 月 29 日从 http://www.historytoday.com/rss 检索。
  22. [22], Smith, T. (2009)。谷歌学术搜索。在社交媒体革命。 2013 年 12 月 6 日从 http://scholar.google.com/scholar?rls=com.microsoft:en-us&oe=UTF-8&startIndex=&startPage=1&um=1&ie=UTF-8&lr=&q=related:J6xyJWhhMwQP7M:scholar.google.com/ 检索。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