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数学物理学导论/N体问题和物质描述/物质起源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index{物质 (起源)}\index{物质起源} 宇宙起源问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实验事实表明宇宙正在膨胀[1] 逆转时间箭头,这会导致一个具有爆炸性浓度的宇宙。1948年,一位名叫伽莫夫的天才物理学家提出了一种称为宇宙大爆炸模型的模型来解释宇宙的起源。该模型提出时并未受到太多关注,但在1965年,AT&T的两名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2],试图改进地球与卫星之间的通信,意外地探测到伽莫夫及其理论预言的辐射:3K宇宙背景辐射 \index{宇宙背景辐射}。1992年,COBE卫星(宇宙背景探测器)记录了辐射中的波动(见图figcobe),这应该是在我们现在将要看到的星系形成的起源。

figcobe

Cosmic backgroung radiation as recorded by COBE
COBE 记录的宇宙背景辐射

宇宙大爆炸模型指出,宇宙的历史遵循以下时间顺序[3]

  • 在第一个时期(从 秒),宇宙密度极高(远大于核子密度)[4] 其行为类似于黑洞。夸克可能独立存在。
  • 强子时代[5],(从 GeV (或 K) 到 秒, MeV),黑洞辐射产生强子(像质子、中子一样经历强相互作用的粒子)、轻子(像电子、中微子一样经历弱相互作用的粒子[6])和光子。温度高到足以使强相互作用通过将夸克组装成强子来表达自身。在这个时期,无法独立观察到夸克。
  • 在轻子时代(从 秒, MeV 到 秒,MeV),强子不再产生,但轻子仍然可以通过光子产生(反应 )。温度高到足以使强相互作用通过将强子组装成原子核来表达自身。因此,独立的强子趋于消失,典型状态由:轻子、光子、原子核[7]组成。
  • 秒到 年期间, MeV 到 eV(或 K),密度和温度下降,宇宙进入光子纪(或辐射纪)。在这样的温度下,轻子(如电子)不再能产生。因此,它们倾向于作为独立粒子消失,与原子核反应形成原子(氢和氦)和分子[8](H)。这里涉及的相互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电子和原子核的凝聚纯粹是电磁的)。通常,该状态由以下物质组成:光子、原子、分子和电子。辐射纪的结束定义为不再有自由电子。因此,光和物质解耦。这就是宇宙背景辐射的起源。宇宙变得“透明”(对于光子而言)。光子不再与电子发生碰撞。
  • 年到今天( 年, K),宇宙进入恒星纪。现在是引力的天下。由于气体密度(无法解释)的波动,粒子(原子和分子)开始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形成原恒星和恒星。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恒星演化,看看更重的原子是如何在恒星内部形成的。恒星演化\index{恒星}可以总结如下:

  • 原恒星 :当原始气体云在引力作用下开始坍缩时,局部区域开始形成原恒星,即恒星的前身。坍缩过程中释放的引力能开始加热原恒星的中心。
  • 主序星:引力能使氢核聚变成为可能。这是一个非常稳定的阶段。然后可能发生两种演化
  • 如果恒星的质量小于 (钱德拉塞卡极限[9])\index{钱德拉塞卡极限}太阳质量,
  • 主序星演化成红巨星 \index{红巨星}。核心现在主要由氦核和电子组成,并开始坍缩,导致核心温度升高,并增加剩余氢的消耗速度。恒星的外层膨胀并冷却。
  • 核心中的氦在一次被称为氦闪\index{氦闪}的剧烈事件中聚变形成碳,持续时间只有几秒钟。恒星逐渐将外层大气吹入一个被称为行星状星云\index{行星状星云}的膨胀气体壳。
  • 剩余部分被称为白矮星\index{白矮星}。由于整个恒星都由电子简并压支撑,因此不可能进一步收缩。由于温度不足,不再发生聚变。这颗恒星逐渐冷却,并演化成黑矮星
  • 如果恒星的质量大于 太阳质量,
  • 当大质量恒星的核心耗尽氢后,引力坍缩能够产生足够的能量,使核心开始聚变氦核形成碳。在这个阶段,它已经膨胀成红巨星,但更亮。它被称为超巨星\index{超巨星}。在氦耗尽后,核心可以连续燃烧碳、氖等,直到它最终形成一个铁核心,这是最后一种可以通过聚变形成而无需能量输入的元素。
  • 一旦硅被消耗殆尽,铁核心就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发生剧烈坍缩。最终,中子简并压阻止了核心最终坍缩,表面反弹,并以与坍缩速度相同的速率向外爆炸。当表面与恒星的外层发生碰撞时,就会发生爆炸,恒星在明亮的闪光中被摧毁。从恒星中吹出的物质分散到太空中,形成星云。核心的残余物变成
  • 如果恒星的质量小于个太阳质量,恒星会变成一颗中子星 \index{中子星}。核心会进一步坍缩,将质子和电子压在一起形成中子,直到中子简并态使其稳定,不再进一步坍缩。中子星已被发现,因为它们具有奇特的辐射特征。从地球上,我们看到了它们发出的光脉冲,这也给了中子星另一个名称,脉冲星 \index{脉冲星}。
  • 如果恒星的质量大于个太阳质量,恒星会变成一个黑洞 \index{黑洞}。当质量非常大的恒星在超新星爆发中爆炸时,它们会留下一个核心,这个核心非常巨大(大于大约 3 个太阳质量),以至于它无法通过任何已知的方式抵抗引力坍缩,即使是中子简并态也不能。这样的核心注定要无限期地坍缩,直到它形成一个黑洞,这是一个密度如此之高的物体,以至于任何东西都无法逃脱它的引力,甚至光也无法逃脱。

现在,让我们开始列出在超核尺度(大于核尺度)上观察到的物质形式。

  1. 红移现象在 1929 年由哈勃总结。哈勃定律指出,从一个星系接收到的光的位移与观测点到该星系的距离成正比。
  2. 他们于 1978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 时间起源对应于宇宙创生时间
  4. 描述在这个时期构成宇宙的物质对人类的想象力来说是一个挑战。
  5. 现代粒子加速器可以达到这样的能量。宇宙学,在 s 之后被称为“标准”,并且相当可靠。相反,强子时期之前的宇宙学则更加推测性。
  6. 中微子是无电荷且质量非常小的粒子,因此与电子不同,它们不发生静电相互作用。
  7. 请注意,在这个时期没有形成重核,正如在大爆炸模型提出之初的几年里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事实上,氦核非常稳定,阻止了更重的核的出现。更重的核将在恒星阶段通过恒星核心的核聚变过程产生。
  8. 至于原子核,并非所有原子和分子都能产生。事实上,唯一反应性原子,氢原子(氦原子没有化学反应性)只产生 H 分子,它非常稳定。
  9. 印度物理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因其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的理论研究于 1983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