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导论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Clipboard

待办事项
根据社会学导论目录中关于未来章节的内容,此模块尚未完成。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人们如何思考、影响和相互联系的科学研究。

模块 5:积极思考的力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控制点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控制点是指“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认为结果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控制的,还是可以通过机会或外部力量来控制的”(迈尔斯,56)。有些人“觉得他们发生的事情是由各种外部力量控制的,而另一些人觉得他们发生的事情主要受他们自己的努力和技能的影响”(引自亨特,1993 年,第 334 页)。控制点有两种类型,内控和外控。内控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掌控着自己的命运,而外控是指一个人相信某种外部力量决定着自己的命运。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感觉自己掌控命运的人在生活中获益良多。“研究证实,那些促进个人控制的治理或管理人们的系统确实会促进健康和幸福(Deci & Ryan, 1987)”。相反,那些感觉自己不受控制的人,通常是沮丧的人,变得非常不容易接受,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用处。这通常被称为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当人或动物认为自己无法控制重复发生的负面事件时,所学到的无助和顺从”(迈尔斯,56)。

自我效能反思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积极思考的力量

“如果你以积极的态度思考,你就会得到积极的结果”(迈尔斯,53)。这并非仅仅通过自我说服或对个人给予赞美而产生的,而是通常在取得成功之后才会发生。积极思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许多事情,因此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通过积极思考可以避免一些情况,从而照亮许多问题。

自尊的阴暗面

诸如抑郁症和药物滥用等个人问题是自尊心低下的结果。当个人感到自尊受到威胁时,通常会发生暴力和贬低他人。在研究了许多霸凌者和帮派头目之后,许多人认为他们自尊心低下,但实际上他们的自尊心相当高。拥有高自尊心有很多好处,这反映在这些人的成绩、外表和社会地位上。相反,自尊心低下的人生活得更加压力重重,伴随着压力、抑郁等问题。

模块 8:非理性背后的原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我们的先入为主影响着我们的解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我们的先入为主观念引导着我们的大脑如何感知和解读信息。人们没有意识到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有多大。其他研究支持这些观点,表明学生支持其信念的证据,以及支持其观点的反证证据,但对反证证据持批评态度。先入为主观念也可以被操纵,在俄勒冈大学的一项实验中,学生被要求评估一名男子的面部表情。那些将他的表情判断为残忍的学生,首先被告知他应对二战集中营的残酷行为负责。而那些将该男子评价为温暖友善的学生,此前被告知他是一位反纳粹分子,救了许多犹太人的生命。上述实验有力地表明,我们的先入为主观念确实控制着我们看待问题和人物的方式,但超越先入为主观念的是操纵和构建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的能力(罗斯和莱珀)。这似乎在日常生活中也适用,从假设某人很害羞,到想知道某人是否与你感觉相同。如果你构建[检查拼写]一个想法,并继续感知某些想法,那么就几乎没有改变或考虑的空间了。

我们更容易被难忘的事件而不是事实所左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于人们认为某件事很常见,仅仅因为它很容易在记忆中获得,因此人们往往更容易被有力的轶事而不是统计数据所吸引(艾莉森等人,1992 年)。这被称为可用性启发式,它往往是人们高估情况真实性的原因。例如,9/11 袭击事件通常是人们记忆中容易获得的视觉画面,因此许多人认为他们在商业旅行中面临类似情况的风险比实际情况更大。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支持这一观点,并根据我们大脑想象和检索信息的方式进行基于事件概率的研究。当我们看到一个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件时,我们脑海中的画面让我们高估了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卡尼曼)。[1]

我们误解相关性和控制力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我们在随机事件中寻找秩序,这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思考,也可能让我们走上各种错误的道路。

虚假相关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当我们期望找到一种重要的关系时,我们往往将随机事件联系在一起。实验证实,人们往往通过误解随机事件来确认自己的信念(克罗克,1981 年)。如果我们相信事件之间存在相关性,或者预感与事件有关,那么我们往往会寻找他们与随后发生的事件相关的方式,但忽略了所有发生且没有巧合的事件。由于大脑创造了幻觉感知和相关性,它也让我们觉得随机事件会受到我们的影响,这也被称为控制幻觉。埃伦·朗格在 1977 年进行的一项实验表明,控制幻觉如何影响赌徒,当人们自己选择彩票号码时,他们要求其彩票价值的四倍,仅仅是因为他们自己选择了号码。赌徒将他们的胜利归功于自己的技巧和先见之明(吉洛维奇和道格拉斯,1986 年)。

回归平均值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控制幻觉促成了另一种称为回归平均值的统计现象。特沃斯基和卡尼曼指出,学生的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波动造成的,辅导老师不太可能是学生进步的原因,但分数高的学生会回归或回落到更平均的分数。那些第一次表现不佳的学生往往会寻求辅导,但即使没有帮助,学生通常也会进步,这表明我们往往会回归平均值。与考试分数一样,体育成绩也证明会回归平均值。在棒球运动员的击球率和自责分率等方面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衡量后,运动员的杰出表现往往夸大了他们的技能,但通常会随后回归平均值(高尔顿)。[2]

我们的信念可以产生自己的确认。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罗伯特·罗森塔尔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有时会按照对他们的期望行事。当参与者知道他们被期望对他们观看的照片给出高评价时,他们比那些被期望将照片视为失败的人给出了更高的评价。这项研究证明了自我实现预言。老师是否也有同样的期望?老师的期望是否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老师确实对一些学生抱有更高的标准,并且对那些表现出色的人评价很高(朱辛等人,1996 年)。当然,低期望并不总是会打击一个普通孩子,但老师对一个孩子的很高期望并不保证他的成功。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展示了自我实现预言,该文章收集了 48 到 62 岁的男性和女性,然后将他们分成几组。一组被分配到完成一项记忆测试,另一组的平均年龄在 70 岁或以上。第二组完成相同的测试,但与平均年龄在 20 岁的组进行比较。第三组完成测试,不知道任何竞争。当结果出来时,与更年轻的参与者竞争的那组平均检索到 14 个单词,没有竞争的那组的结果保持不变。与“年长”人群进行测试的那组平均检索到的单词最少。也许,被包含在“年长”人群中的心理感知带来了一种无意识的想法,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动影响记忆,因此这种刻板印象可能反映了测试结果(凯里)。拥有这些标准确实似乎能增强信心。那些确实看到了学生高潜力的老师据报道会更多地注视、微笑、点头,以及更多地点名,并允许他们花更多时间回答问题(库珀,1983 年)。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感知。例如,一个在课堂上听到过关于教师的正面反馈的学生,更有可能发现这门课比那些期望值较低的同学更有意思(费尔德曼和西斯,1982 年)。

我们是否从别人那里得到了我们所期望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很多时候,我们先观察别人,然后在我们真正认识他们之前就对这个人下定决心。我们对人们做出草率的决定或假设,这告诉我们一些关于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做了一个假设,并确定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对人们有一定的期望,我们相信他们大多数时候都会达到我们的期望。我们想要从一个人那里获得的类型行为,可以通过我们如何诱使那个人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反应而发生。如果一个人善良、友善、适应良好,那么你就会反映给他人。期望是,因为你的表现方式,其他人也会反过来给你这样的回应。设定成功的期望似乎能激励人们符合这一期望。当一个权威人士设定了很高的期望时,员工更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假设某人很粗鲁可能会影响我们接近他们的方式,进而改变那个人对我们预期内部想法的支持反应。

我们根据自己的信念来感知事物是真实的,我们有能力说服他人符合我们的想法。无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我们的思维都有能力做出判断。尽管我们判断或决定的结果如何,但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思维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这通常会导致错误的假设和严厉的判断。说服甚至可以像在我们脑海中引用一张简单的图像或聆听新闻简报一样容易。

模块 10 - 临床直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虚假相关,第 103-104 页

我们经常发现自己通过将两个独特的、不相关的事件相关联来预测结果,而这两个事件恰好在最有利或最不利的时间重合。为了理解虚假相关现象,我首先从我自己的周围环境中寻找答案。上周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当我努力看清面前的路时,我意识到我已经很久没有洗车了。我对自己说:“为什么不把车开到快速洗车店洗个澡,犒劳一下这老家伙呢?”所以我就去洗了,然后继续开车。命运弄人,到下午,一股冷锋袭来,带来了倾盆大雨。洗车算是白洗了。为什么每次我洗完车后就下雨呢?我的妻子是一名接生医生,她很害怕在满月的时候接诊,因为她相信大多数女性会在满月的时候分娩。这反过来又会导致她在医院里工作很长时间,然后还要度过一个完全睡眠不足的周末。如果我有办法检查我洗车后到底下了多少次雨,结果会显示,大多数时候天气都很好。而且我的妻子确实很努力,但我也记得一些时候,她在满月的时候根本没有接到电话。洛伦·查普曼和让·查普曼夫妇研究团队(1969 年、1971 年)通过实验证实,虚假相关是使用有效心理诊断标志的一个障碍。大多数关于虚假相关的研究都是根据 D. L. 汉密尔顿和 R. K. 吉福德(1976 年)的开创性工作进行的,并得出结论,以公正的方式观察会带来更准确的判断。临床医生,因为他们是人,可能会陷入一种位置,他们根据观察到的行为的频率做出判断。有些行为相似并不意味着它们相同。将这些观察结果误解为相关性,常常会导致误诊。

后见之明,第 104-105 页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小时候,你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被责骂了多少次?然后你听到你的弟弟或妹妹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当你意识到他们是正确的时,这真的很痛苦吧?后见之明,即“早该知道”的现象,每天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发生,而且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多得多。Goggin & Range(1985 年)从自杀者的家人、朋友和熟人的角度研究了后见之明。人们的典型反应是认为自杀者的家人对死亡负有一定责任。McIntosh 和 Kelly(1992 年)报告说,自杀、意外和自然死亡幸存者的悲伤反应,其相似之处多于不同之处。他们没有发现任何内疚或社会支持方面的差异,但他们确实发现,自杀幸存者在三个方面与其他人不同。他们指责更多的人,感到有耻辱感,并感到他们本可以做些什么来阻止自杀。我经历过一位朋友自杀,他也是我的家人。我确实记得有内疚感,但只是因为没有明显的迹象或危险信号可以预测这样的突然离开会发生。就临床判断而言,后见之明让临床医生容易出错。夸大诊断的趋势通常会导致误解真正的病症。

自我证实诊断,第 105-107 页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寻找丢失的钥匙或匹配的袜子可能会变成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然而,在临床环境中,如果要做出公正的判断,临床医生不能知道对一个人的预期。假设性的提问会导致面试者得出他们想要的诊断,而不是澄清行为模式的诊断。Snyder 和 Swann(1978 年)进行了一项实验,证明了当一个人收到信息,然后被告知信息无效时,他们仍然难以清空脑海,进行公正的评估。因此,造成了判断错误和误诊。这让我想到了一位尽职的律师,他在法庭上宣称他的客户对所有指控都有罪。然后法官转向陪审团说:“忽略最后一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第 107-108 页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许多临床医生和面试官都犯了后见之明和自我证实诊断的错误,这导致他们对自己预测的信心超过了对统计预测的信心(例如,使用高中的 GPA 来预测学生在大学的表现)。但使用基于直觉的个人预测,远不如统计预测准确。大多数研究都支持统计预测优于人类直觉,即使两者都不完全可靠。经过大量研究后,Paul Meehl(1986 年)写道,有压倒性的证据表明统计预测比人类直觉更准确。“当你有 90 个调查研究,预测从足球比赛的结果到肝病诊断的所有事情时,当你几乎找不到半打研究表明即使是弱倾向也支持临床医生时,就该得出实际结论了。”即使面对所有支持统计预测的研究,专家们仍然使用直觉来预测各种事情,例如高中生在大学的表现如何。Dawes(1976 年)通过一个例子告诉我们为什么统计数据更准确,在该例子中,面试官依赖于他们的直觉能力,而不是统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统计信息是申请大学入学的面试学生的累积 GPA。“然而,你和我,看着一份文件夹或面试某人半小时,应该能够形成比基于 3.5 年来自 20-40 名不同教授的累积评估的印象更好的印象。”

含义,第 108-109 页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临床医生会犯错误并存在偏见,例如,当你认为你在寻找的东西之间存在联系时,你会寻找证据来证明这种联系存在。他们还认为他们的直觉预测比实际更准确。远离错误预测的一些方法是认识到回顾可能很诱人,并可能导致过度自信。不要问可能引导你得到你想要答案的问题,并将你的最初想法与不同的想法进行对比。所有这些研究和诊断中的偏见和错误表明,心理学只从知识的海洋中提取了一滴信息。由于缺乏这些知识,一些心理学家试图创造理论来弥补心理学无知,这只会加剧我们的无知。科学只是寻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它将永远与人类直觉相关联。

模块 11 - 临床治疗:社会认知的力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社会认知与抑郁,第 111-116 页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说到抑郁症,人们没有意识到导致他们现状的种种原因。医生可能难以做出诊断,因为抑郁症非常复杂。在某些情况下,抑郁症可能难以评估,因为它会突然出现。一些患者可能没有起点,但有一些方法可以弄清楚。抑郁症的解释风格就是其中一种方法。(Peterson 和 Steen,2002: Sweeney 等人,1986) 这种风格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运作方式。患有抑郁症的人通常会关注事物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而没有抑郁症的人可能只会关注积极方面。如果一个抑郁症患者生活中发生了负面事件,他们可能会自动承担责任,而一个没有抑郁症的人可能会找到其他原因来归咎于失败。当谈到抑郁症时,人们总是会有两个疑问:是抑郁的情绪导致了消极的想法,还是消极的想法导致了抑郁的情绪?你可能会自动认为,消极的想法会导致一个人抑郁。这是真的,但它实际上可能是双向的。我们的情绪确实帮助我们决定我们思考的方式。如果我们心情很好,我们就会想积极的想法;如果我们心情不好,我们就会想消极的想法。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起过去不好的事情,当时我们只是把它忽略了,现在我们突然开始为它而抑郁。同时,也不要忘记消极的想法会导致抑郁的情绪。比如,你开始了一份新工作,你遇到的第一个人看起来很悲伤和沮丧,你遇到的第二个人看起来也一样,那么当你遇到第三个人时,你可能会在见到他们之前就对他们产生消极的想法,因为你之前遇到了最后两个人。鉴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问自己,抑郁症是如何循环的?它是怎么开始的?它在哪里结束?它会结束吗?那么,抑郁症的循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的情绪,无论好坏,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心情不好时,我们回忆起过去事件的方式可能与心情好的时候有所不同。它还会影响人们对我们的看法和行为方式。如果我们表现出悲伤和沮丧,别人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我们,就像我们很高兴一样。下面展示了抑郁症的循环及其演变过程。(Peter Lewinsohn)(1985)[3] 所有这些因素导致医生以不同的方式评估所有的患者。更多地关注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他们的行为方式。还有,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以及周围其他人的生活。在评估这些因素时,医生能够为患者提供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社会认知与孤独,第 116-118 页

[edit | edit source]

孤独是大多数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的感觉,而且大多数时候它都是无意识的。感到孤独和实际上独自一人之间是有区别的。大多数时候,孤独与抑郁症相关,但并非总是如此。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很高。这是一个大于 .5 的负相关。(Anderson 等人,1994: 549-557)。孤独也是一个循环,就像抑郁症一样。由于人们感到孤独,他们会羞怯地接近他人,因为感到孤独会让人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他们还认为,他们感到孤独是他们的错。“一项旨在更准确地体现自我指责概念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行为和性格上的自我指责都对抑郁症和孤独感有独特的贡献”(549)。由于人们在行为和性格上自我指责,他们就会陷入一个难以摆脱的孤独循环。人们的思想和信念控制着他们的行为,从而给他们带来特定的结果,这些结果反过来又会加剧他们之前的想法。(Anderson 等人)。

社会认知与焦虑,第 118-119 页

[edit | edit source]

某些情况下的焦虑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大多数都源于恐惧。对社会评价的恐惧、对自我披露的恐惧以及对不得不评价他人的恐惧。害羞和焦虑与相关性相吻合,相关性达到 .75 (Asendorpf,1987: 542-549)。害羞的人比不害羞的人更容易焦虑。

社会心理学治疗方法,第 120-122 页

[edit | edit source]

心理治疗师试图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态度,首先要调整患者的行为,他们的行为。这些方法发生在支持性的环境中,比如支持小组或自助小组。行为治疗师实施了一种技巧,即个人在支持性观众面前表现出新的语言或身体行为,通过反复练习,个人最终可以获得能力,将他们学到的东西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根据理性情绪疗法,我们被认为是根据自己的理性情绪产生自己的情绪,而自助小组利用这种方法来激发参与者的新行为。已经进行了实验表明,人的情绪会受到他们可能对自己说的话的影响 (Mirels,1977:1132-1133)。积极的情绪,如自我价值感、幸福感和团结感,可以通过积极体验的循环来维持。相反,消极的情绪,如悲伤、愤怒和挫折,可以通过消极事件的循环来维持。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环境、鼓励良好的行为以及让他们在认知上保持积极,来打破消极的循环。消极的情绪不仅仅是人们的想象,它们实际上确实会在特定的社交环境中以不健康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可以通过观察和实施新的行为来纠正,比如在支持小组中,这样个人就可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有效的反应。通过更加积极地表现,个人开始保留更积极的自我形象。因此,他们把自己置于更好的社交环境中,并在这些环境中表现得更加积极。解释风格疗法实施了一个过程,让人们改变他们的属性,从而改变他们的情绪。他们学会定义自己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结果,这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评估情况。即使结果是消极的,但他们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外部因素是什么,这让他们对消极事件感到积极。具有良好社交技巧的人往往会认为自己社交笨拙,因为他们的环境或该社交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这种类型的人可以得到帮助,以扭转他们对自己消极的信念,而这就是解释风格疗法的重点。这种疗法不会将一个人变成一个在任何特定的社交环境中都被所有人喜欢的无所不能的积极的人。此外,每个循环中都有积极和消极的阶段。对积极事件做出积极反应,对消极事件做出消极反应是自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消极的自我认知是完全健康和正常的,而且是暂时的。

模块 13:性别、基因和文化

[edit | edit source]

性别差异

[edit | edit source]

性别差异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还是由个体文化决定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察文化对男性和女性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受文化影响的差异在童年时期就会显现出来。男孩被发现会寻求与他们的照顾者分离,而女孩则倾向于通过他们的社会关系来认定自己。这些性别差异似乎会伴随着一个人进入成年。例如,在群体情况下,男性倾向于专注于手头的任务,而女性则更多地关注个人关系 (Gabriel & Gardner,1999)。在表达同理心或体验他人的感受(就像你也在感受一样)方面,也存在性别差异。当有人感到痛苦时,女性往往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感情,比如哭泣。这种同理心反应的差异可能可以用女性对非语言线索的敏感度更高来解释,这使得女性能够轻松地破译个人所显示的情绪信息。

社会支配

[edit | edit source]

根据 John Williams 和 Deborah Best 的说法,男性更具有支配性和攻击性 (John Williams 和 Deborah Best,1990 a.p.15)。没有证据表明存在女性比男性更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Pratto,1996)。随着女性担任更多管理和领导职位,性别差异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缩小。

侵略

[edit | edit source]

心理学家将侵略定义为旨在伤害他人的行为 (Myers,2004)。在调查中,男性承认自己的攻击性比女性高。

在主观和生理反应方面,女性和男性“更相似而不是不同”(Griffitt,1987)。统计数据显示,48% 的男性和 12% 的女性可以想象自己能够舒适地享受与不同伴侣的随意性行为。他们多久想一次性?人们认为,19% 的女性和 54% 的男性每天或每天多次会想起性 (Laumann 等人,1994)。

进化与性别:做自然而然的事情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性别与交配偏好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进化心理学家有一种理论,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和支配性,因为男性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超过女性产生的卵子数量。他们用此来解释为什么男性具有更具攻击性和支配性的行为模式。由于男性有更多的基因需要传递,因此他们寻求传播自己的基因,并尽可能多地使女性受孕。相反,据说女性只寻求一个男性,帮助她支持和照顾她以及她将带入世的孩子。进化反过来被认为是男性行为的原因。据说,身体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吸引了更多的女性,这使他们看起来能够更好地帮助她们支持和照顾她们,迫使其他男性变得更加咄咄逼人和占主导地位,以便传播自己的基因。根据对女性希望找到一个能帮助她们的男人所说的话,女性在寻找伴侣时,往往会寻求收入最高或最成功的男性。女性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挨饿,来获得男性想要的模特般的美丽。与这种行为相一致,女性往往会追求更富有或更具支配地位的男性,因为他们能够为自己的后代提供更多。

性别与荷尔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许多人认为性激素,主要是睾丸激素,是性别差异的关键因素。睾丸激素既影响男性特征,也影响攻击性。暴力男性罪犯的睾丸激素水平通常高得多。还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睾丸激素水平下降,攻击性也会降低很多。

对进化心理学的反思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当研究人员试图用进化心理学来解释理论时,会遇到两个问题,即后见之明偏差和文化社会化。后见之明偏差是试图通过考察历史并回溯到过去找到对这种行为的解释来解释行为。例如,如果我们要说女性比男性更强壮、更具攻击性,那么我们可以追溯到过去,说这是因为女性需要这样做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迈尔斯,2004)。另一方面,文化社会化通过“利用跨文化和动物行为观察,以及荷尔蒙和基因研究来检验‘进化预测’(迈尔斯,2004)”。然而,进化心理学家确实同意,进化在解释我们共同拥有的某些东西和我们有所不同的某些东西方面起着作用;但是,他们不认为进化是唯一负责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的文化差异的(迈尔斯,2004)。

文化与性别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一代代在群体中流传的思想、行为、态度和传统。在文化中,有一些特定的行为期望。其中一个期望的例子就是性别角色,其中文化期望女性和男性遵循某些特定的行为(迈尔斯,2004)。

性别角色随文化和时间而变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性别角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例如,1938年,只有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同意已婚女性可以从事工业和商业领域的工作。然而,在1996年,五分之四的美国人赞成女性在这些领域工作,这表明时间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文化的变革(尼米等人,1989;NORC,1996)。这种态度变化也伴随着行为转变。例如,自1960年以来,美国 40 岁已婚女性中在职工作的比例翻了一番(人口普查局,1999)。很明显,改变性别角色的不仅仅是进化和生物学,文化也影响着性别角色(迈尔斯,2004)。

结论:生物学与文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生物学和文化都在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受到的影响方面发挥作用。基因可能使我们倾向于以某种方式行事,但文化可能会加剧这些行为。生物和文化影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即生物学的影响取决于环境(迈尔斯,2004)。例如,人们(环境)往往对具有特定基因特征(生物学)的人有不同的反应。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存在一项重要的文化规范,规定男性应该比他们的女性伴侣高。根据一项特定研究,只有 720 对夫妇中的一对违反了这一文化规范(吉利斯和艾维斯,1980)。这种生物学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两种不同的心理方式来解释。通过后见之明,我们可以说,当一个男人比她高时,对女性的社会权力就会持续存在。另一方面,使用文化社会化,我们可以解释说,如果伴侣更喜欢身高相等的伴侣,那么高个子男人和矮个子女人就不会有伴侣。因此,夫妻之间身高的文化规范可能是生物学和文化的结果,因为很明显,进化带来了高个子男人,而文化对夫妻之间也做出了同样的规定(迈尔斯,2004)。

模块 21:权力归个人所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相互作用的人和情况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相互作用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发生:首先,任何特定社会情况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每个人。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待和思考的方式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是基于我们如何感知情况。此外,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敏感、更能响应。其次,相互作用,无论是情况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是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发生是因为人们选择并对他们所处的情况负责。例如,安静的人可能会选择处于安静或非社交环境中。另一个例子是,当人们选择他们想上的大学时;保守派很可能不会选择上自由派大学。第三,人们往往会创造他们所处的环境。例如,如果我们认为或期望某人很不好相处,我们对待那个人的方式可能会导致那个人表现出不友好或疏远。我们的社会环境是我们在其中创造出来的。

- 关于对环境做出反应还是对环境采取行动,存在争议。从一个角度来看,将自己视为环境的产物,将他人视为“自由行动者”是有道理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将自己视为代理人,将他人视为产物是有道理的。例如,如果我们认为他人受其环境的影响,我们更有可能理解他们,而不是仅仅说他们是懒惰或腐败的。总之,我们既是我们自己环境和社会世界的产物,也是设计者。

抵制社会压力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Reactanc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受到广泛支持的反作用理论指出,“人们确实会采取行动来保护他们的自由感”,(迈尔斯,229)。实验也表明,人们为了表达他们的自由,经常会做与预期相反的事情。自由对所有个人都非常重要,当他们认为自由可能受到威胁时,他们经常会反抗。一个例子可能是未成年人饮酒,因为调查显示,未满法定饮酒年龄的人比超过饮酒年龄的人更容易喝醉(Engs & Hanson, 1989)。另一个例子是个人由于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威胁而反抗,例如强奸行为。在强奸时,男性或女性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自由因对方伴侣的拒绝而受到限制。

Asserting Uniqueness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当人们看起来与其他人过于不同时,他们会感到不舒服…… 当他们看起来像其他人一样时,他们也会感到不舒服”(迈尔斯,230)。当个人看起来与众不同时,他们会认为自己很有价值,但不会太不同,以免显得格格不入。对这种独特性渴望的体现,体现在婴儿名字的选择上。孩子们也以多种方式表现出对独特性的渴望。例如,耶鲁大学的威廉·麦圭尔及其同事报告说,当要求学生向他人介绍自己时,他们经常会说一些关于自己比较独特的事情。此外,个体特别是在性别差异方面会认识到自己的差异(Cota & Dion, 1986)。例如,当周围都是异性时,一种性别更有可能注意到自己与众不同。这让我们了解了少数群体是如何意识到自己的差异和周围环境的。“当两种文化的民族几乎完全相同,他们仍然会注意到他们的差异,无论这些差异有多小”(迈尔斯,231)。当一方与另一方更加相似时,敌意通常会更多。

Minority Influenc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是什么让少数群体有说服力?在本书中,少数群体为了获得多数群体的关注和尊重而做到了三件事。我们发现,一个始终坚持其信仰和立场、从不动摇的少数群体,其观点会逐渐被多数群体接受。自信是持续性的产物,它也向多数群体表明,少数群体在他们的信念和主张中是自信且有力量的。最后,多数群体的背叛有助于提高少数群体的受欢迎程度。作为前两者的产物,多数群体的背叛有助于推动少数群体的目标。

Is Leadership Minority Influenc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些领导者根据他们的团队及其互动方式脱颖而出,另一些领导者是经过正式协商或选举产生的。有效的领导取决于具体情况。例如,领导游泳队最合适的人可能不是领导辩论队最合适的人。最常见的领导类型包括任务型领导和社会型领导。任务型领导包括设定标准、组织和目标达成。任务型领导者最常采用命令式风格,如果领导者足够聪明,能够给出良好的指示或指导,这种风格可能很有效。此外,由于任务型领导者希望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擅长保持团队的步调,确保事情按计划进行。对该主题进行的实验表明,详细且可能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以及间歇性的进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社会型领导包括同情和/或支持、构建团队合作,以及调解冲突。这通常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法。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类型的领导也有利于自信。此外,当员工感到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工作时,他们更有可能被激励,因此能取得更多成就。

-研究表明,最好的领导者包括那些属于两个类别——任务型领导和社会型领导的人。他们既关心工作的进展,也同情和理解员工的需求和感受。有效的领导者还散发出自信的魅力,并且在坚持他们的目标方面始终如一。有魅力的领导者通常对他们想要的东西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愿景或想法,并且能够清晰地传达这些想法,表现出对他们的团队的希望和信心,以鼓舞他人追随他们。

-群体也会影响他们的领导者。有时,一个领导者如果过多地偏离了群体的标准,可能会被“赶出去”。聪明的领导者通常会跟随多数派,并且会谨慎地选择自己的言辞。

重要的概念需要记住

  • "Reactance - 保护或恢复一个人自由感的动机。当有人威胁我们的行动自由时,就会产生反作用。"
  • "Leadership- 某些群体成员激励和指导群体的过程。"

Module 27: The Ups and Downs of Lov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Passionate Lov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为了更好地理解爱的原则,必须先对其进行检查和测量。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 (1998) 将爱视为一个三角形,其三条边分别是激情、亲密和承诺。爱情最好用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爱情在包含相互理解、给予和接受支持,以及享受爱人陪伴的关系中更为明显。热烈爱情主要以身体方式表达,同时保持排他性关系。热烈爱情也是两个对伴侣深深着迷的人之间分享的爱。热烈爱情是一种充满激情和强烈的感情。伊莱恩·哈特菲尔德 (1998) 将其定义为“渴望与他人结合的一种状态”(第 193 页)。爱情呈现出许多变体。时间和文化都会影响到一段关系中形成的爱。时间可以与关系中涉及的个人的年龄保持一致,甚至可以是伴侣之间的年龄差异。文化在爱情和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人的种族、背景、宗教,甚至经济状况都会影响到一段关系中的爱。

Companionate Lov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伴侣之爱最好定义为一种热烈的爱情,这种爱情已经沉淀为一段关系中的两个伴侣之间温暖持久的爱情。伴侣之间分享的伴侣之爱,其起伏远不如热烈爱情。它更加稳定,伴侣之间更能体现出更深层的尊重和深厚的依恋。热烈爱情如烈火熊熊燃烧。伴侣之爱则是火灭后留下的余烬。伴侣之爱经常出现在婚姻中。在婚姻中,激情往往已经离开这段关系,但对对方的深厚感情和承诺仍然存在。伴侣之爱通常是伴侣之间分享的一种人际关系。这段关系持续的时间越长,它带来的情感过山车体验就越少。

Maintaining Close Relationships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亲密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平。能够实现公平是关系中的一把重要钥匙。Elaine Hatfield、William Walster 和 Ellen Berscheid(1978 年)提出了吸引力的公平原则:你和你的伴侣从一段关系中获得的东西应该与你们各自投入的东西成正比。换句话说,为了使一段关系能够维持,每位伴侣都必须在他们的关系中投入一定的情感和行动。长期公平的实现在于不关注“谁欠谁”的关系。当一方伴侣满足了另一方的需求时,不期望任何形式的回报。能够放眼未来,不觉得欠了债,这就是让关系持续下去的关键。一个认识的人成为亲密朋友的线索是,这个人会在不经意之间分享信息(Miller 等人,1989 年)。幸福的夫妻往往不会计较他们付出了多少,获得了多少(Buunk & Van Yperen, 1991)。

结束关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当伴侣之间共享的爱不再重要时,关系通常就会结束。持久的爱情和满足,以及对潜在替代伴侣的不关注、对分手成本的恐惧以及道德义务感,是持久关系的根基(Adams & Jones, 1997)。

谁会离婚?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离婚率目前处于高位,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几乎翻了一番。离婚归根结底是关系中不幸福、伴侣之间爱情的丧失以及婚姻中持续冲突的结果。最近离婚的风险也取决于谁与谁结婚(Fergusson 等人,1984 年;Myers,2000a 年;Tzeng,1992 年)。人们通常会维持婚姻,如果他们

  • 在 20 岁以后结婚。
  • 都在稳定、双亲家庭中长大。
  • 在结婚之前恋爱很长时间。
  • 受教育程度良好且相似。
  • 从一份好工作中获得稳定的收入。
  • 住在小镇或农场。
  • 在结婚之前没有同居或怀孕。
  • 具有宗教信仰。
  • 年龄、信仰和教育程度相似。

这些结果可能因婚姻而异,但至少每次离婚或关系中的爱情丧失都可以与这些情况中的一个相关联。显然,如果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自己与另一个人建立联系或相关联,那么一段关系甚至是一段婚姻都将越来越难以维持。

模块 28:冲突的原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冲突——行动或目标之间的感知到的不一致

社会困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我们为自身利益做出的许多选择可能会对集体造成惩罚。

囚徒困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两名男子因犯下一起罪行而受到地区检察官的审问,但地区检察官只有足够的证据将他们两人定罪为较轻的罪行,因此他将两人分开,逐个与他们交谈,给他们每人三个选择:• 认罪,如果对方不认罪,那么你会获得豁免权,而他将不得不服刑你的刑期和他的刑期。• 如果你都认罪,那么你们都将不得不服刑五年。• 如果两人都不认罪,他们将都会被判处非常轻的刑罚。

这使两人陷入困境,因为他们不确定对方是否会试图逍遥法外。即使他们都不认罪,他们都会被判处更轻的刑罚,但他们不得不考虑这样的风险:如果他们决定不认罪,他们可能最终不得不独自服刑两人刑期。因此,大多数人会选择认罪,这样他们就不必承担对方自私的风险。因此,仅仅像不信任这样简单的事情就可以使合作成为不可能。

公地悲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大多数社会困境中,不止一方对导致问题负有责任。

示例:在两次补货之间,一个饼干罐里装有足够的饼干(如果保存得当),孩子们每天可以吃三块。但是,合作和监管饼干的可能性非常低;相反,那些害怕被彼此剥削的孩子开始往嘴里塞饼干,然后饼干供应立即耗尽。现在,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使他们没有饼干,直到下次罐子被装满(Gifford & Hine, 1997)。这是一个非零和博弈的例子,即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理性行动仍然会导致负面结果。

解决社会困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如果必须遵守有助于群体整体利益的准则,则该系统更有可能持续下去。

小而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如果一个群体保持规模较小,那么成员更有可能对群体产生责任感,并且他们更有可能将自己的投入或贡献视为重要。如果一个群体规模过大,那么许多成员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作用并不重要,并且会很少有雄心壮志来保持在群体繁荣中的积极性(Kerr,1989 年)。

当一个群体进行沟通并表达他们的担忧或解决困境时,群体成员通常会以每个人的利益为重,这也给其他成员带来压力,要求他们做出贡献,这样他们就不会被孤立或受到可能的谴责。

改变收益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如果合作的奖励比剥削的奖励更有吸引力,那么更多的人可能愿意合作,例如:繁忙高速公路上的拼车道,这样可以减少造成交通和污染问题的车辆数量。

呼吁利他主义规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如果它有可能造福全体,人们可能觉得有责任以群体的利益为重(社会责任规范),即使这可能会危及他们的生命,或给他们带来不便。

图片提供:www.tomshardware.com 文件:060619 teched2006 019.jpg

上面的图片是利他主义观点的一个例子,它反映了我们与宇宙其他部分的联系。

在一个实验中,为了测试竞争对冲突的影响强度,Muzifer Sherif(1966 年)使用了两个男孩群体来测试两个群体之间有限资源的共享是否会导致冲突。Sherif 让每个群体中的男孩在不知道对方的情况下,共同努力建造他们的营地,让他们彼此熟悉。在建立友谊之后,他通过让一个群体在另一个群体应该使用棒球场的同时使用棒球场来将这两个群体介绍给对方。这种突然对失去资源给另一个群体的恐惧导致男孩们通过对竞争群体的相互敌意来加强他们各自群体内的团结,即使是与群体有关联也意味着立即被列入黑名单。

感知到的不公正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贡献值得更大的回报时,他们要么被提醒自己的不足而屈服于上级,要么使用人身攻击或勒索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要么实际上反抗上级并试图推翻他们(Elaine Hatfield, William Walster, Ellen Pzersheid, 1978)。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为自己的贡献获得了超过必要的回报,他们不太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会说服自己,他们的工作值得额外的利益。同样,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技能超过了他们的回报,他们更有可能争辩自己的价值,“越是有能力和有价值的人,(他们越重视自己的投入),他们越会感到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渴望报复”(Ross 及其合作者,1971)。

示例:综合考虑,在这个国家谁的生活更好——男人还是女人?

            1972      1993

男人 29% 60% 女人 35% 21% 相同 30% 15% 无意见 6% 5%(来源:罗珀民意调查研究中心,1997)

误解

[edit | edit source]

根据新闻来源的不同,误解的变化示例 由于冲突是感知到的不兼容性产生的产物,因此很可能由于对他人行为的误解,大多数冲突都是造成的。这与自我服务偏差的概念相一致,即我们经常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并为自己的成功而自豪,但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同时,我们往往会比对自己的行为或动机做出更严厉的判断,这导致我们过早地谴责他人。我们还可以将基本归因错误归咎于我们的误解,因为我们更有可能不考虑他人的外部环境,这些环境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这让我们对他人产生了一种片面的看法,这种看法可能非常不准确。

镜像感知

[edit | edit source]

扭曲的镜像感知示例 两个竞争对手群体通常会互相指责相同的罪行,并将自己视为出于相同原因而道德和有德行(Morton Deutsch,1986)。在战争期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我们只看到两种类别中的人;“为我们或反对我们”。然而,在现代战争中,我们认为,我们不是与全体公众作战,而是与污染了人民的邪恶政权作战,这一点被认为更加外交。这也让我们有了一个身穿闪亮盔甲的骑士的吸引力,试图从“邪恶的领导人”手中拯救“好人”。我们干预的原因现在得到了证实,因为它被认为是为人民提供的服务。

模块 30 - 人们什么时候会提供帮助?

[edit | edit source]

为什么人们会提供帮助?

[edit | edit source]

利他主义是在特定情况下,对他人表现出真诚关怀的无私行为,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酬。但是,是什么促使人们提供帮助?一种名为社会交换的理论认为,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采取行动之前,会评估一种将帮助他人的益处和成本联系在一起的关系。显然,帮助者希望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佳的益处。如果一个人知道一个人帮助的理由是因为这一点,那么“帮助者”就不应该因为他们的“善行”而得到认可。有些人帮助是为了提高他人的福利,他们所获得的唯一快乐是来自知道自己真诚地帮助了某人的感觉。通常,这种人被认为是当别人受到伤害时会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或者当别人快乐时会感受到别人的快乐。另一个促使人们提供帮助的因素是社会规范,其中之一是互惠规范。由于社会规范理想化了我们应该如何表现,因此这种规范表明,我们如何为别人服务,因为他们之前已经为我们服务过。这种规范不太可能是利他的,因为自我存在着某种动机。另一个表明我们应该如何表现的规范是社会责任规范。这种代理与互惠规范不同,因为我们不知道彼此之间的交易服务。这种规范最好地说明了利他主义,因为它规定我们要受鼓舞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永远不要索取或期望任何回报。这些理论可以提升到自然界中合理的水平。关心他人的福祉本质上是关心他们的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讲,很有趣地思考,一个更利他的群体有很大的生存可能性。

人们什么时候会提供帮助?

[edit | edit source]

社会心理学家试图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旁观者行为。通过一系列实验,他们得出了非凡的结果。帮助的行为通常由那些希望通过消除他们可能存在的内疚感,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人来执行,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加纯粹。有时,那些处于积极状态的人会真诚地希望帮助有需要的人。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结果表明,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是那些为他人服务的人。帮助发生的条件从主观条件到客观条件不等。主观条件包括最近观察到其他人做的好事,当时不感到匆忙,或者一个人在决定是否帮助时,看到他们和受害者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客观条件包括受害者需求的严重程度、我们的环境或周围环境以及周围没有其他人可以提供帮助。

旁观者人数

[edit | edit source]

当我们听到有人需要帮助,但旁观者没有提供帮助时,我们会认为旁观者是一个可怕的人,而且我们一定会做些什么,因为我们是关心他人的人。但旁观者可能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吗?不一定。已经进行了许多实验,结果表明,奇怪的是,在有人需要帮助的情况下,旁观者人数越少,服务越有可能发生。在有多个旁观者的场合,一个人不太可能注意到需要帮助的受害者,他们的问题,并采取行动(Latane,Darley 1970:364-369)。这种对群体中紧急情况缺乏关注被称为信息影响。一个人看到其他人没有采取行动提供帮助,他们自己认为一切一定都很好,于是他们也不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如果有人注意到有人需要帮助,并且他们看到有人冲过去焦急地为他们提供服务,那么对紧急情况的紧迫感就会更高。无论哪种方式,我们总面临着决定一个情况是否值得我们关注的困境。有时,我们不顾自己,决定提供帮助。其他时候,我们对一个我们认为不清楚的情况不采取任何行动,这被称为旁观者效应。但对紧急情况严重程度的理解不一定是导致我们不采取任何行动的原因。在某些事件中,情况很清楚,我们仍然不采取行动。我们可以看到某人发生了什么事,但由于我们注意到其他人也在观看,我们没有采取行动。我们的注意力从受害者转移到其他旁观者身上,看到他们只是在旁观,我们也未能采取行动。很有趣地思考,仅仅其他人的存在会影响我们自己在客观情况下的个人情绪和心态。在实验中,参与者被置于一个必须决定是否自行采取行动的境地,与其他意识到同样情况的人在一起的焦点小组与那些认为自己是唯一意识到给定情况的危急性质的人在一起的焦点小组相比,行动更少(Latane,Darley 1968:217-221)。参与者被问及其他具有同样意识的人的存在是否影响了他们对行动的决定,普遍的回答是,没有影响。本质上,一个人并不总是知道他们为什么做他们所做的事情,正如这个实验所证实的那样。一些实验的深度让一些人质疑这些实验的伦理。但重要的是要记住,实验的总体目标是保护参与者并在过程中提高人类福祉。人们因此了解到了一些信息,而那些见证了改变的人更有可能实施改变(Beaman, Barnes, Klentz, McQuirk 1978:407-410)。

  • 请注意,本页上的所有内容都是对 David Myers 所著《探索社会心理学》中模块 30 的概括性摘要。如需验证数据,请参阅该书本身。

模块 31:可持续性的社会心理学

[edit | edit source]

实现可持续生活

[edit | edit source]

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为了维持人类生命未来的可持续性,我们必须不断突破科技的界限。汽车变得更加节能,排放的污染也大幅减少。现在,文件可以电子化存储、复制、传递和制作。忘记复印机吧,右键单击、复制,然后粘贴。从家用电器到灯泡、高速公路、建筑和药物,科技进步无疑正在为未来铺平道路。谁会想到 21 世纪会如此超前呢?

减少消费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维持未来生命可持续性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减少消费。为了让人类能够在未来几个世纪继续居住在地球上,我们必须获得减少消费和污染的能力。由于世界上受教育和受雇女性数量不断增加,出生率持续下降。然而,世界仍然处于其全部承载能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尝试过减少消费,但许多国家要么已经放弃,要么还没有看到建设性的成果。一些想法,例如奖励回收、拼车、使用公共交通以及使用环保设备为房屋供电,将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惩罚那些加剧资源过度消费的人。对那些单独开车的人进行罚款、罚单、征税或收费。那些将家中灯光全天 24 小时开着的人、为了休假而驾驶 SUV 行驶 300 英里,以及将所有垃圾扔掉而不是回收的人。罗伯特·弗兰克 (1999) 是一位精通社会心理学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一种社会责任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可以在奖励成就的同时促进更可持续的消费。

物质主义和财富的社会心理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物质主义的增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物质主义的增加在美国最为明显,一项民意调查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盖洛普民意调查 (1990),每 2 个女性中就有 1 个,每 3 个男性中就有 2 个,每 5 个年收入超过 75,000 美元的人中就有 4 个希望变得富有。越来越多的个人希望在一生中变得富有,而不是努力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财富与幸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你能用金钱买到幸福吗?或者甚至你的幸福感?可悲的是,不能。财富与幸福感之间几乎没有关联。研究表明,无论个人多么富有,他们的幸福感都非常高(几乎无限地)不会改变。在贫困国家,低收入会威胁到基本需求,相对富裕确实可以预测更高的幸福感 (Argyle, 1999)。当一个人变得富有后,幸福感会增加,但这只会在短时间内持续,直到那个人不再快乐。然后,为了满足那个人的幸福感,需要更多金钱和财富。大卫·利肯 (1999, p.17):“那些穿着工作服、乘坐公共汽车上班的人平均来说和那些穿着西装、驾驶自己的梅赛德斯上班的人一样快乐。” 即使是超级富豪——《福布斯》美国 100 位最富有的人——报告的幸福感也只比平均水平略高 (Diener, Horwitz, and Emmons, 1985)。

为什么物质主义无法满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物质主义无法满足那些努力在一生中获得尽可能多东西的个人。那些追求权力、金钱和财富的人,他们的生活幸福感要低得多。那些努力实现个人成长、智慧和知识的人,他们的生活幸福感要高得多。物质主义和从物质物品中获得个人幸福感只会导致更低的幸福感。曾经是奢侈品的许多东西现在已经成为必需品,个人会以此来衡量他们的幸福感。最终,每个人都会拥有那种奢侈品,而个人会觉得他们需要另一种每个人都没有的奢侈品,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这个循环将继续下去,物质主义的个人将不断需要更多东西来获得更高的个人幸福感。

走向可持续性和生存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为了解救我们社会沉浸其中的物质主义本质,人们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步骤。实施减少消费的计划和法律,继续改进技术,关注效率,认识到财富和幸福感之间没有相关性,并促进经济增长。人们必须团结起来,将注意力集中在世界发生的事件上,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上。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学习,世界可以更好地通过为世界可持续性和生存做出贡献来改善自身。人们越早认识到物质主义不会带来更好的幸福感,世界就会变得越好。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Abramson, L. Y., Seligman, M. E. P., & Teasdale, J. D. (1978).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 32-48.
  • Adams, J.M., & Jones, W.H. (1997).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martial commitment: An integr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 1177-1196.
  • Allison,S. T.,Jordan,M.R.,& Yeatts,C.E.(1992). A cluster-analytic approach toward identifying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human decision making. Human Relations,45,49-72.
  • Anderson, C.A., Miller, R.S., Riger, A.L.,Dill, J.C., and Sedikides, C. (1994). Behavioral and characterological attributional styles as predictors of depression and lonleliness: Review, refinement, and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549-558.
  • Argyle, M. (1999). Causes and correlates of happiness. In D. Kahneman, E. Diener, & N. Schwartz (Eds.),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Scientific perspectives on enjoyment and suffering.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 Asendorpf, J.B. (1987). Videotape reconstruction of emotions and cognitions related to shy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541-549
  • Bayer, E. (1929). Beitrage zur zeikomponenten theorie des hungers. Zeitschrift fur Psycholgie, 112, 1-54.
  • Beaman, A.L., Barnes, P.J., Klentz, B., & McQuirk, B. (1978). Increasing helping rates through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eaching pay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 406-411.
  • Bureau of the Census. (1999).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6 (Table 65). Washington, D.C.: Superintendent of Documents.
  • Buunk, B.P., & van der Eijnden, R.J.J.M. (1997). Perceived prevalence, perceived superiority,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Most relationships are good, but ours is the bes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 219-228.
  • Carey,B.,New York Times."A Senior Moment' or 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July,18,2006).
  • Chen, S.C. (1937). Social modification of the activity of ants in nest-building. Physiologial Zoology, 10, 420-436.
  • Cooper,H.(1983). Teacher expectation effects. In L. Bickman(E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annual,vol 4.Beverly Hills,CA:Sage.
  • Cota, A.A., & Dion, K.L. (1986). Salience of gender and sex composition of ad hoc groups: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distinctiveness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770-776.
  • Crocker,J. (1981). Judgment of covariation by social perceive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0, 272-292.
  • Dawes,R.M. (1976). Shallow psychology. In J.S. Carroll & J.W. Payne (Eds.), Cognition and social behavior. Hillsdale, NJ: Erlbaum.
  • Deci, E. L., & Rayan, R. M. (1987). The support of autonomy and the control of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1024-1037.
  • Deutsch, M. (1993). 为和平世界而教育。美国心理学家,48,510-517。
  • Diener, E., Horowistz, J., & Emmons, R.A. (1985). 极富裕者的幸福。社会指标,16,263-274。
  • Engs, R., & Hanson,D.J. (1989) 反应理论:一项关于大学饮酒的测试。心理报告,64,1083-1086
  • Feldman, R.S., & Theiss, A.J. (1982). 教师和学生作为皮格马利翁:教师和学生期望的联合影响。教育心理学杂志,74,217-223。
  • Fergusson, D.M., Horwood, L.J., & Shannon, F.T. (1984). 家庭破裂的比例风险模型。婚姻与家庭杂志,46,539-549。
  • Frank, R. (1999). 奢华热:为什么金钱在过度消费时代无法满足。纽约:自由出版社。
  • 盖洛普民意调查。 (1990 年 7 月)。由 G. Gallup, Jr. 和 F. Newport 报告,美国人在什么是“富裕”方面存在广泛分歧。盖洛普民意调查月刊,第 28-36 页。
  • Galton, F.(1886), "回归到遗传身高中的平庸," 人类学研究所杂志, 15, 246-263.
  • Gifford, R., & Hine, D.W. (1997). 拥挤:比犯罪更可怕?比较亚洲城市和北美城市。心理学,22,79-83
  • Gillis, J. S., & Avis, W.E. (1980). 择偶中的男性身高标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6,396-401。
  • Gilovich, T., & Douglas, C.(1986). 随机决定赌博结果的偏见评估。实验杂志
  • Griffitt, W. (1987). 女性、男性和性反应。在 K. Kelley(编辑)中,女性、男性和性:理论与研究。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 Hamilton, D. L. 和 R. K. Gifford (1976). 实验心理学杂志 12, 392-407.
  • Harris, J.R. (1998). 培育假设。纽约:自由出版社。
  • Hatfield (Walster), E., Walster, G.W., & Berscheid, E. (1978). 公平:理论与研究。波士顿:艾伦与贝肯出版社。
  • Hatfield, E. (1988). 热情和同情之爱。在 R.J. Sternberg & M.L. Barnes(编辑)中,爱的心理学。纽黑文,CT:耶鲁大学出版社。
  • Hunt, M, (1993). 心理学的故事。纽约:双日出版社。
  • Jussim,L. (1986). 自我实现的预言:理论与综合回顾。心理评论,93。
  • Kahneman,D., Slovic,P.,& Tversky,A,(编辑),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剑桥大学出版社,1982),第四部分。
  • Kerr, N.L. (1989). 效力幻觉:群体规模对社会困境中感知效力的影响。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25,287-313。
  • Larsson, K. (1956). 雄性白化雄鼠的条件反射和性行为。斯德哥尔摩:阿尔姆奎斯特与维克塞尔出版社。
  • Latane, B., & Darley, J.M. (1970). 不响应的旁观者:为什么他不帮忙?纽约:阿普尔顿-世纪-克罗夫茨出版社。
  • Latane, B., & Darley, J.M. (1968). 群体对紧急情况中旁观者干预的抑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10,215-221。
  • Lewinsohn,P.M.,Hoberman,H.,Teri,L.,& Hautziner,M. (1985) 抑郁的综合理论。在 S. Reiss & R. Bootzin(编辑)中,行为治疗的理论问题。纽约:学术出版社
  • Lykken, D.T. (1999). 幸福。纽约:金书出版社。
  • McIntosh, J.L. & Kelly, L.D. (1992). 生存者的反应:自杀与其他原因。危机,82-93
  • Meehl, P.E. (1954). 临床与统计预测:理论分析和证据回顾。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
  • Miller, L.C., Berg, J.H., & Rugs, D. (1989). 选择性和分享:发展友谊中的需求和规范。未发表手稿,斯克里普斯学院。
  • Mirels, H.L., & McPeek, R.W. (1977) 自我倡导和自尊。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杂志,45,1132-1138。
  • Myers, D. G., (2004). 探索社会心理学:第三版。纽约:麦格劳-希尔出版社。
  • Niemi, R. G., Mueller, J., & Smith, T. W. (1989). 公共舆论趋势:调查数据的汇编。纽约:格林伍德出版社。
  • Orive, R. (1984). 群体相似性、公共自我意识和意见极端性:对个体化效应的社会投射解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47,727-737
  • Peterson, C., & Steen, T.A. (2002). 乐观解释风格。在 C.R. Snyder & S.J. Lopez(编辑)中,积极心理学手册。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
  • Pratto, F. (1996). 性别政治:卧室、橱柜和内阁的性别差距。在 D. M. Buss & N. M. Malamuth(编辑)中,性、权力、冲突:进化与女权主义视角。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 Sherif, M. (1966). 共同困境:群体冲突与合作的社会心理学。波士顿:霍顿·米夫林出版社。
  • Sigal, J., Gibbs, M. S., Goodrich, C., Rashid, T., Anjum, A., Hsu, D., 等人。(2005)。对学术性骚扰的跨文化反应: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和参与者性别的影响。性别角色:研究杂志。
  • Snyder, M., & Swann, W. B. (1978). 社会互动中的假设检验过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36,1202-1212
  • Stangor, C., Lynch, L., Duan, C., & Glass, B.(1992). 基于多种社会特征的个人分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62,207-218。
  • Sternberg, R. J. (1988). 爱情的三角测量。在 R. J. Sternberg & M.L. Barnes(编辑)中,爱的心理学。纽黑文,CT:耶鲁大学出版社。
  • Sternberg, R. J. (1998). 丘比特之箭:爱情随时间推移的进程。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
  • Thorn, J., Gershman, M., Palmer, P., 和 Pietrusza, D. (编辑) 1999),棒球全书,第六版,纽约:全运动出版社。
  • Triplett, N. (1898). 和平与竞争中的动力学因素。美国心理学杂志,9,507-533。
  • Vallone,R. P., Ross, L & Lepper,M.R.(1985). 敌对媒体现象:对“贝鲁特大屠杀”报道中的媒体偏见和社会心理学杂志的偏见感知," 49, 577-585.
  • Williams, J.E., & Best, D.L. (1990a). 测量性别刻板印象:一项多国研究。纽伯里帕克,CA:圣智出版社。
  • Zajonc, R.B. (1965). 社会促进。科学,149,269-274。
[edit | edit source]
[edit | edit source]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