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教育中的数字技术问题/Web 2.0 学习环境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作者:Kevin Pitts 和 Renu Kumar

介绍

Web 2.0 是一个描述用户与万维网交互方式的新时代的术语。该术语“Web 2.0”最初由 O’Reilly Media Inc.(以其技术相关会议和书籍而闻名的公司)的副总裁 Dale Dougherty 在 2004 年关于未来 Web 潜在会议的团队讨论中提出。该团队希望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让每个人重新对互联网感到兴奋。1

有许多基于 Web 的服务和应用程序展示了 Web 2.0 概念的基础。其中一些包括博客、维基、Facebook 和 YouTube。这些服务从数据“混搭”、跟踪、聚合和内容过滤到社交网络和协作服务。

如果将 Web 1.0 视为静态的、消费性的和个人主义的,那么 Web 2.0 可以被认为是动态的、参与性的和社交的。Web 2.0 的主要宗旨是用户增加价值。尽管关于 Web 2.0 这个名字是否应得存在一些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


对教育的影响

Web 2.0 服务和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

Web 2.0 服务和技术扩展了教育工作者可用的学习选项。例如,维基技术使协作学习成为可能,因为用户(例如,学生)共同创建、编辑、链接和共享网络内容。博客(网络日志)技术使积极的、反思性的学习成为可能,因为用户定期发布个人内容到网络并邀请评论以扩展和分享经验。维基、博客和类似的 Web 2.0 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参与新知识的创造,而不是消费现有的知识。这些技术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替代评估选项。结果往往是一种更具吸引力和协作性的教学和学习体验。

Web 2.0 服务和技术促进了更开放的学习方式。轻松访问和共享教育材料、创建衍生作品、重新发布和重新分发这些作品的能力为各种学习材料提供了访问权限,并使教师和学习者都能满足特定的学习需求并专注于特定的成果。结果往往是一种更赋权的学习体验。这种开放性超出了内容。Web 2.0 服务和技术允许用户利用社交网络的功能。在这里,学习者构建身份并培养广泛的关系,从而导致一种更以社区为导向的探究和实践方法。

随着 Web 2.0 服务和技术变得越来越普遍,并且使用起来越来越容易,尤其是在教育环境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注意力从技术本身转移到教学法上,以找到 Web 2.0 技术在增强教学和学习方面的最佳价值和最合适的用途。


问题和影响

尽管使用 Web 2.0 技术有很多优势,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和关注。其中一些问题包括:平等获取、信息控制、知识产权、版权、署名、信任、隐私、安全和文化考虑。

Web 2.0 技术允许用户参与和表达自己;然而,大多数生产者是拥有技术、计算机技能和金钱的个人和组织,这导致了所谓的“数字鸿沟”,即在数字技术方面存在“有”和“没有”的人。Web 2.0 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参与性,但如果一个人无法参与,那么它的有效性就会丧失。在协作环境(如维基)中,可信度、准确性、署名和破坏行为等问题随之出现。尽管开放内容被视为信息和知识共享的灵丹妙药,但在合法所有权、署名和版权方面界限越来越模糊。此外,社交网络突出了信任、隐私和安全问题。Web 2.0 技术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尚未完全了解。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采用 Web 2.0 技术,我们需要时刻了解互联网的不断变化的本质以及这些技术带来的好处和弊端。


未来

万维网的发明者 Tim-Berners Lee 和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提出“网络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网络科学的目标是了解互联网的增长,描述其中的新兴趋势和模式,开发研究它的新科学方法,并进行研究以了解它的社会影响。1

这提出了关于 Web 2.0 未来的一些问题;也就是说,下一步是什么?Web 3.0 被提议为一种可能的未来,它包括高性能图形(可缩放矢量图形或 SVG)和语义数据的集成。也有人讨论过 3D 社交网络系统和沉浸式 3D 互联网环境,这些环境将把虚拟世界(如 Second Life)和游戏环境的最佳之处与互联网相融合。另一些人认为,Web 3.0 将是对 Web 2.0 的抵制,软件将为你“清理”一切,如有必要,会擦除你的数字身份和路径。无论如何,未来的发展将会非常有趣。


结论

万维网正在不断发展,因此用户与之交互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Web 2.0 是一个用来描述向更动态、参与性和社交化互联网转变的术语。教育是这种变化的受益者。Web 2.0 服务和技术提供了更赋权、更具吸引力和更开放的学习体验,这些体验促进了更具社会性和社区驱动的探究和实践方式。然而,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和关注;其中最重要的是隐私、安全和可信度,尤其是在教育背景下。Web 2.0 服务和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正在改变我们思考和参与世界的方式。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将继续以我们可以在某些方面预测的方式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我们无法想象。无论如何,看到这一切如何展开将会非常有趣。


进一步阅读

1. Anderson, P. (2007). What is Web 2.0? Ideas, technologie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JISC Technology and Standards Watch. Retrieved April 28, 2008, from http://www.jisc.ac.uk/media/documents/techwatch/tsw0701b.pdf

2. MacFayden, L. (2006). In a world of text, is the author king? In F. Sudweeks, H. Hrachovec, & C. Ess (Eds.), Cultural attitudes towards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pp. 285-298). Murdoch, Australia: Murdoch University.

3. O’Reilly, T. (2005). 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O’Reilly Media Inc. Retrieved April 28, 2008, from http://www.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

4. Richardson, W. (2006). Blogs, wikis, podcasts, and other powerful tools for the classroom. Corwin Press.

华夏公益教科书