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什么是佛教哲学?
一位维基教科书用户质疑本页面的中立性. 您可以帮助使其中立,请求帮助,或查看相关讨论。 |
佛陀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表达了他的哲学:“弟子们,我仅仅教导两件事,痛苦的本质和痛苦的止息。”
佛陀教导了著名的“四圣谛”和“八正道”,让人们可以达到觉悟。觉悟(涅槃、觉醒、顿悟、悟道)就是痛苦的止息,从轮回(samsara)中解脱。佛陀教导说,每个行为都有后果;事物是由于先前的条件而产生的。如果一个人实践四圣谛和八正道,那么他将不再受轮回samsara的支配。
“我的教诲不是哲学。它是直接经验的结果……
我的教诲是一种实践的方法,而不是用来执着或崇拜的东西。
我的教诲就像渡河的木筏。
只有傻瓜才会在到达解脱的彼岸后还带着木筏四处走动。”
佛陀曾对他的最喜欢的弟子阿难说(来自:老路,白云,作者:释迦牟尼):
- 无常 - 一切皆无常。
- 苦 - 普遍存在的苦。
- 无我 - 一切皆无自性。
- 苦 - 生活是不圆满的,支离破碎的,痛苦的。
- 集 - 痛苦的根源是执着或欲望(贪欲)。
- 灭 - 痛苦的止息,即消除执着和欲望。
- 道 - 导致脱离痛苦的道路被称为八正道。
佛陀教导说,为了实现觉悟,人类必须摆脱自我,放弃一切欲望。他教导说,由于有太多欲望(例如想要快乐、财富、幸福、安全、成功、长寿等等),人类把自己置于痛苦之中,永远无法摆脱轮回。
因此,佛教认为痛苦是自我创造的。
1. 正见(或正见,或正视)
“比丘们,什么是正见?关于苦的知识,关于苦的集起的知识,关于苦的灭尽的知识,关于通往苦的灭尽的修行的道路的知识:比丘们,这就是正见。”
2. 正思(或正思,或正精进)
“什么是正思?决心出离,决心远离恶意,决心无害:这就是正思。”
3. 正语
“比丘们,什么是正语?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比丘们,这就是正语。”
4. 正业
“比丘们,什么是正业?比丘们,戒除杀生,戒除偷盗,戒除邪淫:这就是正业。”
5. 正命
“比丘们,什么是正命?比丘们,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位贤者的弟子,舍弃不善的谋生之道,以善的谋生之道维持生活:比丘们,这就是正命。”
6. 正精进(或正勤)
“比丘们,什么是正精进?(i) 比丘们,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位比丘为了未生起的不善、不善法不生起,而生起欲、精进、努力、奋发、坚持,维护和发挥他的意志。(ii) 为了已生起的不善、不善法灭尽,而生起欲、精进、努力、奋发、坚持,维护和发挥他的意志。(iii) 为了未生起的不善、不善法不生起,而生起欲、精进、努力、奋发、坚持,维护和发挥他的意志。(iv) 为了已生起的不善、不善法灭尽,而生起欲、精进、努力、奋发、坚持,维护和发挥他的意志:比丘们,这就是正精进。”
7. 正念
“比丘们,什么是正念?(i) 比丘们,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位比丘专注于身,精进、觉知、正念,舍弃对世界的贪欲和烦恼。(ii) 他专注于受,精进、觉知、正念,舍弃对世界的贪欲和烦恼。(iii) 他专注于心,精进、觉知、正念,舍弃对世界的贪欲和烦恼。(iv) 他专注于法,精进、觉知、正念,舍弃对世界的贪欲和烦恼:比丘们,这就是正念。”
8. 正定
“比丘们,什么是正定?(i) 比丘们,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位比丘远离欲乐,远离不善法,进入并安住于初禅:离生喜乐,具足寻思和思维,身心轻安。(ii) 他止息寻思和思维,进入并安住于第二禅:定生喜乐,一心专注,无寻思和思维,身心轻安,具足胜解。(iii) 喜乐灭尽,身心安稳,具足念觉知,觉知身心,进入并安住于第三禅,贤者说:‘身心安稳,具足念,乐住于此。’ (iv) 舍弃乐,舍弃苦,以前喜悲灭尽,进入并安住于第四禅:舍受想灭,定心一心,身心安稳,具足念:比丘们,这就是正定。”
佛陀教导说,众生之所以出生于他们的位置,是因为过去的业力。他教导说,有六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道和天道。人类的出生是最值得追求的,因为你有最好的觉悟机会。
- 生活是苦(痛苦)
- 业力:因果关系。
- 觉悟:从轮回中解脱。
- 一切皆以苦、无常和空为标志
- 这里的空是指没有不变的本质、自我或灵魂。
- 以下是佛陀的引言,概括了他许多信仰1
- 由无明而起业
- 由业而起识
- 由识而起名色
- 由名色而起六处
- 由六处而起触
- 由触而起受
- 由受而起爱
- 由爱而起取
- 由取而起有
- 由有而起生
- 由生而起老死、忧悲苦恼,如是众苦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